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晶程 《河北中医》1985,(2):25-25,41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又说:“从者反治”。反治法用于临床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家用““通因通用”四种具体的治法。此外,还有反佐法,其具体应用有两种。一是在方剂配伍上的反佐。如在大队温热药中加入少量苦寒药。如《伤寒论》中白通加猪胆汁汤。一是在服药方法上的反佐,如寒药治热证而用热服,热药治寒证而用冷服。应用反佐法的目的在于防止疾病对药物的格拒,并诱导药物直达病所。热因热用,是用温热药治疗有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反佐法临症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沛荣 《新中医》1996,28(12):14-15
反佐法临症运用举隅谢沛荣*反佐法是中医立法处方特色之一,即用与主治药物性味、功用相反的药物作为辅助,以加强治疗效果。但反佐并非单纯在温热药中加少许寒凉药,或在寒凉药中加少许温热药的机械配搭,而是以准确的辨证为前提,审因论治的用药技巧。反佐不悖正治的原...  相似文献   

3.
反佐药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佐法属反治法之一,又分反佐用药及反佐服药。仲师创“白通加猪胆汁汤”,开反佐用药之先河。所谓反佐药,即是在原来温热药中加入少许寒凉药、或寒凉药中加少许温热药,即用与主治药的药性相反的药物作为诱导辅佐。推而广之,如大队止血药中加活血药、平肝潜阳降压药中加肉桂等,即是对反佐用药的扩大及创新。笔者认为,反佐药属一种特殊的引经药,在处方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激发、推动、相反相成的作用,临床如运用得当,确有画龙  相似文献   

4.
在方剂的组成原则中 ,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三种意义。其中反佐药的定义在 1 995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 (六版 )教材《方剂学》中释谓 :“即根据病情需要 ,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而在 1 985年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五版 )教材《方剂学》以及其它不少有关书籍中 ,亦持类似观点 ,并在近年来被众多学者普遍认可 ,广泛使用。作者认为此说有欠妥之处 ,现冒昧提出 ,以与同道商榷。所谓“反佐药”,是指用温热的方药治疗里寒炽盛证 ,或用寒凉的方药治疗里热炽盛证时 ,极易出现药入即吐 ,此为寒热格…  相似文献   

5.
反佐之法 ,考其源流 ,首推《内经》 ,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对于纯粹的寒证 ,须在热剂中稍加寒品 ,对于纯粹的热证在寒剂中稍加热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 ,则反佐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 ,《内经》所云反佐之法就是所使用的佐药与其他药物性质相反 ,而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这种反佐之法运用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患者拒药 ,发生格拒不受之现象。本来 ,中医治则治法本应“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是谓正治之法 ,其所以反佐运用 ,是因为寒证多在下在内 ,热性药属阳 ,具有上升…  相似文献   

6.
寒凉和温热药对中枢递质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热证病人的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增强,寒证病人则相反。在动物实验中,用寒凉药长期喂大鼠也可出现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降低现象,而用温热药喂大鼠则该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这些与寒证、热证病人的结果类似。进一步,对寒证、热证动物用电刺激观察其反应,结果寒证大鼠电针后痛阈升高,电刺激时惊厥阈值升高,热证组两种阈值均降低。前者是中枢的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反佐"属于中医反治法,是在疾病发展到阴阳格拒的严重阶段而出现假象时,或对大寒、大热证治疗时,根据病情需要配伍少量与主药药性相反,功用不同,反面协助主药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及反常服药的方法。在《景岳全书》"反佐论"篇对反佐法进行了专篇论述,本文就其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调阴阳,寒热相配 1.寒热错杂并见者,寒热相配疾病有表里上下兼虚实之别,其临床寒热孰多孰少、偏上在下,往往表现不一,仲景对表寒里热者,以辛温散表寒与寒凉泄里热并用,代表方如: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38条大膏龙汤,方中均用辛温的麻黄、桂枝,与辛寒的石膏配伍。上热下寒者,宜温热祛寒与苦寒并举,以达阴阳协调的一种治法。 2.寒热格拒者,反佐相配反佐是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之属,以消除寒热格拒、药不能进的现象,适用于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而设。  相似文献   

