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品管圈方法,组建多学科协作小组,针对提高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进行改进,包括完善资料、修订流程、落实培训与考核等。改善后,胰岛素泵操作规范率由32.7%提升至96.0%,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资料完善率由30.2%提升至95.0%,胰岛素泵操作正确率由35.0%提升至83.0%,患者及家属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由35.0%提升至83.0%,护士对专科知识知晓率由51.8%提升至96.0%,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达标率由45.0% 提升至76.5%。品管圈活动开展可有效提高糖尿病住院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达标率,使全院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血糖护理标准同质化,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策略。方法:建立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流程,加强术前、术中、术后3个重要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防止手术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发生错误,确保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结果: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流程的建立,使医院的医护人员全员具备了安全风险意识,树立了安全管理理念。结论:构建医院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氛围,医院全员参与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及管理流程,可以有效防范围手术期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防范手术风险,确保手术质量,本院经过建立健全组织、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围手术医疗安全管理体系;采取多种措施深化围手术质量内涵建设,在手术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较好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围手术安全类指标不同程度下降,围手术期用药日趋合理,达到手术质量持续提高和患者安全持续改进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加强对滨海县人民医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降低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调查该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现状,查找造成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低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并评价对策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该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由活动前的77.24% 下降到活动后的39.67% ,且圈员们的品管手法、自信心、积极性、责任感等无形成果均得到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可降低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下肢PICC置管穿刺鞘断裂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并进行系统改进。方法成立专家团队,根据RCA2实施步骤进行事件调查,识别近端原因,采用质量检测、资料比对和问题树分析法等寻找根本原因,从建立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完善标准操作程序、建立床旁超声急会诊分级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PICC导管选择符合率由75.51%提升至100.00%,穿刺鞘使用规范率由82.65%提升至96.26%,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由95.92%提升至100.00%;紧急床旁超声到位时间从平均26 min缩短至14 min,床旁超声急会诊到位时间达标率由33.33%提升至100.00%。未再出现断鞘事件。结论应用RCA2寻找不良事件系统根因并进行改进,有利于强化事前风险管理,增强团队合作,建立组织质量安全文化,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2003年8月84例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手术切除率98.3%(83/84),术后并发症率14.3%,手术死亡率1.2%,其中吻合口瘘4例,无因手术因素致糖尿病失控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53.3%、31.2%.结论外科治疗仍是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首选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制定干预措施加强预警机制,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干预前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实施的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0例(对照组),总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 2月干预后的病例210例(干预组),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8.72%下降至42.13%,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5.32%提升至干预后的51.43%,基本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1.34%上升至干预后40.95%,不合理用药率由干预前的53.34%下降至干预后的7.62%.结论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专项治理措施,每月开展处方病例点评,制定超常预警控制,开展合理性评价警示教育及经济干预措施,强化临床监测管理措施,促进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抗菌药物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我院围手术期安全现状分析,围绕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管理及整个流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运用TQM理论构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体系.结果:通过建立组织结构、明确改进目标、落实TQM方法,初步建立了基于TQM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体系.结论:TQM在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医院围手术期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煤工尘肺病人围手术期处理的探讨(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病人围手术期处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106例煤工尘肺合并外科疾病者进行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 106例煤工尘肺合并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者中的86例进行了手术 .与前三年没有实行严格围手术期82例尘肺合并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比较,手术率提高了40%,总死亡率下降了20%(均P<0.01).结论对煤工尘肺病人合并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时,严格实行围手术期处理,能明显提高手术率,降低死亡率 .  相似文献   

10.
