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LMWH治疗组,对照组及LMWH治疗组分别于脑缺血2 h再灌注3、24、48、72 h处死;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NF-α阳性细胞。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4、48、72 h组梗死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 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 LMW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塞灶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及TNF-α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增强磁共振(MR)活体监测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组(n=4)、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24 h组(n=10)、缺血再灌注48 h(n=10)和缺血再灌注72h组(n=10).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成功后经大鼠尾静脉注射USPIO,分别于再灌注24 h、48 h、72 h行MR扫描.成像后分别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冰冻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粒,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标记观察巨噬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结果 成功的模型可以在T2WI上看到高信号的水肿区,USPIO在T1WI上呈正性强化,T2WI上呈负性增强;24hT1WI增强信号缺血侧/对侧比值为1.60±0.28,稍高于48h和72 h,48 h T2WI增强信号缺血侧/对侧比值为0.92±0.17,稍高于24 h和72 h,对照组中信号无类似变化;各时间点T1WI缺血侧增强效应均明显高于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证实梗死灶周边及坏死灶内可见铁粒子沉积.CD68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胶质细胞增生活跃.结论 应用USPIO这种相对细胞特异的MR对比剂,可以活体动态观察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变化.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注0.5-48h制成脑缺血模型,以免疫组化与凝集素(GSI-B4)组化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在脑组织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果 0.5h时,呈现有大量形态各异的GSI-B4阳性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随后下降;12-48h,数量再次且持续增高,并呈不同的形态,视前区,杏仁皮质核浅层及其脑膜有阳性巨噬细胞,3-48h,在缺血区有CD45阳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缺血再灌注各组,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有PCNA强阳性细胞,杏仁核,杏仁皮质核,视前区及其软脑膜有PCNA强阳性细胞;有PCNA与CD45双标阳性的细胞。结论 缺血再灌注时,不同区域小胶质细胞形态呈明显的异形性,外源性巨噬细胞可能来自血单核细胞的浸润,脑膜巨噬细胞和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细胞的增生,浸润和迁移;CD45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体质量25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0、1、3、6、9、12、24、72h及1、2周组共12组,每组5只,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MCAO/R)模型。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鼠脑行冠状切片的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E染色结果可见缺血后脑组织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周围水肿,软化灶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缺血2h后再灌注各组缺血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假手术组增高,内皮细胞在再灌注24、72h组表达量最高,再灌注1周组表达有所下降,再灌注2周组表达量仍较对照组、假手术组高;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在再灌注9、12h组VEGF表达量最高,再灌注24、72h组较再灌注9、12h组有所下降,再灌注1、2周组无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在内皮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增加但不同步,提示VEGF通过不同机制参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缺血后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侧大脑中动脉近端民凝术建立成年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在手术后3h、6h、12h、24h、48h、72h和120h取材,分别用IsolectinB4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和原位末端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结果 缺血后凝集素阳性小胶质细胞和TUNEL阳性小胶质细胞都分布在梗死灶周边区。缺血12h在梗死灶的边缘密集分布凝集素标记阳性细胞,24-72h凝集素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P<0.05),120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脑缺血48h、72h、120h在梗死灶边缘区域分布TUNEL阳性凋亡细胞,TUNEL阳性细胞以神经细胞为主。结论 持续性局灶脑缺血后活化小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梗死灶周边区,可能对缺血后神经元凋亡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早期活化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0.5-48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胶质细胞的表达特点,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TGF-β1阴性,再灌注3h组髓质小胶质细胞呈弱阳性,再灌流6-48h缺血区皮质,尾壳核和视前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呈强阳性。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内囊,胼胝体等处的髓质小胶质细胞GDNF、NGF呈弱阳性,再灌流48h位于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GDNF呈中等阳性,再灌流0.5h组视前区的脑膜巨噬细胞NGF呈强阳性,再灌流12h组视前区,尾壳核有少量的活化小胶质细胞呈弱阳性,再灌注24-48h组位于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内层有一圈强阳性的巨噬细胞。结论 活化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强力上调TGF-β1、NGF、GDNF表达且呈明显的次序性,提示缺血再灌流早期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元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yclinD1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原位分子杂交、IsolectinB4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缺血4、24 h和3、5 d组大鼠脑组织中的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皆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发布空间相互重叠。CyclinD1 mRNA在多种形态细胞中表达,以胶质细胞最为多见,其表达高峰与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一致。在各时间点的病灶周围皆发现TUNEL阳性细胞,其高峰时点提前于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结论:CyclinD1可能参与了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元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半暗区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M组又分为再灌注6h、24h、48h、72h、7d组5小组,共6小组.