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损伤(SCI)是骨科临床工作中一种常见损伤,死亡率和致残性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可是SCI的治疗至今仍缺乏有效措施,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国内外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近年来NSCs修复SCI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外源性NSCs移植和诱导内源性NSCs神经发生两种方法,最新的观点认为外源性NSCs移植本质上只是改善了脊髓损伤后的内环境,最终是通过内环境的改善而促进内源性NSCs的神经生发达到修复效果[1~3].神经生发往往伴随着血管生发,并且血管内皮细胞也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引,这一现象提示了血管因素在神经修复中的重要地位,有效的血管生发将带来微环境的明显改善而促进神经生发.随着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体内血管新生理论的建立与成熟,通过采用EPCs诱发血管新生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恢复也开始受到关注.现就EPCs诱导NSCs神经生发在修复脊髓损伤中的意义及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 3 4份脐血的CD3 4 细胞数、体外集落形成能力及淋巴细胞表型进行了研究 ,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脐血的采集 :筛选我院产科无急慢性疾病足月产妇 3 4例。采用密闭式采血法。使用装有 2 8ml枸橼酸钠葡萄糖保养液 (ACD)的 2 0 0ml无菌采血袋 ,行脐静脉穿刺 ,使脐血由重力作用流入采血袋 ,经常摇动采血袋 ,使脐血与保存液充分混匀。2 .脐血有核细胞 (NC)的分离 :将采血袋中加入 1/ 4量 60g/L的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 ,充分混匀 ,静置 3 0~ 4 5min ,待细胞分层后弃去红细胞。取少许上层富含NC悬液 ,供实验使用 …  相似文献   

3.
脐血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资源优势及临床移植适应证广泛,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细胞来源之一。如何将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复苏,降低其冻存损伤,是HSCT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对低温冻存理论的深入认识,人们发现细胞凋亡参与了细胞冷冻损伤的分子机制,造血干细胞凋亡严重损害其克隆形成能力和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干细胞动员的发展史,动员外周血干/祖细胞的特点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介绍了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方法与影响异基因干细胞的动员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干细胞动员的发展史,动员外周血干/祖细胞的特点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介绍了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方法与影响异基因干细胞的动员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磁力搅拌悬浮培养及移植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搅拌大规模培养体系对人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效果以及扩增的人造血祖细胞植入动物体内后的造血重建情况.方法 从新鲜抗凝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以添加干细胞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进行培养.静态扩增组的细胞置于T25培养瓶中培养,磁搅拌悬浮扩增组(磁搅拌扩增组)的细胞采用Celstir装置进行培养,培养体系为50~100 ml.培养7 d后进行细胞计数、集落培养检测和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测定.以不进行培养者为对照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在接受2.5 Gy的亚致死剂量X射线照射后分别从尾静脉输入上述静态扩增组、磁搅拌扩增组和对照组的MNC(5×106个),另设不移植的空白对照组.观察小鼠的存活情况,6周后处死存活小鼠,检测骨髓细胞中CD34+细胞、CD3+细胞、CD19+细胞、CD33+细胞及CD45+细胞的含量以及人特异的Cart-Ⅰ和Alu基因的表达.结果 经过7天的培养,磁搅拌扩增组的造血祖细胞扩增倍数为(2.8±0.45)倍,明显高于静态扩增组的(2.1±0.48)倍(P<0.01).磁搅拌扩增组形成的红系集落、粒-巨噬细胞集落数均明显高于静态扩增组(P<0.05).静态扩增组扩增后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CD133+细胞含量均高于磁搅拌扩增组(P<0.05),而CD184+细胞和CD62L+细胞含量低于磁搅拌扩增组(P<0.01).移植后6周,对照组、静态扩增组和磁搅拌扩增组分别有3、4、5只小鼠存活,三组间两两比较,6周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6周的小鼠,其骨髓中能检人特异性CD34+细胞,以及CD3+细胞、CD19+细胞、CD33+细胞及CD45+细胞,也检测到人Alu基因和Cart-Ⅰ基因的表达.结论 磁搅拌培养能大规模扩增脐带血造血祖细胞,扩增的细胞能植入x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并重建其多系造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并通过动物移植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采集抗凝脐血10份,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分别进行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和静态扩增培养.检测扩增前后细胞表面CD34、CD38、CD133、CD184和CD62L分子的表达,并进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的培养.取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以X射线照射后,分为4组,其中MNC组小鼠注射未经扩增培养的MNC;静态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静态扩增培养的细胞;反应器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的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移植后6周处死存活小鼠,收集骨髓细胞,检测其中CD45+、CD3+、CD19+和CD33+细胞的含量以及人特异的Cart-Ⅰ和Alu基因的表达.结果 生物反应器扩增前MNC为(1.2~2.8)×108个,扩增后为(3.7~12.6)×108个,扩增后的细胞数明显高于静态扩增培养者(P<0.01).经生物反应器扩增后所形成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明显高于经静态扩增者(P<0.05).移植6周后,空白对照组小鼠均死亡,MNC组存活率为35%,静态扩增组存活率为30%,反应器扩增组存活率为62.9%,后者明显高于前二者(P<0.05).各组存活小鼠骨髓细胞中均检测到Alu基因和Cart-Ⅰ基因的表达以及人源CD33+、CD45+、CD3+及CD19+细胞.