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21年洛阳市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以及PFGE型别。方法 对2021年洛阳市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采用BioNumerics 7.6软件对PFGE酶切片段聚类分析。结果 2021年洛阳市共监测375份标本,检出沙门氏菌46株(12.37%),20岁以下人群阳性率最高(45.65%),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第2和第3季度(80.43%);肠炎沙门氏菌为主导血清型,共有15种血清型;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91.30%),其次是萘啶酸(82.61%),多重耐药菌株占比66%;PFGE分型获得27种带型,27株肠炎沙门氏菌相似度在79.1%~100%,优势带型为DX16,包含10株菌。结论 洛阳市2021年沙门氏菌性食源性疾病中的优势血清型是肠炎沙门氏菌,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PFGE条带既有优势带型又呈现多态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3-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中所检出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并分析耐药性。方法 选择2013-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从腹泻患者生物标本中分离的沙门氏菌株115株,采用玻片凝集方法进行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血清型鉴定表明分属于5个血清群,包括B群(73.04%)、C1群(3.48%)、C2群(4.35%)、D群(15.65%)及E1群(2.61%);包含24种血清型,以B群血清型检出最多(9种,占37.50%),其中主要血清型为圣保罗沙门氏菌(27.83%)、鼠伤寒沙门氏菌(26.09%)以及阿雷查瓦莱塔沙门氏菌(9.57%)。分离的菌株对12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其中对头孢唑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4种抗生素全部耐药。结论 2013-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分离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态性,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2016-2017 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诊断及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江西省36家哨点医院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标本开展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采集5426份病例标本,检出386株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11%。病例数男女比例是1.2[DK]∶1,5岁以下年龄组病原检出率最高(8.56%)。第三季度检出率(9.17%)均最高,不同地区病原的总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27.259 P=0.002),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33.76%),致泻大肠埃希菌主要型别是肠黏附型(EAEC,68.6%)。诺如病毒主要是GⅡ型(95.45%)。沙门氏菌的耐药率为88.53%,其中多重耐药菌占耐药菌的60.43%。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沙门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具有年龄、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特点,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同时强化相关地区实验室检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9年威海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提高食源性疾病早期识别、溯源能力。方法 收集2019年全市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按照《2019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及诺如病毒等项目的检测。结果 累计釆集233份粪便样本,病例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20~40岁、家务及待业病例占比最高,分别为46.78%、39.48%。病例的主要暴露食品是水产动物及其制品(34.76%)。233份标本中检出74份阳性,检出率31.76%,其中,食源性致病菌共检出37株,沙门氏菌11株(4.72%),优势血清型为肠沙门氏菌7株(3.00%),副溶血性弧菌26株(11.16%),优势血清型是O3∶K6(5.15%)。诺如病毒阳性37份(15.88%),优势基因型是GI(9.01%)。结论 威海市食源性疾病主要以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017—2019年沙门氏菌菌型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我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对2017—2019年湖南省食源性腹泻病监测点的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血清学分型,对沙门氏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7—2019年共收集7 549份样本,检出沙门氏菌533株,检出率为7.06%;533株沙门氏菌中经血清分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最多(占63.8%),为优势血清型;药敏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四环素(84.99%)和氨苄西林(80.61%)的耐药率最高,对亚胺培南(0.56%)最敏感;几种常见血清型在14种抗生素中的耐药,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伦敦沙门氏菌、黄金海岸沙门氏菌均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肠炎沙门氏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结论 2017—2019年湖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优势型别,存在多重耐药,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严重,应加强持续性多重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16 - 2018 年江西省食源性腹泻患者沙门氏菌感染状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诊断及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江西省36家哨点医院监测的食源性腹泻患者标本开展沙门氏菌检测、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检测。结果 采集5 339份腹泻标本,检出170株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18%,男性腹泻患者检出率为3.22%,女性为3.14%。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 48.13%) 以下,该年龄组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4.13%)。各年龄组患者的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444,P = 0.010)。第3季度腹泻患者数量和检出率(4.27%)均最高,各季度间腹泻患者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522,P = 0.001)。男性腹泻患者在各季度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050,P = 0.018)。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3.53%)。沙门氏菌的耐药率为87.65%,其中多重耐药株92株,占耐药菌株数的61.74%。共筛选出11类47种耐药基因,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为100%,其次是四环素类为72.11%。携带3类及3类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78.51%。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腹泻患者沙门氏菌感染具有年龄、季节性的分布特点,菌株的多重耐药率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高,耐药情况较严重,应在合理规范用药的前提下加强耐药性的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年—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食源性疾病中沙门菌的感染状况、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情况,为研究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海淀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送检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和药敏检测。结果在1 971份腹泻便标本中检出107株沙门菌。