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女性患者,包括乳腺恶性病变44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髓样癌6例,导管原位癌4例);良性病变36例(纤维腺瘤20例,炎性病变5例,小叶增生11例)。所有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FSE)横断位T1WI加频谱特异式脂肪抑制(SPIR)、常规横断位T2W加SPIR扫描技术,均行快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其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31、20.2、51.6,P<0.001)。病灶形态特征诊断的敏感性68.2%(30/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2.5%(58/80);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72.7%(32/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5%(60/80);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诊断的敏感性86.4%(38/44),特异性88.9%(32/36),准确性87.5%(70/80);三者相结合的联合诊断标准的敏感性95.4%(42/44),特异性94.4%(34/36),准确性95%(76/80)。结论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有一定作用,三者结合对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乳腺疾病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的早期强化率(Ee)、最大强化率(Emax)、最大强化速率(Vmax)、最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及最大排泄率(Ewash)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2,0.783,0.651,0.792,0.723,P<0.01),达峰时间(Tmax)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785,P<0.01),而良性组中仅有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最大强化率(Emax)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728,0.708,0.850,P<0.01)。结论MRT1动态增强是无创检测肿瘤微血管改变有效诊断方式,其强化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肿瘤动态增强MRI与血管生成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评价脑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对39例脑肿瘤动态增强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绘制动态图像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计算首过斜率、渗透斜率;肿瘤行MVD和VEGF检测.结果各级脑肿瘤 MVD值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首过斜率与MVD及组织学分级成正相关.渗透斜率与VEGF成弱相关;渗透斜率与组织学分级成正相关,各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动态增强MRI可较好地评价脑肿瘤血管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数字化钼靶(FFDM)与MRI动态增强(MRI-DCE)检查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乳腺肿瘤,其中恶性22例,良性15例,所有病例均行FFDM和MRI-DCE检查,在GEADW4.3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观察X线表现、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分别计算良、恶性肿瘤的早期强化率,根据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进行定级,3级及以下的级别考虑为良性,4A级及以上的为恶性,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计算各自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FFDM和MRI-DCE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各依次为80.00%、79.17%、79.48%;88.23%、90.91%、89.74%。两者特异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确诊的病例部分互为补充。结论在FFDM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对可疑病变行MRI-DCE检查,可以提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手术活检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数字化钼靶(FFDM)与MRI动态增强(MRI-DCE)检查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乳腺肿瘤,其中恶性22例,良性15例,所有病例均行FFDM和MRI-DCE检查,在GEADW4.3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观察X线表现、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分别计算良、恶性肿瘤的早期强化率,根据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进行定级,3级及以下的级别考虑为良性,4A级及以上的为恶性,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计算各自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FFDM和MRI-DCE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各依次为80.00%、79.17%、79.48%;88.23%、90.91%、89.74%。两者特异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确诊的病例部分互为补充。结论在FFDM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对可疑病变行MRI-DCE检查,可以提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手术活检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中选择6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DCE-MRI扫描检测,并将其病理检测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本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以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其DCE-MRI检查结果发现,该检查的良性病变符合率达90.9%(20/22),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100%(44/44),其诊断准确率为97.0%(64/66);DCE-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检查中,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在形态、边界以及强化均匀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恶性病变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及强化不均匀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手术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它们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分析早期强化率和强化峰值指标.结果:34例患者,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19例.良性肿瘤多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动态增强曲线中流入型10例,平台型4例,流出型1例.恶性肿瘤多边缘不光整或伴有毛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动态增强曲线中流入型1例,平台型6例,流出型12例.动态增强曲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7%(18/19)、66.7%(10/15)、82.4%(28/34).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模式结合病灶形态学改变,有助于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乳腺动态增强曲线在磁共振检查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5例乳腺疾病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扫描采用GE公司HDe 1.5T磁共振机配备8通道乳腺线圈进行检查,动态增强采用团注12时相扫描法检查。结果:25例乳腺病变均经过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变6例,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Ⅲ型4例,Ⅱ型2例,良性病变19例,Ⅰ型曲线17例,Ⅱ型曲线2例。结论:乳腺动态增强曲线在磁共振乳腺疾病的诊断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合动态增强后的病变征象,对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正确性起到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应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了,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优秀的组织对比度和它的多方向成像性能。乳腺MRI在单纯T1、12摄影条件下,由于信息有限没有得到普及应用。近年来由于高场强设备的开发使用、图像处理技术的改进,使得图像质量大大提高。在乳腺疾病的诊断方面MRI的作用和地位在逐渐提高,Microscopy coil的使用使图象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让人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对于MRI在乳腺疾病的影像研究是2004年MRI研究的热点、潮流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模态3.0T MRI技术在乳腺非肿块性强化病变(NMLE)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效能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且均行3.0T MRI检查的90例乳腺NMLE患者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1例(良性组),恶性病变59例(恶性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3±9.1)岁。分析比较两组NMLE分布类型及在DCE-MRI上的强化特点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DWI上检测与确定ADC最佳阈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①分布类型:导管型、节段型、区域型和弥漫型,其中节段型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强化病变特点:均匀、不均匀、集丛样强化、簇样环形强化,其中集丛样强化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DC值:两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1±0.32)×10-3mm2/s、(1.47±0.3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1.3×10-3mm2/s诊断NMLE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71.8%、78.8%。结论:应用DCE-MRI与ADC值测量提供的形态学与功能学信息有助于提高乳腺NMLE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患者共80个乳腺结节的MR动态增强图像,每个结节获得63个纹理特征参数。