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总结5例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采用闭孔神经移位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清洁灌肠,术后生命体征以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5例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神经损伤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是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健侧S1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1例骶丛撕脱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7年11月收治1例骨盆骨折伴左下肢功能障碍3个月患者,男性,10岁.术前检查:左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皮肤感觉麻木或缺失,左髋外展、左膝屈曲和足踝部活动丧失.X线片示左骶髂关节分离术后、左耻骨上下支骨折.椎管照影显示左侧L4~S1根部假性硬膜囊肿.肌电图检查提示骶丛神经损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骶丛神经探查+健侧S1移位、腓总神经移植修复臀上神经和股二头肌肌支,左侧闭孔神经移位、腓总神经移植修复部分胫神经术.结果 该患者手术时间为5h,术中出血量约2000 mL,输血量为1600 mL.术后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4d右侧下肢髋外展、后伸、屈膝与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基本无影响,踝关节外翻稍减弱;足底、足趾外侧部分皮肤感觉减退,面积约4cm×12 cm;术后20 d,皮肤感觉减退面积约为2 cm×6 cm.术后18个月随访,右足底皮肤感觉减退区消失,感觉恢复正常,右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左侧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曲肌力达3级,踝关节功能无恢复.结论 利用S1作为新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可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骶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临床分型。 方法2004 年11 月至2011 年8 月, 共为 36 例创伤性腰骶丛神经根损伤患者进行腹膜后腰神经丛及(或)盆腔内骶神经丛及(或)腰骶管神经根 手术探查。男24 例, 女12 例;年龄7~49 岁, 平均29.5 岁。伤后时间为2~36 个月, 平均9.3 个月。对每 例患者术中探查的神经根损伤情况与其术前临床表现、物理查体一并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出不同组合 的腰骶丛神经根联合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进行临床分型。 结果 将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分为六型:腰 骶丛神经根完全损伤型(L1~S3)4 例, 腰丛+上骶丛损伤型(L1~S1)6 例, 骶丛神经损伤型(L4~S3)9 例, 上骶 丛损伤型(L4~S1)11 例, 下骶丛损伤型(S2, 3)4例, 腰丛神经损伤型(L1~4)2 例。全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腰 丛+上骶丛损伤型及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者共19 例, 73.7%(14/19)的损伤部位位于椎管内, 且均发生神经 根的断裂或撕脱。而上骶丛、下骶丛及腰丛神经根损伤共17 例, 其中64.7%(11/17)的损伤部位在盆内 段及(或)骶前孔处, 均为挫伤或牵拉伤。 结论 上述临床分型基本涵盖腰骶丛神经根损伤的常见类型, 为腰骶丛神经根损伤范围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不同类型的腰骶丛神经根损伤, 其损伤部位及性 质明显不同, 对预后的判定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丛神经运动支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5.
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7年7月~1994年6月,对21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采用神经移位修复。其中复合移位4组神经(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肋间神经)者1例,3组(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者6例,2组(膈神经、副神经)者9例,1组(膈神经或颈丛运动支或肋间神经)者5例。术中发现臂丛神经变异1例,对4例合并锁骨下动脉损伤者,在神经移位的同时进行血管修复,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的康复。随访到19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6年2个月,优良率达73.7%。认为,神经移位术是修复神经根性撕裂伤的常规方法,合并血管损伤者也应同时修复,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6.
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发病率逐步增高。骶丛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且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常伴有严重多发伤,常引起漏诊误诊,治疗最为困难,保守疗法效果欠佳。近年国内外学者在临床及动物实验方面对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神经修复做了很多有益尝试。该文就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并提示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修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8.
