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2041-2044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临床诊疗的关键。免疫抑制治疗强度不足以控制由同种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发的免疫反应是受者产生DSA的原因。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定期检测HLA抗体, 分析阳性HLA抗体是否具有供者特异性, 综合DSA的特性和病理活检诊断及时明确其临床意义, 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对DSA应重在预防、定期检测、积极适度治疗, 防止AMR疾病过程中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因果发展, 以期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肺移植的长期成功率受到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的限制,而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 OB).OB的机制涉及免疫介导通路(免疫排斥,同种异体免疫机制)和非免疫介导通路(感染、误吸、缺血、原发移植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纤维增生反应.深入研究OB的机制将为进一步探索OB的治疗方案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抗供体特异性抗体与同种异体肾移植间移植物排斥的关系 ,用HLA位点氨基酸残基配对检测法 (ELISA -LAT -M和ELISA -LAT -ID) ,对 166例血清分为AR ,CR和正常对照共 3组进行筛选测定 .按LAT酶联检测试剂盒要求操作 ,抗体特异性的确定根据阳性结果的反应格局综合判断 ,结果显示抗HLAⅡ类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R 38% ,CR 37% ,正常 2 3% (P <0 0 1) .提示HLAⅡ类抗体与急、慢性排斥反应有明显相关性 .进一步抗体定位并与其错配位点比较 ,抗移植物特异性HLAⅡ类IgG抗体阳性率AR 34 % ( 9例移植物丢失 ) ,CR 64% ( 1例移植物丢失 ) .提示抗移植物特异性HLAⅡ类IgG抗体是影响移植物存活和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 ,且可能在AR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1956-1958
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是引起后期移植肾功能丢失的主要原因, 因缺乏特效手段而治疗棘手。通过肾移植全程管理, 从预防dnDSA的产生、计划性监测dnDSA变化、及时明确病理诊断和尽早启动综合治疗着手, 将有利于caAMR的防治和最终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慢性失功移植肾组织中C4d的表达,探讨抗体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排斥反应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7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移植物损伤的移植肾组织行免疫组化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C4d的沉积,分析C4d沉积与移植相关因素和移植肾预后的关系.结果 27例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5.6%.C4d沉积阳性组病理改变以肾小球基底膜分层和动脉内膜增厚为主,C4d沉积阴性组以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为主;C4d沉积阳性组患者术前预致敏(PRA> 10%)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高于C4d阴性组移植肾功能出现明显异常的时间早于C4d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体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排斥反应在移植物慢性失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标志物C4d对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是肺移植后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表现为细支气管闭塞,呼吸受阻。对BOS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发现,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受者和供者的白细胞抗原是否匹配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但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BOS的发生关系不大。增强免疫抑制对预防和治疗BOS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Meng XJ  Lin MF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656-1657
供者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介导的同种异体反应,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后发生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中起关键作用,对该细胞群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目前国内缺乏良好的手段进行检测和进-步的纯化分析。我们将国外新近开发的细胞因子分泌检测方法(CKSA)首次应用于同种异体反应,在单细胞水平检测了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T淋巴细胞水平,并对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进行纯化;为该技术应用于介导同种异体反应的T细胞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混合胸腺移植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而不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BALB/c裸小鼠的肾包膜下植入胸腺,建立异种、同系与异种混合、同种与异种混合胸腺移植模型。4个月后,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受者外周血中T细胞,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了解T细胞对刀豆素A(ConA)以及同种异种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异基因皮肤移植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期。术后6个月内比较各组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情况,观察胃的组织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受者血清中抗DNA自身抗体。结果:胸腺移植后,受者T细胞重建良好;T细胞对ConA及无关的SD鼠淋巴细胞的反应强,而对移植胸腺供者来源的淋巴细胞无增殖反应;受者对胸腺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不发生排斥,而对无关的SD鼠皮肤移植物发生排斥。异种组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率高,异种组胃组织有明显的炎性损害,血清中自身抗体明显高,而混合组未观察到明显的炎性改变。结论:同系或同种、异种胎胸腺混合移植,可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和防止器官特异性自身体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张敏  赵明  李留洋  郭颖  陈剑荣  钱俊 《广东医学》2008,29(9):1481-1482
目的探讨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C4d在移植肾组织沉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沉积情况,研究C4d沉积与慢性排斥病理形态表现及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关系。结果36例CAN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3%,C4d沉积与肾小球基底膜增生分层、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和肾小管管周单核细胞浸润显著相关(P<0.05),C4d阳性与C4d阴性患者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差异无显著性;C4d沉积与术后PRA显著相关(P<0.05)。结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损伤过程;C4d是慢性体液排斥反应的特征性病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肝窦状隙内皮细胞(LSECs)可能与诱导肝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有关。研究了LSEC反应性抗体的临床作用及其在急性排斥反应期间调节T细胞反应的作用。95例肝移植患者参与了本研究,采集移植前、后的血清及T淋巴细胞。从正常的健康肝组织中分离LSE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SECs结合抗体。应用混合细胞培养(MCC)分析研究LSEC抗体是否可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用ELISA测定MCC上清中的细胞因子。在排斥反应期间用肝活检染色法来检测在LSECs中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患者两年生存率为86.3%。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相比(8/45,18%),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肺移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治疗的选择。这些肺疾病包括自发性肺纤维化(IPF)、囊性纤维变性(CF)、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肺动脉高压。尽管手术方法和移植后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已得到改善,但预后仍不理想。2年存活率为70%~80%,5年存活率仅为50%~60%。除肺部感染外,慢性排斥引起的移植物衰竭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移植物慢性排斥的特点表现为与导致以小气管为主的气道组织损伤和纤维变性的炎性过程有关的进行性肺功能降低。慢性排斥常被视为“毛细支气管闭塞性综合征(BOS)”。  相似文献   

12.
