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在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的疗效。方法 将111例行UKA治疗的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使用假体的不同分为活动平台组(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假体治疗,63例)和固定平台组(采用ZUK固定平台假体治疗,4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疼痛VAS评分、KSS评分、髋膝踝角(HKA)。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年。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疼痛VAS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屈曲ROM:两组术后2年均优于术后1周(P <0.001),术后1周、2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1周HKA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KA差值(术后1周-术前)活动平台组大于固定平台组(P <0.05)。结论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和规范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活动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活动平台在恢复下肢力线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胫骨内翻畸形(tibia vara)是膝关节关节外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胫骨内翻畸形会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对线和安装带来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a)测量国人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varus angle,TVA),分析胫骨内翻畸形在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b)探讨胫骨内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胫骨假体对线和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我科从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连续60例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胫骨内翻畸形组两组,术前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TVA,术前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和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系统,术后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HKA以及胫骨假体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采用KSS评分和WOMA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正常组TVA为(0.69±0.44)°,胫骨内翻畸形组TVA为(2.53±0.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正常组中TVA为0°的患者9例,占正常组病例数的20%。胫骨内翻畸形组中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14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的100%,即TVA大于等于2°为胫骨内翻畸形,胫骨内翻组患者占总病例数的23.3%。术后正常组HKA为(178.8±1.5)°,大于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177±2.0)°。术后正常组HKA异常值(Outlier值)有2例,占正常组病例的4.3%;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 Outlier值有3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病例的21.4%。术后正常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12.0±11.5)°,大于胫骨内翻畸形组ROM(10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术后WOMAC评分为(15.6±3.2)分,胫骨内翻畸形组WOMAC评分为(16.8±4.0)分。正常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2.5±3.5)分,胫骨内翻畸形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4.0±2.4)分。结论本研究中有23.3%的女性内翻膝骨关节炎患者合并胫骨内翻畸形(TVA大于等于2°),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术前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发生术后对线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手术时须注意胫骨近端正确截骨以及胫骨假体偏外安装,以避免术后对线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55岁及以下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行Oxford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7例(56膝)55岁及以下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记录患者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及机械轴股骨胫骨角(mFTA),并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假体生存率。结果手术年龄为(52.77±2.28)岁。随访时间为(42.16±9.60)个月。ROM由术前的(114.02±5.75)°提高至术后的(120.35±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14±0.86)分降低至术后的(1.18±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TA角由术前的(7.14±2.66)°改善至术后的(4.10±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无膝关节内翻过度矫正。OKS评分由术前的(20.04±3.88)分提高至术后的(42.07±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优良率为91.1%。5例患者术后残留持续疼痛。随访期间,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假体生存率为100%。结论Oxford单髁置换术可显著改善年轻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满意。残留疼痛是Oxford单髁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Oxford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Oxford膝关节UKA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资料,其中UKA组65例,HTO组45例,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采用膝关节侧位片测量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平台后倾角(PS)、Insall-Salvati(IS)指数、Blackbume peezh(BP)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2组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情况。结果:110例均获得随访,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低于HTO组(P0.05);UKA组和HTO组术后3月、术后1年FTA、PS、IS、BP、VAS、K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ford膝关节UKA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前者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使用Oxford Ⅲ UKA治疗符合诊断的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45例(47膝),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记录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伤口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访时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大学骨关节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acMaster score,WOMAC评分),分析Oxford Ⅲ UKA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平均失血量(95.8±17.5)mL;平均手术时间(83.8±12.1)min;伤口平均引流量为(154.3±32.5)mL。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无假体松迹象、聚乙烯衬垫脱位及进展为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等出现,仅1例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疼痛。末次随访时膝关节ROM、OK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本体感觉存在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在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2例骨性关节炎严重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术前负重位膝内翻畸形平均34°,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为非包容性,依据AORI分型为Ⅱ、Ⅲ型,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KSS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从术前(19.5±4.2)分、(16.2±5.4)分提高到术后(87.7±5.6)分、(85.4±8.3)分,分析术前及术后KSS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术中采取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针对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选用组合式金属垫块及假体延长柄,适度增加关节的限制性,可以转移力学负荷,增加假体的稳定性,最终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截骨高度。