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河南省信阳市2022年连续两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 分析其发生原因、传播方式、影响因素及病毒遗传变异特征。根据病例定义展开病例搜索, 采集病例、家属、邻居血液样本和生物媒介样本, 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通过全基因组测序, 构建系统进化树, 分析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变异位点。两起聚集性疫情涉及首发病例2例, 续发病例10例, 均涉及家庭聚集性病例, 其中9例续发病例曾直接接触首发病例血液, 判定直接接触血液是两起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 本次聚集性疫情SFTSV基因型为A型, 与该地区既往流行株亲缘关系近, 病例的SFTSV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 共9个编码区氨基酸突变位点, 不排除其变异位点对疫情暴发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2014年5月浙江省西北山区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传播方式和危险因素。方法 制订病例定义并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现场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 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首发病例污染的血迹涂抹标本和续发病例血液标本, 采用RT-PCR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 同时开展人群和动物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物媒介监测。结果 该起疫情共发生13(男性6, 女性7)例。首发病例于4月23日急性起病, 5月1日死亡, 5月10-16日参与丧事的8名亲属、3名邻居及1名同村村民陆续发病, 发病高峰为5月13日, 潜伏期为9~15 d。该13例均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100%)、畏寒(92%)、乏力(92%)、全身酸痛(92%)、纳差(92%)、头痛(77%)、恶心(69%)等。首发病例病前在居住地采野茶持续1月余, 曾有蜱叮咬史。5月1日首例死亡后, 续发病例中9人直接接触过死者血液, 回顾性队列研究证实直接接触血液是危险因素(RR=43.36, 95%CI:13.66~137.63, P=0.000)。结论 该起为家庭内人传人SFTS聚集性疫情, 直接接触血液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但不排除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SFT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6年5月,苏州市吴中区发生SFTS确诊病例2例,男、女各1例,为兄妹关系,均在医院照顾过患该病的母亲(死后被推断为SFTS),因接触其血性分泌物而感染。结论这是一起SFTS家庭聚集性疫情。医疗机构应加强SFTS监测,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开展院内感染控制,避免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浙江省舟山市枸杞岛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7月对舟山市枸杞岛SFTS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和周围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媒介蜱监测,采集患者血清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舟山市枸杞岛一对老年夫妇先后出现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症状,经核酸检测确诊为SFTS,1例有蜱叮咬史;密切接触者和媒介蜱的SFTSV检测均为阴性。其中分离自1例患者的病毒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岱山病毒株(ZJ2013-06)以及我国宁波病毒株(Rodent01/NB/CHN/2014)和日本病毒株(SPL097A/Japan)的同源性为98.8%~99.9%,而与岱山主要流行株、淮阳山及河南省流行株的同源性为94.0%~96.0%。结论首次证实舟山市枸杞岛存在SFTS流行,病例与蜱叮咬传播有关,疫情是否因候鸟迁徙扩散SFTSV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江苏省201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进行核酸检测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江苏省2010年SFTSV感染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将所有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取8株代表性毒株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序列结果用DNA Star和MEGA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中,20例SFTSV核酸检测阳性.1例狗标本SFTSV检测也为阳性.8株SFTSV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其他地区流行株的序列高度同源,其中M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5.8%~98.7%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8.7%~99.7%之间;而与汉坦病毒属和白蛉热病毒属的相关序列相比差异较大,M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27.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7.3%.与一代病例密切接触后发病的二代病例序列与一代病例序列完全一致;狗携带的SFTSV序列与病人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SFTSV江苏株与国内参考株序列无明显差异,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他属序列差异巨大;SFTSV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狗可能是SFTSV的传播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5月在宁波市传染病医院救治的1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患者资料,采集患者血标本、蜱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 SFTS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牙龈持续出血,急性期WBC、PLT呈进行性下降,转氨酶、心肌酶谱异常升高,患者血标本经检测SFTSV核酸阳性,并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4只蜱经检测均为阴性。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史和类似病例接触史,也无明确的蜱叮咬史。结论 SFTS病情重,常伴多脏器功能损害;本土疫源性可能大,除了蜱叮咬和接触传播途径之外, SFTSV还应存在其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分析2020年芜湖市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哨点监测结果,了解其基因型分布情况,为芜湖市新型布尼亚病毒疫情防控与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108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血清中的SFTSV核酸,采用RT-PCR方法扩增核酸阳性标本中SFTSV的S基因片段,测其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基因型。结果 108例疑似病例样本中检出24例SFTSV核酸阳性。病例时间分布均为4—10月,其中6月份检出最多(10例),占41.67%;发病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18例),占75.00%;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22例),占91.67%。S基因片段测序成功14例,成功率58.30%,其中C2基因型6例、C3基因型1例、C4基因型4例、J基因型3例。结论 芜湖市及周边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有较明显的年龄、职业、季节性分布特点,基因型以C2基因型为主,C3、C4和J基因型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目前该病在我国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疫情管理。2011年,大连市发现首例SFTS,随后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14年大连市出现首起SFTS聚集性疫情,本资料通过调查本市首起聚集性病例事件,分析本次事件传播途径及波及人群,为及时控制疫情,制定本市SFTS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国2011-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SFTS三间分布和病例审核的及时性,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其聚集性,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其随年龄变化的病死率,利用χ2检验不同组别的病死率差异,检验水准取α=0.05. 结果 2011-2014年23个省份共报告5 352例SFTS,其中16个省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2 75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1.4%,病死率约为7.9%,病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省,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3%.4-10月为该病流行季,5-7月为疫情高峰.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88.