结论 利用生物反应器可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所得细胞能植入小鼠体内,并能获得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治疗至今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治疗的需求,学者们越来越关注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实验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该文就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信号转导通路、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剔除神经生长抑制因子及基因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治疗至今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治疗的需求,学者们越来越关注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实验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该文就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信号转导通路、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剔除神经生长抑制因子及基因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是骨科领域的常见创伤 ,其年发生率为 2 0~ 40 /10 0万。SCI的修复主要面临两大难点 :一方面是如何预防SCI引起的脊髓细胞的死亡 ,以及如何替代已死亡的脊髓细胞 ;另一方面是如何抑制损伤局部疤痕形成 ,创造适合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促进诱导神经生长[1] 。随着基因工程的问世[2 ] ,应用基因转移技术治疗SCI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特别是近年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3 ,4] ,通过分离 ,定向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替代损伤引起的死亡的脊髓细胞成为可能 ,以下就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静脉输注入白细胞抗原相合的同胞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已经成功开展[1],移植的成功与输入的造血干细胞是否能顺利定位于受者骨髓并增殖、分化、重构造血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EPCs对损伤脐动脉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法(MACS)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EPCs,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进行鉴定;牵拉钳夹损伤法制备去内膜脐动脉段,与EPCs共孵育7 d后,通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EPCs对动脉损伤的修复效果.结果 成功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EPCs,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为培养7 d后CD133+细胞>90%;CD34、vWF因子相关抗原免疫染色均为阳性.EPCs移植组新生内膜厚度(43.5±5.5)ìm显著低于对照组内膜厚度(90.7±12.7)ìm,(t=-28.88,P<0.01);EPCs移植组的再内皮化程度(77.8±0.1)%明显高于对照组(52.2±0.1)%,(t=21.86,P<0.01).结论 成功从人脐血中培养出EPCs,人脐血EPCs可修复内皮损伤血管.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常见,但在治疗上仍无有效办法。目前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是可以再生的,但这种再生能力是潜在的,在正常情况下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内在环境的抑制。激发脊髓的再生能力,克服中枢神经系统内在环境的抑制作用,是实现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脐血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髓磷脂相关轴突生长抑制物是脊髓损伤后抑制轴突再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与之结合的受体和信号传导途径已逐渐被认识。目前,中和这些抑制物的分子方法可分为细胞外途径(单抗、疫苗、竞争性肽段、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内途径(增加 cAMP 水平、灭活 Rho)等。脊髓损伤后刺激轴突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本文着重就每种方法的活体研究结果及其促进轴突再生的可能优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生物支架是组织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部分.脊髓损伤早期应用生物支架或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可改善脊髓病理生理状态,减轻继发损伤程度,为康复治疗创造条件.损伤稳定后生物支架可联合干细胞移植、细胞因子诱导等治疗,一定程度地恢复脊髓功能,具有明显优势.近年动物实验成果显示了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各种临床研究与试验也在蓬勃开展,生物支架...  相似文献   

18.
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髓损伤是交通、劳动和运动意外事故中常见的创伤类型。美国每年发生脊髓损伤近14000例,每年为这些截瘫患者支付的医疗费用高达60亿美元。而在中国截瘫患者人数约40万,每年新增1万人。由于损伤后脊髓缺乏自身修复能力,脊髓功能的损害往往呈不可逆性改变,患者受伤后往往终身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再生、引导脊髓功能恢复是神经科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阐述脊柱、脊髓损伤最新研究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近几年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动向及临床应用结果.结果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由既往的侧块关节直接螺钉内固定术发展到今天较为常用的寰枢椎椎弓根或侧块螺钉相组合的钉板、钉棒内固定技术.经口咽入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术能较好解决难复性环枢椎脱位的问题.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入路、固定节段、融合方式等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条件允许,前路和后路手术均能达到有效减压和稳定重建的目的.单节段骨折固定术较既往的跨节段固定术有一定优势.内窥镜辅助下或影像介导下的脊柱诊疗技术在我国逐渐开展.对治疗顽固疼痛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国内紧跟国外潮流及时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以重建椎体高度,修复椎体稳定性,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人们对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有了重新认识,而生物学治疗方法为神经的修复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是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结论随着脊柱外科的飞速发展,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重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