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脑型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脑型分水岭梗死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病人的临床、CT和MRI资料.结果 小脑型分水岭梗死临床大多表现为头晕、头昏,头颅MRI、DW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梗死灶阳性率为100%,行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血管异常阳性率高,经治疗31例恢复良好,1例发展为进展性卒中而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的狭窄、变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小脑型分水岭梗死关系密切,早期行DWI检查可以明确病灶部位,MRA技术可作为颅内血管的初筛检查,积极综合治疗可以改善小脑型分水岭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2例经颅脑MRI确诊的双侧小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其头颈部血管,从而了解后循环血管的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经DSA证实左侧椎动脉较细,远端管腔闭塞,通过右椎动脉代偿供血原左侧PICA供血区但欠充分,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右侧椎动脉。病例2经CTA证实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明显细且远端显示欠清,MRA示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左侧椎动脉。结论 2例双侧小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侧椎动脉优势供血,且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该侧椎动脉。在该解剖变异基础上一侧椎动脉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双侧小脑梗死。因此,在临床中出现双侧小脑梗死时临床医师不能忽略这一解剖变异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方法 报道1例临床高度怀疑脑卒中而影像学发现双侧、对称性小脑中脚异常信号的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临床和解剖分析双侧小脑中脚异常信号的产生机制.结果 单侧脑桥的旁正中梗死病灶可致数月后出现双侧脑桥小脑束华勒变性,表现为头颅磁共振成像上双侧小脑中脚对称、均一的长T1、长T2、高Flair、高DWI、低ADC等信号.结论 脑卒中后华勒变性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这一现象可以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死的分型与后循环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有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小脑梗死灶的特征,探讨小脑梗死分型与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 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期间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具备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大血管病变组20例,小血管病变组15例,分析两组小脑梗死的分型和后循环血管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结果 ⑴大血管病变组20例中,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最多见(10例,50%),梗死类型多为分水岭梗死(7例,70%);其次为颅外血管合并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外段合并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8例,40%),梗死灶多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7例,87.5%);单独颅外血管(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少见(2例,10%),梗死分布无明显倾向性。⑵小血管病变组15例中,梗死灶亦多位于分水岭区(9例,60%)。 结论 由于小脑血液供应特点,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小梗死灶(直径≤2cm)可能存在后循环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予积极的治疗和干预,以防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小脑脚梗死的MRI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5例小脑、小脑脚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分析,并对MRI表现按动脉支配区进行分型。结果 小脑下后动脉(PICA)区梗死23例,小脑下前动脉(AICA)区梗死13例,小脑上动脉(SCA)区硬死9例;小脑脚型16例,小脑脚小脑型17例,小脑型12例;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均有其特点。结论 MRI分型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小脑中脚(MCP)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白质纤维组成,是皮质小脑通路的一部分。MCP由多条血管供血,该区域梗死并不常见,而孤立性双侧MCP梗死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资料简要探讨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头晕5 d,走路不稳11 h"于2019-03-21入院。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感,于平卧后可缓解,但仍有头昏沉感,坐位及站立时加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视物双影。入院前11 h患者出现站立及行走不稳。急诊行头部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基底动脉不显影的临床特点和神经影像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MRA上基底动脉不显影的1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所见以及临床结局。男11例,女7例,年龄43~80岁,平均64.8岁。结果 18例患者中,高血压病14例(77.8%),脑梗死13例(72.2%),心脏病9例(50.0%)。入院时:NIHSS评分(12.11±6.92)分,GCS评分(9.44±4.80)分,其中10例呈昏迷状态(GCS评分≤8分),梗死评分(3.75±1.38)分。18例患者MRA上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几乎不显影。出院时:结局较好者2例(11.1%);结局不良者16例(88.9%),其中住院期间死亡6例(1/3患者死亡)。结论 MRA基底动脉不显影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系后循环多个血管支配区梗死,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房山区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1-09-2014-12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147例,均行头颅MRI、椎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TCD)、颅内动脉核磁血管造影(MRA)检查,必要时进行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小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小脑区域性梗死组和小脑分水岭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小脑区域性脑梗死109例,小脑分水岭梗死38例(25.9%),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心房纤颤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与区域性脑梗死比较,小脑分水岭脑梗死组失水状态、晕厥等前驱症状发生率较高(21.1%比9.2%,P=0.026),后循环多发病灶发生率较低(21.1%比38.5%,P=0.002),NHISS评分低(2.7±1.9比6.1±2.5,P=0.000)。(3)两组小脑梗死患者发生后循环大血管病变比例无统计学差异(52.6%比36.7%,P=0.085);分析非心源性脑梗死病例发现,分水岭梗死存在大动脉狭窄几率高于区域性脑梗死(47.4%比30.2%,P=0.002)。结论小脑分水岭梗死与区域性脑梗死相比危险因素相同,病因略有不同。分水岭梗死患者临床症状轻,但前驱症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2001年6月4年半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9例AICA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AICA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的1.47%,占同期小脑梗死22.1%。危险因素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午相似,即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除一名患者外均有颅神经受累,以Ⅷ、Ⅶ、v最多见。第Ⅶ颅神经受累是AIcA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AICA梗死预后较好。结论 AICA梗死并非罕见,应提高对AICA梗死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的认识,以降低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附22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改变,并探讨AICA梗死形成的原因。方法 对22例AICA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及MRA进行分析。结果 AICA梗死的主要累及小脑中脚和(或)脑桥外下方,其症状体征以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可合并多组颅神经受累,以Ⅷ对颅神经受累最具特征性。