腰骶神经通道和腰骶神经根病的发病学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王沛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2):796-798
腰骶神经通道和腰骶神经根病的发病学王沛郭世绂神经通道狭窄是退变性腰神经根病(lumbarspondyloticradiculopathy)的重要发病环节,因此熟悉腰骶神经通道的解剖及其与腰骶神经的关系,退变性腰骶神经通道狭窄病变的特点,对了解腰骶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35例,女45例,年龄65~85岁,随机均分为全麻组(G组)和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N组)。G组行全凭静脉麻醉,N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后行无肌松静脉麻醉,两组均采用喉罩通气。术中两组均维持BIS 45~55,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记录术后2、4、8、24h疼痛VAS评分及术后24h静脉自控镇痛(PCA)药物用量,并记录术后30d死亡率,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术后谵妄(POD)情况和术后心血管和肺部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0d两组患者均无死亡。N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PCA药物用量明显少于,术后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2、4、8和24h时N组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G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术后N组POCD、POD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与全麻比较,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好,明显缩短了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且降低了老年患者POCD和PO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儿童腰骶神经根的临床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腰骶神经根的临床解剖学观察王秋根年生申吴岳嵩渠继武*李文军*脊髓园锥水平以上的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的观察已有较多的报告,然而对儿童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外径、后根小束的数目和异变率观察阐明较少,本文通过临床103例L2~S1脊神经根进行了临床解剖...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下水平副神经切断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观察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臂丛损伤患者肩外展功能的临床效果及对斜方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锁骨下副神经内外侧分支入肌处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49例,术后2~4年随访肩外展功能,其中20例来院随访的患者又进行了术后斜方肌肌力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臂丛损伤患者肩外展功能,其肩外展角度平均61^0,副神经移位后对斜方肌下部功能影响明显,对中  相似文献   

12.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8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介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手术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  1 994年至 2 0 0 1年 ,对2 8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多组神经移位术 ,即膈神经→肌皮神经 ,肋间神经→正中神经 ,副神经→腋神经 ,健侧C7经尺神经桥接移位至桡神经。结果 术后随访 1年半~ 5年 ,平均 2年半。 2 0例的肩外展在 30°以上 ,1 9例的屈肘在 70°以上 ,1 1例的伸肘可达 1 80°,1 6例的伸腕为 40°,1 1例的伸指可达 1 80°,1 4例的屈腕为 60°,1 0例的手指屈曲能达掌纹 ,1 3例的前臂旋前功能有所恢复。其余病例的自主运动功能均未恢复。总有效率为 75%。结论 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对肩、肘、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Song J  Chen L  Gu YD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63-767
目的 实验性比较同侧C7神经根全根移位与其他3种方法治疗臂丛上千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120只SD大鼠建立上千根性撕脱伤模型后随机等分为4组,每组30只.(1)A组:同侧C7移位至上千+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2)B组:Oberlin手术(尺神经一束移位至肱二头肌支)+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至腋神经前支;(3)C组:膈神经移位至上千前股+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颈丛运动支至上千后股;(4)D组:膈神经移位至上千前股+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不作腋神经修复.术后3、6和12周每组取10只大鼠作Ochiai评分、Barth足错步试验、Terzis梳头试验及神经再生指标的榆测.结果 术后3周,A组3项行为学检测指标与3个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腋神经电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3个对照组,其余各项腋神经及三角肌组织学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和D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除肌皮神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显著优于C组外,其余肌皮神经及肱二头肌的电牛理与组织学检测指标与3个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A组各项行为学观察、几乎全部腋神经和三角肌的电生理与组织学检测以及部分肌皮神经和肱二头肌的电生理与组织学检测指标均已显著优于3个对照组.结论 同侧C7神经根移位对治疗臂丛上千根性撕脱伤的实验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reliability and practivability of selective transfer of ipsilateral C7 nerve root for treatment of upper trunk avulsion.Methods:Selective transfer of ipsilateral C7 nerve root was carried out in 8 patients (7 with upper trund avulsion,and 1 with left upper trunk avulsion combined with partial injury of the middle trunk)from June 1996 to Februany 1997.selective transfer of the anterior division or the anteriolateral fascicles of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ipsilateral C7 to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the upper trunk wa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Only 5 cases were followed up.Results:Among these 5 cases,effective recovery was observed on 4 cases of the transfer of the anteriolateral fascicles of ipsilateral C7 to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the upper