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机制和价值。方法对1例自发性脑脊液漏所致的低颅压患者行MRI脊髓造影,根据MRI脊髓造影发现的脑脊液漏点位置选择穿刺部位,注射自体血至硬膜外椎间隙。结果经硬膜外血贴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随访至术后6个月颅内压力恢复正常。结论 MRI脊髓造影漏点精确定位后,硬膜外血贴疗法是一种有效治疗自发性脑脊液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SIHS)的磁共振脊髓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MRM)特点,探讨MRM 对SIHS 的诊断价值,并揭示SIHS 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扫描系统对18 例SIHS 进行全脊柱磁共振脊髓水成像检查.结果 18 例SIHS 患者中有12 例发现存在脑脊液漏,阳性率高达(66.7%),其中9 例在颈椎,2 例在胸椎,1 例在腰椎.SIHS的MRM 特点主要表现为硬脊膜增厚,脑脊液漏口相应水平神经根鞘增粗变形,边缘模糊,漏口周围及其以下节段硬膜外间隙积液,周围组织信号增高,鞘旁软组织内积液.结论 SIHS 的MRM 有特征性改变,MRM 可明确显示脑脊液漏的部位,有助于SIHS 的临床诊断及病因查找,脑脊液漏可能是SIHS 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以及转归。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18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 男女比例约为4∶5, 年龄为17.00~71.00[39.00(34.00, 46.75)]岁, 以30~49岁年龄段患者最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多为体位性头痛(117/118, 99.2%), 常伴随恶心(90/118, 76.3%)、呕吐(70/118, 59.3%)、颈部僵硬(88/118, 74.6%)、耳鸣(57/118, 48.3%)、耳闷/耳堵塞感(57/118, 48.3%)。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见硬脑膜均一弥漫性强化(97/113, 85.8%), 静脉窦增宽(88/113, 77.9%), 硬膜下积液/血肿(46/113, 40.7%), 鞍上池变窄(86/113, 76.1%), 桥前池变窄(86/113, 76.1%), 乳头体脑桥距离变窄(80/113, 70.8%);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发现107/118例(90.7%)存在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4.
<正>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又称自发性低脑脊液容量(pontaneous cerebrospinal fluid hypovolemia,SCFH)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疾患。虽然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是体位性头痛,在临床上的漏诊和误诊率仍较高。由于国内很多神经诊疗中心一直沿用陈旧的诊疗观念,有些明确诊断的患者得不到规范的治疗。低颅压的病理基础是硬脊膜脑脊液瘘,文献报道瘘口以胸腰段脊柱多发,而颈段特别是高位颈段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轻微外伤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自发性低颅压症(SIH)的影像学特征及硬膜外注液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I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体位性头痛伴恶心、呕吐,腰穿脑脊液(CSF)压力测不出。头颅MRI显示有典型的硬膜下积液、硬脑膜的弥漫性增强、静脉窦充血扩张、垂体充血增大、脑组织下移。高分辨率CT脊髓造影精确显示CSF漏出点。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15ml治疗,头痛症状缓解。结论SIH的影像学特征为静脉窦扩张、硬脑脊膜强化、硬膜下腔积液;硬膜外注液治疗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预后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至2014年收治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16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体位性头痛。13例脑脊液压力<60mm H2O,3例脑脊液压力为0。6例头颅CT提示硬膜下积液/积血,2例脑叶出血,5例存在双侧侧脑室体积减小,8例未见明显异常。头颅增强MRI检查示硬脑膜弥漫强化9例,硬膜下出血3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组织下移4例,垂体增大2例。结论体位性头痛是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相对典型的症状之一,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头颅增强MRI可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等典型的低颅压改变,头颅CT亦可提示部分改变。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重视对头颅CT检查的判读,避免对头颅增强MRI检查的过度依赖,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磁共振表现及其预后转归。