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的疫区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0年来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近4年来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疫情指标,包括钉螺面积、血吸虫病人、晚期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人、血吸虫病牛等,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 23个县(市、区)中,有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疫情回升,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部分疫情指标出现反复。结论 由于受洪涝灾害、人口流动频繁、有螺船闸扩散钉螺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使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因此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27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 (市、 区) 疫情现状。 方法 方法 按照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达标考核评估方案》 确定的抽样调查方法, 在安徽省27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 (市、 区) 各抽取3个疫情相对较重的乡 (镇), 每个乡(镇) 抽取1个疫情相对较重的流行村作为调查现场。调查常住人口和散养家畜病情, 以及近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环境的钉螺感染情况。同时, 查阅各县 (市、 区) 近年来感染性钉螺调查结果和当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结 结果 果 现场共抽查81个乡 (镇) 81个村。累计血清学检查34 293人, 阳性1 086人, 平均阳性率为3.17% (0.65%~9.58%);累计粪检1 068人, 平均阳性率为0.37% (0~4.0%), 推算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01%。累计调查家畜3 057头 (只), 其中牛 438头, 羊2 550只, 其他家畜69只, 均未查到阳性。累计调查钉螺60 944框, 捕获活螺11 261只, 解剖全部活螺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7个县 (市、 区) 均在调查前2年以上未查出感染性钉螺, 平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年限为2.9年 (2~6年); 均已2年以上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平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年限为4.9年 (2~9年)。 结论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地区人畜病情较低, 已查不出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结果 1999~200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33.82%和54.57%.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0.46%)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0.06%),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包括急性病例)、病牛;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鹤庆县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地区的疫情状况。方法 用常规的监测方法对12个达传播阻断标准村(镇)进行了螺情病情监测。结果 检查4597人,119头牛,查螺4304 500m^2,未发现病人、病牛及感染螺。残存螺面占历史螺面的1.64%。结论 采用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灭螺方法以达到彻底消灭钉螺和防止外来传染源的输入是今后该类地区主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鹤庆县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地区的疫情状况。方法用常规的监测方法对 1 2个达传播阻断标准村 (镇 )进行了螺情病情监测。结果检查 4 5 97人 ,1 1 9头牛 ,查螺 4 30 4 5 0 0 m2 ,未发现病人、病牛及感染螺。残存螺面占历史螺面的 1 .6 4 %。结论采用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灭螺方法以期达到彻底消灭钉螺和防止外来传染源的输入是今后该类地区主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 ;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 ;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 结果  1999~ 2 0 0 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 3 3 .82 %和 5 4.5 7% ,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 ;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 ( 0 .46% )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 ( 0 .0 6% ) ,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 (包括急性病例 )、病牛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 ,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现状,为全省血防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四川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历史资料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统计分析阻断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 全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占全省的8.29%,近年血吸虫病情稳定,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患者(病畜);钉螺面积61.172万m2~ 139.04万m2,部分县钉螺面积出现回升,2012年四川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中有20个县查出钉螺,其中6个县钉螺面积超过历史面积的2%;传播阻断地区血防工作开展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传播阻断地区病情稳定,螺情回升,应加强查灭螺工作,加强流动人畜管理,严防传染源输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武汉市7个区进行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和传播控制达标考核。方法按照《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对武汉市洪山、蔡甸、汉南、黄陂、江夏、东西湖、江岸7个疫情未控制区开展人畜查病和螺情调查。结果洪山、蔡甸、汉南、黄陂、江夏5个疫情控制考核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0~1.58%,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2.74%;东西湖、江岸2个传播控制考核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3.47%和1.71%,粪检未查到阳性病人及阳性耕牛。2个传播控制考核区所抽取的螺点均无感染性钉螺。结论2007年武汉市洪山、蔡甸、汉南、黄陂、江夏5区各项疫情指标已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东西湖、江岸2区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东台市高沙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结果显示,未发生本地疫情,但流行因素依旧存在。应继续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和查灭螺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适宜的科学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玉山县是山丘型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历史上 ,有螺面积 63 .8km2 ,钉螺平均密度 66只 /框 (每框为 0 .1m2 ) ,钉螺阳性率 2 2 % ,人群感染率 3 5 % ,病人 4845 0人 ,其中急性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急血 ) 183例 ,晚期病人 64 17人 ,耕牛感染率 2 4.2 % ,治疗病牛 41119头。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 ,现有 19个乡 (镇 ) ,85个行政村 ,2 88个螺点 ,钉螺面积已压缩了 99.5 % ,1999年经省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由于 1998年特大洪灾 ,疫情局部有回升趋势 ,特别是七一水库中东干渠沿线有螺面积占全县面积 63 .7% ,近年连续有散发性急…  相似文献   

12.
