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刺激速率为70~110 Hz的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 ASSR)(亦称为80 Hz)最近倍受听力学工作者特别是小儿听力学工作者的关注,设备制造商也正在推销其产品.本文回顾了ASSR的技术、应用基础,并总结了其应用于婴幼儿听力评估的现状.文中斜体字为基本原则.详细的ASSR方法学、正常值以及一些ASSR研究结果请参阅Picton(2003)的综述.ASSR并不是一个新发现的听觉反应,1960年Geisler就从人类头颅上记录到了该反应;以后研究者又记录到了短声、正弦调制波以及方波调制波所诱发的反应.Galambos等在1981年发表的有关40 Hz事件相关电位将ASSR引入听力领域.不同刺激速率的ASSR的产生部位是不同的,40 Hz的ASSR产生于皮层和脑干,而80 Hz的ASSR主要来源于脑干,而且很有可能它就是ABR的波Ⅴ,只是与ABR的刺激和记录方法不同而已.ASSR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频域内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位相相关性或刺激速率值处的信噪比,再根据统计学分析来判定反应的引出与否,这种客观性使ASSR显著优于ABR.ASSR的刺激信号最早是象ABR一样的短纯音信号,以后主要用调幅调制声,有时也加入10%~20%的调频调制,目前大多数设备都采用这一信号,最近一种新ASSR设备的缺省设置是5~8 ms的短音.ASSR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同时记录多个刺激声信号所产生的反应,这种多频刺激的方法能够同时记录双耳八个频率(每耳四个频率)的反应.研究证明只要各个信号的频率相距一个倍频程以上,强度在75 dB SPL以下,多个刺激声之间的干扰就很小或没有.不对称型的听力图、不同频率所产生的反应幅度的不同以及多频刺激方式所导致的各个频率反应幅度整体的下降延长了这种方法的测试时间,使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省时,但仍比单一刺激方式快2~3倍.80 Hz ASSR通常采用的是正弦调幅调制纯音,因为其特有的频率特异性而被认为是优于短纯音ABR的一个方面,但是声信号的频率特异性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还应考虑到耳蜗基底膜的部位特异性以及神经反应的特异性.研究证明ASSR的频率特异性与短纯音ABR是非常接近的.ASSR技术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十年前还没有商用的设备,五年前只有两家,而目前至少有六种不同的设备.随着设备的增加,各个设备之间标准化的问题突显出来.有些设备有很浑厚的研究背景,而有些则没有,使用者应该根据设备的性能及临床资料而加以选择.关于80 Hz ASSR与行为听力测试相关性的研究很多,多为感音神经性聋成人或较大儿童,结果表明至少在该人群中ASSR的阈值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听力阈值.许多ABR与ASSR的比较研究声称ASSR比ABR能够更好地评估残余听力,也就是当受试者听力损失很重、ABR不能引出时,仍能够引出ASSR.尽管这一现象客观存在,但是还有一些其他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如:①所比较的信号在某一特定频率上的能量是不相等的,众所周知短声的能量分布频率范围很宽,其最大输出强度较ASSR信号小;②ASSR在高强度会有伪迹或非听性反应;③ASSR的长时强声刺激会导致耳蜗损害.因此需慎重对待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关于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气导ASSR的研究,模拟传导性聋的研究表明气导ASSR阈值远高于行为听阈,而且ASSR骨气导差过大.骨导ASSR的研究显示听力正常婴幼儿各个频率的ASSR的阈值与成人显著不同.正常听力婴幼儿的短纯音ABR阈值以及诊断标准已经确立,而ASSR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则显得不足,而且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刺激(单频与多频)及记录(不同信噪比、噪声标准以及记录时间)方法不同,使这一形势更加恶化.综合不同调幅调制纯音ASSR的研究结果,正常听力婴幼儿在500、1 000、2 000及4 000 Hz的平均阈值分别为41、43、35和32 dB HL,如果转换为dB SPL则与短纯音ABR非常相似.如果以均值的90%~95%为可信区间,取二倍标准差,则诊断标准在500 Hz为60 dB HL,1 000、2 000及4 000 Hz为50 dB HL.关于感音神经性聋儿童ASSR的研究有很多,这种研究比较理想的方法应该将婴幼儿的ASSR阈值与行为听阈或短纯音ABR阈值相比较.遗憾的是多数研究都是短声ABR与ASSR的比较.总结以上工作发现,首先样本数量还很少,其次多数有方法学的缺陷,加之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刺激和记录方法不同,临床资料就更加减少.最后还没有不同类型听力损失的婴幼儿ASSR的研究.总而言之,尽管ASSR在婴幼儿听力评估方面很有前途,但目前单独以此作为听力诊断的电生理方法还为时过早,还必须结合短纯音ABR,因为只有短纯音ABR才具有充足的基础、临床研究和明确的诊断标准,因而也是目前婴幼儿听力诊断电生理方法的金标准.根据上述回顾,ASSR在婴幼儿听力诊断的现状总结如下:①新的刺激及记录方法通常都没有经过同行审阅的临床科研为依据,特别是缺乏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数据;②不同设备采用不同的刺激和记录方法,且缺少专业人员的评估;③不同的方法或设备层出不穷,缺乏标准化;④刺激声信号的校准问题以及ASSR与行为听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没有解决,各种设备采用不同的刺激和记录方法更加恶化了这一状况;⑤极重度聋者的ABR和ASSR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⑥听力损失儿童的ASSR与行为听力测试的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而且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没有能够将ASSR与听力诊断的金标准--行为听力和/或短纯音ABR进行比较;⑦六个月以下婴幼儿的ASSR 研究还很少;⑧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成人和婴幼儿的研究还很少;⑨成人的骨导ASSR研究很少,还没有婴幼儿骨导ASSR的研究报道,也没有病理状态下成人或婴幼儿的骨导ASSR研究(极重度聋除外).