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病型极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肌病型VLCADD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肌肉活组织检查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4例患者均为晚发肌病型, 发病年龄在13~16岁(平均发病年龄14.5岁), 确诊年龄在21~54岁(平均确诊年龄42.5岁), 均表现为发作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相关症状(肌肉疼痛、无力、酱油色尿), 其中1例合并明显嗜睡。肌肉病理可见轻度脂滴增加, 未见空泡形成。在4例患者中基因测序发现6个ACADVL基因变异, 分别为c.1283G>A(p.R428H)、c.1532G>A(p.R511Q)、c.833835delAGA(p.K278del)、c.1843C>T(p.R615*)、c.1748C>T(p.S583L)和c.1391C>T(p.T464I), 其中c.1391C>T(p.T464I)为未报道过的错义突变, 预测为可能致病, 其余5个变异均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结论肌...  相似文献   

2.
营养缺乏相关的神经病变临床并不少见。大多数营养缺乏相关的神经病是长度依赖性感觉轴突病变, 而钴胺素缺乏性神经病通常表现为非长度依赖性感觉神经病。钴胺素和铜缺乏特征性地伴有脊髓病变, 脊髓小脑综合征与维生素E缺乏相关。与营养素缺乏导致神经病变不同, 吡哆醇毒性可导致非长度依赖性感觉神经元病变。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营养损失增加(如透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和某些抑制营养吸收的药物都可以导致营养缺乏。早期发现及治疗性营养补充可稳定或改善这些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GBA1基因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风险基因之一, 编码葡萄糖脑苷脂酶。尽管携带GBA1杂合变异的帕金森病(GBA1-PD)患者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在临床上难以区分, 但GBA1-PD倾向于进展更快, 病情更重, 更易合并认知损害和其他非运动症状。GBA1杂合变异携带者增加患帕金森病风险的病理机制可能与自噬-溶酶体功能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相关。针对GBA1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帕金森病精准治疗的新方向。文中将对GBA1-PD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GBA1变异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针对GBA1-PD的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Wolf-Hirschhorn综合征(WHS)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特点, 提高对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观察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4p16.3区段微缺失所致的WHS先证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 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测序(WES), 并对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先证者女性, 11月龄, 8月龄开始出现抽搐, 发作有热敏感及丛集性特点, 其同卵双胎姐姐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营养不良, 发育落后, 面容特殊, 前额突出、鼻梁宽、下颌小, 心前区可闻及全期3/6级杂音, P2亢进, 四肢肌张力低。家系WES及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发现, 先证者染色体4p16.3区段存在1.99 Mb杂合缺失, 包含WHSC1(NSD2)、WHSC2(NEFLA)等基因, 先证者和姐姐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结果显示4p16.3区段分别存在1.97、1.92 Mb杂合缺失, 经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家系分析, 该CNV来源为新发,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制订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 判定为致病性变异。先证者口服丙戊酸钠, 其姐姐先后口服丙戊酸钠、唑尼沙胺...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BOLA3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综合征2型(MMDS2)的临床特点, 以有助于临床诊断。方法对2021年11月收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的1例MMDS2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总结MMDS2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等。结果本例患儿为男性, 1岁9个月, 幼儿起病, 以运动功能倒退、高乳酸血症为主要临床特点, 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病变, 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存在BOLA3基因纯合变异c.295C>T(p.Arg99Trp), 诊断MMDS2明确。经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明显恢复。检索到英文文献7篇共13例患者, 主要表现与本患儿类似, 其中1例病情恢复, 8例在婴儿期死亡。结论 MMDS2患者常表现为运动倒退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乳酸升高及脑白质病变, 常引起多发性系统障碍, 部分患儿早期死亡, 但有些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总结1例谷胱甘肽合成酶(GSS)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变异特点。患儿为出生15 min后就诊的早产男婴, 出生后有呼吸困难、代谢性酸中毒, 重度贫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症、运动发育落后。血、尿遗传代谢筛查示血谷氨酸值1 343.1 μmol/L;尿5-氧合脯氨酸值1 873.7 nmol/mg肌酐。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非特异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提示先证者GSS基因突变分别来源于父、母亲基因变异:c.632633del(p.Gln211Argfs*8)、c.491G>A(p.Arg164Gln)。GSS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是本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NNB1基因突变致发育障碍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1例CTNNB1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该例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验证, 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 6岁1个月, 临床表型包括智力障碍、运动发育障碍、言语障碍、视觉障碍(内斜视)、小头畸形及行为问题(社交退缩、过分依赖等), 还出现惊恐综合征表现(即在听觉和视觉刺激下发生突发性惊叫、身体伸直性僵直等, 随后短周期出现全身伸直性僵直状态)。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CTNNB1基因新发突变c.283(exon4)C>T,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 判读c.283(exon4)C>T突变为致病性突变(PVS1+PS2+PS1+PM2+PM)。父母家系验证未发现相关基因变异。结论 CTNNB1基因突变c.283(exon4)C>T可致神经发育障碍, 包括智力障碍、运动发育障碍、言语障碍、视觉障碍、小头畸形及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8.