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4岁,占病例总数的67.6%.病死率由40~44岁年龄组的3.7%逐步增加到≥80岁年龄组的13.5%.曾被误诊的病例其病死率高于其他病例(χ2=12.726,P< 0.001),OR=3.06(95%CI:1.61~5.90).聚集性疫情续发病例最可能的暴露因素是接触病例血液.结论 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河南、湖北和安徽交界地区以及山东、辽宁发病例数较多,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态,5-7月为疫情高峰季,农民和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偶有聚集性暴发疫情,且与接触病例或尸体血液相关;病例高龄和误诊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革螨和恙螨中检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革螨、恙螨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情况。方法收集黑线姬鼠和山羊体表革螨和恙螨,按属种分类,用荧光定量PCR和常规RTPCR法检测革螨和恙螨体内是否携带SFTSV基因组核酸。结果黑线姬鼠体表收集的5组小盾纤恙螨SFTSV基因组核酸均为阳性,黑线姬鼠体表收集的3组毒棘厉螨和山羊体表收集的1组毒棘厉螨SFTSV基因组核酸均为阳性。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SFTSVJS4株NP基因比对,其同源性在99%~100%。结论小盾纤恙螨和毒棘厉螨均可携带SFTSV,具有传播SFTS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毒在人群及动物中的隐性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在东海县SFTS发病地区与非发病区采集不同年龄健康人群及牛、鸡、猪、犬、羊等动物血,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TFSV总抗体。结果人群血清中未检测到SFTSV抗体,在发病区与非发病区的牛、鸡血清中检测到SFTSV抗体。结论与人密切接触的牛、鸡能够感染SFTSV并可能携带病毒,要加强对牛、鸡的SFTSV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辽宁省2011 — 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型分布和进化规律,为SFTS的诊断和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辽宁省2011年1月 — 2017年12月SFTS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描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将病原体按年份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年随机选取5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株M片段基因序列,应用软件Mega 6.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亲缘进化树。 结果 辽宁省2011年1月 — 2017年12月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438例,死亡病例19例,病死率为4.34 %;发病时间集中于春夏季,每年7 — 9月为发病高峰;省内高发地区为丹东市(242例)和大连市(144例);主要发病人群集中于 ≥ 45岁中老年人群,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9.95 %;农民及家务待业者发病较多,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1.32 %。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35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20 %~100 %,且在C和J2个基因型上均有分布,25株分布在C2基因型分支。 结论 辽宁省SFTS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45岁的中老年农民为高危人群;2011 — 2017年辽宁省SFTSV流行优势株为C2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感染(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SFTSV基因序列。方法:收集本市2014年4-6月某医院送检的2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SFTS)患者的血清标本,经核酸荧光PCR检测阳性确诊。对病毒核酸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比对。结果:两名患者均有典型的SFTSV感染的临床症状,以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血常规见粒系及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从2例患者血清提取的核酸经测序,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SFTSV进行比对,0428株(安庆)的RNA多聚酶、糖蛋白、NS蛋白的同源性与安徽代表株AHL/China/2011的同源性最高,均达到99%。0507株(滁州)上述目的基因与江苏株JS2011-013-1的同源性高达99%。结论:SFTSV在本地区散发存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提示其来源或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山东省烟台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 为制定有效的SFTS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中2015 - 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各乡镇(街道)的SFTS确诊病例资料, 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5 - 2020年, 烟台市共报告SFTS病例839例, 其中死亡病例124例, 年均发病率为2.14/10万, 总病死率为14.78%。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 2015 - 2020年烟台市SFTS病例分布呈空间正相关性, 其中2015年病例分布的空间相关性最高(Moran′sI = 0.25, Z = 5.66, P < 0.001), 2018年最低(Moran′sI = 0.16, Z = 3.69, P < 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显示, 2015 - 2020年烟台市SFTS发病流行区主要在莱州市、蓬莱区、栖霞市、招远市、海阳市的部分山区、丘陵乡镇。结论烟台市SFTS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 应在高发地区强化宣传教育、监测等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浙江省天台县2012—2018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天台县2012—2018年SFTS病例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12—2018年天台县共报告SFTS病例44例,发病率为1.62/10万;死亡病例6例,病死率为13.64%。SFTS病例发病高峰为5—8月;36例(81.82%)病例分布在3个乡镇,流行区域呈山区丘陵向平原地区延伸趋势;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和农民为主。16例病例有明确蜱叮咬史;发生1起聚集性疫情,2例病例为夫妻关系。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畏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29例(65.91%)病例在初次就诊时选择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18例(40.91%)病例经过至少3次就诊后被诊断报告。死亡病例的发病到就诊时间和就诊到诊断时间均长于存活病例。【结论】天台县SFTS发病及流行范围呈逐年上升和扩大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中老年农民是主要的高危人群,加强个人预防意识和提高医疗机构发现诊断能力对该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浙江省天台县2012—2018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天台县2012—2018年SFTS病例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12—2018年天台县共报告SFTS病例44例,发病率为1.62/10万;死亡病例6例,病死率为13.64%。SFTS病例发病高峰为5—8月;36例(81.82%)病例分布在3个乡镇,流行区域呈山区丘陵向平原地区延伸趋势;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和农民为主。16例病例有明确蜱叮咬史;发生1起聚集性疫情,2例病例为夫妻关系。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畏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29例(65.91%)病例在初次就诊时选择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18例(40.91%)病例经过至少3次就诊后被诊断报告。死亡病例的发病到就诊时间和就诊到诊断时间均长于存活病例。结论天台县SFTS发病及流行范围呈逐年上升和扩大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中老年农民是主要的高危人群,加强个人预防意识和提高医疗机构发现诊断能力对该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一种新发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流行有分布范围扩大和发病数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简述了SFTS病毒特征,介绍了SFTS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了应对SFTS疫情的防控措施,旨在为SFTS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