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ASSR技术就不能称为成熟.因为对于一个结果,无法准确地判定该阈值是正常还是升高.短纯音ABR的研究虽然尚需完善,但它已有非常多的研究背景和临床数据,能够提供气导和骨导听阈,是当前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儿童)听阈确定的首选方法.因此目前ASSR还需与短纯音ABR或行为听力测试结合使用. 80 Hz ASSR除了用于阈值的评估外,也可以用于阈上功能的评估,如单词识别或助听器效果的预估.结果 表明在正常或异常听力成人以言语调制声为信号,其识别阈与ASSR有显著相关性,它反映了较低水平的听觉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助听后CE Chirp ABR反应阈与行为测听阈值的相关性。方法做出同一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的CE Chirp ABR声场下助听反应阈与声场行为测听助听听阈,分析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声场下助听后CE Chirp ABR反应阈与行为测听阈值比较,左耳各频率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86、0.853、0.931、0.901;右耳各频率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36、0.871、0.941、0.936;CE Chirp ABR反应阈比行为测听阈值高约4-18 dBnHL。结论对于行为测听不能配合、或准确性不确切的佩戴助听器患儿,可采用声场下测试CE Chirp ABR反应阈进行助听听阈测试或验证。  相似文献   

3.
听性脑干反应(ABR),又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种由气导或骨导声刺激诱发,起源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脑干,在头颅表面记录到的神经电活动,属于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BR是听觉诱发电位中最常用的测试方法,可以评估从内耳至听觉脑干的听觉通路的完整性,由于不受受试者睡眠状态(睡眠或清醒)的影响,可用于不能配合行为测听及需要进行听觉通路病变评估者,是临床不可或缺的听力学检测手段。ABR的波形、幅值、潜伏期和反应阈值等受测试环境和测试参数影响较大,规范的ABR测试操作对于保证其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尚无ABR测试临床操作规范。基于我国听力学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我们在广泛征求耳科医师和听力技师等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本共识,以期规范ABR测试临床操作流程,便于我国ABR测试工作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另外需要指出的是ABR虽可归于"客观测听",但对其波形的识别和判读是由测试者主观分析的,评估时要注意到"判读误差"的可能性。本共识不包括自动ABR(AABR)、电刺激ABR(EABR)和术中ABR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evoked response,ASSER)联合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对婴幼儿进行听力检测,评价两种方法对婴幼儿听力损伤早期发现及损失程度评估的作用。方法对7 6例(1 5 2耳)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复筛未通过的婴幼儿及门诊就诊疑有听力损失的婴幼儿进行ASSER和ABR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7 6例(1 5 2耳)婴幼儿ABR反应阈与ASSER高频反应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ABR在最大输出无反应而ASSER测试中各频率能引出反应。结论ASSER联合ABR检查可以更全面的评估婴幼儿的真实听力情况,对ABR无反应的患儿还应进行ASSER测试,有助于全面评估其听力损失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与行为测听阈值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受试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和频率间的差异对两类测试结果相关性的影响。结合回顾性分析法,对大量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试提出一组合理高效的临床声诱发听力检测测试链,以期可准确、快速的获取受试者的听阈,为无法配合听力测试或行为测试结果不可靠的听障儿童的早期听力干预、助听器验配及调试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17例(233耳)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分别进行ABR测试及行为测听,记录相应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ABR反应阈值较行为测听阈值普遍偏高,且随着受试者听力损失的加重,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在刺激信号频率为0.5、1.0、2.0和4.0kHz时(包括平均听力),受试者的ABR反应阈值和行为测听阈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1、0.6655、0.7075、0.5675和0.724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同时当受试者的ABR反应阈值处于90dBnHL~100dBnHL之间时,其ABR的反应阈值与行为听阈十分接近,当受试者的ABR反应阈值〉100dBnHL时,其0.5和1kHz处的行为听阈在100~110dB之间,2.0和4.0kHz处的行为听阈在110dB以上。结论ABR反应阈值可较准确的预测听障儿童的听力情况,为无法配合听力测试或行为测试结果不可靠的听障儿童的早期听力干预、助听器验配及调试提供可靠的依据,但建议在Click-ABR的基础上结合Tone-ABR的0.5和1.0kHz用以完整受试者的听力图。  相似文献   

6.
