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且Allen's试验阳性患者232例,首选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158例行介入治疗.结果 造影成功221例,成功率95.3%,失败11例,其中7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另外4例因动脉狭窄或迂曲(桡动脉迂曲1例、肱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150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结果造影成功142例,成功率94.7%,失败8例,其中7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5例,桡动脉斑块狭窄1例,急诊患者血压低1例),1例因造影管打折不能松解经动脉切开术取管后改股动脉途径。造影成功者中对50例患者行介入治疗,经桡动脉途径48例成功置入支架73枚,成功率96%,失败2例均因痉挛指引导管无法到位。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6例发生手臂肿胀,12例出现伤口局部水泡,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389例的临床和手术情况,根据Allen试验结果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记录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为95.4%,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为92.6%,2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患者改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1例因病变复杂,需要较大支持力而改股动脉途径。术后局部出血2例,桡动脉痉挛2例,桡动脉闭塞1例又自发再通,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降低住院费用,可在基层医院开展。但手术医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致桡动脉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通常方法是采取股动脉途径,但由于采取股动脉途径时发生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相对多见,如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需要输血等,这些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而与股动脉途径相比较,桡动脉途径具有以下优点:①穿刺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病人可下床活动,减少了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1];②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不易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③手掌为双重血供,不会发生桡动脉闭塞造成手部缺血.目前,由于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和可行性逐渐被医生和病人所认同,许多医院直接开展了此项介入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评价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40例,与股动脉径路42例比较。结果与股动脉径路对比,桡动脉穿刺时间稍长,术后血管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经股动脉进行同类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并发症少,住院费用相对减少。右侧头臂千和锁骨下动脉变异、弯曲导致2例手术困难,1例改由股动脉径路手术。缺点是经右侧桡动脉途径无法进行左侧颈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常规导管亦无法进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方法有一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4例成功进行急诊PCI采用桡动脉径路的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直接PCI术后留置桡动脉鞘管6 h,应用瑞翁株式会社生产的RDP700前臂用直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评价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性别、年龄、体重及替罗非班对止血器压迫时间及肢体远端肿胀消退时间的影响。结果 124例桡动脉径路患者压迫止血器均可于术后即刻成功止血,平均止血压迫时间为(9.9±3.5)h,远端肿胀平均消退时间为(32.4±8.7)h。共有3例(2.4%)发生桡动脉闭塞,5例(4.0%)出现穿刺局部皮肤损害。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直接PCI术后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延长,撤除止血器后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亦明显延长(P均0.01)。年龄≥60岁、体重65 kg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时间及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较年龄≥60岁、体重≥65 kg明显延长(P均0.01)。直接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时间较未应用者显著延长,撤除止血器后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亦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急诊桡动脉径路行PCI术患者应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安全有效,性别、年龄、体重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影响止血器压迫止血时间及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桡动脉痉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术者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学习曲线长。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中最大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穿刺失败、患肢疼痛、内膜损伤、桡动脉闭塞和手术时间延长,甚至无法顺利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当发生RAS时如强行拔除鞘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短期桡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分别对33例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手术前后48~72h行右侧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记录静息状态下及反应性充血后的桡动脉内径,计算其反应性充血诱发的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术后桡动脉血流介导的管腔内径扩大较术前小,分别为(1.61±2.20)%、(7.69±5.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中段的管径较术前增大.分别为(2.97±0.49)mm、(2.44±0.47)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操作短期内对桡动脉内皮功能有不良影响,但出现桡动脉管径的明显扩张。  相似文献   

10.
翟晓江 《山东医药》2009,49(23):56-5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CTO)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30例(共142支靶血管)CTO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SCA)及PCI治疗。观察不同特征靶血管手术成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98例(75.O%)成功完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TCA),CTO靶血管闭塞长度≤20mm、病变角度≤45°、元或仅有微量桥侧支存在、无钙化、闭塞残端呈鼠尾状及闭塞时间≤12个月者的PCI成功率较高;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无不良心脏事件。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CTO成功率高,且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并发症少,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1.