运用FOCUS-PDCA分析围手术期医疗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查找手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和影响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因素.通过完善和落实围手术期相关管理制度,改进和优化医疗护理流程,建立围手术期专项质量监控网络等,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FOCUS-PDCA应用后,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各项主要指标均显著提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从0.16%下降到0.08%,有效改善了围手术期医疗质量,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方法,为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及2016年1—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为干预前组,2016年为干预后组。制定干预方案,并监测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合理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监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3 820例。2012年1月起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使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由97.18%(998/1 027)下降至21.23%(811/3 820),"7类"手术患者由96.33%(210/218)下降至1.88%(25/1 33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1.14%上升至99.38%;用药时机合理率由76.05%上升至99.01%;疗程合理率由23.95%上升至99.06%;联合用药率由12.73%降低至0;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11.72%上升至95.18%;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SSI发病率干预前为0.32%,干预后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54)。结论有效的干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强化管理措施 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手术期是外科系统住院病人诊疗活动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医疗投入大、诊疗内容多、医疗质量要求高的关键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常规,确保围手术期安全,是提高医护质量,增强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在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中突出了过程管理,强化了防范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完善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安全的基础 1.1 做好手术病人耐受能力的判断 病人全身状况是耐受手术的基本条件。经治医师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全面检查,掌握完备的客观资料,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实现信息共享, 优化管理流程, 解决眼科日间手术预约、患者宣教、病房管理及随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者总结分析了某眼科专科医院日间手术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介绍该院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 构建并应用眼科日间手术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践。该体系包括日间手术预住院管理系统、互联网病房平台、随访管理平台、日间手术电子病历和日间手术流程化专科护理机器人5个部分。该体系应用后1年与应用前1年相比, 患者日间手术失约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分别由应用前的2.40%和0.24%下降至应用后的1.00%和0.08%, 患者满意度由94.5%提升到99.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体系的应用能够方便患者并确保日间手术安全和效率, 为其他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85-686
目的观察规范围手术期膀胱管理路径对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东莞市道滘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行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的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常规组予以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研究组予以规范围手术期膀胱管理路径。干预3周后,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的行为规范、护理技能、安全管理、心理疏导、主动服务性、护理文书评分均有所提高(P <0.05),且研究组的上述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 <0.05)。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0.00%,高于常规组的66.67%(P <0.05)。结论规范围手术期膀胱管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方法,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制定干预方案,对甲状腺瘤、乳腺纤维瘤、腹外疝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的133例为干预组,将干预前一年同期10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正确率由1.85%上升至96.24%;时机正确率由81.48%上升至95.49%;剂量正确率由0上升至98.00%;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由每例平均6.42d下降至2.59d;平均住院费用由3 760.02元/例降至3 208.07元/例;抗菌药物费用由264.54元/例减少至27.11元/例;术后住院时间由8.13d/例减少至6.82d/例;切口甲级愈合率由97.22%上升至99.2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医院感染。结论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能有效规范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政MDT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围手术期的管理效率。方法:成立围手术期行政MDT管理组,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多部门落实协作解决围手术期管理中发现的各项问题。结果:运行三个月后,手术室运行效率提高,首台手术08:30开台率达到98%,病历完善程度由78%提高到97%。手术核对制度完成率由84%提高到100%,围手术期管理中各种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结论:行政MDT管理联合PDCA管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围手术期管理效率,可以高效解决围手术期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普外科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干预前(2010年1-6月)、干预后(2010年7-12月)医院普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病历各80份(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各占50.00%),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明显改善,药物选择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1.25%提高至83.75%,用法用量正确率由58.75%提高至72.5%,给药时机正确率由0提高至51.76%,术后用药时间合理率由18.75%提高至75.00%.结论 临床药师对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是可行和有效的,合理的干预可以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有效、安全、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8 347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合理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36%降至23.9%,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时间合理率由7.9%升至43.12%,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升至94.42%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规范预防率是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针对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联动率低的问题,成立品管圈组,通过现状分析与原因解析,从培训医护人员、建立信息交互平台、设置风险标识、完善健康教育体系等方面持续改进,提高了医、护、患的协同预防能力,使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联动率从31.85%提高至81.48%,降低了院内VTE发生风险,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