客观评价听觉稳态反应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s,ASSR),或多频稳态电位(multiple frequency steady state responses,Mf SSR),现又被称为多频听觉稳态反应(multiple frequency 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Mf ASSR)是一种新的电生理测试技术。考虑到与国际研究术语一致的必要,本文将使用“听觉稳态反应”这个词,英文的缩写是ASSR。听觉稳态反应由于具有许多短声听性脑干反应(click ABR)在估测听力阈时没有具备的优点.如自动测试和判断测试反应、更高的频率相关性、高刺激声强度并且和行为测听的阈值有较好的可比性等,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在国内,我们陆续看到许多介绍和研究听觉稳态反应在临床应用的报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迅速应用到临床上去,  相似文献   

7.
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电生理测听方法。其适用对象主要为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无法可靠地进行行为测听的儿童。如何正确地根据两种测试结果评估儿童的听力状况,是听力学工作者和语言康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别测试低龄儿双耳的听力状况.方法 对327名婴幼儿进行浅睡眠状态下的行为观察测听,并与click声刺激ABR结果进行比较;其中有58名婴幼儿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游戏测听和纯音测听.结果 浅睡眠状态下的行为观察测听在2 kHz和4 kHz的平均反应阈与ABR的反应阈相当,但比跟踪测得的同频率纯音听阈值高约5~10 dB HL.结论 浅睡眠状态下的行为观察测听可分别测得低龄儿的双耳听反应阈.  相似文献   

9.
中枢听觉处理(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CAP)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听觉输入信号的感受处理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潜在的神经生物活动并由此产生听觉电生理电位的过程,如果该过程受阻,就会产生中枢听觉处理障碍[(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C)APD][1,2]。目前,(C)APD的诊断方法分为两类:行为测试和电生理测试。电生理测试较少受到言语、记忆、注意力等干扰,是能够提供声学信号在整个中枢听觉神经系统中传导、整合等相关客观信息的强有力工具[3],在评估听觉中枢处理障碍中具有临床价值[4]。美国听力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AAA)颁布的《(C)APD儿童和成人诊断、治疗和处理临床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当存在以下潜在的临床指征时,应采取电生理测试做进一步的评估:①行为评估不能清晰揭示障碍的模式;②行为测试的结果不完整、无法下定论或受某些变量(如受试者的注意、动机、认知状态)干扰;③小龄儿童由于其年龄原因不能采用行为测试进行综合评估;④疑似神经系统病变,需要进行医学随访;⑤需要了解中枢听觉神经系统中机能失调的位点信息,且需综合行为评估揭示个体(C)APD的清晰模式;⑥被评估者的母语不适合做行为评估。用于(C)APD评估的测试主要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声发射(OAE)、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iddle 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MAEP)、长潜伏听觉诱发电位(long-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LAEP)如P1-N1-P2波、P300、失匹配负波(the mismatch negativity,MMN)等。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测试方法在(C)APD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并阐明需注意的问题,最后对其临床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中耳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婴幼儿听力学测试和(或)颞骨薄层CT提示中耳异常的病例,探讨婴幼儿中耳异常的听力学和医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的31例2个月到2岁6个月婴幼儿中耳异常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听力学和颞骨薄层CT检查的结果.结果 ABR测试31例(62耳)中38耳表现了I波潜伏期延迟,其中双耳延迟13例,单耳延迟12例;15耳ABR没有表现I波潜伏期延迟,但其中6耳CT显示中耳乳突有高密度影;9耳未引出I波.16例完成鼓室导抗图测试,异常17耳,表现为11个月以下11300 Hz导抗图无正峰,12个月以上226 Hz导抗图B型或C型.15例ABR测试和(或)鼓室导抗图测试提示中耳病变者行CT检查,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双侧12例,单侧3例.ABR I波延迟,同时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13耳,ABR I波潜伏期正常,而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的4耳.没有ABR I波潜伏期延迟而CT无改变者,但ABR、鼓室导抗图和CT间存在不一致现象.