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4在胃癌患者组织及其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常规培养胃癌细胞系BGC-823和SGC-7901,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CD4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体外划痕实验检测不同CD44表达水平的胃癌细胞系的迁移能力。结果 6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中CD44阳性表达率为81.6%(49/60),与癌旁组织26.7%(16/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5,P0.05),且CD44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荧光免疫染色结果表明,CD44蛋白在BGC-823细胞中的荧光强度高于SGC-7901细胞;体外划痕实验结果证实,CD44表达水平较高的BGC-823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SGC-7901细胞。结论 CD44在胃癌患者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可作为胃癌迁移能力判断及临床预后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胃癌HGC-27细胞,用不同剂量(10、20、40μmol/L)咪达唑仑干预24 h后,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克隆数、迁移及侵袭,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细胞中circASXL1表达。分别以53例癌旁组织、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为对照,qRT-PCR法检测53例胃癌组织和HGC-27细胞中circASXL1表达。同时,咪达唑仑干预HGC-27细胞24 h后,qRT-PCR法检测细胞中circASXL1表达。转染circASXL1小干扰RNA或过表达载体至HGC-27细胞,上述相同方法观察circASXL1对HGC-2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GC-27细胞经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干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细胞克隆数、迁移数、侵袭数及N-cadher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胃癌组织中circASXL1的表达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胃癌微环境来源间充质干细胞(GC-MSCs)能否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方法采用MTT增殖试验和细胞克隆形成试验观察GC-MSCs细胞对胃癌细胞系BGC-823生长的影响;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管形成试验观察并分析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GC-MSCs细胞作用BGC-823细胞后其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MIP-2和TGF-β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增殖试验和克隆形成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的体外生长(P0.05);Transwell迁移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细胞培养上清对BGC-823的迁移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明显上调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MIP-2和TGF-β1基因)在BGC-82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管形成试验结果显示,BGC-823和GC-MSCs细胞共培养上清与BGC-823、GC-MS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具有更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结论 GC-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促血管生成能力,进而诱导胃癌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分析养胃抗瘤冲剂对其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1-05/2001-10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取日本健康雌性大耳白兔2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即养胃抗瘤冲剂组及拆方(益气方、活血方、解毒方、益气活血方、益气解毒方)组、空白血清组,制备含药血清。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小室建立人肿瘤细胞系体外侵袭模型,动态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以及中药复方养胃抗瘤冲剂(由生黄芪、人参、白花蛇舌草、草河车、三七、苏木等组成,每克含生药3.22g,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及拆方的含药血清、化疗药顺氯氨铂对胃癌细胞系侵袭作用的影响,侵袭抑制率(%)=(对照组侵袭细胞数-给药组侵袭细胞数)/对照组侵袭细胞数×100%,凡抑制率达30%以上,认为有抗侵袭作用。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方法检测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CD9,CD31,CD36,CD42a,CD44,CD49d,CD62p,CD41、凝血酶敏感蛋白及CD63的表达。结果:①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侵袭作用的抑制率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益气组、解毒组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空白血清组(55.14%,32.43%,36.59%,0,P<0.05)。益气解毒、益气活血组作用优于单纯解毒、益气、活血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86%,41.23%,P>0.05)。人胃癌细胞MGC-803与BGC-823比较,侵袭作用MGC-803强于BGC-823(空白血清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60.75±4.57,56.35±3.25),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抑制作用强于BGC-823,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肿瘤转移黏附蛋白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3.30%,3.10%;24.97%,11.50%;48h:0.93%,3.56%;5.78%,10.41%),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90.49%,86.23%;48h:94.81%,77.69%)。单纯的活血药在给药早期(24h)则可以促进CD63的表达(33.12%),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48h)则降低CD9表达(30.22%);益气活血组则可纠正活血药的这种作用(24hCD63:3.55%;48hCD9:82.92%)。结论: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均具有侵袭作用,MGC-803的侵袭作用强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抗侵袭作用优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抗人胃癌细胞侵袭作用的可能作用途径在于可降低部分促进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对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表达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1288在胃癌细胞培养上清诱导后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调控BMMSC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SGC-7901、MGC-803和HGC-27 3种胃癌细胞培养上清分别处理BMMSC,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处理前后BMMSC中miR-1288的表达水平。采用寡核苷酸片段NC-mimics和miR-1288-mimics转染BMMSC,Transwell试验检测转染后BMMSC对HGC-2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收集胃炎和胃癌组织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miR-1288的表达水平。结果经SGC-7901、MGC-803和HGC-27胃癌细胞上清处理后BMMSC中miR-1288的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5.91±0.25)倍(t=15.55,P0.01)、(9.69±0.62)倍(t=13.34,P0.01)和(24.29±2.69)倍(t=8.631,P0.01)。