9.
正治与反治     
正治亦称逆治,就是以热药治寒证,以寒药治热证,以补法治虚证,以泻法治实证。这是临床通用的治疗原则。 反治也称从治,就是从表面看是顺从症状,实际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用药,一般包括辨证用药、对症用药、特效用药三类。辨证用药,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而选用相应的方药,这是中医最主要的用药方法。中医临床用药的基本精神,在于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偏胜,故凡属阳性之热证,必用阴性之寒凉药物治疗;阴性之寒证,必用阳性之温热药治疗;虚证必用补药,实证必用泻药;上逆者必用降逆药,下陷者必用升举药。总之,是以药性之偏,调整人体阴阳之偏。  相似文献   

11.
杨现省 《河南中医》2004,24(11):77-77
临床上辨证寒证热证 ,一般采用“因其性而反之”的治疗原则 ,即“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这属于中医学的正治法 ,又叫反治法 ;但有时热证用寒药 ,不但热势不减反而更热 ,寒证用热药而寒象更甚 ,这就需要医者知常达变、治病求本 ,正如《内经》所说“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论言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 ,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1 ] 。”《内经…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39分) 四气指寒热温凉,另有平性。其中寒凉药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用治热证;温热药有散寒、温中、助阳作用,用治寒证。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另有淡味。其中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和;辛味能行能散;咸味能软能下;淡味能渗能利。  相似文献   

13.
处方:茵陈30 g 大黄1 5g用法:水煎。寒证加附子9g ;热证加黄柏9g。      说明:治蚕豆中毒(即蚕豆黄)。食物中毒治疗方二  相似文献   

14.
反治是自古以来中医治疗法则中的一种,反佐则是在"反治"这一治则中治疗立法上,运用的反佐之药或反佐之治法.在<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内经>)中,在强调早期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等几个根本法则,对于逆治(正治)与从治(反治)的运用,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精辟的阐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逆从,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其意思是: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病证轻而单纯的,用逆治法,病证重而复杂的,用从治法……什么叫做逆从?  相似文献   

15.
温法是运用温热性药物治疗寒证,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方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根据《内经》“寒热之”、“治寒以热”的原则而立法。寒证从表里部位而言,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之分。表寒证多因外感寒邪入侵肌表而成,故治以温散法。此法以发汗散邪为主,属汗法中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有因外寒直中入里,深入脏腑经络;有过用寒凉,损伤阳气。  相似文献   

16.
论反佐法     
何谓反佐法,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说。明代医药学大师李时珍道:“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由此可见,反佐法是指用与主药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的药物辅佐主药的一种配伍方法和治疗方法。例如寒  相似文献   

17.
中医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一直争论不休,但历代典籍均有"热证可灸"的记载,为"热证可灸"提供了理论依据。灸法之所以能治疗虚、实、寒、热诸证,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灸法具有退热、抗炎、抗病毒作用,还可调节中枢神经传导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功能。灸治热证属于传统中医的反佐治法,其机理为通过灸法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从而起到引热外达、清化湿热、活血化瘀、调节阴阳等作用,证明"热证可灸"是可行而有效的,且为临床热证治疗提供了"以热治热"这一逆向思维与反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完素认为妇人带下病以热证为多,故组方遣药偏于寒凉,或佐温热,并创六方以治之。通过对刘氏辨治该病六首方剂配伍特点的阐析,以示用药临证参佐。  相似文献   

19.
方证相应的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方证相应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寒热证动物模型、方证相应为关键词,检索了近2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得到相关文献229篇,逐篇阅读、甄别、梳理和选择.采纳参考文献19篇.以方致证的寒热证动物模型,有采用温热方剂制作热证动物模型,也有采用寒凉方剂制作寒证动物模型.其他方法致寒热动物模型及以方治证,有采用灌服冰水、干辣椒粉等方法致脾胃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治以理中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温热、寒凉方剂,也有肠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大承气汤,湿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加味四妙散等.寒热证动物模型及方证相应的报道虽多,但有待上升到较统一的认识;建立准确的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方证相应的研究,须找到可供观察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在观察和评价寒热证的时候,要重视体质因素;可尝试用寒热偏性的方剂制作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然后选用寒热偏性的方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朱辉  许辉 《河南中医》2016,(9):1489-1491
常与变是相对而言的。就"标本"而论,"本"为"常","标"为"变"。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此为"常法",但当某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难以忍受或危及生命时,治疗的重心就当有所转移,急则治其标,即为"变法"。寒证治以热药,热证治以寒药,逆病性而治,即"正治",是治疗的常法。但当病情危重,外在表象不能真实反映病变本质,也就是出现假象时,治疗就应加以变通。有时的"反治"之法即为变法。在《伤寒论》的常变观思维指导下,不仅要努力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辨证、治疗的常规与变法,还要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知常达变"的辩证思维,要善于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全面地、动态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