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听力保存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诊治289例听神经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侧听神经瘤切除术术前有实用残余听力的21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行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复合动作电位(CAP )和听性脑干反应(ABR)适时监测,分析术后听力保存情况对内听道大小、肿瘤与神经粘连程度、术中是否行听性脑干反应监测、是否实施联合电位监测及是否与神经纤维瘤病II型有关进行Logo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听力保存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前7例患者听力分级为A级,14例患者听力分组为B级,术后7例A级患者中1例降为B级,其余均降至C、D级,无实用性听力,听力总体保存率14.29%;14例B级患者3例保持B级实用听力,其余听力均降为C、D级,听力保存率为21.42%。内听道扩张、肿瘤和神经粘连、术中听觉脑干反应监测、神经纤维瘤病II型、联合电位检测是大型听神经瘤术中保存听力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对听力保存的影响因素与神经瘤解剖部位、与听神经的关系、术中监测等均有关,加强术中监护有助于提高对听力保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听力监测的应用及术后听力保留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16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成年患者,分为两组,术中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联合监测为监测组(8例),未监测者为未监测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听力保留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听力保留的可能因素,包括: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前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术中是否行ABR和ECochG联合监测、内听道是否扩大、肿瘤和神经是否粘连等。结果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提示16例患者肿瘤来源于前庭上神经,监测组中6例术中及术毕ABR波Ⅰ、Ⅴ和复合动作电位(CAP)持续存在,术后听力保留;1例术中ABR波Ⅰ、Ⅴ和ECochG CAP持续存在,但术后无可用听力;1例术中切除肿瘤时ECochG与基线重复性良好,ABR波V消失,手术结束波V仍未恢复;监测组术后听力保留率为75.0%(6/8),未监测组术后无一例保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前纯音听阈以及内听道扩大与术后听力保留率无关(P>0.05),术前言语识别率、术中ABR和ECochG联合监测、肿瘤和神经粘连与否与术后听力保留率相关(P<0.05)。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ABR和ECochG连续监测对指导手术和提高术后听力保留率有重要意义,肿瘤与神经粘连是术后听力保留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技巧、术前听力、肿瘤大小、内听道扩大等是否是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MRI,颞骨CT及听力学检查结果(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根据术前纯音听阈≤50dB、言语识别率≥50%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实用听力组和无实用听力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囊变、脑干受压移位、瘤周有无水肿、内听道宽度、内听道长度、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等因素。结果内听道扩大程度与听力受损明显相关(P<0.001),肿瘤大小(P=0.25)、脑干受压移位(P=0.38)、瘤周有无水肿(P=0.91)、内听道长度(P=0.75)、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与听力受损无明显相关(P=0.18);肿瘤囊变可能有相关,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内听道扩大的程度与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明显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内听道内耳蜗神经长时间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4.
作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瘤(vestibular schwannomas,VS)由于生长部位关键,肿瘤习性特殊,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脑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威胁。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该病的治疗目标已从早期的控制肿瘤,发展为越来越强调重要脑神经功能即面神经、听神经功能的保留,以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较面神经,听神经功能的保留是更具挑战性的难题。VS大多数为单侧、散发,双侧听神经瘤则与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密切相关,其听力保留的预后更差。目前,VS的听力保留策略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显微手术及放疗等,几种策略各有千秋,如何针对每个患者选择适应证、制定个性化的、最优化的听功能保留及重建策略,是耳外科专家、神经外科专家及放射肿瘤学家们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对听神经瘤37年诊疗经验和临床研究探索历程,并且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我国听神经瘤诊治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临床技术有很大进步,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听神经瘤包括NF2缺乏理想动物模型,其确切的发生机制、针对性的药物研发和各种干预手段效果的客观评价等研究在国内外都还是空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手术听力保留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没有听力损失的听神经瘤患者被发现,促进了保留听力的听神经瘤手术的发展。听力保留成为继肿瘤全切除和保存面神经功能之后的第三大手术重点。  相似文献   

6.