共有18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是肠炎沙门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59株,占55.1%,鼠伤寒沙门菌14株,占13.1%。在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耐药率较高的有萘啶酸(69.2%)、氨苄西林(50.5%)和氨苄西林/舒巴坦(44.9%);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率为50.5%(54/107)。结论要持续加大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沙门菌耐药监测,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管理,临床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以延缓耐药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食源性疾病特定病原体监测中志贺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方法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中分离到的102株志贺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法)。结果 102株志贺菌中,1岁~组感染最高,为45.10%,其次为5岁~组(占13.73%);福氏志贺菌87株,占85.29%,宋内志贺菌12株,占11.76%,痢疾志贺菌3株,占2.94%。血清型别中,F2a型血清型占比最高(40.20%),其次为F2b型(15.69%)、F1b(9.80%)。经15种抗生素药敏检测,志贺菌对头孢西丁、亚胺硫霉素、头孢他定敏感;对红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酸耐药,耐药率分别为97.06%、88.24%、79.41%。耐6类~9类抗生素的占比分别为31.37%、17.65%、19.61%、10.78%。结论 2013年-2016年由志贺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以低年龄组为主,F2a型为优势血清型。志贺菌多重耐药性较为严重,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病原菌耐药监测,为食源性疾病的治疗和防控耐药菌的传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余姚市食源性疾病中沙门菌菌型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沙门菌临床治疗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哨点医院采集的腹泻患者样本进行增菌、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2014年-2015年共收集860份食源性疾病患者标本,检出沙门菌108株,检出率为12.56%。共分属5个血清群24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42.59%,是本地区近2年沙门菌感染的优势血清型。药敏试验发现,对青霉素类的耐药率较高,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4.44%,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39.81%。耐药株有68株,占62.96%,其中单一耐药2株,占1.85%,多重耐药有10株,占14.71%。结论余姚市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部分菌株耐药性较明显,提示加强沙门菌耐药性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20-2021自贡市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谱,为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4—2016,对2020-2021年自贡市采集的128份样本进行沙门氏菌检测。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28份样本中检出阳性样本10份,总检出率7.81%。其中,生猪肉样本阳性率最高(27.59%);10株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有5株沙门氏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其耐药谱分别为AMPTET-CIP-CHL (S4)、AMP-TET-CIP-CHL-STR-SXT (S5,S6,S7)和AMP-TET-STR (S9)。结论 自贡市食品中存在沙门氏菌污染,尤其是生猪肉中污染较为严重,且存在多重耐药菌株,应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耐药性检测,预防食源性疾病爆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7年南京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南京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哨点医院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7年共采集1 259份病例标本,在年龄分布上20~3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24. 78%(312/1 259),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月份为6~7月,占病例总数的40. 91%(515/1 259),在明确的可疑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为20. 33%(252/1 239)。2017年检出病原微生物阳性标本187份,检出率为14. 85%(187/1 259),其中沙门氏菌51株、副溶血性弧菌75株、志贺氏菌1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4株,诺如病毒28株。结论南京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南通市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南通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监测3 43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病例多集中于25~34岁,高发期为7~9月。可疑暴露食品中占比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共采集标本830份,检出阳性病原体101株,总检出率为12.17%。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三季度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结论 南通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7~9月,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需要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河南省洛阳市腹泻患者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状况及分子分型,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1年洛阳市2家哨点医院944份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聚类分析。结果 944份样本共检出70株沙门氏菌,检出率7.4%,其中3岁以下患者最常见(37.1%)。共鉴定出17个血清型,肠炎沙门氏菌占据优势,占47.1%。对氨苄西林和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5.7%和78.6%;有12株菌对10种及以上抗生素全耐药,仅亚胺培南对所有菌株均敏感;多重耐药菌共59株,占84.3%。PFGE聚类分析相似度为49.2%,分为43种型别,部分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PFGE型别相似。结论 洛阳市腹泻患者检出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和基因型呈现多样化,存在多人感染同一基因型的情况,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台州市2021年各辖区上送食源性疾病病例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沙门菌疾病的合理用药和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GB 4789.4—2016对台州市县市区上送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并且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沙门菌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176株沙门菌共鉴定出34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83株,占47.16%;肠炎沙门菌21株,占11.93%;伦敦沙门菌15株,占8.5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共有145株(82.39%)沙门菌对1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其中多重耐药菌株有109株(61.93%)。氨苄西林(68.18%)的耐药率最高,其次对四环素(61.93%)、氨苄西林/舒巴坦(53.41%)、氯霉素(34.66%)、复方新诺明(32.95%)的耐药率也较高;对头孢西丁(96.59%)、亚胺培南(94.32%)、阿奇霉素(93.75%)、头孢他啶(87.50%)、庆大霉素(84.66%)等药物较为敏感。结论 台州市食源性疾病病例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多样性,且沙门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5.
