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CNA、P21、P5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PCNA、P2 1、P5 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 6例胃癌根治术标本中PCNA、P2 1、P5 3的表达情况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对比研究。结果 :4 6例胃癌PCNA、P2 1、P5 3表达阳性率分别是 80 .4 %、5 6 .5 %、4 5 .7% ,其中进展期胃癌P2 1的表达率 (6 2 .9% )明显高于早期胃癌 (36 .4 % ) ,三者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级无关。PCNA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和转移有关 ;P2 1表达与胃癌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关 ,而与浸润深度无关 ;P5 3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 ;PCNA与P2 1、P5 3的表达有明显的协同性。结论 :PCNA与P2 1、P5 3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是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胃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及春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胃肿瘤(胃腺瘤性息肉10例,胃癌94例)组织切片中PCNA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1)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PCNA指数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PCNA指数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 相似文献
3.
早期胃癌活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80~1991年6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前胃镜活检标本做VEGF、p53蛋白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癌复发组的VEGF阳性率(5/5)显著高于无复发组(14/63),P<0.01;VEGF阳性胃癌患者的8年生存率(14/19)显著低于VEGF阴性胃癌患者的生存率(49/49),P<0.01;p53蛋白和PCNA表达在2组中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胃镜活检组织中VEGF的表达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可指导术前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确诊并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复发生存率,评估PCNA蛋白与胃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组织(13.3%vs 36.7%,P〈0.05)。PCNA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组织的Lauren分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Kaplan-Merier曲线显示,PCNA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降低(P〈0.001)。结论: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采用LSAB酶标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6例胃癌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采用COX模型对影响胃癌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的PCNA平均表达率为54.0±17. 4%。PC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情况有关,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病变部位无明显关系。多因素分析发现,化疗与否及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两大因素;而PCNA表达未能成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因此,检测胃癌组织PCNA的表达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但PCNA能否作为判断预后的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胃癌的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应考虑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改变INI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INI1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INI1 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将INI1-GFP真核表达质粒及INI1特异性小干扰RNA(INI1-siRNA)分别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过表达及下调表达INI1的效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过表达及下调表达INI1后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的改变,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改变.结果 临床胃癌组织中INI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INI1-GFP转染S1GC7901细胞可明显增加INI1表达水平,同时降低细胞增殖活性(P值均<0.01);而INI1-siRNA转染可明显降低INI1表达水平,同时增加SGC7901细胞增殖活性(P值均<0.01);上调INI1表达可抑制PCNA表达水平,而下调INI1表达则增加PCNA的表达(P值均<0.01).结论 INI1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此作用与其负向调节PC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内皮抑素联合应用5氟脲嘧啶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与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合应用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胃癌异位移植BALB/C裸鼠模型,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5-FU(10 mg/kg),rhES组瘤周注射rhES(2 mg/kg)同时给予5-FU与rhES,每天1次,连用10 d.计算肿瘤体积、抑瘤率及肿瘤缩小率,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A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表达及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rhES+5-FU组肿瘤体积为(43±2)mm3,5-FU组为(169±45)mm3,rhES组为(95±28)mm3,对照组为(1057±114)mm3(P<0.01).抑瘤率为99.6%,肿瘤缩小率为98.2%.用药前rhES+5-FU组肿瘤体积为(207±50)mm3,比5-FU组与rhES组下降更迅速(P<0.01).rhES+5-FU组与5-FU组VEGF、bFGF及VEGF-C表达强度均为0~+;rhES+5-FU组PCNA及bcl-2表达最弱;rhES+5-FU组AI为11.7±1.1,5-FU组为6.2±0.6,rhES组为5.8±0.8,对照组为2.4±0.6(P<0.01).微血管密度在rhES+5-FU组为8.9±2.5,rhES组为10.0±1.5,均低于5-FU组(27.3±1.7)与对照组(29.9±2.3)(P<0.01).结论联合应用5-FU及rhES能显著抑制胃癌血管生成,增加肿瘤细胞凋亡,使胃癌裸鼠移植瘤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8.
