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电子断层成像是目前核医学中最先进的成像技术,并且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诊断效果。SPECT/PET系统从准直器、闪烁晶体、光转换元件等方面着手对原SPECT机进行优化改造,从而可利用之进行正电子断层成像。由于专用的PET设备价格昂贵,SPECT511keV正电子成像便成为我国消费者的选择之一。本文从其技术原理、性能指标、临床试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SPECT/PET系统将在医学领域进一步得到认可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进行质量控制,确保SPECT的安全使用。方法:介绍Philips公司生产的Brightview型SPECT工作原理和参数测量方法,并对设备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掌握其基本的维修思路。结果:通过了解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参数检测、维护保养及常见故障的维修,掌握设备的质量控制方法。结论:对SPECT进行质量控制是医院核医学科临床影像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提高图像质量和机器的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辐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核磁波谱(MRS)为代表的功能性影像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MRS、PET、SPECT等影像可反映器官组织功能的特点,属功能影像的范畴;而X线、CT等以密度改变为主要基础,主要反映形态解剖结构变化,属解剖影像范畴。例如,利用18FDGPET可以反映组织的代谢情况,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成熟的功能性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4.
SPECT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使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扫描仪是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辅助断层(CT)技术在核医学中的应用。我院在1994年购入以色列ELSCINT公司SP—6型SPECT以来,由于注重计算机系统潜在故障的维护,所以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故障率大为降低。本文根据几年来的维护措施,总结一些个人经验,以和同行共磋。一、计算机环境要求SPECT机房必须清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电源电压稳定,没有外来电噪声及强磁场干扰。1.温度:由于计算机运行时会升温,例如磁盘驱动器工作时要放热,故而须注意将计算机置于空气流…  相似文献   

5.
由中华核医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联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核医学电子学学术会议5月28日到6月1日在黄山市屯溪区举行。这是继1988年峨眉会议以来,我国核医学物理工程人员和医生的又一次聚会。这几年来,我国核医学电子学及核医学仪器有了进一步发展,全国已有SPECT70余台,γ照相机的国产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不仅有了大视野的探头系统,数据系统也由研制进入了临床应用和商品化阶段,其先进程度已达国外八十年代中期水平。SPECT和γ照相机的质量控制更加受到广大医生及工程人员的重视,已由个别应用进入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核医学分子成像是分子影像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将分子医学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利用分子影像技术的临床前期研究直接应用到临床中去。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将多种模式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结合的SPECT/CT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SPECT/CT是由高端SPECT和多排螺旋CT结合成一体化的设备,不仅提供SPECT的功能影像,而且提供CT的解剖显像,提高了传统定位、定性的准确性。SPECT/CT的诊断效能远远大于单独的SPECT或单独的CT,也大于单独SPECT与单独CT联合诊断的效能。SPECT/CT在多种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科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传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与计算机体层成像(CT)结合使用可显示病灶形态学改变及显像剂分布状态,可提高肿瘤和非肿瘤疾病成像敏感性和特异性。SPECT/CT通过一次成像观察多部位病灶,可用于分析解剖结构及代谢状态,从而提高了疾病鉴别与诊断准确性。新型混合SPECT/CT设备缩短了图像采集时间并提供精准衰减校正和融合成像,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基础。本文综述了SPECT/CT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儿童孤独症213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孤独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对213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庭史,抽搐史)、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病历主诉和辅助检查(脑CT/MRI,EEG,BAEP、SPECT)的研究分析。结果:孤独症病例在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上的异常情况十分普遍,病历主诉以语言发育障碍为主,脑部的CT/MRI,EEG,BAEP,SPECT辅助检查中,SPECT异常检出率高,主要表现为左侧大脑血流灌注降低,血流异常的部位主要是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海马回,扣带回等)。结论: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的异常和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诉的儿童病例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脑SPECT呈血流灌注降低,对诊断孤独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模态PET/MRI显像技术与其他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方法:随着分子医学及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将二者结合的分子影像技术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单模态及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主要包括了PET/MRI、光学成像、PET/CT、SPECT/CT、SPECT/MRI及超声分子成像。本文比较了以上各种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前及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结果:双模态PET/MRI优势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科学中的研究,为研究者及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息。结论:多模态分子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势必推动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PET/MRI将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0.
SPECT的安装定位及验收测试中必须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PECT的安装和验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介绍了SPECT安装和验收中应引起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院建设的需要,大型医学诊断仪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正在发挥其高技术的重要作用。作为核医学界中的诊断仪器SPECT不但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特殊的作用,而且也已成为窥视一个医院现代化程度的窗口.为此,维护、维修好SPECT,降低故障率,使其正常运转,是对从事本专业工程人员的严峻考验。笔者以美国GE公司STARCAM 3200 SPECT为例,在分析了SPECT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对SPECT故障分类整理,归纳出了判断的方法,以期对从事该专业的工程人员起到一点帮助作用。 本文所探讨的是一般SPECT故障的…  相似文献   

