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26例脑性瘫痪(脑瘫)发音异常患儿进行语音康复训练,寻找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26例患经过常规、强化语言训练后,误念率降低19%。结果显示语音训练有助于脑瘫患儿改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
阿托品治疗脑性瘫痪流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许世跃  郑路 《现代康复》1999,3(2):180-180
脑性瘫痪由于中枢运动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和口唇闭合不良。25%~30%患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涎。流涎影响了语言功能的发育,同时也影响自身的社会形象.严重流涎极大地限制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社会交往活动。在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外科手术、物理治疗和行为冶疗法控制流涎。近年也有人试用长效抗胆碱药处理脑性瘫痪的流涎问题。在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专门的人员和技术情况下,采用药物治疗法简单、经济、适合国情。本试用阿托品治疗11例脑性瘫痪流涎患,对其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综合康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功能训练、中药敷穴、高压低频电穴位刺激、行为疗法和口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100例。结果 总有效率81%,疗效与病型无相关关系。结论 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有效方法,疗效与病型无关,与疗程相关。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流涎症5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松  李雄斌 《现代康复》2001,5(9):87-87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流涎症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宫本宏  李林  金国威 《现代康复》1997,1(2):118-119
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中25%-35%患儿存在流涎症。流涎对脑瘫儿童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社会排斥,衣服长期潮湿和恶臭,頦部皮肤刺激症状,以及总体液和营养摄入少。由于不卫生流涎还可感染和传播传染病,此外尚可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6.
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以及不同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个月~5岁各年龄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74例,采取Vojta法、Bobath法和上田法相结合应用,疗程为2个月,在治疗前、后及随访分别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后运动发育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6,P&;lt;0.01);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lt;1.18,P&;gt;0.05),而与四肢瘫差异有显著性(q≥4.41,P&;lt;0.01);随访中90%以上患儿完成翻身、坐和爬行功能,72%患儿获独立行走能力。结论:运动疗法对痉挛性各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疗效较好,四肢瘫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口肌吞咽协调训练对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科98例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针灸疗法和重复性外周磁刺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肌吞咽协调训练.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唇舌动作、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部运动治疗对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5 例伴有构音障碍的脑瘫患儿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部运动治疗,6 个月后观察其言语清晰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显著高于对照组(15.6%) (P<0.001)。结论口部运动治疗对脑瘫患儿构音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以及不同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个月~5岁各年龄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74例,采取Vojta法、Bobath法和上田法相结合应用,疗程为2个月,在治疗前、后及随访分别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后运动发育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6,P<0.01);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1.18,P>0.05),而与四肢瘫差异有显著性(q≥4.41,P<0.01);随访中90%以上患儿完成翻身、坐和爬行功能,72%患儿获独立行走能力。结论:运动疗法对痉挛性各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疗效较好,四肢瘫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2.
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5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上田法、Vojta神经生理学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eto法。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结果及不同病情间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4.88&;#177;18.76和53.16&;#177;13.4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t=2.726,P&;lt;0.01);两组不同病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观察组轻度78.15&;#177;14.36,中度45.35&;#177;9.25,重度41.99&;#177;9.42,对照组轻度62.04&;#177;9.18,中度38.43&;#177;7.43,重度37.23&;#177;8.14,两组比较结果轻、中度差异呈高度显著性意义,(t=5.112,P&;lt;0.01;t=3.105,P&;lt;0.01),重度差异呈显著性意义,(t=2.026,P&;lt;0.05)。结论:加用Peto法可增加不同病情程度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90例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和性别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6例脑性瘫痪(脑瘫)发音异常患儿进行语音康复训练,寻找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26例患者经过常规、强化语言训练后,误念率降低19%。结果显示语音训练有助于脑瘫患儿改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6.
124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成 《中国康复》1989,4(2):58-60
本文报告了124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Bobath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7.58%,复习有关文献详细介绍了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磊  韩晓蓉  于成文  孟黎萍  黄蒙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163-4163,4165
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缺陷与出生前后大脑受损和受损后继发大脑发育迟缓密切相关,1/3~2/3患儿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对180例患儿进行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疗效显著。语言障碍干预越早,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家长意愿,将98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 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脑瘫患儿除肢体运动障碍外,25%~35%的脑瘫存在流涎症,流涎给脑瘫患儿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衣服潮湿异味,颊部皮肤刺激,体液减少外,还影响患儿语言发育。另外,心理障碍、社会歧视等方面也不容忽视,给患儿生活带来很大困难。我院康复中心多年来就脑瘫患儿流涎症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