血清流行病学对日本血吸虫病疫情的评估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度、中度及已控制流行的地区,用4种抗原对各年龄组人群的特异性IgG及IgM用ELISA法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曲线均具不同的特征.根据当地人群的特异性抗体曲线,可判断当地目前的传播情况,并可评价以往的防治效果,如定期进行调查可起到疫情监测的作用.采用的抗原以SEA即可,无需增加其它抗原制剂.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形成因素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 2 0年来湖南省共发现血吸虫病新流行区 2 2处 ,其中山区丘陵型 4处 ,江滩型 (以洲滩为单位 ) 1 0处 ,湖区丘陵型 8处 ,总面积约 3 6 0 0 hm2。现就其形成因素与分布特点报告如下。1 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1 .1 钉螺孳生 传播媒介钉螺的存在是构成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基本条件 ,根据各新疫区的螺情分析 ,造成钉螺孳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1 从洞庭湖有螺区输入  2 2处新流行区中 ,通过打湖草带入钉螺的有 3处 ,捞鱼卵草带入钉螺的有 1处 ,贩运或捞鱼虾带入钉螺的有 2处 ,运输芦苇及渔船带入的有 1 0处。这些地区的自然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江滩型地区居民进行了血防“KAP”现况调查,结果:居民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升高和文化程度的下降而呈上升的趋势.不同靶群(小学生、中学生、村民)在血防知识和自我防护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预防意识和赤脚上滩习惯上无明显差异,提示对该类型地区进行血防宣教时,应突出层次性、针对性、重复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核与评价广西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监测钉螺措施的效果。方法:在清查疫区残存钉螺的同时,扩大对疫区县的非流行乡村和非流行县螺情调查结合抽查考核。结果:在原疫区及其外围查螺200571139m2,在原疫区发现残存螺点13个,面积2026m2,但未发现阳性钉螺。自1993年起已连续3年未发现钉螺。在环绕疫区的非流行县——平南和马山系统抽查了38个乡村,查螺面积185536m2,均未发现钉螺。结论:表明全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基本控制,巩固了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10年的疫情动态变化,评价监测防治效果。方法:对1992-2001年在全市流行范围内78个村重点监测人群(包括流动人群和低年龄组人群),耕牛进行血清免疫学监测和螺情监测,并坚持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结果:监测表明,病情螺情没有发生变化,但零星散在螺点和外来传染源仍有出现。结论:在达阻断传播标准地区,坚持做好巩固监测工作是防止疫情“灭灰复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洲滩型地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结果显示:20岁以下为主要感染发病人群,急性感染发生与接触疫水方式密切相关,急感病人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外来人口急感发病率显著高于疫区人群。根据流行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很快控制血吸虫急性感染,降低居民的患病率,降低滩地阳性钉螺密度及野粪污染程度,并且防制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8.
垸内水网型疫区渠道阻螺工程防治效果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垸内水网型疫区渠道设阻螺工程综合防治效益。方法 调查沙市区岑河镇庙兴、三岔2个村近3年的血吸虫病螺情、病情以及血防、水利、农业等的投入,对增设阻螺工程后的血防、水利、农业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费用效益比为1:9.7,净效益比为8.7:1。结论灌溉系统设置阻螺工程,与硬化渠道相衔接,能有效抑制钉螺向垸内扩散。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城市血防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湖南省城市新发现血吸虫病流行区发生、发展的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 现场调查掌握近5年来城市钉螺面积、人畜感染率状况,收集有关自然地理、水文等资料,分析钉螺孳生地形成与发展因素,探讨城市血防对策。结果 1996年以来,先后在长沙、株洲、常德3个市的城区或城郊发现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新发现钉螺面积1246.6hm^2,居民感染率2.3%-22.5%。有螺环境多为江滩和丘陵沟渠。长沙市城区有螺地带可能因白沙洲淤积演变为草洲,鱼船停靠、芦苇转运夹带钉螺于此逐步形成;株洲、常德2个市城区和城郊有螺地带可能历史上即已存在,加之传染源流动,形成城市流行区。结论 城市血防具有流行区人口密集、有螺环境复杂、干部群众血防意识不强、血防技术力量较弱等特点。防治工作应以传播阻断为目标,采取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组建灭螺开发公司,按市场机制运作,要及时公布疫情,充实技术力量,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