绘制纹理参数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结节的ROC曲线,并与MR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的诊断效能比较。结果 78例患者的80个乳腺结节中,纹理参数中灰度游程长不均匀度判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AUC值(0.836)最大且诊断准确率高,其诊断恶性乳腺结节的敏感度为82.93%(34/41)、特异度为94.87%(37/39)、准确率为88.75%(71/80)、阳性预测值为94.44%(34/36)、阴性预测值为84.09%(37/44)。MR BI-RADS分类诊断恶性乳腺结节的敏感度为95.12%(39/41)、特异度为87.18%(34/39)、准确率为91.25%(73/80)、阳性预测值为88.63%(39/44)、阴性预测值为94.44%(34/36)。MR BI-RADS分类和纹理分析判断恶性乳腺结节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与单独应用BI-RADS分类比较,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恶性乳腺结节的特异度(P<0.001)。结论 MR纹理分析可作为传统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方法 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病变,术前行MR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并测定MR信号强度增强率(SI).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病灶内微小血管密度及分布情况,并分析与相应病灶SI之间的关系.结果微血管在乳腺纤维腺瘤、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中心和边缘区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增强扫描,相应区域MRI对比剂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56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心和边缘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VD)与S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而小血管多分布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病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边缘区域,与SI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的数量和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病灶及背景实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方法 收集41例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患者(共4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变21个(良性组),恶性病变24个(恶性组),测量病灶及背景实质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浆分数(Vp),对2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各参数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效能。结果 恶性组病灶Ktrans和Kep、背景实质Ktrans和Kep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2组病灶Vp和背景实质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乳腺恶性病变时,背景实质Ktrans的AUC较其他参数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6.19%。所有参数联合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值最高,为0.86(P<0.001)。结论 DCE-MRI相关参数中,背景实质Ktrans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定量分析DCE-MRI数据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其背景实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望成为无创诊断乳腺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分析对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胸部CT发现肺部实性结节或肿块并行DCE-MRI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35~70岁。采用并行采集(CAIPIRINHA)、水脂分离Dixon方法及随机轨迹时间分辨成像(time-resolved imaging with stochastic trajectories,TWIST)技术的容积内插值法屏气检查(CAIPIRINHA-Dixon-TWIST volume-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CDT-VIBE)序列,应用Tofts模型测量病变区的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和注射对比剂后60 s内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 AUC)。结果 30例患者中,肺部病变为良性者17例,恶性13例,病变大小在1.1~5.3 cm。恶性病变组Ktrans、Kep、i AUC值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Ktrans、Kep、i AU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0.765、0.806。结论 DCE-MRI的参数Ktrans、Kep、i AUC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包括乳腺乳头状癌19例(其中16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癌,3例为包裹性乳头状癌)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14例,并与26例乳腺交界性乳头状病变(导管内乳头瘤伴不典型增生)进行对照。参照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MRI多表现为位于非乳晕区的单灶肿块,平扫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肿块样强化,可伴导管扩张,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Ⅲ型曲线。乳腺交界性与恶性乳头状病变间病灶数、平扫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及是否伴有导管扩张征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有助于鉴别大部分乳腺交界性与恶性乳头状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对动态增强扫描(DCE)表现为环形强化的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乳腺病变患者的DCE-MRI、DWI资料,病灶DCE-MRI均表现为环形强化。根据病理结果将67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2组DCE-MRI病灶整体形态学指标、"强化环"形态学指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DCE-MRI半定量参数指标及"强化环"多点ADC值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应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itc回归模型构建新的联合参数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组间"环形强化"环壁形态(χ2=14.19,P=0.001)、是否具有壁结节(χ2=12.48,P=0.001)、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χ2=19.6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间早期强化率(t=2.35,P=0.02),峰值达峰时间(Tmax;t=-4.66,P=0.007),ADC环内t=1.35,P=0.001)、ADC环壁值(t=-2.8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构建"强化环"形态学指标+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Tmax+ADC环内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病变性质的约登指数最高为0.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7,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96%和91.31%。结论 乳腺MR多模态成像对乳腺环形强化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个病灶)的超声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9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三阴性、HER-2过表达和Luminal三个亚型,分析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如回声/信号、形态、边界、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是否受侵等,重点分析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超声的Adler血供分型。结果根据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标准,三阴性型占3.3%(1/30);Her-2过表达型占20.0%(6/30),Luminal型占76.7%(23/30)。术前超声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7%(23/30),MRI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6.7%(26/30),联合超声、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6.7%(29/30)。MRI的TIC以Ⅱ型、Ⅲ型居多,分别为18/30(60%)、12/30(40%),超声Adler血供以Ⅱ型居多(18/30,60%);MRI的TIC对Her-2过表达及Luminal乳腺癌两种分子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各具特点;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准确率均高于单独任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评估MRI分型诊断方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54处病变)患者于手术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I检查.由两名有乳腺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根据病变MRI征象从形态结构(肿块的长径、形态和数量,非肿块的分布形态,边界及邻近结构)和增强特性(强化形式和强化曲线)两大方面进行评分、并分为5种类型.MR 1型为双侧乳腺无异常强化区;MR 2型为存在双侧对称强化区;MR 3型为良性或可疑良性病变;MR 4型为交界性病变;MR 5型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使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生分型结果的一致性.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分型方案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两名医生的分型诊断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κ=0.78(95%可信区间为0.68~0.88).病理证实良性肿块样病变22处(21处为MR 3型,1处为MR 4型),恶性肿块14处(10处为MR 4型,4处为MR 5型),良性非肿块样病变10处(9处为MR 4型,1处为MR 5型),恶性非肿块8处(5处为MR 4型,3处为MR 5型).以MR 4及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8% (30/32);以MR 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31.8%(7/22),特异度为100%.结论:MRI分型诊断方案诊断乳腺病变可靠,且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MR 4、5型作为乳腺病变恶性诊断较为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