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意义。方法选取20例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有噪声接触史的工人(接噪组,年龄20~41岁)与20例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青年人(对照组,年龄19~35岁),分别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扩展高频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汉化版噪声下BKB语句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各项测试结果。结果接噪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在16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20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8~20 kHz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在9、18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扩展高频DPOAE的信噪比及幅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在10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9 kHz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显示接噪组信噪比损失平均值为4.6±2.19 dB,高于对照组(3.00±2.08 dB)(P<0.01)。结论接噪组相较对照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值升高或引不出,扩展高频DPOAE信噪比及幅值降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以上三种检测方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学龄期听力正常儿童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特征及测试方法.方法 对20例(男女各10例)听力正常的学龄期儿童行TEOAE检测,分析其特点.结果 ①学龄期儿童的TEOAE总强度为13.11±4.13 dB SPL,其中女性为14.16±4.24 dB SPL,男性为11.76±3.69 dB SPL,女性高于男性2.40 dB,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TEOAE总重复率为86.43%±8.78%,A&B值为13.38±3.93 dB SPL,A-B值为3.55±2.80 dB;②学龄期儿童TEOAE频带信噪比(SNR)在1.5 kHz频带最高,之后随频率增加而降低,在4 kHz频带SNR最低.结论 学龄期儿童TEOAE的测试噪声及频带SNR的分布与成人接近,TEOAE反应强度高于成人,尤其在较高频带区.  相似文献   

3.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测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TEOAE)检测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90例 (180耳 )噪声暴露工人为实验总组 ,按噪声暴露时间长短又分为 1、2、3组 ;另选 11例 (2 2耳 )正常听力青年人作为对照组 ,行纯音听阈和TEOAE测试。结果 :各实验组纯音听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TEOAE总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及各频段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实验 1、2、3组间比较 ,随着噪声接触时间的增加 ,各频率点纯音听阈提高 ,TEOAE总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及各频段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变小 ,在 2 .5 0~ 3.5 0kHz和 3.5 0~ 4 .5 0kHz频段最明显。结论 :用TEOAE检测职业性听力损伤是可行的 ,有临床应用价值 ,最敏感频段为 2 .5 0~ 3.5 0kHz和 3.5 0~ 4 .5 0kHz频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闷患者进行诱发性耳声发射分析,以早期发现这些患者的耳蜗损害.方法:采用丹麦Madsen公司Capella耳声发射仪对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闷患者43例(72耳,耳闷组)及正常人30例(60耳,对照组)分别进行TEOAE及DPOAE检测,记录和分析各频率DPOAE的检出率、幅值,TEOAE的通过率、反应波信噪比、波形重复性及各频带反应波信噪比和重复性.结果:①DPOAE检出率仅在0.50、0.75 kHz两频点上耳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频率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EOAE通过率对照组为100%,耳闷组为90.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6,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闷患者各频率DPOAE的幅值、TEOAE的反应波信噪比、波形重复性及各频带反应波信噪比和重复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部分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闷患者已存在耳蜗外毛细胞的损害,利用诱发性耳声发射的方法可在其听力损失出现之前早期发现此类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听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侧抑制现象.方法:分别对30例听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纯音听阈、声导抗、TEOAE检测,并通过在其对侧耳中加入60 dB SPL的宽带噪声后TEOAE对侧抑制效应测试以评估其传出神经功能.结果:糖尿病组受试者的纯音听阈及TEOAE的幅值稍低于对照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TEOAE的对侧抑制效应低于对照组,其中在2000 Hz及4 000 Hz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其外周听力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其听觉传出神经的功能即已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听骨链病变对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鼓室硬化患者,按听骨链状况分成3组,听骨链完整活动度好组(A组)、听骨链完整固定组(B组)及听骨链中断组(C组),分析比较3组的听力学特点。结果:平均气导听阈(PTA)及1、2、4kHz气导听阈在A、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骨导差(ABG)在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A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A、B组0.5、1.0kHz与2.0、4.0kHz气导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0.5、1.0kHz与2.0、4.0kHz气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骨导值及1、2、4kHz骨导值在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Carchart切迹出现率很低(10/115,8.7%),且在3组出现的概率相等(P>0.01)。