在制作MCAO模型时和制作后的12h经尾静脉各注射一次罗丹明6G(Rhod 6G).各组动物麻醉清醒后及处死前均给予神经行为学评分.每组大鼠随机1只用于TIC染色观察脑梗死灶,6只测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与含水量,6只用于凝集素荧光(FITC-ILB4)组化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浸润的单核细胞及半暗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形态及数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M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异常;TTC染色示M组出现白色梗死灶;M组MDA含量较S组均有升高(P<0.01),M72h组明显高于M6h、M24h和M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S组比较,M组脑含水量在6h时即明显升高,72h时达到高峰(P<0.01),7d时两组大鼠的脑含水量基本恢复正常,与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LSM观察M6h组半暗区周围出现ILIM阳性(ILB4+)细胞即分枝状小胶质细胞(Rhod 6G-)和浸润的单核细胞(Rhod 6G+),48h明显增多形态向阿米巴样转变,72h达到高峰,主要为脑源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态以阿米巴样为主,7d下降;M组MDA含量与半暗区ILB4+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631,P<0.01).结论 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发生可能与半暗区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刺激自体骨髓干细胞分裂增殖,并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观察大鼠神经病学评分,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脑缺血区病理改变及CD34和Brdu阳性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模型动员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再灌注后48h,缺血区可见CD34和Brdu阳性细胞;72h后CD34阳性细胞消失,而Brdu阳性细胞持续存在;模型未动员组缺血区无CD34和很少Brdu阳性细胞表达。48h缺血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24h细胞凋亡显著,1周时达高峰;与模型非动员组比较,模型动员组48h后细胞凋亡改善明显。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经G-CSF动员后可向大鼠脑缺血区趋化并可分化为神经元前体细胞,显著促进脑缺血区血管再生,降低脑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成熟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组),再灌注组采用Longa法造模.2组按造模/手术后不同观察时间分为0h、3h、6h、9h、12h、24 h、48 h、72 h、1周、2周10个亚组,每亚组5只.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中BNP表达情况及病理变化. 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再灌注组大鼠脑组织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周围水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再灌注组大鼠BNP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造模48 h后大鼠水肿及BNP表达达到高峰. 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BNP表达增高,考虑脑水肿为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活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和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的影响、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ACAP治疗组。缺血开始时治疗组静脉注射PACAP 2.5μg。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处死取脑,进行HE染色、p-JNK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不同时间点PACAP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较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JNK分别在2、48h成2次表达高峰,凋亡细胞较多;PACAP组再灌注后pJNK表达下降,凋亡细胞减少。结论PACA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部分依赖于其可下调p—JNK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活化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c-Fos的表达变化及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缺血再灌注PACAP治疗组,大脑中动脉阻塞2h分别再灌注2、12、24、48h。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后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3组大鼠p-ERK及c-Fos表达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ACAP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较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减低。脑缺血诱导JNK活化,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缺血侧皮层p-ERK 2h达高峰后渐下降;c-Fos分别在2、24h表达高峰。与之相比,PACAP组各时间点p-ERK表达升高,24、48h c-Fos表达下降。结论PACA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部分依赖于其上调了磷酸化EPK的表达,并下调了延迟表达的c-Fos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信号转导介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活化情况以及脑心通对其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脑心通组(每组30只),分别于缺血前6日每日用生理盐水4mL、生理盐水4mL和脑心通0.48g/kg(脑心通用4mL生理盐水溶解)灌胃。采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3h、6h、24h、48h和72h分别处死大鼠(各组每个时间点6只),将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TTC染色,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脑缺血诱导ERK活化,第6h达高峰,并持续到72h。脑心通组ERKs活化明显较对照组增强,而且各时间点ERK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脑心通组显著较对照组增多(P<0.01)。脑心通组TTC染色梗死体积及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较少(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缺血脑细胞部分ERK活化,脑心通干预可使缺血大脑海马ERK活化增强,减轻细胞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胀亡-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的死亡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的死亡方式.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化组、免疫组化对照组、电镜实验组和电镜实验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组和电镜实验组大鼠按照缺血时间(3h、6h、12h、24h、48h)平均随机分为5个亚组.对照组为术后24h取脑.免疫组化标本采用HE染色及TUNEL-GFAP双染.电镜标本在中心区、边缘区分别取材、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缺血中心区及边缘区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出现核肿胀、染色质分散、边聚、空泡变,核膜破溃,染色质溢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中心区GFAP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失.缺血边缘区则可见到GFAP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TUNEL-GFAP双染未见阳性细胞.