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18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评分,在48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并记录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诊断门脉高压性胃病49例,并做病理查幽门螺杆菌、14C-尿素呼吸试验等检查。结果:118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出血54例、门脉高压性胃病49例、肝性溃疡15例。门脉高压性胃病49例按Tanoue分级标准,第3级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属C级者占87.5%,而第2级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属C级者仅占12.5%,第1级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属C级者为0,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分类有关(P<0.001或P<0.05)。门脉高压性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7.3%,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长期门静脉高压可以造成门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依其病变部位不同分为门脉高压性胃病、门脉高压性肠病、门脉高压性小肠病和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其中以前者最多见。本文就其组织学特点、发病机制及内镜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门脉高压所致的胃粘膜损害基本上分为两类 :即胃内静脉曲张 (gastricvarices)和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 ,PHG)。前者若同时包括食管静脉曲张在内 ,其破裂出血占门脉高压患者首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 80 %以上 ;后者曾被称为“糜烂性胃炎” ,近年又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评估药物治疗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的疗效。方法将99例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分别口服普奈洛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及安慰剂,并在治疗1~3个月、12~15个月后使用胃镜和彩色多普勒观察和比较。结果1~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在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程度,肝源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和对照组相同,但平均血流速度和门脉血流量均比对照组低,而在术后12~15个月联合治疗组在上述几个指标均比对照组低。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通过联合药物治疗.能够降低平均血流速度和门脉血流量.从而缓解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降低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170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17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确定出血原因,并予内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70例患者中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EGVB)出血99例,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出血41例,肝源性溃疡(HU)出血30例,出血率分别为58%,24.1%,17.6%。肝功能越差,静脉曲张越明显,以中重度为主,重度静脉曲张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越差,静脉曲张越明显,肝源性溃疡发生率越高,各组间有明显差并(P<0.05)。肝源性溃疡中Hp阳性率43.3%,说明HU的发生与Hp感染关系不大。治疗效果以非EGVB出血明显,达87.3%。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EGVB、PHG、HU,以EGVB为主。内科治疗效果以非EGVB出血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进行门静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了解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周围侧支血管及胃左肾静脉分流道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32例怀疑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进行门脉CTA检查,分别行动脉期和门脉期双期CT扫描和重建。结果32例患者中有27例存在门脉高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其中4例为胰腺炎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的原因是胰腺炎所致脾静脉中断,造成胃底静脉曲张出血;3例为肝内门脉海绵样变性;9例为门脉高压伴胃底-左肾静脉分流道;11例为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结论门脉CTA是门脉高压、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范围、程度及变异,并可发现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进行门静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了解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周围侧支血管及胃左肾静脉分流道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32例怀疑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进行门脉CTA检查,分别行动脉期和门脉期双期CT扫描和重建.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7例存在门脉高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其中4例为胰腺炎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的原因是胰腺炎所致脾静脉中断,造成胃底静脉曲张出血;3例为肝内门脉海绵样变性;9例为门脉高压伴胃底-左肾静脉分流道;11例为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结论门脉CTA是门脉高压、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范围、程度及变异,并可发现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春芬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31-131,134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3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居首位,占51.3%,其次是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和消化性溃疡出血分别占20.5%和12.8%.经对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停止33例(84.6%),出血减少或虽经治疗出血量没有减少自动出院者5例(12.8%),因失血性休克,肝昏迷而死亡1例(2.6%).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原因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也是其重要的原因.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治疗上主要是针对门脉高压和胃黏膜的治疗,同时还要兼顾肝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陈禹 《中外医疗》2010,29(26):89-89
目的 总结急诊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26例急诊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结果 治愈出院23例,治愈率88%;术后继续出血3例,其中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无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发生.结论 急诊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确切,肝功能表竭、肝性脑病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门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训球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9):456-456,458