听神经瘤的听力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像学的进步,使症状轻微的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AN)可以早期发现,其治疗已进入功能保全时代。AN术后的听力保护或丧失是多因素的,依赖于内听动脉、内耳结构和蜗神经的完整及功能正常。复习文献,听力保护率在6%~80%,主要原因是病例选择和听力评价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后听力保存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1月~2008年1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32例,影像学检查(MRI)确定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听力学检查确定术前、术后听力水平,分析术前听力情况、肿瘤的大小及生长部位与术后听力保存之间的关系。结果32例听神经瘤均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实用听力保存率为15.6%(5/32)。术前听力水平A级6例,B级8例,术后听力保存率分别为50%(3/6)和25%(2/8)。内听道型肿瘤(IAC)9例,直径1-19mm小肿瘤4例。听力保存率分别为44.4%4/9);和25%(1/4)。20例哑铃型肿瘤,1例术后保存了实用听力。在IAC型肿瘤中,3例中心型肿瘤术后均实现了听力保存,近内耳门型肿瘤2例,1例术后具有实用听力。结论术前听力情况、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是预测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术后耳鸣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实际情况,完成耳鸣可视化模拟评分量表、术后耳鸣致残量表。统计学分析肿瘤特征、术中情况与耳鸣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90例患者中,12例手术前后均未出现耳鸣。剩余78例中,13例(16.7%)耳鸣消失,18例(23.1%)好转,24例(30.8%)无变化,23例(29.5%)加重。患者年龄(c2=4.753,P=0.029)、术前有无可用听力(c2=5.294,P=0.021)、是否解剖保留耳蜗神经(c2=4.618,P=0.032)对耳鸣预后有影响,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囊实性、内听道内受侵及程度、对小脑及脑干挤压、肿瘤切除程度等因素对耳鸣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耳鸣作为听神经瘤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显著,常常被研究者低估。≥50岁、术前无可用听力和耳蜗神经未保留的患者耳鸣预后较好。耳鸣的治疗应是听神经瘤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学特征,为筛查听神经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4月诊治的397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言语识别率(SD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和颅脑增强MRI。结果 以典型症状就诊者312例,非典型症状就诊者85例。以突发性聋就诊者25例;患耳听力正常者54例,包含大型甚至特大型肿瘤,99例全聋者亦包含内听道和中型肿瘤。5例全聋者言语识别能力未完全消失。DPOAE一致型245例,耳蜗型72例,蜗后型79例。ABR阳性率98.0%(389/397),8例ABR波形正常者中3例为双侧非对称听力损失。结论 非典型症状就诊者占比21.4%,以突发性聋就诊、听力正常或ABR正常者不能排除听神经瘤;DPOAE和ABR可作为筛查听神经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对临床特点、术前影像学、手术切除率、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借此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规范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单侧听神经瘤患者,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率、神经功能评估、术前(后)听力学检查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557名患者进入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患者平均年龄45.8±10.8岁;其中男性230例(37.7%);肿瘤直径≥3cm者468例(84.0%);平均手术时间5.2±1.8小时;术中出血量337±145ml;肿瘤达全切者513例(92.1%),次全切者44例(7.9%);518例患者达到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93.0%);术后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Ⅲ级者471例(84.6%);术前听力可用者41例,术后听力可用者12例(29.3%)。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者16例(2.9%),发生术侧面部麻木者12例(2.2%),出现复视者18例(3.2%),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者15例(2.7%),术后颅内出血者5例(0.9%)。校正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面瘫及复视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当肿瘤最大直径>5cm时,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单侧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治疗的难点是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减少手术操作的机械损伤、运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提高治疗效果十分关键。