结论 婴幼儿声导抗测试和ABR I波潜伏期检查可以检出绝大部分的中耳异常,但仍不能完全反映婴幼儿中耳状况,婴幼儿中耳异常诊治中存在着困惑,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听性脑干反应(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AERP)、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电反应阈与纯音测听各频率主观听阈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纯音测听、ABR、40 Hz-AERP、ASSR为一组测试组合,对55例(84耳)患者进行检测,分析ABR、40 Hz-AERP(500 Hz、1 kHz)、ASSR(500 Hz、1 kHz、2 kHz、4 kHz)客观电反应阈与纯音测听500 Hz、1 kHz、2k Hz、4 kHz的主观听阈的差值及相关性。结果 ABR与纯音测听2 kHz+4 kHz均值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29。40 Hz-AERP的500 Hz、1 kHz电反应阈与纯音测听500 Hz、1 kHz听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7和0.667。ASSR 500 Hz、1 kHz、2 kHz、4 kHz的电反应阈与纯音相应频率听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7、0.715、0.793和0.816。以上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耳纯音测听听阈均值为39.8±22.9 dB HL, ABR、ASSR电反应阈均值分别为41.1±18.0 dB nHL和42.4±22.9 dB nHL,40 Hz-AERP/500Hz和1 kHz均值分别为39.5±18.0dB nHL和40.2±19.4 dB nHL。结论 ABR、40 Hz-AERP、ASSR电反应阈与纯音测听各频率主观听阈显著相关,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测试组合可以推断听力曲线的形态,对不能主动配合完成主观测听的婴幼儿及伪聋患者的听力学的辅助诊断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MASSR)、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b—ABR)与感音神经性聋儿行为测试听阈的差值.研究MASSR和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在不同听力损失聋儿、不同的频率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60名感音神经性聋儿分别测试MASSR和Tb—ABR反应阈和行为听阈,评价MASSR反应阈、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的相关性。结果 MASSR反应阈、Tb—ABR反应阈和行为听阈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在频率为2、4kHz时,对行为听阈的预测具有相似的、较高的准确性;但在频率为0.5、1kHz时,MASSR的准确性较Tb—ABR高。结论 MASSR和Tb—ABR均可用作感音神经性聋儿言语频率客观听阈的预测,为低龄儿童及难以检测行为听力的患儿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视听功能整合效应同步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技术探索成年人视听神经功能整合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分别于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的同步程序下,同步测试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BR),以及同步程序下单独记录ABR,对10名正常成人(20眼和20耳)进行检测并比较:①同步程序下同步测试ABR与同步程序下单独记录ABR的变化;②不同声音刺激强度时同步程序下的FVEP变化特点。结果①同步程序下同步测试ABR与同步程序下单独记录ABR比较,70dB nHL短声刺激时,前者波Ⅴ潜伏期、Ⅰ-Ⅴ、Ⅲ-Ⅴ波间期较后者延长(P<0.05);但短声刺激强度为30、50dB nHL时,ABR各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声音刺激强度时同步程序下FVEP N1、P1、N2波潜伏期,N1-P1、P1-N2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视听信号整合输入过程中,视听信号进入大脑是有序性:存在视觉信号对听觉信号的时间指导性(影响潜伏期),以期达到信息内环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的刺激速率以及对侧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掩蔽对婴幼儿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影响。方法对18例(36耳)正常婴幼儿分别在27.7次/秒(无掩蔽、等值掩蔽、升值20 dB掩蔽、升值40 dB掩蔽)和55.1次/秒(无掩蔽)的刺激速率下行骨导ABR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8例(36耳)受试婴幼儿气导ABR反应阈均值为15.29±9.71 dB nHL,在35 dB nHL及以下刺激强度下均可记录到清晰、稳定、分化良好、重复性好的骨导ABR波形,骨导ABR反应阈均值为7.93±5.04 dB nHL;骨导短声刺激速率从27.7次/秒增加到55.1次/秒时,ABR波Ⅴ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刺激速率为27.7次/秒、对侧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掩蔽时,骨导ABR波Ⅴ潜伏期以及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导ABR测试受骨导刺激强度及刺激速率等的影响,在听力正常婴幼儿不受对侧耳有无掩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1~5月龄婴儿听性稳态反应(ASSR)阈值.