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14例(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与3.6%(X^2=0.446,P〉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1例,直肠残端裂开2例;有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2例,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5%与36.8%(X^2=9.598,P〈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3.5%与6.5%(X^2=2.102,P〉0.05);吻合口瘘分别为2.0%与3.0%(X^2=0.089,P〉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5.8%与3.5%(X^2=1.064,P〉0.05);乳糜瘘分别为1.5%与2.5%(X^2=0.201,P〉0.05);肺部感染分别为7.0%与9.0%(X^2=0.635,P〉0.05);切口感染分别为5.5%与14.1%(X^2=4.978,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在远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将1996年1月至2000年9月问215例需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本人意愿非随机地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及远期并发症。结果开腹组128例,腹腔镜手术组8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累计生存率开腹组70%,腹腔镜组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局部复发33例,远处转移34例,切口种植2例,切口疝4例,粘连性肠梗阻30例;腹腔镜组局部复发20例,远处转移22例,切口种植1例,切口疝2例,粘连性肠梗阻11例。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切口种植率和切口疝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1、0.505、1.00和1.00);但腹腔镜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较开腹组少(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但术后远期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和CK20的表达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1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良性病变组)门静脉血和外周血CK19和CK20的表达。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血均无CK19或CK20阳性表达。结直肠癌组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均阳性表达者34例(77.3%)。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外周血CK19和CK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52.3%.门静脉血则分别为59.1%和72.7%,高于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P〈0.05):Ⅲ期结直肠癌患者CK19和(或)CK20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外周血CK19和(或)CK20阳性表达者术后转移或复发率61.5%,明显高于仅在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阳性者的25.0%(P〈0.05)。结论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CK20的RT—PCR检测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有无血行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晚期结直肠癌191例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腹腔镜下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91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98例接受腹腔镜手术,93例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中5例(5.1%)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87.2±27.1)ml,明显少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279.5±189.4)ml(P=0.011)。腹腔镜手术组48h内肛门排气和离床活动的患者分别占37.8%(37/98)和30.6%(30/98),明显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6.5%(6/93,P=0.000)和3.2%(3/93,P=0.000)。传统开腹手术组术后需要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止痛的患者占133%(13/98).明显高于腹腔镜手术组的61.3%(57/93)(P=-0.000)。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8.9±5.9)d.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组(12.1±7.6)d(P=0.036)。两组其他临床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手术切除方式、收获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安全可行.能达到与开腹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c反应蛋白、能量代谢及血清内脏蛋白的差异。方法将45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组(n=20)和开腹组(n=25),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晨检测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内脏蛋白: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al-binding protein,RbP)的变化,同时应用间接能量测定仪测定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结果两组CRP在术后1、2、3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2d达到峰值,腹腔镜组术后CRP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两组术后1、2、3dREE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0.01),术后1、3d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ALB、PRE、TRF、RbP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1)。术后1d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d腹腔镜组PRE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3d腹腔镜组4种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开腹组(P〈0.0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创伤小,应激水平低,有利于机体能量代谢及内脏蛋白的恢复,但其同传统开腹手术均可导致术后早期机体营养不良状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单纯肺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高危患者随访的针对性和早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16例(6.0%)患者术后出现单纯性肺转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肺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16例术后单纯肺转移患者中单侧肺转移10例,双侧肺转移6例;原发灶根治术后至诊断肺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3.9月;81.3%(13/16)的肺转移患者是经胸部增强CT诊断。