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方法报告两例经乙状窦后进路、内镜辅助和术中用CAP和ABR连续适时监测下切除听神经瘤的结果.结果例1 MRI示内听道口外瘤体直径约1.5cm,术前语频纯音听阈平均在30dB,能引出ABR各波.术中以ABR适时监测,完全切除瘤体后仍可引出清楚的ABR Ⅰ、Ⅲ、Ⅴ波,术后无面瘫.术后7个月复诊,纯音听阚及ABR波间期恢复术前水平.例2为双侧听神经瘤.MRI示左右听神经瘤直径分别为4cm和5cm.一侧肿瘤切除后间隔4个月行另一侧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保留第二次手术耳听力,术中用CAP监测.术中虽未能保留蜗神经,但切除肿瘤后仍可记录到CAP.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的CAP监测结果无法评判术后能否保留听力,而ABR则能够及时反映听神经及其通路的功能状态,肿瘤切除后引出ABR Ⅰ、Ⅲ、Ⅴ波可有望保存术前听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留。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至201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经听力保留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病例。结果 32例患者中,术后成功保留听力者为43.8%(14/32)。其中,听功能A级者5例,B级者5例,C级者3例,D级者1例。结论保留听力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可取得相当的听力保存率,是可选择的听神经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影像相关技术的发展,前庭神经鞘瘤的治疗目标已经从挽救患者生命转变为神经功能的保留。近年来,前庭神经鞘瘤全切除和保留面神经功能已达到相对稳定水平,听力保留成为继二者后研究热点。本文就手术治疗前庭神经鞘瘤听力保留的现状及相关进展作简要介绍,以期鼓励更多相关研究,促进听力保留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患者人工听觉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行人工听觉植入患者8例,其中同侧一期骨桥植入患者6例,二期同侧骨桥植入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改变。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肿瘤均完全切除。至随访1年,8例患者均正常使用听觉植入装置。骨桥植入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骨桥可以帮助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患者有效地进行听觉功能重建,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一例特大听神经瘤术后伴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的护理体会,分析总结其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我科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采用微创技术通过在全麻下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的方式,对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术,均康复出院。其中一例听神经瘤大小为5CM的特大听神经瘤患者,肿瘤位于左侧内听道、桥小脑角区,术后出现了颅内感染,颅内积气、积血,颅内压增高;肺部感染;面瘫引起的暴露性角膜炎;肝功异常(药物性肝损伤)等多个并发症。本文通过回顾的方式针对这一病例术后治疗护理涉及的感染高热,皮肤,眼部,腰池等多个方面的护理过程予以分析总结。结果虽然患者术后并发症涉及多个方面,病情较重,但对其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护理使其恢复较好,住院30天后康复出院。结论听神经瘤经迷路径路手术切除后虽然创伤较小,但就其部位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大小差异,尤其特大听神经瘤情况,易引发较多并发症,在术后护理中实时关注病人病情变化,同步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愈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效果及治疗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594例听神经瘤患者所采用治疗策略及其中461例手术效果。结果 594例患者中,管内/小型、中/中大型、大/巨型听神经瘤分别占25.6%、55.1%和19.3%,随访观察、立体定向放疗和手术率分别为25.3%、6.9%、77.6%。461例手术患者中,肿瘤全切、近全切、次全切率分别为95.9%、3.0%、1.1%,面神经解剖保留94.4%,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69.8%和79.0%,术后听力保留率41.4%,听力良好率23.4%,手术死亡率0.2%,后组颅神经麻痹和脑脊液漏率分别为3.9%和3.3%,复发率为2.2%。结论手术仍为听神经瘤主要治疗策略,其效果令人满意,而听神经瘤早期诊断将促进治疗策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要: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前MR影像学特点与经乙状窦后入路术后残留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24例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临床及MR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存在病灶残留分为残留组及无残留组。