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60年代中期Rashkind首先创用球囊房隔造口术以来,开创了心脏内科医师应用特种的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途径。80年代初由于材料、工艺、实验研究的进展,目前心导管术巳由以往以诊断为目的转向重要的治疗手段。以下介绍几种介入性导管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心导管检查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分析婴儿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133例 ,年龄为 5d至 12个月 ,体重 2 4~ 9 6kg。导管进路经股静脉穿刺 12 7例 ,大隐静脉剖开 6例 ,同时做动脉穿刺进路 7例。行右心导管检查 82例次 ,右室造影 96例次 ,左心系统造影 2 2例次。结果 诊断紫绀型复杂心血管畸形 74例 (其中法洛四联症 4 9例 ) ,无紫绀型心血管畸形 5 9例 ,4 7例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心导管检查术非致死性有意义并发症 5 .3% ,无死亡。结论 心导管术是确诊婴儿复杂心血管畸形最准确的方法 ;心导管检查中要严密观察婴儿病情变化 ,由有经验医师细心操作 ,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心导管检查术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 512例小儿先心病,常规心导管/或心血管造影检查,对术中489例不同程度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严重心律失常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7.3%,其中严重心律失常占6.2%。导管位于右室流出道及三尖瓣口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0.7%,26.1%。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瓣整形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我院22例小主动脉瓣整形术经验。其中17例伴室缺,在修补室缺同时作主动脉瓣整形;4例为室缺修补术导致主动脉瓣损伤,1例主动脉瓣狭窄经球囊导管扩张后发生关闭不全,术中发现主动脉瓣叶缺损,采用自体心包修补。手术死亡1例,病死率4.5%。成活病例随访1-5年,效果满意。建议小儿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首选主动脉瓣整形术,以延迟置换人工瓣病变的手术方法首选主动瓣整形术,以延迟置换人工瓣膜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院7年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术患儿,需入重症监护病房(PICU)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入PICU治疗的69例患儿并发症类型、发生率、死亡原因及防治等。结果需入PICU的先心病患儿心导管术并发症包括麻醉后呼吸抑制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瘀血、术中心率下降、严重心功能不全和/或低血压或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后心包积液、缺氧发作、麻醉后低血压、造影剂过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5%。入住PICU时间为30.5 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6.9 h。死亡4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并发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减少心导管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心导管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导管术(card iac catheterization)是由外周血管插入各种功能的导管至心腔及血管进行生理资料的检测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从而为外科手术前提供精确的解剖和生理功能资料。自1929年揭开人类心导管检查的序幕,此项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  相似文献   

9.
小儿心脏病的介入性治疗周爱卿近10余年来,小儿心脏病介入性治疗技术发展很快,目前心导管术已由以往的以诊断为主要目的转为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材料、工艺、实验研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不断出现新的非开胸治疗心脏病的技术,以下介绍几种小儿心脏病介入性治疗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共12例,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3例。多方法堵闭动脉导管未闭7例。2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分别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及Amplatzer堵闭装置各1例。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月至2年,其中1例房间隔缺损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术前B超及心导管检查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北京儿童医院与美国德克萨斯儿童医院(简称德州儿童医院)心外科手术病人的诊断方法,重点评价单纯心脏B超诊断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地位,将两院1998年的第一次手术病人进行总结。分为单纯心脏B超组及心脏B超加心导管组,术前诊断与手术所见比较,将结果分为完全正确,轻微不同及明显不同3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备州儿童医院的病人中,213例(73.6%)仅靠B超诊断,其中5例(2.4%)轻微不同,1例(0.5%)明显不同;北京儿童医院78例(74.1%)仅靠B超诊断,其中1例(1.3%)轻微不同,无明显不同,提示单纯心脏B超诊断是可靠的,心导管检查的发展趋势是用以补充心脏B超探查不满意及做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中小切口的方法、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2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采用小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其中20例采用胸骨下段右半切口,5例采用右前外侧切口。结果 3例术后少量气胸,无其他并发症,所有病人均治愈。结论 小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新灿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0):586-586,631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疗效。方法选择先心患儿32例,在局部或基础麻醉下经导管心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术中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TTE)及X线透视监测。分别于术后1~3d,3、6个月复查TTE与心电图各1次。结果3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9%。术后1~3d,3、6个月体检及复查TTE与心电网,无血栓发生,无残余分流及瓣膜功能障碍,无腔静脉及肺静脉狭窄,无溶血及严重心律失常。结论介入治疗小儿先心创伤小,疗效好,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小儿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中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 512例小儿先心病,常规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对术中489例不同程度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严重心律失常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73%,其中严重心律失常占62%。导管位于右室流出道及三尖瓣口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07%,261%。严重心律失常31例,其中紫绀型复杂先心病占645%,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占355%。结论 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心脏本身畸形的程度、肺动脉高压的轻重、心功能状态以及造影剂用量、种类、速度等。术中一旦出现严重心律失常,需立即消除诱因,积极采取药物治疗等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月至1997年2月,开展小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导管介入性治疗共计287例,年龄7天至15岁,其中瓣膜成形术153例,封堵术129例,造口术4例,支架成形术1例,总成功率98.6%。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先心病非开胸,疗效确切、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尤其以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及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最为成熟,但器械材料需国产化,有些放置技术还要改进,使本方法具有更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介入器材不断更新,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应用范围渐扩大,已成为与外科手术同等重要的先心病治疗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安全性亦越来越引起关注。其并发症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Zeevi等[1]报道急性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8.
从1966年Rashkind等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至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导管检查、姑息手术到现在的根治性封堵、支架的植入及瓣膜的替换等,介入性心导管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就间隔缺损性疾病、主肺分流性疾病、瓣膜性疾病及内外科镶嵌治疗等介入治疗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心律失常,既与其心脏畸形有关,也可能是外科操作所致.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基于快速和准确诊断.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药物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时需权衡其利弊.近十年来,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逐渐推广到儿科领域.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是小儿心脏直视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我们将1984年1月到1990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先心病病人资料完整的88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心律失常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