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助听后言语流畅性的特征,探讨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对其言语流畅性的影响.方法 以109例3.5~6.5岁学龄前健听及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双耳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28例(助听器组),右耳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26例(人工耳蜗组),同时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双耳双模式助听的听障儿童25例(双模式组),通过主题对话的形式分别采集各组儿童的语音样本,比较各组儿童在自发性言语语言任务下的语速、停顿、重复和拖延差异;分析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等因素对听障儿童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 ①健听组儿童的语速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健听组停顿次数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32);健听组拖延次数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01),极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②不同性别听障儿童语速、停顿、重复次数和拖延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助听器组语速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P=0.045),人工耳蜗组停顿次数显著高于助听器组(P=0.028);3.5~5岁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5.1~6.5岁组(P=0.042);语训0~2.5年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语训>2.5年者(P=0.002),停顿及重复次数均高于语训>2.5年者(分别P=0.047,P=0.02).结论 听障儿童的语速低于健听儿童,停顿次数、拖延次数高于健听儿童;年龄、辅听装置、语训时长影响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言语流畅性,性别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学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视听言语知觉反应,以及不同辅听模式的听障儿童的视听言语知觉反应。方法 以汉语为母语的4~7岁学龄前健听儿童40例和听障儿童37例(双模式11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12例,22例佩戴助听器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McGurk研究范式的实验材料对两组儿童分别在纯听、视听一致、视听不一致三种条件下进行视听言语知觉反应测试,要求被试报告自己听到的声音,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1)两类儿童在单音节的辨识中都受到了视觉信息的影响,但听障儿童受视觉信息的影响显著大于健听儿童(P<0.001);(2)在单音节识别中,双侧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的言语辨识正确率低于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的听障儿童(P<0.05);(3)McGurk效应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结论 不论是听障儿童和还是健听儿童,在视听双通道条件下,视听言语知觉反应都会受到视觉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侧配戴助听器能否提升其情感语调识别能力,不同的情绪语调识别是否存在难度差异。方法选取35例(男15例,女20例)双耳双模式助听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组内比较单侧人工耳蜗助听状态和双模式助听两种状态下儿童的情感语调识别特征。结果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听障儿童的语调得分极显著高于单侧人工耳蜗助听状态(P<0.01),识别率总体提升了16.65%。开心语调提升了20.59%,生气语调提升了19.21%,难过语调提升了13.23%。个体数据分析发现,有82.85%的儿童体现出双耳双模式优势。两种助听状态下,生气语调识别得分显著高于开心和难过(P<0.05),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23.53%的儿童会将开心感知为难过语调,22.79%的儿童会将难过感知为开心语调。结论相比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通过双模式助听可以获得情感语调感知优势;两种助听模式下,生气语调的识别均比开心和难过容易,开心和难过语调容易混淆。频率变化可能是儿童感知情感语调的重要线索,提示在康复训练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选配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不同听觉补偿方式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3月龄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助听器组18名,人工耳蜗组14名,两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均在干预1年内进行相同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使用声场测听测试助听听阈;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的听觉能力;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两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言语能力。结果两组患儿助听听阈均优于助听前,但人工耳蜗组各频率助听听阈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听觉补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0.05);助听器组在干预后9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术后6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干预后6、9、12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助听后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前,人工耳蜗组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结论对于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助听器选配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助听模式下儿童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44例听障儿童按助听模式分为助听器(hearing aid,HA)组(HA组)14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组(CI组)21例,双耳双模式组(CI+HA组)9例,分别于康复训练前、训练6、12、18、24个月后采用听障儿童语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电声双模式(对侧使用助听器)和电模式(对侧不使用助听器)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差异。