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4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构筑学特点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应用4D-DSA进行术前评估的34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4D-DSA与传统方法(2D-DSA联合3D-DSA)分析AVM的血管构筑学特征, 对两者在评估供血动脉、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Spetzler-Martin(S-M)分级等方面的显影效果进行人工评分(0~4分), 评分越高, 显影效果越好。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显影效果的差异。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 4D-DSA在评估AVM的供血动脉、S-M分级方面, 显影效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70和-0.63, 均P>0.05);而在评估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方面的显影效果, 均较传统方法更好(Z值分别为-4.95、-2.99和-4.14, 均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 4D-DSA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颅内AVM的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 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 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 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 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 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 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一种罕见且病因未明的累及脑和脊髓血管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 其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多样, 脑脊液检查缺乏特异性, 确诊主要依赖金标准——病理活组织检查。但由于取材部位、组织染色及镜下阅片的主观性, 会造成部分患者误诊及漏诊。此外, PACNS潜在的侵袭性病程可能会对适当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进而减少致残、致死率, 因此PACNS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患者的预后。而影像学检查方便、无创, 可从多方面对PACN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因此, 探索该病的影像学特征非常重要。文中回顾了影像学检查在PACNS中的研究现状并对PACNS不同类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静音磁共振血管造影(SilenZ-MRA)和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无创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患者39例, 其中男性8例、女性31例;年龄29~86(54.50±11.80)岁。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别比较TOF-MRA、SilenZ-MRA、HR-VWI的图像质量评分和支架段管腔狭窄率评估结果。以DSA为参考标准,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TOF-MRA、SilenZ-MRA和HR-VWI 3种MRI血管成像技术对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 TOF-MRA、SilenZ-MRA和HR-VWI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 3)、4(3, 4)、4(4, 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78, P<0.05), 两两比较结果如下:TOF-MRA 比SilenZ-MRA, P<0.017;TOF-MRA比HR-VWI, P<0.017;SilenZ-MRA 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术中脊髓血管造影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SDAVF患者, 共4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行脊髓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确定供血动脉来源、瘘口位置、引流静脉等后, 采用电凝方法切除瘘口。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DSA评估SDAVF治疗情况。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标准评估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血管造影相关的并发症, 无一例患者误伤脊髓血管及瘘口残留。术后随访(10.8±4.3)个月(3~24个月)。至末次随访, 症状改善41例, 未改善5例, 加重1例;术后随访mALS中位数为2分(1~3分), 与术前的3分(2~4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程>12个月的16例患者中, 5例mALS未改善;病程>6~12个月的27例患者中, 1例mALS未改善;病程为0~6个月的4例患者mALS均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CT血管成像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豆纹动脉供血区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MCA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 从中筛选出符合因MCA狭窄所致豆纹动脉供血区低灌注性脑梗死病例共6例, 总结并分析该6例患者的手术前后临床影像学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豆纹动脉显影均较术前显影清晰, 其中2例患者术后豆纹动脉主干显影数量较术前增多, 术后CT灌注成像显示豆纹动脉供血区灌注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死亡。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60(322, 495)d, 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靶血管责任供血区域卒中、TIA及死亡。影像学随访中有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3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 均显示靶血管管腔通畅。结论经过严格影像学评估后的MCA狭窄所致豆纹动脉供血区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 行介入治疗可能是有效并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所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2020年3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短期内先后发生双侧基底节区出血的TDAVF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并对文献报道的TDAVF所致脑出血的病例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男性, 33岁,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幕孔区存在动静脉瘘, 由右侧脑膜垂体干、双侧脑膜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 经瘘口形成由脑膜静脉-上矢状窦或乙状窦两条途径引流。对患者行栓塞手术治疗, 术后DSA见瘘口消失。随访1年, 患者临床好转且未再出现脑出血。总结2021年3月30日前国内外报道的有临床和影像详细资料且表现为脑实质出血的TDAVF患者共41例, 平均发病年龄为57.2岁, 男女比例约3∶1。脑出血发生于幕上的患者17例(41%), 幕下24例(59%)。幕上脑出血部位多集中在枕叶和丘脑。DSA检查显示该组患者中有36例(88%)动静脉瘘属于Borden Ⅲ型或Cognard Ⅳ型。29例(71%)患者通过单一治疗方式达到瘘口闭合, 另外12例(29%)患者采取多次介入或多种外科干预治疗。37例(90%)患者经DSA...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支架植入、脑血管搭桥、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技术可使IS患者的缺血部位实现再灌注, 但因再灌注治疗引起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却成为了当前临床的治疗难题。目前临床中改善CIRI的诊疗手段有限且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因此, 基于分子水平探究CIRI的病理生理机制, 以寻求有效的治疗CIRI方法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已有研究证实, 环状RNA(circRNA)参与了CIRI过程中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 充当重要的调节因子, 有望成为治疗CIRI的潜在靶点。本文围绕CIRI中circRNA对不同脑细胞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以期为治疗和改善CIRI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1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出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152例(72.04%),共累及病变血管180支,以颈动脉病变为主(53.33%),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7.78%)明显高于颅内动脉(32.22%)(P<0.05)。