12.
ECT设备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ECT设备的技术发展,重点阐述双探头符合检测SPECT和PET-CT的特点、性能和应用,这些也是核医学成像的最新技术进步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CHD-MI)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9月本院84例疑似CHDMI患者,全部实施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CCTA检查。金标准定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合病例数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支数诊断结果,对比SPECT心肌灌注显像、CCTA诊断CHD-MI的价值。结果:结合病例数诊断结果,CCTA诊断CHD-MI的准确率为88.10%、灵敏度为96.88%、特异度为60.00%;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CHD-MI的准确度为85.71%、灵敏度为84.38%、特异度为90.00%。上述两种诊断方法结合患者例数诊断CHD-MI的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冠状动脉支数诊断结果,CTA诊断CHD-MI的准确率为82.54%、灵敏度为93.44%、特异度为73.31%;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CHD-MI的准确度为84.92%、灵敏度为78.69%、特异度为90.77%。CCTA结合冠状动脉支数诊断CHD-...  相似文献   

14.
双探头SPECT符合显像系统.既能进行常规单光子显像,又能进行^1^8F—FDG代谢显像,大大地推动了^1^8F—FDG显像的临床常规应用。SPECT/CT系统的问世,CT不仅能提供高质量的衰减校正图像,保证了FDG显像校正数据的可靠性.而且能与FDG影像进行同机图像融合,克服了异源图像融合的费时、匹配不准的缺点,提高了FDG显像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简单介绍图像融合的方法.SPECT/CT的结构及图像融合的产生、临床初步应用及存在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功能影像设备(核医学影像)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显著。SPECT-PET/CT结合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的特点,使受检者在一次检查中可同时得到两种影像并进行同机图像融合,为临床提供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医学影像。如何引进SPECT-PET/CT,使其其达到最高的性价比,即实用又能满足临床需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引进SPECT-PET/CT需要考察的各种要素,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医疗设备信息》2011,(7):155-155
医学成像技术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成果与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实用性学科领域。各种模式的医学图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人体功能代谢和解剖形态信息,但成像原理不同所造成的信息局限性,使得单一模式的诊断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为此,一种将形态与功能显像优势完美融合的SPECT/CT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诊断技术,而医学影像学也随之步入了多模式成像时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用于肿瘤放射性核素设备SPECT性能检测分析软件的测试结果,评价其应用于临床诊断中质量控制的可靠性。方法:依据NEMA等相关标准的推荐方法,对SPECT系统空间分辨力、固有非均匀性、固有空间分辨力、固有非线性及断层空间分辨力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应用SkyLab和RGRMS型两种分析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分析软件对SPECT性能检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SkyLab和RGRMS型分析软件在应用于SPECT质量控制性能检测结果分析中使用方便、高效,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SPECT图像重建技术中常规FBP与代数迭代图像重建方法对病灶T/B(靶/本底)比值和图像的噪声指标。模型和临床病例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OSEM图像重建方法T/B提高:图像噪声指数差别不大:OSEM重建技术对于骨骼病灶T/B提高更明显。在注射剂量不变的情况下,OSEM图像重建方法能够提高图像采集速度一倍以上.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和病灶的T/B比值。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以采用OSEM图像重建技术取代传统的FBP方法,这样能够明显提高SPECT设备的性价比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99mTc-MDP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在骨转移肿瘤显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可疑转移性骨病变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均行全身骨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同机图像融合,所有患者结果均通过CT、MRI和病理检查、随访等方式确诊。将平面显像和SPECT/C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81例患者骨转移55例,201处骨转移灶;良性骨病变26例,42处病灶。全身骨显像及同机图像融合对骨转移病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7.3%、100%,对良性骨病变病例的符合率分别为61.5%、96.2%。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排除了SPECT平面显像中的10处放射性污染及12处骨外软组织显影造成的假阳性病灶以及14处良性骨病变,另外,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新诊断出肿瘤骨转移病灶51处。同机图像融合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平面骨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99mTc-MDP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可对肿瘤骨转移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并同时提供功能与解剖断层图像,在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平面骨显像中一些可疑的患者,尤其是可疑的骨病变部位均应使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急性闭合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病人的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SPECT检查结果发现54例呈脑灌注缺损或减低(90%);60例凹检查结果发现27例表现异常(45%),SPECT检出阳性率高于CT,差异有显著性(X^2=25.68,P<0.01)。特别是在轻型脑损伤患者中,SPECT检出阳性率(86.7%)明显高于CT(26.7%),差异有显著性(X^2=0.59,P<0.01)。26例CT与SPECT均为阳性的患者中,SPECT发现106个病灶,而CT仅检出50个。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诊断急性脑损伤灵敏度高,尤其对轻型脑损伤患者,可检出CT无法发现的病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