结果术前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最大屈曲角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地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截骨高度和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型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检查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大于活动平台组的最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关节科收治的36例(40膝)内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13膝),女24例(27膝);年龄44~65岁,平均(58.63±4.89)岁。行膝关节镜检查、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股胫角(femoro tibial angle, FTA)、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8.69±3.72)个月。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1例出现皮下血肿。术后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位置满意,内侧间隙距离增宽,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VAS、FTA、KSS、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ink固定平台膝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orthroplasty,UKA)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行膝关节Link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的患者55例。其中男25例25膝,女30例30膝;平均年龄67岁(53~81岁);平均体重64kg(45~83kg);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全部病例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使用Link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膝关节内侧髁置换,采取微创UKA小切口技术。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资料进行疗效分析;观察有无UKA术后并发症出现;手术前后均行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髋-膝-踝角度(hip-knee-ankle angle,HKA)、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并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采用SPSS1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55膝)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9.3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71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为7.5d,住院平均费用37 768.5元。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均无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假体周围骨折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5.6个月(12~2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得到明显提高,所有病例均没有无菌性假体松动、不明原因疼痛、聚乙烯衬垫脱位等并发症。术前HKA为(173.6±3.5)°,术后为(177.5±1.4)°;术前FTA为(180.5±4.2)°,术后为(175.4±5.8)°;术后膝关节最大活动度从术前(94.5±8.1)°增长至术后的(113.7±7.8)°,以上数据,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膝关节KSS临床评分分别为(60.8±9.7)分和(88.9±5.1)分;KSS功能评分分别为(58.7±7.8)分和(86.4±6.8)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46.5±5.8)分和(85.7±8.7)分,三组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利用Link Sled固定平台单髁假体,采用微创单髁技术行手术治疗,具有术中创伤小、切除骨质少、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关节活动度大、本体感觉好等优势。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下肢力线改善明显,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别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上的差别,并通过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FJS)评分系统分析二者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同期行单侧膝关节UKA与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共60例,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UK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3.9±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2.4±1.5)kg/m~2。TK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5岁,平均(62.6±5.6)岁;BMI平均为(22.0±1.1)kg/m~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FJS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3±3.9)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UKA组FJS评分分别为(70.6±3.3)分、(71.8±3.2)分;TKA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FJS评分分别为(59.3±3.1)分、(59.8±2.4)分;两组患者在同一随访时间段内组间FJ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间FJS评分在同一随访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UKA组的HSS评分明显优于TK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面,接受UKA的患者比接受TKA的患者假体的自我化程度更高,初期疗效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和Oxford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交叉适应证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德州市陵城区中医院骨外科收治的3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向患者充分讲解两种手术方式后,根据手术适应证及患者意见进行编组。A组采用标准Oxford UKA术,共18例18膝,其中男8例,女10例;左膝7例,右膝11例;平均年龄(60.1±2.9)岁。B组先行膝关节镜清理探查术后采用标准OWHTO术,共14例14膝,其中男7例,女7例;左膝6例,右膝8例;平均年龄(58.2±2.5)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弃拐完全负重时间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Lysholm评分等。结果 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8.3±10.7)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安放位置对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11月收治并符合标准的26例(26膝)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5例采用单柱型假体(单柱组)、11例采用双柱型假体(双柱组)行UK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术前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功能评价采用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OMAC)、牛津膝关节评分(OKS)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组件安放位置评价采用Oxford单髁假体影像学评分,同时记录衬垫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柱组随访时间为24~27个月,平均26.2个月;双柱组随访时间为24~26个月,平均25.2个月。术后仅双柱组2例出现衬垫脱位。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WOMAC评分、OKS评分、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示两组股骨组件、胫骨组件以及总体组件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示,两组假体位置和术后关节功能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一定安全范围内,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安放位置对UKA近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华外科杂志》2022,(6):635-640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UKA围手术期可能发生假体周围胫骨平台及股骨内髁骨折, 其治疗极具挑战性。导致这一并发症的原因包括:技术性原因, 如术中操作导致平台后皮质强度弱化、内侧胫骨关节面切骨量过多导致承载假体的骨量减少、假体对线不良导致骨床应力集中等;假体设计原因, 如非骨水泥假体的压配固定设计、胫骨切骨导向器多钉孔固定等;胫骨平台形态原因, 如亚洲人群胫骨内侧平台窄小及悬凸等。