MRA上单纯AICA梗死单侧者,基底动脉(BA)显示良好,双侧AICA梗死及合并其它小脑梗死者BA未显影或显示狭窄。结论 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MRA对判定病因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脑梗死侧支代偿储备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研究2014年10月-2016年4月经我院临床和影像证实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GE3.0T超导磁共振进行常规序列,ASL和SWI序列检查,观察分析ASL伪彩图,依据梗死核心区周围条形高灌注信号的出现与否,将患者分为侧支代偿储备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于入院当日及15日进行NIHSS评分。同时通过SWI观察侧支代偿储备组梗死核心区周围引流静脉形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日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代偿储备组患者入院当日与15日NIHSS评分好转率、稳定率及进展率分别为77.78%(14/18)、16.67%(3/18)、5.55%(1/18);对照组患者入院当日与15日临床NIHSS评分好转率、稳定率及进展率分别为是31.82%(7/22)、22.73%(5/22)、45.45%(10/22),两组15日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提示侧支代偿储备组18例患者,梗死核心区周围引流静脉明显显示率为66.67(12/18),正常显示率为33.33%(6/18)。结论依据ASL提示梗死核心周围区域血液灌注信息,能够客观反映血液动力学改变,联合SWI能够更好评估侧支循环代偿储备建立状态,对于临床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现状及短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为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及预测结局的因素。方法选择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且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1例,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在MRI检查前完成NIHSS评分,随访发病后24 h的NIHSS评分及3个月时mRS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梗死灶,治疗后24 h时NIHSS显著改善者17例,3个月随访mRS0-2分者28例,未发现预测结局的因素。结论超早期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部分DWI可见责任梗死灶,即使未溶栓,大多数患者临床结局也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动态观察脑桥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延髓及小脑中脚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脑桥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第1、4、12周进行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共济失调评分(ataxia rating scale,AR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从第1周至第12周逐渐减少(延髓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43±0.01;第4周0.37±0.02;第12周0.30±0.02,小脑中脚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50±0.02;第4周0.43±0.02;第12周0.35±0.04,小脑中脚梗死对侧FA值:第1周0.54±0.02;第4周0.52±0.03;第12周0.47±0.04,t=1.92~28.56,均P<0.05),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的变化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BI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华勒变性持续存在,并且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方面的差异。方法对本院2011年至2015年行头颅CT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11例确诊的VBD,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为头晕2例,肢体麻木2例,肢体乏力1例,周围性面瘫1例,构音障碍1例,舌咽神经痛1例,无症状4例(体检发现)。既往有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3例患者经CT血管成像(CTA)、7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1例经磁共振增强提示VBD。结论 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导致的疾病为脑梗死,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相互关系,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预后.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的15例双侧小脑多发性梗死患者,对其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MRI病变形态、分布和临床的关系,可能的病因性发病机制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双侧小脑梗死占全部小脑梗死患者的23.8%.急性双侧小脑梗死以双侧PICA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最多见(66.7%).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93.3%)、恶心、呕吐(93.3%)、共济失调(60%)和构音障碍(58.7%).双侧小脑梗死多表现为大病变侧的单侧体征如共济失调.除上述小脑症状外,双侧PICA供血区梗死,特别是内侧支分布区受累(6例)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其中4例表现为孤立性假性眩晕;AICA梗死患者的特征表现为双侧耳聋;而SCA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构音障碍、单侧共济失调,偶可出现大病变对侧的耳聋.Rankin评分均在3分或3分以下,死亡1例.结论 急性小脑多发性梗死主要发生于双侧PICA供血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体征多数限局于单侧肢体,出现于小脑梗死较大的一侧.病因多数为心源性栓塞或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所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由DWI证实的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18例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其中10例(55.6%)出现四肢瘫痪,11例(61.1%)出现意识 水平下降。患者病程中最重阶段NIHSS评分为12.5(4.0~20.5)分。16例(88.9%)患者病因分型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型。除了双侧大脑脚外,脑桥(88.9%)、小脑(72.2%)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16例(88.9%) 患者存在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余2例(11.1%)患者存在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出院3个月后对18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其中有2例失访,13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10例死亡)。 结论 双侧大脑脚梗死常合并脑桥和小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可能 为低灌注,此类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情况的认识,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方法报道我院2014年收治的2例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病例,均完善头颅MRI、HR-MRI、DSA、颈动脉超声、TCD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特点。结果该2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突聋合并头晕,DSA均发现基底动脉近段狭窄。病例1头颅MRI示双侧桥脑及左侧小脑新发梗死灶,予急诊动脉溶栓治疗,后续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治疗,听力好转。病例2头颅MRI示右侧桥脑新发梗死灶,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治疗,遗留听力下降。结论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并不罕见,突聋患者应尽快完善脑血管检查,突聋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时需要高度警惕脑梗死:伴随头晕症状、合并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20.
小脑梗死是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 闭塞所致,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站立不稳、肌 张力降低、脑干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占全部脑梗死的5% -10%,因梗死部位、病灶大小而症状各异,特别是大面积小脑 梗死,形成占位效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 误诊为前庭神经疾病、脑干梗死、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等,延误治疗。现将我院1993-01-2003-10间收治的经头颅 MRI证实误诊的小脑梗死2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