trunk.Electromyogyaphic examination showed nerve regener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2nd month postoperatively.And detectable elbow flexion by biceps contraction was found in the 4th month postoperatively.The function of the C7 innervating muscles was not jeopardized,and the case with combined partial C7 root injury had a poor result.Conclusions:Selective transfer of ipsilateral C7 nerve root leads to a restoration of reinnervating muscle functions without affec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uscles innervated by C7.It is therefore a practicable new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reating upper trunk avuls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切断大鼠尺神经主干近段对肢体功能的影响,以判断截取神经的限度。方法 对120只Wistar大鼠在上臂肌皮神经人肌水平不同程度切断尺神经(分别切断1/6,1/3,1/2,2/3及全部),术后6~8周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尺神经电生理变化,尺侧腕屈肌及小指展肌的肌湿重比及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尺神经切断少于1/3,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切断1/3~1/2,恢复较慢,有不可逆损伤表现;切断2/3以上会产生严重的不可逆损伤表现。结论 上臂尺神经切取少于1/3比较安全,切取1/2虽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但仍有较严重的不可逆功能障碍,临床上应谨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行膈神经移位术,膈神经与上干前股的肌皮神经束直接吻合5例,膈神经通过神经移植桥接至肌皮神经3例,术后随访评定其屈肘功能。结果8例经10月-2年随访,肱二头肌肌力在2级以上5例,有效率62.5%。结论膈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理想术式,重视术前和术中膈神经功能的评估、神经移位时吻合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术后综合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疗效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结合后期手功能重建恢复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主动拾物功能的疗效。方法 33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一期手术均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即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肩外展,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重建屈指、屈腕功能,同时将下干发出的前臂内侧皮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恢复屈肘功能,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同时重建伸肘、伸指功能。术后选择肌力获得有效恢复(肩外展恢复到30°或以上, 伸肘、伸指肌力达到3级或以上,屈肘、屈腕、屈指肌力达到4级或以上)的患者进行二期手功能重建恢复患手的主动抓握功能。主要包括腕关节固定术、拇外展功能重建及掌板紧缩术等。结果 一期神经移位术后平均41±7.7(36~73)个月。10例患者的肌力恢复达到二期手功能重建的条件,其中8例已进行二期手功能重建。6例患者恢复了部分主动拾物功能,1例因爪形指纠正失败,另1例因腕融合术后伸指肌腱粘连致伸指功能丧失。结论 新设计的多组神经移位术可同时恢复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的肩外展、屈肘、屈腕、屈指及伸肘、伸指的有效肌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后期手功能重建,可成功重建患侧上肢的部分主动拾物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臂丛神经撕脱伤伸肘、伸指、伸拇功能的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4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的伸肘及伸指功能,男36例,女7例;年龄4~44岁,平均(23.5±9.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2个月,平均(3.7±1.9)个月。其中全臂丛神经撕脱伤32例,中下干撕脱伴上干部分损伤或正常5例,C6~T1神经根撕脱伴C5椎孔外断裂或部分损伤6例。取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显露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后侧束、桡神经向远端游离,切断后侧束的其他分支。将下干后股、后侧束及桡神经上提,膈神经在胸廓上口内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吻合。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33例,通过腓肠神经桥接10例。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3个月,平均(39.7±7.1)个月。伸肘、伸指、伸拇肌力达到3或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1.6%、41.9%、39.5%。结论 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其伸肘功能恢复满意,伸指、伸拇功能的恢复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椎体前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在干股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处,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食管后间隙,经4-6股皮神经桥接,修复患侧上干或上干后股。2002年3月-2003年8月,共完成21例手术,其中1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31岁。手术时间:伤后2~6个月,平均4个月。全臂丛神经撕脱伤5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8例,上中干锐器伤1例。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12~19个月,平均16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或C5、C6神经根或上干前后股的10例,9例肩外展及屈肘肌肌力≥3级,1例无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后股或C5神经根的3例,肩外展肌肌力均≥3级;健侧C7神经根修复C6神经根1例,肱二头肌肌力为0级。结论: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的同时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或修复上干后股重建肩外展功能,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蔡林  金伟  王华  刘涛 《临床骨科杂志》2003,6(3):216-218
目的 评价神经转位加神经移植修复儿童臂丛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6例3~6岁儿童臂丛损伤采取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和肋间神经转位加神经移植。修复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头、腋神经和桡神经。结果 随访5例,时间为6个月,术后各例肌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以膈神经修复肌皮神经效果最好;肱二头肌肌力3~4级,正中神经支配肌肌力3级,腋神经支配肌肌力0~2级,桡神经支配肌肌力2~3级。1例处于恢复之中。结论 早期手术,利用显微技术精确地吻合神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