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原发肿瘤部位、TNM分期及术后辅助化疗与术后肺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P=0.003,OR=5.503,95%CI:1.794—16.884)和术前CEA水平(P=0.019,OR=4.319,95%CI:1.269—14.692)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和术前CEA水平异常增高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肺转移的高危因素,对这部分患者术后要加强随访,常规行胸部增强CT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鸟苷酸环化酶(GC.C)mRNA和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水平与早中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4例早中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GC.CmRNA以及CK20mR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和病理各项指标以及术后随访资料,对患者肿瘤转移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价。结果74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C.CmRNA阳性率为33.8%(25/74),CK20mRNA阳性率为31.1%(23/74);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6%、82.4%和78.4%。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外周血GC.cmRNA、CK20mRNA、肿瘤分化类型、有无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和术后是否接受化疗6因素与本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有关(均P〈0.05);有无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脉管瘤栓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按肿瘤分期分层分析,外周血CK20mRNA和有无脉管瘤栓是Ⅲ期结直肠癌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O.05)。结论检测外周血CK20mRNA、GC—CmRNA对于早期发现早中期结直肠癌转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149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术73例,开腹手术7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常规放置胃管,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24、48及72h血浆胃动素(MTL)水平,并观察术后肠鸣音恢复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术前两组血浆MT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24、48h血浆MTL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术后72h基本恢复正常(P=0.353);开腹手术组术后24、48及72h血浆MTL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腹腔镜手术组48、72h血浆MTL水平显著高于同时期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较开腹手术组明显提前(P〈0.01).开腹手术组术后需重插胃管的患者明显多于腹腔镜手术组(P=0.043).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中鸟苷酸环化酶C(GCC)mRNA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GCC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GCC mRNA、hTERT mRNA阳性率表达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GCC mRNA、hTERT mRNA阳性率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根治治疗均会增加血行微转移可能性,但是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不会增加术后肿瘤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手辅助腹腔镜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3种方式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3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辅助腹腔镜组101例,腹腔镜组157例,开腹手术组132例。比较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检出数目、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术后恢复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31±61)min,明显长于手辅助腹腔镜组的(173±39)min和开腹手术组的(163±38)min(P〈0.01)。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2.0%(2/101)和3.2%(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手辅助腹腔镜组、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12/101)、11.5%(18/157)和19.7%(26/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3组术后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均P〈0.01)。结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一样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近期肿瘤根治效果,但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睾丸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方法 对2003~2010年诊治的16例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睾丸肿瘤病例术前经超声、CT或MRI、AFP和β- HCG检查,诊断13例考虑为良性病变,3例可疑恶性.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10例,其中7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3例性质不定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6例未行术中病理检查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经病理诊断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成熟畸胎瘤4例,腺瘤样瘤3例,平滑肌瘤3例,皮样囊肿1例,混合肿瘤3例.术后随访2个月~12年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睾丸良性占位的术前诊断对手术处理方式选择非常重要,B超、CT或MRI、肿瘤标记物以及术中冰冻切片活检均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睾丸良性肿瘤的治疗应首选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IV期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34例IV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采用姑息切除术44例(姑息手术组)、采用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56例(根治性手术组)、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34例(引流组),比较3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 结果:对于IVa期胆囊癌患者,3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治性手术组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手术组和引流组(17.2% vs. 0.0% vs. 0.0%,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14个月)和引流组(12个月)(χ2=12.094;14.876,均P<0.05)。对于IVb期胆囊癌患者,3组术后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9个月)和引流组(9个月)(χ2=8.741,χ2=8.839,均P<0.05)。 