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腔壁的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包块称腹外疝.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其中以腹股沟斜疝最多见,占全部腹外疝的75%以上.减少和消除腹外疝复发,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做护理工作,以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腹外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腹内的某个脏器或者组织离开其正常生理部位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婴幼儿脐环、腹白线、腹股沟管、股管、直疝三角等)向体表突出于腹壁范围之外的病理产物。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临床最多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疝,后者又据其发生部位和突出具体途径不同可分为腹股沟斜疝(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和腹股沟直疝占全部腹股沟疝的85%~95%。  相似文献   

3.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以突出的解剖部位命名,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见疝.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包括有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以斜疝最多见.  相似文献   

4.
腹外疝是指腹腔内的某一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各种疝多以疝环部位而命名,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腹股沟疝以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  相似文献   

5.
正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住院确诊腹股沟疝患者34例。因成年人腹股沟疝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只有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加强或修补薄弱的腹股沟前壁或后壁,治疗方为彻底,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  相似文献   

7.
腹股沟疝是指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皮下环,可突入阴囊内或大阴唇前端的疝。它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由于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形成。  相似文献   

8.
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总数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1] .  相似文献   

9.
腹外疝是指内脏器官或组织,经过栗一正常或不正常的孔隙进入腹壁突出体表的伴或不伴症状的疝出物。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就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①。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深环),向内、向下、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相似文献   

11.
腹外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区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腹外疝是腹部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其次是股疝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尚有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此外,尚有类别甚多的罕见疝.绝大多数腹外疝病例并无明确病因,其发生与该处腹壁正常强度减弱和腹腔内压力过高两类因素有关.依据疝内容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腹外疝尚可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滑动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癌.  相似文献   

12.
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之分。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其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疝成形术等。传统手术方法效果虽尚称满意,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用于修补或成形的自身组织可因胶原代谢有缺陷而不够坚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与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沟斜疝是在腹膜鞘状突已经完全闭塞以后,因内环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进入腹股沟管是通过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而不是在精索之内,是后天获得性疝,故亦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该疝是最常见的一种疝,统计结果表明,约占各种疝的80%,占腹股沟疝的90%;男性患者斜疝的发病率远较女性多,约占90%,且右侧斜疝发生为60%,高于左侧(约25%),两侧同时发病率为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1年间1308例腹股沟疝临床资料.结果:1308例患者中腹股沟斜疝1192例(占91.13%),直疝91例(占6.96%),股疝25例(占1.91%).出现并发症63例(占4.82%).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加强护理是预防腹股沟疝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充填式补片治疗腹股沟疝和腹壁切口疝共计6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充填式补片材料按照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订的疝的诊断和分型标准[1] ,本组男性54例,女性8例,年龄24-86岁,平均年龄60岁,50-59岁8例,60岁以上36例.本组病例62例中,腹股沟疝56例:腹股沟斜疝40例,其中双侧腹股沟斜疝2例;腹股沟直疝16例,其中双侧腹股沟直疝10例;腹股沟复发性疝4例.腹壁切口疝6例.老年患者占58.07%,相伴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乙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或肥大、便秘等疾病,占54.84%.  相似文献   

16.
腹外疝是普外科领域里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腹股沟疝发病 率居多,而且该病多见于老年人.疝的复发是腹股沟疝手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而我院于2005年1月一2007年4月采用美国巴德补片对腹股沟斜疝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治疗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7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外疝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95%[1],其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疝成形术等[2].传统手术方法效果虽尚称满意,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989年Lichtenstein等首先在美国外科杂志上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概念,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修补材料的新发展和对腹股沟局部解剖的新认识,有张力的传统疝修补技术已逐渐被无张力修补技术所替代.国内一些大中医院也陆续开展此项技术.我院自2004年1月起,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平面网状补片,对腹股沟疝行疝无张力修补术,至2009年8月已进行47例,术后随访3~3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下界为腹股沟韧带,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因解剖和生理特点,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在人的各类疝中最高.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的内环,沿腹股沟管经外环脱出的疝称为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19.
陈业强 《右江医学》2001,29(3):245-245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疝 ,是最常见的腹外疝。我院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5月共收治腹股沟斜疝 2 82例 ,占同期腹股沟疝的 91% ,现结合文献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73例 ,女 9例。行疝修补术 2 87次。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 85岁。疝发生右侧者 179例 (占 6 3% ) ,左侧者98例 (占 34 % ) ,双侧 5例 (占 1.7% ) ,3例直疝与斜疝并存。发生嵌顿 6 8例 (占 2 4% ) ,其中右侧嵌顿 5 0例 ,左侧嵌顿 18例 ,嵌顿时间最短者 1.5小时 ,最长 14天 (大网膜嵌顿 ,部分坏死 )。发生肠绞窄者 3例 ,均行肠切除吻合。B…  相似文献   

20.
<正>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向内向下向前,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进入皮下或阴囊所形成,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90%,腹股沟疝的95%[1]。在腹股沟区常见的疝环部位出现软组织包块时,根据临床及体征,通过外科检查一般都能作出诊断[2]。当出现症状及体征不显著,或是需要与腹股沟区其他病变相鉴别时,影像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能进一步了解疝内容物、疝环具体位置,周围解剖关系信息[3],而磁共振检查更能提供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