miR-1288-mimics转染组迁移细胞数量为(623.3±26.03)个,明显高于NCmimics对照组[(326±32.0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7,P0.01)。胃癌组织中miR-128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胃炎组织(P0.05)。结论胃癌上清诱导后BMMSC和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miR-1288,其可参与调控胃癌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分析养胃抗瘤冲剂对其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1-05/2001-10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取日本健康雌性大耳白兔2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即养胃抗瘤冲剂组及拆方(益气方、活血方、解毒方、益气活血方、益气解毒方)组、空白血清组,制备含药血清。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小室建立人肿瘤细胞系体外侵袭模型,动态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以及中药复方养胃抗瘤冲剂(由生黄芪、人参、白花蛇舌草、草河车、三七、苏木等组成,每克含生药3.22g,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及拆方的含药血清、化疗药顺氯氨铂对胃癌细胞系侵袭作用的影响,侵袭抑制率(%):(对照组侵袭细胞数-给药组侵袭细胞数)/对照组侵袭细胞数&;#215;100%,凡抑制率达30%以上,认为有抗侵袭作用。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方法检测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CD9,CD31,CD36,CD42a,CD44,CD49d,CD62p,CD41,凝血酶敏感蛋白及CD63的表达。结果:④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侵袭作用的抑制率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益气组、解毒组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空白血清组(55.14%.32.43%,36.59%,0,P〈0.05)。益气解毒、益气活血组作用优于单纯解毒、益气、活血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86%,41.23%,P〉0.05)。人胃癌细胞MGC-803与BGC-823比较,侵袭作用MGC-803强于BGC-823(空白血清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60.75&;#177;4.57,56.35&;#177;3.25),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抑制作用强于BGC-823,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肿瘤转移黏附蛋白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3.30%,3.10%;24.97%,11.50%;48h:0.93%,3.56%;5.78%,10.41%),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90.49%,86.23%;48h:94.81%,77.69%)。单纯的活血药在给药早期(24h)则可以促进CD63的表达(33.12%),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48h)则降低CD9表达(30.22%);益气活血组则可纠正活血药的这种作用(24hCD63:3.55%;48hCD9:82.92%)。结论: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均具有侵袭作用,MGC-803的侵袭作用强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抗侵袭作用优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抗人胃癌细胞侵袭作用的可能作用途径在于可降低部分促进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对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表达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2株胃癌细胞是否可作为17β-雌二醇(E2)及其拮抗剂三苯氧胺(TAM)作用的靶细胞;检测E2及TAM对胃癌细胞胸腺素α原(ProTα)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TAM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首先,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ICC)法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和BGC-823的雌激素受体(ER)亚型ERα和ERβ的表达。随后,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E2和TAM对细胞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再用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E2和TAM对BGC-823细胞ProTα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1)ERα在SGC-7901细胞有阳性表达。在BGC-823细胞,ERα和ERβ均有表达。(2)10 nmol/L E2可促进2株胃癌细胞的生长,且增殖的BGC-823细胞伴有ProTαmRNA水平增高(P<0.05)。(3)TAM对SGC-7901和BGC-823有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P<0.05),同时伴有ERα(+)/ERβ(+)BGC-823细胞ProTα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 E2和TAM能够影响ERα和ERβ阳性胃癌细胞生长。SGC-7901和BGC-823的生长具有E2依赖性,可能与其ERα阳性特征有关。E2和TAM能够通过ProTα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ERα(+)/ERβ(+)胃癌细胞生长。抗E2治疗对某些胃癌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应用 miR-200 a 对胃癌 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应用50 nmol/L紫杉醇单独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或联合应用脂质体转染miR-200 a模拟物(miR-200a mimi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和周期分布,克隆形成试验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试验观察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通过以上实验比较单独应用紫杉醇与联合应用miR-200 a对胃癌细胞增值侵袭能力影响的差异,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流式细胞凋亡检测表明50 nmol/L紫杉醇联合应用 miR-200a 细胞早期凋亡率高于单独用药组[(22.79±0.43)% vs.(11.76±0.64)%,P<0.05],联合组阻滞于G2/M期细胞比例(63.74±1.76)%高于单独应用紫杉醇组的(51.75±2.01)%,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联合用药组克隆形成率与紫杉醇组相比[(4.03±0.25)%vs.(7.80±0.30)%]显著降低(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联合用药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目少于紫杉醇组(22.00±2.00 vs.56.33±5.13,P<0.01);细胞划痕试验表明在划痕后48 h,联合组细胞迁移水平与单独用药组迁移率已有显著降低[21.43±2.34)% vs.(54.26±2.49)%, P <0.01]。结论紫杉醇联合应用miR-200 a能增加紫杉醇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为今后胃癌的化疗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ncRNA-p21在调控胃癌MGC-803细胞生长与转移作用中的作用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其中的功能。方法:在人胃癌MGC-803细胞中转染慢病毒以过表达lncRNA-p21。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增殖以及体内外迁移和侵袭能力,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否参与lncRNA-p21介导的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生长作用。最后使用LiCl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LncRNA-p21过表达的胃癌MGC-803细胞发生了形态学的改变,表现为由纺锤状或星状形态变为较圆的低侵袭状态。