胃癌组织的细胞凋亡和增殖与其临床分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中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AI)及增殖指数(PI),分析两者及其比例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为(4.3±1.2)%和(49.8±15.9)%,凋亡/增殖比率为0.11±0.07,与癌周正常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着TNM分期的进展,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降低,增殖指数升高,凋亡/增殖比率则逐渐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细胞凋亡的减少和细胞增殖的增多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关系,两者及其比率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预后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5例癌旁组织中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进行研究,发现NSCLC中P5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而与预后显著相关。PCNA增殖指数随分级,分期上升而增高,与预后呈显著相关,尤其是那些临床分期早但PCNA高表达者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腺瘤细胞凋亡和增殖与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中细胞凋亡和增殖与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45例结直肠腺瘤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增殖检测其增殖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和P53蛋白表达,另选结直肠高分化腺癌和五常黏膜各10例作对照检测。结果 45例结直肠腺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I)为(90.85&;#177;0.24)%,结直肠腺癌细胞的AI为(1.86&;#177;0.15)%,两者AI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P〈0.01),而腺瘤与腺癌AI值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率与细胞AI呈显著互相关(rs=-0.65和rs=-0.60),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呈正相关(rs=0.86),而bcl-2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无相关性,结论bcl-2和P53蛋白过度表达与细 相似文献
11.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检测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56例胃癌中,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5%,hMSH2蛋白为100%;在Ⅰ、Ⅱ期胃癌、胃窦部胃癌、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中,hMLH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hMLH1蛋白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在胃癌各期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结论hMLH1蛋白可能与早期和(或)胃窦部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脱氧氟尿苷诱导胃腺癌细胞凋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术前化疗对胃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抽签法术前随机分为口服脱氧氟尿苷(5′- DFUR)组(18例)、静脉输注5- FU CF组(16例)及对照组(2 0例)。化疗结束后第1~2天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TUNEL法检测癌细胞增殖指数(PI)及凋亡细胞指数(AI)。结果 PI在5′-DFUR组(40±13)、5 - FU CF组(41±15 )明显低于对照组(5 8±1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 0 0 0 ) ;AI在5′- DFUR组(14±9)、5 - FU CF组(14±1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 0 17)。4 4例获得随访。总的0 . 5、1、2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 %、70 % ,0. 5、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77%、6 7%。3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3~5d短程口服5′- DFUR化疗可诱导胃腺癌细胞凋亡,降低癌细胞增殖指数,但不能改善术后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将不同压力CO2气腹环境下培养的胃癌MKN-45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CO2气腹对胃癌细胞体内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MKN-45细胞置于0、10、12和15 mm Hg CO2气腹环境下培养4 h,然后取2×106个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3周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再对各组移植瘤行HE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0、10、12 mm Hg CO2气腹组裸鼠移植瘤成瘤时间、肿瘤体积和重量(分别为7.8 d、7.2 d、7.8 d;1.2 cm3、1.3 cm3、1.3 cm3;1.5 g、1.9 g、1.6 g)与对照组(分别为7.3 d、1.2 cm3、1.4 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mm Hg CO2气腹组移植瘤成瘤时间(12.5 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肿瘤体积(0.5 cm3)和重量(0.5 g)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0、10、12 mm Hg CO2气腹组裸鼠移植瘤细胞内Ki-67抗原阳性率(61.2%、60.5%、63.4%)与对照组(59.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m Hg CO2气腹组的阳性率(27.5%)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 临床常用压力CO2气腹对胃癌MKN-45细胞体内生长增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肿瘤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组织PCNA及免疫表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肿瘤类型(组织学类型和免疫表型)与PCNA增殖指数有关,免疫表型或肿瘤生物学行为属T细胞性,淋巴瘤的PCNA指数高于B细胞性和非T非B细胞性淋巴瘤,前者预后亦较后者差。结论PCNA可作为评估淋巴瘤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