方法通过对55例自发性低颅压(SIH)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对照分析,并进行出院后3个月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观察其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直立性头痛、头晕、恶心、颈项强直;头颅MRI示硬脑膜弥漫强化、静脉结构充盈、脑垂体充血、脑组织下沉以及脑静脉窦扩张(橫窦为主)、硬膜下积液;经补液保守治疗后随访至3个月,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自发性低颅压以直立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60mmH_2O,结合颅脑MRI硬脑膜弥漫性强化可明确诊断,经补液、卧床休息及对症处理,多数长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脊液漏所致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 1例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应用同位素脑池造影和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确定脑脊液漏口的位置 ,然后在相应节段进行硬膜外血液修补治疗 ,并进行随诊观察。结果 同位素脑池造影没有发现脑脊液漏的直接征象 ,但放射性核素过早在膀胱内出现 ,并难以升达枕大孔和基底池到达脑部 ,显示有脑脊液漏的间接征象 ;脊髓造影后进行CT薄层扫描显示脑脊液漏发生在T4 段 ,17mL自体血注入病人的硬膜外腔 ,3天后病人症状缓解 ,临床治愈。结论 同位素脑池造影能够提供脊髓脑脊液漏的间接证据 ,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能够准确确定脑脊液的漏口位置 ,硬膜外血液修补是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由自发性脊柱脑脊液漏引起的低颅压不多见,但引起体位性头痛已被人们所认识。到目前为止,关于本病的发病率还没有流行病学资料报导。明尼苏达州,澳姆斯特丹镇1995年统计资料显示自发性脊柱脑脊液漏所致低颅压的发生率为1/50,000(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由诊断性腰椎穿刺所致的低颅压性头痛,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颅神经麻痹和耳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急性发病12例,慢性发病3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28~56岁。93.33%患者有体位性头痛,恶心和呕吐是主要伴随症状。腰穿脑脊液平均压力(41.2±30.85)mmH2O,女性患者明显低于男性患者(P〈0.05)。影像学检查和脑池显影均未见明显异常。全部患者均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典型体位性头痛,腰穿脑脊液压力〈60mmH2O为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主要特点,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通常是由脊髓CSF的渗漏引起颅内低压[1-3],从而产生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征。本文就SIH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1病因及流行病学几乎所有的SIH都是由自发性CSF漏引起的,而漏口的出现可能与硬脊膜薄弱相关,通常在脊髓水平,特别是胸髓或颈胸交界处。1/3的SIH患者有创伤史,2/3的患者患有结缔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及脑脊液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5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或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颈强直等表现,脑脊液压力均低于70mmH2O,3例患者CSF红细胞增多,4例患者CSF蛋白增高,25例患者中23例头颅CT检查正常,2例双侧脑室系统均匀性缩小,给予大量补液,支持、对症治疗,症状严重者予以鞘内激素注入治疗,症状均消失。结论正确了解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并鉴别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与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IH患者及6例HC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SIH患者的头痛多与体位改变有关,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正常,HCP患者除头痛之外,多组颅神经损害较SIH更为常见。影像学上两组均可表现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并异常强化,但HCP硬脑膜强化可为局限性,部分病例可见邻近部位感染灶,而SIH可出现硬膜下积液。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肥厚性硬脑膜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临床及影像学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5.