LncRNA-p21在体内外均抑制了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生长,体外实验表现为lncRNA-p21过表达减弱了胃癌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LiCl实验验证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了lncRNA-p21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LncRNA-p21可在体内外显著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与转移,且该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检测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A(SNRPA)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分析SNRPA调控锌指转录因子1(Snail1)对人胃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对GAPIA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及western blot验证,以确定SNRP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检测胃癌细胞系AGS、HGC27、SGC7901、BGC823和MGC803中SNRPA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系AGS和SGC7901中分别转染SNRPA siRNA和SNRPA过表达质粒,采用CCK8及EdU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相应蛋白质的表达;敲减Snail1后进一步验证SNRPA调控Snail1介导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结果?SNRP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此外,在AGS细胞系中SNRPA的表达水平最高,而在SGC7901细胞系中SNRPA的表达水平最低。在AGS细胞系中,敲减SNRPA后,其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Snail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SGC7901细胞系中,转染SNRPA过表达质粒后,其增殖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高(P<0.05),Snail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AGS细胞系中,转染Snail1 siRNA后,其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而在SGC7901细胞系中,SNRPA过表达质粒和Snail1 siRNA共转染后,与对照组相比,其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RPA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SNRPA通过上调Snail1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与热疗联合对2株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BGC823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确定羟基喜树碱的工作浓度,并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热疗联合,计算24h和48h时的细胞生存率,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24h或48h的作用效果;24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以24h时IC20~IC30的药物浓度作为试验的工作浓度,确定HCPT对2株细胞系的工作浓度均为3μg/mL。单纯43℃热疗60min在24h对2株细胞系均有抑制作用(P<0.05),在48h时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HCPT在24h时对SGC7901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与43℃热疗60min联合后在24h和48h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HCPT3μg/mL与热疗联合作用24h或48h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HCPT化疗或与热疗联合在24h和48h时均对BGC823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HCPT3μg/mL与热疗联合作用24h时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次加作用,在48h时呈明显的协同作用;24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热疗组、HCPT化疗组和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HCPT3μg/mL与43℃热疗60min联合在24h和48h时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在24h时呈次加作用,在48h时呈明显的协同作用,这可能与细胞凋亡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猫眼草提取物对不同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BCG-823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BCG-823分别给予猫眼草提取物10.0、5.0、1.0、0.1mg/L培养48h,采用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猫跟草提取物对不同胃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定结果显示,猫眼草提取物各浓度组对AGS、SGC-7901、BCG-823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P〈0.05);台盼蓝法计数结果显示,给予猫眼草提取物后,活细胞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对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BGC-823增殖的抑制具有良好的时效关系(P〈0.05)。结论猫眼草提取物对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BCG-823增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强度随给药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递增。  相似文献   

13.
顺铂与热疗联合对胃癌细胞系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顺铂与热疗联合对2株胃癌细胞系SGC-7 901和BGC-823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确定顺铂的工作浓度,并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热疗联合,计算24 h和48 h时的细胞生存率,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24 h或48 h的作用效果;24 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以24 h时IC40~IC50的药物浓度作为试验的工作浓度,确定CDDP对SGC-7 901和BGC-823细胞的工作浓度分别为5μg/mL和1μg/mL。单纯的43℃热疗60 min在24 h时对2个细胞系均有抑制作用(P<0.05),在48 h时没有显著抑制作用。CDDP 5μg/mL化疗或与热疗联合在24 h和48 h时对SGC-7 901细胞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CDDP 5μg/mL与热疗联合作用24 h时呈明显的协同作用,在48 h时呈次加作用。CDDP 1μg/mL化疗或与热疗联合在24 h和48 h时均对BGC-823细胞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CDDP 1μg/mL与热疗联合作用24 h和48 h均呈明显的协同作用;24 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CDDP化疗组和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DDP 5μg/mL与43℃热疗60 min联合在24 h时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48 h时呈次加作用;CDDP 1μg/mL与43℃热疗60 min联合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在24 h和48 h时均呈明显的协同作用,这可能与细胞凋亡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调微小核糖核酸( miRNA, miR)-572对人胃癌细胞凋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法检测 miR-572,第 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mmlogydeleted on ten, PTEN)和蛋白激酶 2 (protein kinase 2,AKT2)在不同胃癌细胞株( HGC-27, AGS和 SGC-7901)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 GES-1中的表达情况。在胃癌细胞株 AGS细胞中加入 miR-572 inhibitor后, CCK8检测细胞活力; Tran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 qPCR检测 miR-572, PTEN和 AKT2的表达量。