方法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分别对12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句子识别率测试,比较两种助听模式之间的识别率差异。结果在安静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句子识别率为77.7%±15.0%,电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73.0%±17.2%,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噪声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60.8%±24.5%,电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54.8%±19.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的句子识别率均高于电模式助听的句子识别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单侧耳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模式助听策略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52人,设实验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组、听力正常对照组1组,每组13人,按实验设计步骤随机测试.按对侧耳配戴HA的不同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为A(CI+模拟HA)、B(CI+数字HA,未优化)和C(CI+数字HA,优化)3组,评估实验对象术后左右耳的残余听力,分别设置和优化CI及HA的技术参数并在声场中评估其助听后的音频感知情况,测试并比较各组的P300潜伏期及振幅.结果 3组患者术后双耳均有残余听力,助听后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P300潜伏期比较A组>B组>C组(P<0.05),A、B两组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P300振幅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意义(P>0.05),C组P300振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部分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仍有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可以联合配戴适合的全数字编程助听器,大脑听觉中枢可以整合声电双模式助听设备上传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助听设备类型、佩带年龄、主要语言输入者的文化程度对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细节句子测试成绩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听障儿童,其中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各16例,佩戴助听设备年龄小于2岁和大于2岁组各16例,主要语言输入者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例,初中以上18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EARS)中的语言细节句子分别对其进行测试。结果助听设备类型主效应显著[F句子(1,24)=11.37,P<0.01;F词语(1,24)=6.80,P<0.05],人工耳蜗组得分(M句子=8.06,M词语=56.25)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M句子=6.19,M词语=51.63);佩带年龄主效应在词语水平上显著[F词语(1,24)=4.49,P<0.05],小于2岁组平均分(M=56.44)高于大于2岁组(M=51.44);主要语言输入者文化程度主效应显著[F句子(1,24)=8.55,P<0.01;F词语(1,24)=4.43,P<0.05],初中以上组句子和词语平均得分(M句子=7.72,M词语=55.33)均显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组(M句子=6.36,M词语=52.14)。结论助听设备类型、佩戴年龄以及主要语言输入者的文化程度可影响听障儿童的语言细节句子测试成绩。  相似文献   

9.
此项研究比较了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的交流能力。研究对使用不同放大措施的听障儿童进行言语识别和语言评估,并对使用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进行了康复效果的纵向比较。评估实验组为39例佩戴助听器的儿童,裸耳纯音听阈平均为78.2dB HL,对照组为117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儿童,术前纯音听阈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5岁听障儿童情感语调发音的声学特征。方法选取3~5岁17例(3岁8例,4岁4例,5岁5例)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HA)儿童(HA组)、51例(3岁19例,4岁17例,5岁15例)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儿童(CI组)以及32例(3岁10例,4岁9例,5岁13例)健听(normal hearing,NH)儿童(NH组),以自编6个语义中性的高兴和难过情感语调测试语料分别检测各组两种情感语调的平均基频(F0)、基频标准差(F0 SD)、基频范围(F0 range)、平均强度(intensity)、强度标准差(intensity,SD)、强度范围(intensity range)及时长(duration),比较三组儿童情感语调的声学特征。结果三组儿童高兴和难过语调发音的平均基频、平均强度和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难过语调,NH组儿童高兴语调的基频标准差和基频范围更大,而HA组和CI组儿童的强度标准差和强度范围更大,与NH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声学指标值在不同年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情感语调发音中健听儿童主要利用更多的频率变化来改变语调,而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则倾向于用更多的强度变化来表达情感;听障儿童在情感语调发音中展示了对韵律线索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双耳双模式是指一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佩戴助听器的助听方式,已帮助许多听力损失患者重新回到有声世界。本文就双耳双模式对助听患者的声调识别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效果进行综述,以期挖掘患者更多的听力潜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耳蜗植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助听器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聆听质量要求的提高,患者常采用非植入侧佩戴助听器的双耳双模式(Binaural-Bimodal Fitting, BIM)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Bilateral cochlear implantation, BCI)等方法以获得双耳聆听。