小鼠同种异体皮片初次移植,及以后经不同时间再次移植时,排异反应的强度和组织学变化都不相同。初次移植的同种异体皮片,于10天前后呈充血型坏死而被排异。以后间隔10~20天,再植来自同一供者品系的皮片,常出现苍白坏死型排异反应,惟排斥较初植皮片时加速。皮片再植出现苍白坏死型排异反应的时间,与受者经初次皮片移植后血清中同种异体细胞毒性抗体滴度升高的时间相一致。正常受者小鼠接受排异过皮片的小鼠淋巴细胞,或在局部植床周围注射被初次皮片和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加强致敏的小鼠免疫血清,对有关供者皮片出现加速和增剧的排异反应。而且免疫血清的局部注射,也可引起苍白坏死型排异反应,这些结果提示,后者的发生与同种异体特异性细胞毒性抗体的存在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3.
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细胞性排斥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而体液性排斥反应即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造成移植失败甚至受体死亡的重要因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界对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认识还很有限.本文就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检测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更新及应用,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正逐渐成为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主要类型,其发生与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存在密切的关系。DSA不但能介导急性AMR,也能介导慢性排斥反应,此外,即使术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也不能排除AMR的发生。所以对于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应特别关注其是否由DSA引起。本文就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概念、DSA介导的AMR发生的机制、DSA介导的AMR诊断、DSA介导的AMR治疗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后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识别并与靶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结合后转导活化性或抑制性信号,从而调节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当KIR识别的HLA配体缺失时,NK细胞的同种异体反应性被激活,并特异性杀伤靶细胞。NK细胞KIR分子与靶细胞HLA分子特异性识别机制参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同种异体NK细胞介导的GvL效应和降低的GvHD发生率使其适合移植。现就allo-HSCT中同种异体NK细胞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抗供体特异性抗体与同种异体肾移植间移植物排斥的关系。用HLA位点氨基酸残基配对检测法(ELISA-LAT-M和ELISA-LAT-ID),对166例血清分为AR,CR和正常对照共3组进行筛选测定。按LAT酶联检测试剂盒要求操作抗体特异性的确定根据阳性结果的反应格局综合判断,结果显示抗HLAⅡ类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R38%,CR37%正常2.3%。(P〈0.01),Ⅱ类抗体与急,慢性排斥反  相似文献   

17.
2l世纪被称为“器官移植的时代”,器官移植已经成为重要组织脏器功能衰竭的根治措施,但排斥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率,因此预防和减少排斥反应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中的研究热点。2003年,Terasaki教授在“器官移植体液免疫学说”中阐明,移植排斥是由体液免疫介导的,抗-HLA抗体可立即或缓慢地杀死移植物而引起超急性、加速、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HLA抗体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供体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 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运用50 U/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诱导出小鼠骨髓来源imDC,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并于同种异体牙移植前1周以2×106个/只回输入受者体内,组织病理切片观察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imDC回输组与未回输imDC的同种异体牙移植组相比,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imDC可以减轻同种异体牙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并鉴定一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动物模型。方法:AMR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将Wistar大鼠背部皮肤移植至SD大鼠背部,构建同种异体大鼠皮肤移植模型,分别在皮肤移植后1、3、7、10、14、21、28、35 d取大鼠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ie,DSA)。在DSA最高时将供体肾脏移植至受体,构建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AMR动物模型。分别于肾移植术后1~5 d收取移植肾及血清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C4d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血清DSA检测。结果:大鼠受体的血清DSA在皮肤移植术后第14天达到最高。相较于各对照组,AMR组大鼠移植肾出现显著的管周毛细血管炎和肾小球炎,免疫荧光示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显著增多,血清DSA显著升高(P < 0.05),管周毛细血管炎、肾小球炎、C4d评分显著增高(P < 0.05)。结论:成功构建并鉴定一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AMR的动物模型。该模型操作简便易行,稳定性和性价比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X线照射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合适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式,研究X线照射供体对异体肢体移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按供者是否进行一次性X线照射(5 Gy)预处理将受者分为非照射组与照射组。切除SD大鼠的相应肢体,将Wistar大鼠的肢体移植给SD大鼠。术后长效青霉素抗炎治疗,观察宿主及移植物的变化情况。结果共进行大鼠异体肢体移植16例(非照射组与照射组各8例),非照射组成功6例,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为(12.0±2.4) d;照射组成功7例,移植肢体成活时间为(24.7±8.1) d,两组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X线照射供体可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对急性排斥反应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