结果 miR-572和 AKT2在胃癌细胞系 HGC-27(6.97±1.62,4.98±1.34),AGS(7.21±1.32, 5.39±1.14)和 SGC-7901(5.97±1.44,4.02±1.02)中较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 GES-1表达升高( 1.00±0.24,1.00±0.21), PTEN表达降低( 0.49±0.16,0.39±0.11,0.54±0.33 vs 1.0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27~3.197,均 P< 0.05);与对照组比较,转染 miR-572 inhibitor后,miR-572和 AKT2在 AGS中表达下调 (P< 0.05),PTEN表达上调 (P< 0.05); CCK8实验结果显示转染 miR-572 inhibitor后,与对照组比较 miR-572抑制剂组细胞活力降低 (P< 0.05);Transwell实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 miR-572抑制剂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 (P< 0.05);流式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miR-572抑制剂组细胞的凋亡比例降低 (P< 0.05)。结论 下调 miR-572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凋亡、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 PTEN/AKT2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RK5、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组织中ARK5、MMP-2、MMP-9的表达;脂质体介导法将ARK5-siRNA转染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siARK5/SGC7901细胞组),以SCRsiRNA转染组(scr/SGC7901细胞组)作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ARK5、MMP-2、MMP-9蛋白表达;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ARK5、MMP-2、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6%、68%,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K5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转染后siARK5/SGC7901细胞组表达ARK5、MMP-2和MMP-9蛋白水平降低,体外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ARK5、MMP-2和MMP-9在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ARK5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化学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熊果酸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蔷  向谨逸  桂军宏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18-3320
目的 观察熊果酸(Ursolic acid, UA)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抑制增殖作用。方法 培养胃癌细胞株(MGC-803),以MTT比色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测定UA对胃癌细胞株MGC-803抑制增殖的作用。免疫印记法测定p-ERK1/2、Cyclin D1及p21waf/cip1表达。结果 MTT实验及克隆分析法均显示UA明显抑制MGC-803细胞增殖,免疫印记法显示UA抑制p-ERK1/2、Cyclin D1表达,同时上调p21waf/cip1表达。结论 熊果酸可以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机制与影响p-ERK1/2及下游Cyclin D1、p21waf/ci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NM-3对体外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作用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小分子血管生成抑制剂NM-3对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n1细胞的作用,并探讨NM-3对胃癌抑制作用的机理。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用NM-3、卡铂及生理盐水处理,观察细胞的生长规律。并在不同时间段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将药物作用后1h,2h,3h,6h,12h,24h,48h,72h的胃癌SGC7901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早期凋亡率及凋亡峰。发现NM-3组(1mol/L)在72h内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早期调亡率无显著差异(P2〉0.05);经0.1mol/L卡铂处理的细胞组早期即可诱导发生明显的凋亡,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调亡率增高,呈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分析中,NM-3组(1mg/L)Sub-G1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卡铂能使细胞周期发生相对变化,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增加,Go/G1期细胞增多,而S期覆G2/M期细胞则相应减少。结论:NM-3对胃癌组织的生长抑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无直接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不依赖COX-2途径抑制胃癌细胞移植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W estern-b lotting方法从人胃癌细胞株MKN45、AGS、MKN28、SGC-7901以及BGC-823中筛选出COX-2极低表达的细胞株MKN28,将其收集后皮下注射在BALB/C裸鼠的右侧前肢腋下。24只裸鼠分为模型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给予300 mg/L的尼美舒利灌胃,每日1次。每10天测定瘤体的大小,第40天终止实验,处置动物,留取移植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NF-κB)和p21WAF1的表达;提取瘤组织总RNA进行RT-PCR,测定模型组和干预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受体-γ(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组移植瘤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提示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MKN28胃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具有良好的抑瘤作用。干预组NF-κB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21WAF1的表达则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RT-PCR发现干预组PPAR-γ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强。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COX-2表达水平极低的胃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21WAF1的表达以及NF-κB和PPAR-γ转录因子等不依赖COX-2途径的作用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他莫昔芬对胃癌HGC-27细胞髓样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siRNA、micorRNA-302a(miR-302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他莫昔芬0、50、100、200、400μg/mL组,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检测细胞中Mcl-1siRNA、miR-302a水平;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bFGF)水平。结果随着他莫昔芬给药量增加,HGC-27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C-27细胞Mcl-1si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miR-302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GC-27早期VEGF及bFGF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他莫昔芬对胃癌HGC-27细胞干预后可有效提高细胞中miR-302a表达并降低细胞中Mcl-1siRNA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