1 概念  门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 (Portalhypertensive gastrointestinalvasculopa thy ,PHGIV)是指长期门脉高压 (PHT)造成的胃肠血管疾病。胃的基本病变是胃内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内静脉曲张包括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 ,约占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 80 %以上。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是指内镜下特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独特表现 ,即胃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扩张扭曲 ,而病理组织学无明显炎症。此与非门脉高压性胃炎有根本性的区别。这类疾病约占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 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1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血原因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1.22%(21/41),门脉高压性胃病占31.71%(13/41),消化性溃疡9.76%(4/41),胃癌占2.44%(1/41),其余2例原因不明;经积极处理,止血有效33例(80.49%),转外科治疗3例(7.32%),自动出院1例(2.44%),死亡4例(9.76%),死因为大量出血继发失血性休克及肝性脑病。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应及时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0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处理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出血原因主要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53.1%),胃、十二指肠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合并症,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Hp感染不是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临床上无须常规给予抗Hp治疗。对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肝功能,降低门脉压,疏通胃粘膜血管回流以及H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急症内镜下曲张静脉结扎术的止血率可达95%,其疗法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绍琼 《医学综述》2001,7(7):414-415
门静脉系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是肝脏供血的主要来源 ,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而引起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 ,称为门脉高压症 ,其主要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门脉高压充血性胃病 ,包括胃粘膜病变和肝源性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多见 ,且是门脉高压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首次出血病死率为4 0 %以上 ,再次出血病死率达 6 0 %以上[1 ] 。门脉高压出血的药物治疗是非手术治疗的一个主要手段。1 门脉高压出血的机制和原因已公认门静脉阻力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经腹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6年1月1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EVB患者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和吻合器经腹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3~42月。无1例发生术后死亡、吻合口漏和肝性脑病。1例(5.6%)出现吻合口狭窄,3个月后缓解。至今无1例再出血。11例(61.1%)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显示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消失,7例有轻度的食管静脉曲张;12例术前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术后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和吻合器食道下段横断吻合术能有效地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降低术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2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本科对其行常规胃镜检查,以了解上消化道出血与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积累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5例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引起门脉高压出血主要见于食道静脉曲线,占44.8%,门脉性胃病,占25.7%,肝源性溃病,占20.9%,十二指肠溃疡,占8.6%,结论:食道静脉曲张,门脉性胃病,肝源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粘膜病损程度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根据其内镜表现分无、轻、中、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按McCormack内镜诊断标准分类;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1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2例,占52.8%(82/156);PHG出血40例,占26.3%(40/156);消化性溃疡16例,占11.3%(16/156);胃癌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4例;其他不明原因12例。且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Hp检测阳性62例,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29例,PHG中19例,消化性溃疡中9例,其他5例,且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及PHG的病变程度无关(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两大主要原因,且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门脉高压性胃病逐渐增多和加重;Hp感染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无关,是否给予根除Hp治疗尚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表现,以引起对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观察结果,分析其出血原因。结果内镜下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7例,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41例,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1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胃溃疡4例,复合性溃疡3例,十二指肠炎6例,不明原因2例。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为出血的主要原因,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是肝硬化的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合并症,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镜检查是诊断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因血流受阻,门静脉内血流则经交通支逆流至体循环系统,侧支循环形成,产生静脉曲张症状。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25%,患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和肝性脑病,其病情凶险,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发病突然,发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9.
门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食道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80%,其次是胃肠道粘膜病变引起的出血,现统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近年来有关门脉高压内科治疗的研究和报道颇多,进展迅速.许多新药,新技术不断用于临床,取得了显着疗效.  相似文献   

20.
郭文成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52-1653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IPS联合GCVE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40例,术后随访3年,观察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术前门脉压力平均为26.22±5.75cmH2O,术后门脉压力平均为16.24±4.79cmH2O,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9.22,P<0.05);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648月)间有6例患者再发出血,再出血率为16.7%;患者术前与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IPS联合GCVE能够迅速降低门脉压力,有效的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且术后恢复快,再出血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