结论:PTA≥(54.31±13.19)dB HL出现听骨链固定,PTA≥(63.90±20.29)dB HL出现听骨链中断;ABG≥(33.23±8.49)可以判断听骨链中断;上升型气导曲线预示听骨链可能连续尚处于固定状态,而平坦型气导曲线预示听骨链可能中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等强度白噪声暴露对幼年豚鼠听觉中枢及听觉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噪声的隐匿性危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只3周龄豚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进行每日12小时85 dB SPL白噪声暴露,连续4周,于暴露结束当日和暴露结束后2周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噪声间隙听性脑干反应(GIN-ABR)和听觉惊跳反射(ASR)测试;对照组在安静环境下饲养至7周龄进行上述测试,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暴露结束当日,实验组在16 kHz的DPOAE幅值显著降低(P<0.01),暴露结束后2周恢复。暴露结束当日,实验组12 kHz(P<0.05)、16 kHz(P<0.01)的ABR阈值显著升高,暴露结束后2周恢复;未发生阈移的6 kHz(P<0.05)、8 kHz(P<0.01)波Ⅳ幅值显著降低,且2周后未恢复(P<0.05)。暴露结束后2周,实验组4 ms间隙的GIN-ABR波Ⅳ幅值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100 dB SPL刺激声的ASR幅值有减小趋势。结论 85 dB SPL白噪声暴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在听力监测及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73名(142耳)耳科正常者(对照组)和78名(154耳)煤矿井下噪声暴露工人(实验组,其中常频纯音听阈正常组45名90耳,常频纯音听阈异常组33名64耳),行常频纯音测听、扩展高频纯音(0.5~16kHz)测听,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纯音听阈在4.0、6.0 kHz及扩展高频区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扩展高频未检出率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常频纯音听阈正常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扩展高频听阈升高,未检出率在14 kHz开始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常频听阈异常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扩展高频听阈升高,未检出率在11.2 kHz开始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扩展高频测听可用于噪声性聋的早期诊断和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与成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差异的频谱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与成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差异,并分析其频谱特性.方法 以短声刺激分别对120名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男58,女62)和32名平均纯音听阈(听力级)在20 dB以内的成年人(男15,女17)行TEOAE检测,对于测试结果 行频谱分析和半倍频程分析.结果 ①新生儿组TEOAE总强度(声压级,下同)为(15.18±4.39)dB,高于成人组的(9.51±4.12)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03,P<0.05).②新生儿的频带重复率、频带重复率非0比例、频带信噪比检出率及频带信噪比在第1频带(0.8 kHz)最低,在3.2 kHz最大;而成人在第5频带(4.0 kHz)处最低,在1.5 kHz最大.③新生儿与成人最大频带信噪比强度差为7.09 dB,二者出现的频率位置相差约1.7 kHz.④半倍频程分析显示新生儿TEOAE最大能量为(10.50±5.09)dB,在2828 Hz处,而成人为(2.84±5.33)dB,在1414 Hz处;二者最大反应在强度上相差7.66 dB,出现的频率位置相差1414 Hz.⑤成人1.5 kHz区的TEOAE信号最强,之后其信噪比随频带增高而降低,而新生儿信噪比却呈现随频带增高而增强的特征;从第1频带到第5频带,新生儿与成人TEOAE强度的差值随频带增高也逐渐增大.结论 成人TEOAE总强度低于新生儿.新生儿频带信噪比及半倍频程能量反应峰的分布频率及反应强度均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8~18岁健听儿童使用自动听力计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标准听力计和自动数字听力计,在隔音室中采集30名8~18岁健听儿童0.5、1、2、4 kHz的听阈,记录两种测试所用时间。结果8~18岁健听儿童自动测听气导听阈14.21±2.97 dB HL,骨导听阈13.38±2.98 dB HL;标准听力计气导听阈12.58±2.53 dB HL,骨导听阈11.65±2.26 dB HL,两者听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频率下阈值比较显示,0.5 kHz气导听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4 kHz气导听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5、1、2、4 kHz骨导听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测听平均测听时间为13.76±3.66分,标准听力计平均测听时间为14.15±3.21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18岁儿童使用自动听力计可检测出可靠有效的听力阈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性别差异在新生儿与成人之间的变化。方法以短声刺激分别对120名(女62,男58)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及53名(男26,女27)纯音听阈正常的青年成人行TEOAE检测,对两组TEOAE强度及频带信噪比(SNR)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①成人组TEOAE强度性别差异(2.41dB)明显高于新生儿(0.99dB)。②新生儿SNR除1kHz男婴高于女婴外,其余频带均为女婴高于男婴,且SNR的性别差异随频率增加而增大,在3、4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不同频带SNR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除3kHz外也呈现随频率增加而增大的特征,在2、4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OAE总强度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新生儿及成人频带SNR的性别差异均随频率增加而增大,成人低频区SNR的性别差异较新生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脉冲噪声暴露患者扩展高频纯音测听(extended high-frequency audiometry,EHFA)、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探讨脉冲噪声暴露患者隐匿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的检测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将门诊就诊的有脉冲噪声暴露超过3个月的2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暴露1组:双耳纯音平均听阈<20 d B HL,16例;暴露2组:双耳纯音平均听阈20~34 d B HL,7例。