4个半LIM1结构域蛋白(four and a half LIM domains 1, FHL1), 也称为骨骼肌LIM蛋白1, 是一个高表达于骨骼肌和心肌的多功能蛋白, 人体其他组织如卵巢、肾脏、肺等中也可观察到部分FHL1蛋白表达[1,2,3]。研究发现FHL1蛋白位于成熟骨骼肌肌节的I带和M线上, 可能具有转录因子、细胞骨架支架以及生物机械应激反应等生理功能[4,5,6,7]。FHL1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类型的肌病, 如还原体肌病(reducing body myopathy, RBM)、X连锁显性遗传肩胛骨腓骨肌病(X-linked dominant scapuloperoneal myopathy, XSPM)、X连锁肌病伴体位性肌萎缩(X-linked recessive myopathy with postural muscle atrophy, XMPMA)和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Emery 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 EDMD)等[8,9,10]。该基因突变较为罕见, 相关的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大, 临床诊断具有极大的挑...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SPTAN1基因突变导致全面发育落后伴或不伴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至2021年9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SPTAN1基因突变引起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SPTAN1""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5"为检索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相关文献, 总结SPTAN1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 3例SPTAN1基因突变引起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的患儿均表现为全面发育落后, 婴儿期起病。例1出现早发性癫痫性脑病、小头畸形;例2出现房间隔缺损;例3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小脑发育不良;抗发作治疗有部分疗效, 但未能控制痉挛发作, 经康复训练等治疗后发育稍有改善, 但仍落后于同龄儿。3例患儿SPTAN1基因突变均为杂合变异, 分别为c.69236928dup、c.66196621...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 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 以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 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性锥体束受累, 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 经预测为致病性变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10例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0例患儿中女性4例, 男性6例, 均伴有癫痫。9例癫痫发病于婴儿期, 发病年龄为6.0(4.0, 8.5)月龄。4例为局灶性发作(1例首发伴发热), 4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2例为局灶性发作合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8例为丛集性发作(24 h内发作2至10余次), 1例曾发生1次癫痫持续状态。9例患儿在癫痫发病时未提示明显发育迟缓, 1例在14月龄癫痫发病时伴有发育迟缓。1例患儿合并左足并趾, 1例合并大头畸形且四肢肌张力低。基因检测发现, 10例患儿携带典型16p11.2杂合缺失, 缺失片段的起始位置为Chr16:29478119-29675016, 结束位置为Chr16:30125670-30206112, 缺失长度525~ 712 kb, 均考虑为致病性变异。在抗癫痫药物治疗中, 4例患儿应用奥卡西平, 2例应用丙戊酸...  相似文献   

12.