结论:IV期胆囊癌患者早期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胃癌腹腔微转移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运用细胞学及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液和腹膜组织,以探讨这些方法对预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意义.方法收集3 8例胃癌和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术中腹腔冲洗液,并同时切除少量大网膜、腹膜作为对照.用RT-PCR方法测定冲洗液中游离细胞的CEAmRNA表达,同时作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C).结果腹腔冲洗液和腹膜组织中的CEA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6.8%(14/38)和39.5%(15/38),皆高于腹腔冲洗液PLC的26.3%(10/38).CEA mRNA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深度有关.结论CEART-PCR方法对于检测腹腔微量游离癌细胞较PLC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一种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为胰腺导管腺癌的风险,且一旦发生恶变,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外针对IPMN的研究较少,因此,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已发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信号通路等分子参与了IPMN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过程,笔者着重对IPMN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siRNA靶向沉默OCT4基因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和PC3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OCT4 SiRNA分别转染人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细胞和PC3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特异性siRNA对0ct4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沉默效果,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运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转染OCT4 SiRNA的两组细胞OCT4的表达均低于阴性对照组(NC)与空白组(P<0.05),OCT4SiRNA抑制两种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 OCT4-siRNA可以有效抑制DU45细胞和PC3细胞的OCT4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抑制侵袭和迁移,表明OCT4基因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骨转移瘤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提高对骨转移瘤的认识,降低骨转移瘤的误诊率。方法 通过对骨转移瘤的发生机制、发病率、好发部位、骨转移瘤来自非骨原发肿瘤的顺序、监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等的认识,并对临床工作中5例被误诊为骨转移瘤病例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例均获得远期随访,24~96个月(平均57.6个月),患者生活良好。例1、2为肺癌与前列腺癌,未见肿瘤复发与骨转移。例4、5为脊柱结核,病情稳定,病灶修复。例3为L3S1椎间盘炎。分析误诊的原因为读片未能很好地结合临床全面考虑;对先进影像检查所见缺乏经验,认识不足。结论 大多数骨转移瘤通过详细分析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X线检查、核素全身骨扫描、CT、MR等先进诊断技术对诊断骨转移瘤有重要作用。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差,但仍可从中找出诊断的规律,相互补充,提高诊断正确率。此外,新的核素鹰眼系统及MR弥散加权像可提高对老年良性(如骨质疏松)与恶性(如骨转移瘤)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多西紫杉醇处理前列腺癌细胞,探讨多西紫杉醇治疗雄激素抵抗前列腺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三种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和CW22-rv1作为研究对象,用多西紫杉醇处理后,蛋白质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p-c-Jun的表达差异并检测其存活率.结果 p-c-Jun的表达结果显示,PC-3细胞最高,LNCaP细胞次之,CW22-rv1最低;PC-3细胞的存活率最低,LNCaP细胞次之,CW22 - rv1最高.结论 多西紫杉醇对不同的前列腺癌细胞株的作用效果不同.多西紫杉醇可能通过JNK细胞信号通路影响p-c-Jun的表达而调控细胞生长.p-c-Ju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细胞生存率呈负相关,p-c-Jun表达水平与细胞对DTX的敏感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间歇内分泌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患者基础情况、PSA动态变化参数等指标对前列腺癌间歇内分泌治疗预后的分析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采用间歇内分泌治疗方法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全雄激素阻断,待PSA小于0.2 ng/mL3 ~6个月后停止用药,再根据每月PSA的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再行内分泌治疗.如果PSA持续升高且大于10ng/mL,就再次启用内分泌治疗.结果 nPSA小于0.1 ng/mL的患者,从开始间歇内分泌治疗到转变为去势难治性前列腺癌(CRPC)的时间明显延长,RR值为1.487(P=0.036);PSAV小于-15ng·(mL·year)-1的患者,从开始间歇内分泌治疗到转变为CRPC的时间明显延长,RR值为2.636(P=0.043).结论 对于第一循环能达到nPSA小于0.1ng/mL,PSAV小于-15ng.(mL·year-1的前列腺癌患者,间歇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人大肠癌细胞(LS-174T)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L—NAME干预LS-174T细胞,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L-NAME对细胞分泌NO的影响;用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对癌细胞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用RT-PCR法检测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1)L-NAME降低了sL-174T细胞NO的分泌,呈浓度依赖性。(2)0.2mmol/L,0.4mmol/L,0.8mmol/L和1.0mmol/LL-NAME处理sL-174T细胞72h,对细胞侵袭重建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10.29%,19.62%,34.08%和42.23%(P〈0.05或P〈0.01);(3)对细胞趋化运动抑制率分别为20.76%,24.95%,39.43%和46.85%(P〈0.01),同时可降低细胞MMP2mRNA的表达,而提高TIMP2 mRNA的表达。(4)NO浓度与MMP2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124,P〈0.01),而与TIMP2mRNA呈负相关(r=-0.7106,P〈0.01)。结论L-NAME具有抑制sL-174T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L—NAME的抗侵袭活性与肿瘤细胞MMP2mRNA和TIMP2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抑制剂N苯甲酰星孢菌素PKC412联合阿霉察对膀胱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为膀胱癌治疗提供新理论基础.方法 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测定PKC412联合阿霉素对T24细胞的克隆形成抑制作用,MTT比色试验测定PKC412联合阿霉素对T24细胞的存活和生长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法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