对照组选择纯音听阈正常且无噪音接触的受试者25例。各组分别检测:EHFA、DPOAE、ABR,记录检测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EHFA结果显示,暴露1组和对照组在8~18 k Hz,各频率三组听阈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1组与对照组幅值、信噪比在6~8 k Hz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ABR的Ⅴ波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1组和对照组Ⅰ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波波幅、Ⅴ/Ⅰ波幅、Ⅰ-Ⅴ波间期比值组间无规律,比较无意义。结论脉冲噪音暴露者存在HHL。DPOAE幅值、信噪比联合ABR中Ⅴ波波幅、潜伏期可用于评价脉冲噪声HH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探讨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认知功能对其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就诊的70例60岁及以上老年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0~69岁(20例40耳)、70~79岁(28例56耳)、≥80岁(22例44耳)三组,各组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及普通话快速噪声下言语测试(Mandarin quick speech-in-noise test,M-Quick SIN),分别获得双耳0.5、1、2、4 kHz纯音平均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PTA)、MMSE量表总得分及双耳信噪比损失(signal-to-noise ratio loss,SNR loss);分析年龄、平均听阈、MMSE量表得分对信噪比损失的影响。结果①60~69岁组SNR loss(5.25±5.42)dB明显小于70~79岁组(11.54±6.05)dB和≥80岁组(11.86±6.06)dB(P<0.01);70~79岁组和≥80岁组间SNR lo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NR loss随PTA提高而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MMSE量表得分对SNR loss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为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年龄增加,听力损失加重,其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4.
气骨导短音ABR在听力正常成年人中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耳科正常成年人气导和骨导短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的特点,探讨短音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骨导短音ABR对于鉴别听力损失类型的作用.方法 对耳科正常成年人(20例,男/女=10/10)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受试者短音气导和骨导ABR.结果 气导0.5 kHz、1 kHz、2 kHz、4 kHz短音诱发的ABR反应阈分别为(24.8±7.3)dB nHL、(16.1±6.5)dB nHL、(13.5±5.5)dB nHL、(11.9±5.8)dB nHL,分别较对应频率气导纯音听阈高(19.5±9.3)dB、(13.4±6.6)dB、(12.2±6.0)dB、(12.2±7.2)dB,骨导0.5 kHz、1 kHz、2 kHz、4 kHz短音诱发的ABR反应阈为(28.4±9.2)dB nHL、(19.0±7.4)dB nHL、(15.1±7.7)dB nHL、(13.6±6.4)dB nHL,分别较对应频率骨导纯音听阈高(32.0 10.3)dB、(19.4±10.0)dB、(14.2±8.2)dB、(16.1±6.9)dB.各频率气导与骨导短音ABR反应阈无显著性差异.短音ABR的波形与短声ABR相似,随刺激声频率降低,Ⅰ、Ⅲ波引出率降低.短音ABR各波潜伏期均较短声长,且随频率降低,各波潜伏期延长.反应阈强度骨导短音ABR的Ⅴ波潜伏期比气导短音Ⅴ波潜伏期长,其中0.5 kHz和1 kHz该差异具显著性.结论 短音ABR的反应阈可以用于预测纯音听阈,骨导短音ABR的反应阈及短音ABR反应阈的气骨导差有助于鉴别听力损失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对成年C57小鼠进行单次2小时的暴露,观察该种噪声对小鼠听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56周龄ABR听阈正常的C57小鼠(每组5-7只),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分别为:噪声暴露后即刻(P0)、1天(P1)、3天(P3)、7天(P7)、14天(P14)。实验组小鼠于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环境下暴露2h,本实验采用噪声暴露前的小鼠作为对照组。每只实验小鼠分别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各时间点进行ABR阈值检测以评估听力受损情况,实验采用统计噪声暴露前、后各时间点小鼠ABR差值(阈移)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噪声暴露后即刻,小鼠各频率的ABR阈移均为最大值(P<0.01):Click(11.92±7.51dB)、4kHz(11.92±5.60dB)、8kHz(12.31±5.99dB)、16kHz(21.54±8.75dB)、32kHz(20.00±8.90dB),且在各个频率的阈移中,以16kHz及32kHz处的高频听力损失最严重,明显高于Click、4kHz及8kHz处的阈移(P<0.05)。脱离噪声环境24小时后各频率的ABR阈移开始下降,2周以后,小鼠各频率ABR阈值均完全恢复至暴露前水平(P>0.05):Click(1.11±6.01dB)、4kHz(1.11±3.33dB)、8kHz(1.11±4.17dB)、16kHz(1.67±4.33)、32kHz(2.78±4.41)。结论 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单次有限暴露可以造成小鼠出现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害。在频率分布上,高频区域的听力损害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表明,这种噪声下小鼠听力损害可以表现自我主动恢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变压器噪声对豚鼠旷场行为及听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32只健康成年(5~6月龄)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给予录制的变压器噪声(声压级范围40.8~55 dB SPL,频谱范围150~2 000 Hz)连续暴露28天,10小时/天(晚10点到早上8点),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无噪声暴露.