合理选择适应症、正确地把握手术原则及标准化手术技术是预防UKA围手术期假体周围骨折的关键, 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模式及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进行随访对照研究,分析这两种假体TKA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scorpio)和移动平台型假体(Gemini MK Ⅱ)行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结果]术前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最大屈曲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108°±9.3°,99.5°±10.1°)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均随访31个月时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和移动平台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大于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与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使用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符合诊断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SONK)患者20例20膝(SONK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1~83岁,平均(71.9±8.2)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筛选出相匹配的同期使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MOA)患者20例20膝(MOA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3~79岁,平均(72.5±8.2)岁。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 OKS)、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股胫角、髋膝踝角。结果 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2±17.4个)个月,骨坏死组1例出现假体松动,骨关节炎组1例出现不明原因疼痛,两组患者皆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OKS评分、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K组股胫角、髋膝踝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本体感觉存在等优点,中短期疗效满意,与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安放位置对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11月收治并符合标准的26例(26膝)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5例采用单柱型假体(单柱组)、11例采用双柱型假体(双柱组)行UK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术前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功能评价采用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OMAC)、牛津膝关节评分(OKS)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组件安放位置评价采用Oxford单髁假体影像学评分,同时记录衬垫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柱组随访时间为24~27个月,平均26.2个月;双柱组随访时间为24~26个月,平均25.2个月。术后仅双柱组2例出现衬垫脱位。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WOMAC评分、OKS评分、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示两组股骨组件、胫骨组件以及总体组件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示,两组假体位置和术后关节功能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一定安全范围内,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安放位置对UKA近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OA)。由于膝外侧间室与内侧间室在解剖学和运动学方面均存在差异,外侧UKA被认为是一种技术难度上更具挑战性的手术。目的:比较膝关节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LUKA)与膝关节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M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OA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接受UKA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xford 3活动平台MUKA 189例,LINK-Sled固定平台LUKA 7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通过HSS评分、OKS评分、WOMAC指数、FJS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临床疗效。通过术后X线片测量影像学评估指标: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CPSA)、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屈曲角(FCPSA)。结果:随访时间为4~6年,平均(5.1±0.8)年。与MUKA相比,LUKA的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少、术后第1日的患肢肿胀程度轻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大(P<0.05),两组的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出血量、术后第3日的患肢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HSS评分、OKS评分、WOMAC及FJ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CVA、TCPSA、FCVA、FC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见假体无菌性松动、下沉等。MUKA组术后发生衬垫滑脱2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皮肤浅层感染1例;LUKA组出现1例膝内侧进展性OA,翻修采用MUKA。结论:LUKA技术要求更高,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手术技术,精准把握假体定位和屈伸间隙平衡,避免畸形矫正过度,可以获得与MUKA同样优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MAKO机器人辅助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与牛津(Oxford)UKA的学习曲线之间的差异。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符合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指征且行MAKO机器人或牛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关节外科用MAKO机器人和牛津单髁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患者共46例(60膝),其中:MAKO组10例(15膝),牛津组36例(45膝)。分析术前和术后的假体位置参数,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手术时间等,并且比较两组患者学习曲线期间上述参数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差不齐时选择秩和检验。结果所有46例(60膝)患者UKA均顺利完成,均完成术后随访。MAKO和牛津组学习曲线期间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37.3±15.8)min和(106.5±18.9)min,且MAKO组牛津组;MAKO组股骨和胫骨假体植入误差值低于牛津组。两组学习曲线期间患者的术后3个月的KSS评分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有效可行的方法,不论是MAKO辅助UKA还是传统牛津UKA,均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在学习曲线期间MAKO辅助UKA术后假体植入误差值低于传统牛津UKA组,但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牛津UKA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Gemini MK-Ⅱ活动垫片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胫骨结节内1/3解剖定位法对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Gemini MK-Ⅱ活动垫片膝关节假体行TKA治疗的61例(67膝)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49例;年龄50~82岁,平均67.6岁。体质量指数20.9~33.7 kg/m2,平均28.2 kg/m2。单膝55例,双膝6例。病程2~30年,平均12.1年。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56膝,Ⅳ级11膝。术中采用后交叉韧带中点至胫骨结节内1/3连线确定胫骨假体旋转轴。对手术前后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进行测量,分析术后胫骨假体旋转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1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8.806±16.969)、(116.806±11.458)°,KSS评分分别为(111.239±20.344)、(160.522±17.872)分,末次随访时均明显优于术前(t=—11.760,P=0.000;t=—27.271,P=0.000)。影像学检查示,末次随访时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胫骨旋转角(tibial rotation angle,TR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1膝(16.42%)胫骨旋转力线不良,术后1周CT复查提示14膝(20.90%)胫骨假体旋转力线不良,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3,P=0.506);术后胫骨假体内旋8°8膝(11.94%),外旋8°6膝(8.96%)。术后胫骨假体TRA与术前ATFA、胫骨平台TRA及术后PCA、ATFA均无相关性(r=—0.174,P=0.159;r=0.220,P=0.074;r=0.237,P=0.053;r=—0.095,P=0.442)。结论对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Gemini MK-Ⅱ活动垫片膝关节假体行TKA时,采用胫骨结节内1/3解剖定位法易出现胫骨假体旋转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失败的原因,为减少术后翻修、指导手术及康复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术后翻修原因的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经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翻修的原因主要包括: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剩余间室进行性骨关节炎、活动型衬垫假体脱位、假体松动、聚乙烯衬垫磨损、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疼痛。结论计算机辅助技术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及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可用于分析UKA翻修原因以及指导手术和康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