影像征象包括侧别、肿瘤大小、囊实性、内听道T2WI 是否可见脑脊液信号影、是否存在周围水肿、是否压迫邻近脑组织等因素并与术后残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侧别、肿瘤大小、囊实性、是否压迫邻近脑组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听道T2WI 是否可见脑脊液信号影、是否存在周围水肿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是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听道T2WI无脑脊液信号影(OR=3.617,95%CI=1.330~9.838,P=0.012)及存在周围组织水肿(OR=0.293,95%CI=0.111~0.774,P=0.013)为术后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听道无脑脊液信号影及存在周围组织水肿为术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以上两点,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同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从而减少术后残留,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监测动作电位阈值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以期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方法 122例听神经瘤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肿瘤完全切除后以NIM监护仪刺激脑干段面神经,记录引出面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小毫安数即为面神经刺激阈.依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对术后2周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不同级别面神经功能患者术中面神经刺激阈.结果 术后面神经功能Ⅰ-Ⅱ级组术中面神经刺激阈值为0.1±0.09 mA,与Ⅲ-Ⅳ级(0.26±0.27 mA)、Ⅳ级(0.32±0.33 mA)、Ⅴ-Ⅵ级组(0.63±0.54 mA)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级组(0.145±0.13 mA)与Ⅳ级、Ⅴ-Ⅵ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面神经刺激刺激阈值小于0.1 mA组术后面神经功能明显好于术中面神经刺激监测阈值0.1~0.2 mA组和大于0.2 mA组患者(P<0.05).结论 术中面神经阈值能有效地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阈值小于0.1 mA者提示术后面神经功能可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听神经瘤早期诊断的问题,对1984~1994年间收治31例(32耳)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分析。各种症状出现率以听力障碍(94%)最高,耳鸣次之(91%);初发症状也以听力障碍和耳鸣最多见。听力减退的方式以进行性加重最多(87%)。提示有单侧进行性听力减退或耳鸣的患者,需排除听神经瘤的可能。听力障碍者中,3耳表现为突发性聋,具前庭症状者占62%,三叉神经受累者占34%,后者多发生于较大肿瘤者。另外,肿瘤大小与初发症状出现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肿瘤愈大初发症状出现的时间愈长。肿瘤大小与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明确的关系。31例患者ABR结果均异常,诊断符合率为100%。认为ABR测试是初步筛选听神经瘤敏感而有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听神经瘤术中连续听力监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外科术中连续听力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乙状窦人路,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术10例。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听力结合术中监测进行分析。结果10例听神经瘤术前听力A级3耳,B级4耳,C级3耳(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分级标准)。术前的ABR检查Ⅰ、Ⅲ、Ⅴ波存在者5耳(A级3耳,B级2耳),仅见Ⅰ波者5耳(B级2耳,C级3耳)。麻醉后手术前的监测显示:Ⅰ、Ⅲ、Ⅴ波存在者2耳,仅Ⅰ波存在者6耳,以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的N1波代替波Ⅰ;无波形者2耳。术后听力保留2耳,肿瘤均〈2cm,术前听力都为A级;连续听力监测显示1耳术中及术毕时Ⅰ、Ⅲ、Ⅴ持续存在,1耳Ⅰ、Ⅲ波存在,Ⅴ波消失;术后听力均为A级。听力未保留8耳,其中6耳术中监测时仅CAP的N1(波Ⅰ)存在,手术过程中夹内听动脉或处理内耳道处肿瘤时,4耳CAP波幅明显下降,甚至下降至0,术毕又恢复至术前的50%~60%或正常;1耳蜗神经与肿瘤一并切除,但CAP始终存在;1耳因牵拉脑干侧的耳蜗神经,CAP波幅降至0,手术结束亦未恢复。2耳为全身麻醉后术前监测中未引出任何波形者,其中1耳术中切除部分肿瘤后,出现CAP波,但波幅低,直至术毕;1耳始终未出现波形。结论联合应用ABR和ECochG术中监测,对提高听力保护率有积极意义,能及时反映术中与保留听力相关的敏感手术步骤,然而外科医师的熟练的解剖和精确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