方法 26例(52耳)1~5月龄婴幼儿在10%水合氯醛催眠下分别进行短声听性脑干(cABR)和ASSR测试.根据ABR测试结果,将其分为ABR正常组17例(30耳)和ABR异常组9例(16耳),另有6耳因ABR未引出或测试未能完成而剔除.分析两组的ASSR与ABR测试结果.结果 ABR正常组ABR平均反应阈值为28.10±3.01 dB nHL,0.5、1、2、4 kHz ASSR的平均反应阈分别为42.19±5.22、34.76±6.98、33.57±6.92和36.90±8.14 dB HL.ABR异常组ABR平均反应阈为56.92±9.02dB nHL,ASSR 0.5、1、2、4 KHz的平均反应阈值分别为65.08±13.93、61.52±13.90、58.46±11.97和62.30±8.07 dB HL,结论 1~5月龄ABR正常婴儿0.5、1、2、4 KHz的ASSR反应阈分别为≤55、50、50、60 dB H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声听觉脑干反应(ABR)和行为测听2种测试组合在聋儿早期验配助听器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1~9岁聋儿进行行为测听或ABR测试,找到较准确的听阈值。采用理想感觉级配方法选配助听器,以真耳测试及声场测试判断助听效果,进行随访并定期调试助听器。结果:单纯ABR测试有反应耳与组合听力测试有反应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效果明显改善41例,无效4例,失访7例。结论:聋儿听力评估应主、客观测听联合使用,助听器验配应遵循“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听力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听力损失儿童残余听力的评估方法 .方法 应用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udiometry,ABR)对395例(79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在睡眠状态下进行各频率ASSR反应阈及ABR的反应阈测试,比较其结果 .结果 395例(790耳)患儿的ASSR高频反应阈与ABR反应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听力损失婴幼儿者进行ASSR与ABR测试,有助于其听力损失程度的评估及干预婴幼儿耳聋诊断,为选配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听力损失儿童倍频程CEChirp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与行为测听阈值的结果差异,探讨倍频程CE-Chirp ABR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21例(共40耳)听力损失儿童,在安静环境下分别测试裸耳倍频程CE-Chirp ABR反应阈与行为测听听阈,将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听力损失儿童倍频程CE-Chirp ABR反应阈与行为测听阈值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各频率相关系数r 分别为0.693、0.830、0.836和0.845,P 均<0.05。结论 两种测试方法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倍频程CE-Chirp ABR作为一种客观测听技术,对听力损失儿童客观反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较好的反映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婴幼儿中耳炎的听力学特征,探讨多种听力学测试方法在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干预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由外院转入本院进行听力学诊断性检查后确诊或高度怀疑中耳炎的56例婴幼儿患者(男加例,女16例).初诊年龄为42 d至3岁,平均为5个月.患儿在完成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后,进行了多种听力学测试方法联合诊断,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声发射(OAE)、鼓室声导抗测试(226和1000 Hz探测音),4例患儿完成了小儿行为测听.结果 56例(112耳)中有87耳诊断为中耳炎,31例为双侧,25例为单侧.56例中有49例在出生后3 d内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其中36例初筛未通过;42 d时行进一步筛查的有52例(其中有3例未行初筛直接进行了复筛),显示均为未通过.4例患儿未经过听力筛查,为家长发现听力不佳来诊.52例(104耳)进行了226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其中20例(28耳)鼓室图B型或c型;39例(78耳)进行了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其中38例(55耳)出现异常;56例(112耳)进行了ABR检查,其中49例(74耳)出现ABR的波I潜伏期延长;56例(112耳)进行了OAE测试,其中55例(81耳)未通过;4例(8耳)完成了小儿行为测听,均出现骨、气导差.结论 联合应用226 Hz及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ABR潜伏期及阈值测试、小儿行为测听、OAE测试多种方法能够发现婴幼儿中耳炎的特征性表现,在早期诊断中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ABR的检测主要是基于气导刺激方式进行,通常用于客观评估婴幼儿听力及难以进行行为测试的人群或蜗后听觉传导病变的诊断,但对听力损失的传导性成分的客观评定则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