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ccess,dTRA)是对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一种新的手术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病医生都在尝试这一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VHFUBM)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TRI)后桡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315例接受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应用55MHz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桡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采用student-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第l天桡动脉血管壁内膜(IT)、中膜(MT)、内中膜(IMT)厚度。结果:术后第1天桡动脉管壁IT、MT、IMT均较术前增厚(P<0.001);术后1天桡动脉内中膜增厚率267例(84.8%)内膜撕裂123例(39.1%),中膜夹层83例(26.3%);局部管腔狭窄率>30%者67例(21.3%),血栓形成15例(4.8%),管腔闭塞者5例(1.6%)。结论:TRI可引起桡动脉血管壁的损伤,应用VHFUMB可清晰观察TRI后桡动脉管壁结构形态学的改变。VHFUBM可为桡动脉术后血管壁损伤病理和功能的改变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由于穿刺点出血并发症较少而应用广泛,然而近期有研究表明TRI与严重的桡动脉急慢性并发症有关。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清晰地显示桡动脉管壁结构,是目前评价桡动脉急慢性结构损伤最准确的方法。本文论述了OCT评价桡动脉结构的方法、急慢性损伤研究的现状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一2010年7月住院经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80例,其中40例应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作为观察组,40例应用传统的纱布绷带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方法的操作流程,患者舒适度,手部、前臂肿胀、麻木、青紫情况。结果: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组与传统方法比较,操作流程上耗时少,简单方便,患者舒适度优于传寻方法(P〈0.05),手部肿胀、麻木、青紫现象明显少于传统纱布绷带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弹力加压止血器安全舒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经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80例,其中40例应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作为观察组,40例应用传统的纱布绷带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方法的操作流程,患者舒适度,手部、前臂肿胀、麻木、青紫情况。结果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组与传统方法比较,操作流程上耗时少,简单方便,患者舒适度优于传导方法;手部肿胀、麻木、青紫现象明显少于传统纱布绷带组。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弹力加压止血器安全舒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优缺点。方法2005年1月~2005年8月行CAG和(或)PCI患者231例,按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111例,股动脉组12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97.3%,股动脉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1.8%,股动脉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G操作时间:桡动脉组(19±5)min,股动脉组(1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操作时间:桡动脉组(56±8)min,股动脉组(56±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桡动脉组(2.1±1.3)日,股动脉组(3.7±0.8)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或)PCI,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处理措施。方法:观察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PCI的300例患者,观察有无大出血、血管及脏器损伤、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桡动脉闲塞、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结果:发生各种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4%,其中压迫止血不当产生的出血2例,均为少量出血;穿刺点周围血肿3例;桡动脉局部血栓形成1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发生桡动脉痉挛2例;桡动脉闭塞1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经桡动脉行PCI穿刺血管损伤并发症在临床不少见,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术中精细、熟练操作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VIP)等数据...  相似文献   

19.
6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通常是采用经股动脉途径,但由于发生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相对多见,而卧床休息时间亦较长,给病人带来许多不便.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开展逐渐增多,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主要路径之一[1].该项技术具有止血方便,周围血管并发症少,病人活动不受限制,住院时间短,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60例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诊治以来,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接受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安贞医院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随机分为4F动脉鞘管组和6F动脉鞘管组。分析两组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RAO)、桡动脉痉挛(RAS)等〕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O的危险因素。结果:4F鞘管组和6F鞘管组中,RAO(0.8%vs.2.9%,P=0.018),RAS(1.2%vs.3.5%,P=0.021),桡动脉内膜增厚率(1.0%vs.4.1%,P=0.002),前臂小血肿(0.6%vs.2.5%,P=0.020),患肢疼痛(1.2%vs.4.1%,P=0.006)等的发生率及压迫止血时间〔(4.62±0.98)vs.(6.36±0.93)h,P<0.001〕,4F组均低于6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前臂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骨筋膜室综合征。RAO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尺径动脉鞘管、术后压迫止血时间过长是发生RAO的危险因素。结论:经桡动脉PCI中选择小直径动脉鞘管,避免术后长时间的压迫止血有利于降低RAO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桡动脉内膜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