在噪声暴露前1天、噪声暴露第28天记录实验组、对照组的旷场行为并对两组豚鼠进行DPOAE、ABR检测后,取耳蜗行常规耳蜗铺片和硝酸银染色,观察耳蜗毛细胞损害情况.结果 噪声暴露28天后,两组豚鼠旷场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0、3.0、4.0、6.0、8.0kHz DPOAE反应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前1天及噪声暴露28天后实验组豚鼠的ABR反应阈分别为31.38±1.78、32.13±2.24 dB SPL,与对照组(分别为31.89±1.03和31.75±1.57 dB SP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28天后实验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毛细胞缺失率(1.31%±0.52%)与对照组(0.85%±0.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声压级范围为40.8~55 dB SPL、频谱范围为150~2 000 Hz的变压器噪声连续暴露28天(10小时/天)对成年豚鼠旷场行为及听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制声听性稳态反应(ASSR)、 CE-Chirp ASSR用于评估感音神经性聋成人客观听力的价值。方法对78例(131耳)感音神经性聋成人同时进行纯音听阈和调制声ASSR、 CE-Chirp ASSR测试,比较0.5~4 kHz各频率纯音听阈与调制声ASSR、CE-Chirp ASSR反应阈的相关性及差值。结果 0.5、1、2、4 kHz CE-Chirp 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73、0.80、0.88)均高于调制声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61、0.78、0.84),调制声ASSR、CE-Chirp 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圴为P<0.01);0.5~4 kHz CE-Chirp ASSR反应阈和纯音听阈的差值(分别为8.09±4.74、10.76±5.86、7.44±7.95、6.11±9.14 dB)均明显小于调制声ASSR反应阈和纯音听阈间的差值(分别为14.31±6.38、13.85±6.25、17.17±6.29、13.58±4.35 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E-Chirp ASSR快捷可靠,较调制声ASSR能更好地评估感音神经性聋成人的听力。  相似文献   

18.
成人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状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成人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听力状况的差异。方法选择成人SOM患者62例(101耳),其中,≤44岁组30例(46耳),45~58岁组32例(55耳),儿童(年龄6~17岁)SOM患者36例(59耳),采用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测两组患者的听力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成人组中≤44岁组、45~58岁组及儿童SOM患者纯音气导(0.5~4kHz)平均听阈分别为32.54±10.33、37.34±13.21、26.36±8.36dB HL,儿童组与成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骨导听阈分别为21.63±11.45、36.21±11.25、3.75±1.32dBHL,儿童组与成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44岁组与45~58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气骨导差值分别为10.91±4.67、4.87±0.14、22.61±11.36dB,儿童组与成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组≤44岁组与45~58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声导抗检查鼓室导抗图成人C型31耳,B型70耳,其中混合性听力损失75耳,传导性听力损失26耳。儿童患者中,鼓室导抗图C型23耳,B型36耳,均为传导性听力损失。结论成人SOM患者多为混合性听力损失,儿童以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主,成人SOM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较儿童重,且骨导听阈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加利多卡因治疗伴持续耳鸣的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择经常规全身用药治疗两周无效的伴持续耳鸣的难治性突发性聋患者84例84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42耳。治疗组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4ml和利多卡因注射液0.1ml,对照组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4ml,每2天注药1次,共5次,治疗1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耳鸣疗效及0.5~4kHz气导纯音平均听阈差异。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气导平均听阈都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由63.27±15.35dB HL下降至47.83±14.58dB HL,对照组由65.24±13.46dB HL下降至53.56±15.79dB HL,治疗组听力改善总有效率(61.90%,26/42)优于对照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耳鸣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治疗组有效率73.81%(31/42),对照组有效率52.38%(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鼓室给药可以作为挽救性治疗应用于伴持续耳鸣的难治性突发性聋患者,且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利多卡因联合注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早期听觉损害评估方法。方法对31例(62耳)OSAHS患者和20例(40耳)对照组,分别检测常频(0.125~8 kHz)纯音气骨导和扩展高频(8~16 kHz)气导听阈、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结果①常频纯音听阈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扩展高频听阈OSAH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045~3.779,P=0.000~0.003);②TEOAE检出率OSAHS组为37.1%,而对照组为92.5%,组间差异显著,χ2=30.82,P=0.000;③在各个频率点DPOAE检出率和振幅,OSAH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检出率χ2=22.94~34.31,P=0.000~0.000;振幅t=-2.740~-9.980,P=0.000~0.008)。结论对于OSAHS患者建议用耳声发射、扩展高频测听进行早期听觉损害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