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刊60多年来, 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许多可读、可用的高水平临床论文, 包括国内许多首报的神经系统疾病病例, 大样本临床研究结果, 实用权威的疾病或技术诊治指南、共识、标准和规范(以下简称指南/共识)。临床医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 增加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认识, 规范了神经系统疾病诊治, 提高了诊治水平。但是, 杂志近年来收到的稿件和发表的一些临床方面论文离高标准和规范的临床要求还有差距, 为此, 我们提出:完整规范的病例资料是基石;病例资料真实性是底线;发表高水平权威性指南/共识;精准教育, 积极推广指南/共识。愿能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努力, 将杂志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Cobb’’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 表现为同一椎体节段内发生的可同时累及皮肤、椎体、脊髓甚至内脏组织的脊柱脊髓血管畸形。Behrenbruch在1890年首次报告了1例脊柱脊髓血管畸形合并相对应的椎体皮肤血管瘤患者, 1915年Cobb[1]阐述了同一椎体中皮肤血管瘤与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关联, 故后人将之称为Cobb’’s综合征。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3年8月收治了1例累及颈7~胸3椎体节段的Cobb’’s综合征患者, 笔者现将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以期提高临床同道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营养缺乏相关的神经病变临床并不少见。大多数营养缺乏相关的神经病是长度依赖性感觉轴突病变, 而钴胺素缺乏性神经病通常表现为非长度依赖性感觉神经病。钴胺素和铜缺乏特征性地伴有脊髓病变, 脊髓小脑综合征与维生素E缺乏相关。与营养素缺乏导致神经病变不同, 吡哆醇毒性可导致非长度依赖性感觉神经元病变。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营养损失增加(如透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和某些抑制营养吸收的药物都可以导致营养缺乏。早期发现及治疗性营养补充可稳定或改善这些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3.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136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病变88例,在没有明确的血管病变的48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6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例.结论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高,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狭窄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为其重要病因;在无明确血管狭窄的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能是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伴着新年的钟声, 我们送别了难忘的2022年, 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3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 我谨代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 向全体编委、审稿专家、作者以及长期以来对本刊给以大力支持、倾情关注的神经外科同仁, 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 万象更新,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2023年我们告别过去, 迎接新的起点, 新的希望。《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年第1期共收录了13篇文章, 其中包括临床研究3篇, 专论2篇, 公共精神卫生1篇, 综述4篇, 病例报告2篇, 会议纪要1篇,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 对老年人群进行认知功能的筛查、早期诊疗以及日常监测成为重要问题。鉴于目前药物治疗的疗效有限, 认知康复在预防认知障碍、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认知评估以及康复训练都需要患者与临床医生面对面进行, 而认知障碍患者多为高龄, 多数需照料者陪伴且可能存在活动不便的其他共病等导致的就医困难情况。在当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背景下, 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甚至可能加剧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因此, 依托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对患者进行远程的认知功能评估以及认知康复指导成为新的选择。文中介绍了目前使用较为广泛且经过有效性验证的远程评估手段及其在远程认知康复中的指导作用。它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通话等途径实施, 具有快速便捷、无视地域的优点, 并可以满足大范围社区的使用, 保障认知障碍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巨轴索神经病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神经退行性疾病,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致病基因为巨轴突蛋白(GAN)基因, 位于染色体16q23.2, 编码巨轴突蛋白。GAN基因突变、巨轴突蛋白功能缺失、致中间丝结构蛋白破坏, 均可导致严重的中枢、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文中就巨轴索神经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阐述, 为临床对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不但会造成身体残疾和疼痛, 并且可能导致情绪和心理问题,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提升病死率。虽然糖尿病的尽早诊断可能改善临床预后, 但DPN发生有时无法避免, 且治疗手段有限。文中通过对最新文献进行回顾, 总结了DPN的临床特征、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与鉴别中 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放射介入室 80 例疑似脑血 管疾病患者,均采取常规 DSA、旋转 DSA 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脑血管病变 显示结果与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显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常规 DSA 检查发现 59 例颅内动脉瘤(共 59 个动脉瘤),6 例大脑中动脉梗死,4 例动静脉畸形,11 例疑似脑血管病; 经旋转 DSA 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发现 61 例颅内动脉瘤(包括 2 例多发动脉瘤,共 65 个动脉瘤,分布为:颈 内与后交通动脉 25 个,大脑中动脉 6 个,大脑前与前交通动脉 23 个,基底动脉 7 个,椎动脉 4 个),8 例大 脑中动脉梗死,6 例动静脉畸形(包括顶叶脑动静脉畸形 3 例,枕叶脑动静脉畸形 1 例,颞叶脑动静脉畸 形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3例烟雾病(清晰显示血管异常),海绵窦瘘(清晰显示瘘口部位与回流静脉) 2例;旋转DSA三维重建对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DSA的91.25%(χ2 =5.378,P<0.05); 对于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 DSA 三维重建显示清楚率为 100%,明显高于常规 DSA 显示清楚 率 49.15%(χ2 =43.040,P< 0.05)。结论 旋转 DSA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直观、立体并且清晰地显示脑部 病变血管情况,为脑血管疾病鉴别及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脑梗死的血管构筑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行血运重建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418例(共行535例次手术, 以下数据均按例次统计)。其中261例(326例次)患者采用直接联合间接血运重建术(CR组), 157例(209例次)患者采用间接血运重建术(EDAS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周内发生脑梗死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侧别, 以及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陈旧性脑梗死灶、颈内动脉(ICA)狭窄、大脑前动脉(ACA)A1段狭窄、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大脑后动脉(PCA)病变、后循环代偿、不稳定代偿及颅外血管代偿占比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 326例次CR组中, 术后1周内49例次(15.0%)发生脑梗死;209例次EDAS组中, 术后38例次(18.2%)发生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OR=1.03, 95%CI:1.00~1.07)、术前有TIA(OR=4.2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