结论持续局灶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未见凋亡,推测胀亡是星形胶质细胞主要的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硫辛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54只雄性清洁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成3组:假手术组(18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18只)、脑缺血再灌注+硫辛酸治疗组(治疗组18只)。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2 h(MCAO),再灌注24 h。治疗组在再灌注同时经颈外静脉给予硫辛酸20 mg/kg,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TNF-α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TNF-α的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TNF-α的表达以及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硫辛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尿激肽原酶(HUK)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 6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HUK处理组,后两组又按不同观察时间点分为再灌注6h、12h、24 h、72 h、168 h共5个亚组(n=6).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HUK处理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UK处理组按浓度17.5×10-3PNAU/mL,1.0 mL/kg,于再灌注后3h尾静脉注射给药,1次/d.采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凋亡细胞及Caspase-3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 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即有细胞凋亡,于24 h达到高峰,至168 h仍可见凋亡细胞.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均于再灌注24 h达高峰,至168 h仍有较多表达.除168 h时间点外,其余各时间点HUK处理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数量、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U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6~72h)时能抑制细胞凋亡,推测与其减少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2)正常血糖脑缺血组;(3)糖尿病脑缺血组;(4)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应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糖尿病脑缺血组+15d-PGJ2干预组在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给予15d-PGJ2 200 μg·kg-1·d-1腹腔注射21 d后应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3 h腹腔注射15d-PGJ2 400 μg·kg-1,以后6 d每天给予15d-PGJ2 200μg·kg-1·d-1腹腔注射。每组分别于24 h、7 d各处死一批大鼠,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CD68的表达水平及ELISA检测TNF-α与IL-1β水平,另一组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凋亡细胞计数。结果 正常血糖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 糖尿病脑缺血组在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P<0.05); 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低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 糖尿病脑缺血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相比较CD68阳性面积更大、TNF-α与IL-1β水平更高及神经细胞凋亡率更高; 15d-PGJ2可减少糖尿病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症因子分泌、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小时,再灌流0.5-48小时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HE染色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法观察GDNF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结果 再灌流0.5小时组有灶性缺血区,24小时组面积最大,包括视前区、纹状体和皮质。再灌注6小时组开始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24小时组梗死形成。再灌注0.5小时组,缺血区皮质神经元GDNF弱阳性,缺血周边区中等阳性;再灌流3-48小时组,缺血区神经元GDNF阴性。再灌流48小时组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巨噬细胞GDNF呈强阳性。GDNF阳性细胞计数显示缺血区各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均减少(均P<0.01);24小时和48小时组分别与0.5小时组和3小时组相比,GDNF阳性细胞数减少(分别P<0.01)。结论 缺血性脑损伤时,变性死亡的神经元GDNF不表达,存活的神经元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的GDNF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存活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10)、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n=60)、缺血预处理组(BIP组,n=60),MCAO组和BIP组又分别分为再灌注2 h、6 h、12h、24 h、48 h、72 h 6个亚组,每亚组10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BIP组在缺血前24h给予10 min的预缺血。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HIF-1α、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存活素的蛋白相对含量。结果与SO组比较,MCAO组和BIP组各时间点亚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及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相对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CAO组比较,BIP组各时间点亚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及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相对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在MCAO组和BIP组中,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及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相对含量均在再灌注24 h时达到最高峰(均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存活素表达上调,这或许与脑缺血耐受的产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CAPSASE-3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rhEPO)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Caspase - 3蛋白的影响 ,探讨rhEPO的脑保护机制。 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NISS染色观察缺血半暗区的病理形态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化的Caspase - 3的表达 ,TTC染色观察缺血损伤面积。结果 Caspase - 3阳性细胞在对照组脑组织内散在分布 ,缺血组和治疗组在大脑皮层较为密集。缺血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治疗组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缺血组 (P <0 .0 1)。结论 Caspase- 3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活性显著增高 ,rhEPO能有效抑制Caspase - 3激活 ,从而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缺血损伤及细胞凋亡 ,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脑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