临床大多数医生对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已非常熟知,但对其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尚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本文将此操作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1.头痛是最常见症状,与穿刺针过大有关,脑脊液从硬脊膜漏出,小脑延髓池以下部位脑脊液容量减少,脑下移,牵引颅腔痛觉敏感结构引发头痛。严重的体位性头痛是低颅压的主要症状,临床体检通常正常,CT显示双侧大脑外侧裂模糊、脑室细长和鞍上池消失,MRI表现三联征:弥漫性硬脑膜强化;②“疲软”脑;③脑下沉。针尖斜面应位于人体矢状位以减少硬脊膜损伤,因为这样穿刺针是分开而非洞穿纵形纤维,从而减少脑脊液漏。另外,脑脊液收集量应控制在最小量,儿童不宜超过3ml。一旦诊断腰穿后头痛,卧床休息可减轻腰穿后头痛的严重程度,同时给予补液治疗。2.腰背部疼痛有长短不等的潜伏期及特异性姿势改变,可存在神经根体征,与腰椎穿刺部位神经根后方受刺激有关,其发生原因与脑脊液从硬脊膜穿刺点漏出和在硬膜外聚集有关,症状可自行缓解。恰当选择腰穿针型号可减少腰背痛的发生率。3.创伤性穿刺穿刺针误入板内静脉丛引发出血,血凝块紧压脊神经根或脊神经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往往是由于进针过于向脊柱两旁倾斜或过多向前而引起。为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我科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共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经颅手术治疗。术前测定鼻腔渗液的含糖量和鼻内镜检查确诊,多排头颅CT薄层扫描,并行二维冠状位重建确认漏口位置。手术均取额部冠状切口。修补在硬膜外和硬膜下两个层面进行,还纳嵌顿疝出的脑组织,骨蜡或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脂肪填塞硬脑膜漏口,自体筋膜和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缺损,生物蛋白胶加强固定。术后抗感染、支持治疗。结果 7例患者效果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3周左右再次出现少量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复发。结论多排头颅CT薄层扫描、并行二维冠状位重建对确认漏口位置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颅骨和硬脑膜两个层面进行手术修补,能有效修补漏口,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13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SIHS患者的临床表现、CSF和头颅影像学的特征。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卧位时缓解,可伴有恶心、头晕、耳鸣、复视、听力下降和颈项强直;CSF压力均低于60mmH2O,轻中度白细胞增多和蛋白增高,黄变3例;4例行头颅MRI检查,均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增厚;13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正常,1例硬膜下血肿,1例双侧硬膜下积液。硬膜外保留置管注入生理盐水治疗4例,全部迅速治愈。结论 认识SIHS的临床特点、CSF改变和MRI的特征,对及时诊断有重要价值;硬膜外保留置管注入生理盐水治疗SIHS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8例,女16例;多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体位相关性头痛,即座位或站立位时头痛,平卧时减轻或明显缓解;头痛一般位于前额,也可位于后枕部及颞部;头痛性质均为胀痛。24例患者腰穿脑脊液检查示压力均≤60 mmH2O(1 mmH2O=0.0098 kPa)。本组24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发现,21例正常,2例脑肿胀,1例脑肿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发现,10例脑下坠,8例静脉窦扩张(以上矢状窦扩张为主),6例脑室、脑池变小,9例硬膜下积液;4例行增强扫描检查发现,3例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体位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脑脊液压力常≤60 mmH2O。头颅CT、MRI检查可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特发性低颅压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腰椎穿刺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 16例患者中,头痛均与体位改变有关,坐位及站立时出现或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或消失,以颞顶部疼痛多见。影像学检查1例脑室、脑池变小,3例双侧硬膜下少量积液,5例脑组织出现下移。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均低于70mmH2O。采用综合治疗7~16d,所有患者头痛症状缓解。结论了解特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和脑脊液,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总结42例确诊为SIH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和诊治过程。结果 42例SIH患者中,出现体位相关性头痛的41例(97.62%)、水平侧卧位脑脊液(CSF)压力60mm H2O,26/27(96.30%);MRI显示脑下垂16例(38.10%)、硬膜下积液11例(26.20%)、静脉窦充盈扩张18例(42.86%)、脑垂体增大4例(9.52%)、硬脑膜弥漫均匀强化39例(92.86%)。采用补液、抗脉络丛血管痉挛及止痛、镇静等治疗40例,血贴疗法治疗2例,随访1~2年无复发,均治愈。结论 SIH的诊断需满足3个方面:1.体位相关性头痛;2.符合以下至少1项:1侧卧位CSF:压力70mm H2O;2 MRI影像学具有SEEPS五联征之一或(和)硬脑膜弥漫、对称、连续、均匀强化,静脉窦弥漫或局限充盈扩张增强;3具有活动性CSF漏的证据及伴随神经症状;3.除外继发性低颅压的各种常见原因、诱因如颅脑损伤、脊髓麻醉、腹泻等病史。但有少数病例缺乏上述典型特征,应引起足够重识,避免漏诊、误诊。本病可内科综合疗法治疗,效果不佳者行CT脊髓造影(CTM)检查,有CSF漏者确定漏点后行血贴疗法、封堵CSF瘘口及外科手术治疗,经正规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