王芳  陈智  伍雅婷  熊燕 《现代预防医学》2018,(21):3968-3971
目的 探讨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中,多重PCR方法用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型的适用性。方法 利用多重PCR方法对113株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得到菌株可能血清型。同时,菌株血清型经Luminex xMAP()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法及传统的血清玻片凝集方法最终确定。比较可能血清型与菌株确定血清型间的符合程度,探讨多重PCR方法用于沙门氏菌血清分型的适用性。结果 在113株菌株中共检出23个沙门血清型。多重PCR方法可准确推测其中11个血清型,涵盖了113株中的94株(83.2%)。结论 多重PCR方法为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提供了简便快速、价格低廉的辅助方式,利于在基层公共卫生实验室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浙江常山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了解食源性疾病特定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常山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通过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审核上报的全部监测病例,采集病例生物样本开展特定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 664例,采集粪便或肛拭标本1 664份,5月-10月为食源性病原菌检出高峰期,检出阳性菌株123株,检出率为7.48%。其中沙门菌构成比居首位,检出78株占63.41%,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44株占35.78%。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分别为21.5%、 60.6%、 62.3%;副溶血性弧菌除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对其余14种抗生素有极好的敏感性,敏感率为100.0%。结论浙江省常山县食源性疾病病原菌主要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应重视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能力,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2013年3所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分布现状和发生规律,为预防或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确定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病例定义,对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登记,收集病人基本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481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0-1岁年龄组最多(35.14%),其次为18-60岁年龄组(18.29%),5-18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少(4.99%)。2013年8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118例,占病例总数的24.53%。从食源性疾病患者中共检出菌株66株,其中沙门氏菌46株,副溶血性弧菌3株,志贺氏菌5株,致泻性大肠菌12株。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志贺氏菌的检出率在年龄分组之间有统计学差。结论 长沙市食源性疾病以0-1岁儿童为主,高发期为8月份,致病菌以沙门氏菌为主。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分析宁波市北仑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了解食源性疾病发病趋势,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以及 保障北仑区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北仑区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分 析。结果:2017—2021年北仑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2 264例,其中,男性占53.2%,21~40岁占41.8%,农民、民工和工人占 74.6%。6—8月发病率较高,占全部病例的38.9%,其中7月发病率占全部病例的14.2%。可疑暴露的主要食物分别是水产品 类 (32.6%)、水果类 (15.8%)、肉类 (10.2%)。病例主要症状有腹泻 (92.1%)、腹痛 (45.1%)、恶心 (37.9%)。共采集 1 191份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9.99%。沙门氏菌在第2、第3季度检出率较高,副溶血性弧菌在第3季度 检出率较高。结论:北仑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水产品类食物、气温相对较高的季节有关,病原体以水产品易产生的副 溶血性弧菌和水果、肉类易产生的沙门氏菌为主,建议监管部门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食物加强安全监测,在食源性疾病高 发季节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宁波市北仑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了解食源性疾病发病趋势,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以及保障北仑区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北仑区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分析。结果:2017—2021年北仑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2 264例,其中,男性占53.2%,21~40岁占41.8%,农民、民工和工人占74.6%。6—8月发病率较高,占全部病例的38.9%,其中7月发病率占全部病例的14.2%。可疑暴露的主要食物分别是水产品类(32.6%)、水果类(15.8%)、肉类(10.2%)。病例主要症状有腹泻(92.1%)、腹痛(45.1%)、恶心(37.9%)。共采集1 191份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9.99%。沙门氏菌在第2、第3季度检出率较高,副溶血性弧菌在第3季度检出率较高。结论:北仑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水产品类食物、气温相对较高的季节有关,病原体以水产品易产生的副溶血性弧菌和水果、肉类易产生的沙门氏菌为主,建议监管部门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食物加强安全监测,在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济南市4种主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2017—2019年济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和标本检测信息。结果 2017—2019年共纳入济南市2家主动监测哨点医院1 686份食源性病例和样本检测信息。287份检出细菌病原体,阳性率17.02%,病原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占77.35%。不同月份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细菌检出率不同(P<0.01),6月份最高为24.17%(87/360)。不同年龄段食源性疾病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均不同(P<0.0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以36~49岁检出率最高,沙门氏菌以≥65岁检出率最高;混合细菌以7~17岁检出率最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阳性病例可疑暴露食品以肉及肉制品居多,占18.12%(52/213)。不同可疑暴露食品的加工及包装方式细菌阳性检出率不同(P<0.01),以餐饮服务业食品居多,占26.50%。结论 济南市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以夏季流行为主,高检出食品为肉及肉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