Marinesco-Sj?gren综合征(MSS)又称遗传性共济失调-侏儒-智力缺陷综合征,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本文现围绕MSS的临床特征、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等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减少对该病的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总结1例6q25.3缺失致Coffin-Siris综合征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特点。患儿为7岁6个月女童, 有喂养困难、反复感染、语言及运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喉软骨发育不良等表现, 浓眉、牙齿稀疏、背部多毛, 伴多动及攻击性行为、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先证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示染色体6q25.3区域存在约4.27 Mb杂合缺失, 包含ARID1B基因在内的17个基因, 其父母CNV-seq无异常。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示先证者ARID1B基因第1~20外显子全部缺失, 父母为野生型。先证者临床症状较重, 单倍剂量不足是先证者的遗传学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例CEDNIK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20年6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1例CEDNIK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 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 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 分析其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结合已报道的CEDNIK综合征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性, 1岁4个月, 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喂养困难、重度营养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双眼内斜视、感音神经性耳聋、皮肤鱼鳞病及角化病、左侧隐睾。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先天发育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SNAP29基因存在c.383dupT(p.E129Rfs*5)纯合变异, Sanger测序证实其父母均携带上述杂合变异, 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共报道了29例CEDNIK综合征患者, 包含8种SNAP29基因突变类型, 目前尚无中国病例报道。本例患儿携带的c.383dupT(p.E129Rfs*5)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本例患儿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5.
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 CTX)是线粒体酶固醇27-羟化酶缺乏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该病较为罕见且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多样, 平均诊断周期长达23年。本例患者为32岁男性, 以精神障碍为首次发病症状就诊, 治疗过程中步态不稳逐渐明显, 经多轮换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幼年有慢性腹泻病史, 体格检查可见双侧足跟腱结节, 神经系统检查示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 脑磁共振成像、左侧踝关节磁共振成像平扫呈异常信号, 基因检测提示CYP27A1序列突变, 诊断为CTX, 予以鹅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 患者好转出院。本文通过报道此例患者旨在帮助提高精神科临床医师对CTX的甄别能力, 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例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测序结果, 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儿临床资料, 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 并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女性, 12岁, 7月龄起病, 因"发作性肢体僵硬11年余, 加重半个月"于2022年7月4日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临床表现为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后诉害怕, 表情惊恐, 喉中发声, 肢体抖动数下后出现四肢僵直, 偶伴呼吸暂停、嘴唇青紫, 频繁时发作数次/d, 每次持续1~30 min不等, 早期头腹屈曲位可缓解。生长发育正常, 头颅磁共振成像及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未见异常。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SLC6A5基因存在错义杂合突变c.643T>C(p.W215R), 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 为未报道过的新生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及指南, 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经双亲验证的新发变异, 且无家族史)+PM2(正常对照人群中未发现的变异)+PP3(多种软件预测出该变异会对基因或基因产物造成有害的影响)], 位点高度保守, Swiss三维建...  相似文献   

17.
唾液酸沉积症是一种由位于6p21.33的NEU1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病, 患者具有肌阵挛发作、共济失调、癫痫、视力下降等特点。文中通过报道一对双胞胎共患Ⅰ型唾液酸沉积症以丰富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提高诊疗手段。先证者为16岁男性, 主要症状为间断性四肢不自主抖动2年, 伴发作性意识丧失。眼底检查提示黄斑樱桃红斑。其双胞胎弟弟与其症状相似, 但总体表现较轻。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 2例患者均携带NEU1基因c.239C>T(p.P80L)和c.803A>G(p.Y268C)复合杂合突变, 分别来自其表型正常的母亲和父亲。  相似文献   

18.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以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 患者表现为先天性或极早发病的静态或缓慢进行性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 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死亡[1]。SMA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由SMN1基因7号和(或)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突变引起, 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时主要影响下肢, 称为下肢明显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with lower extremity predominant, SMALED), 由DYNC1H1、BICD2和TRPV4等基因突变所致[2]。本文报道1例携带DYNC1H1基因尾部罕见位置C.628C>G;p.H210D突变的SMALED 1型患者, 该位点笔者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未见报道, 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睡眠相关进食障碍(SRED)是一种表现为反复无意识进食和饮水的睡眠障碍。本病临床并不少见, 但目前国内鲜有报道, 医生和患者均认识不足, 因此本文围绕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几个方面对有关SRED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旨在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 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 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 然而目前整体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髓过氧化物酶(MPO)是中性粒细胞来源的过氧化物酶, 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存在极大潜力。本研究围绕MPO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为临床中更好地诊治脑卒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