同时对于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 SSD)患者来说,人们也开始尝试为其植入人工耳蜗以达到双耳聆听的效果。本文在回顾近些年文献的基础上,对于双耳聆听的优势、单侧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双耳双模式聆听以及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术前助听器佩戴史对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者早期开放式言语识别的影响。方法植入年龄0.9~3.0岁的CI儿童306例,按照术前是否佩带助听器分为助听器(hearing aid,HA)组94例,非助听器(non-hearing aid,NHA)组212例,用普通话词汇相邻性测试(Mandarin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M-LNT)分别对两组受试儿童进行开放式言语识别能力评估,比较两组儿童M-LNT正确识别率。结果年龄相同或人工耳蜗使用时长相同的助听器组与非助听器组间M-LNT正确识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佩戴助听器不同时长者与非助听器组之间M-LNT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0.9~3.0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术前有无助听器佩戴史对其术后开放式言语识别能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与助听器对聋儿嗓音音质的影响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昕障儿童组成健听组、助听器组、人工耳蜗组以及裸耳听障组,其中健听组与裸耳听障组作为对照控制组。采用“嗓音疾病评估仪”(TigerDRS)进行嗓音音质评估,要求儿童发/越/音,持续3s。测试的声学参数为:F0、SDF0、Jitter、Shimmer、NNE、HNR、SNR。结果:人工耳蜗组的嗓音F0显著小于其他各组(均P〈0.05),助听器组、健听组、裸耳听障组之间的嗓音F0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耳蜗组与助听器组的SDF0显著大于健听组和裸耳听障组(P〈0.05),助听器及人工耳蜗对听障女性患儿嗓音SDFo的影响大于昕障男性患儿,其交互作用达显著临界水平(P〉0.05);各组之间的嗓音音质参数(Jitter、Shimmer、NNE、H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与助听器主要影响的是嗓音F0及SDF0,而对其他音质参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不同听力损失的患儿联合使用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语前聋患儿的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探索对患儿更为有效的助听方法,帮助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言语交流。方法:将30例3~6岁语前聋患儿按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耳听力损失程度及是否佩戴助听器,分为一侧人工耳蜗+对侧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SHA组)、一侧人工耳蜗+对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PHA组)、单耳人工耳蜗组(CI组)。评估各组在康复3、6、9、12、15、18个月时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并记录结果。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延长,聋儿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逐渐提高(P<0.05),CI+SHA组听觉能力优于CI+PHA组及CI组(均P<0.05),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语前聋患儿单耳人工耳蜗植入后,若对侧耳尚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能力效果显著,长期佩戴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及助听器(hearing aids,HA)双模式助听与单独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患者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中P1及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分化特征,对双模式助听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双模式助听儿童7例(双模式使用时长均不少于6个月),在CI与助听器达到最佳助听模式后,分别在双模式及单侧CI两种助听模式下,以/ba1/、/ba4/(即/ba/一声和四声)作为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声进行声场下CAEP测试,分析两种模式下P1波和MMN的潜伏期与幅值的差异。结果双模式助听下CAEP的P1的潜伏期、幅值以及MMN的潜伏期、幅值分别为159.29±31.80 ms、1.86±3.12μV、245.29±58.82 ms、-2.16±1.34μV;单侧CI助听时分别为172.00±43.84 ms、1.26±2.85μV、288.29±54.00 ms、-1.63±1.19μV。双模式助听下P1及MMN潜伏期较单侧助听CI时显著缩短(P<0.05),P1及MMN幅值较单侧CI时呈现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及助听器双模式助听下CAEP的P1及MMN潜伏期较单侧CI助听时显著缩短,提示双模式助听下患者听觉辨别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发展特点.方法 对483名1~10岁听障儿童的家长实施<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利用SPSS 17.0分析问卷得分.结果 ①不同生理年龄组儿童的问卷得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F=16.063,P<0.01),听障儿童生理年龄越大,问卷得分越高;②不同听觉年龄组儿童的问卷得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F=17.168,P<0.01),听障儿童听觉年龄越大,问卷得分越高;③人工耳蜗组儿童的问卷得分高于助听器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t=2.912,P<0.01).结论 生理年龄、听觉年龄以及助听设备类型等可能均是影响听障儿童听觉能力发展的因素;干预越早,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发展越接近于健听儿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无线调频系统在改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聆听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助听系统评估问卷(Amplification Evaluation for Children),对26名在机构康复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佩戴无线调频系统前后的聆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安静环境、嘈杂环境、远距离以及所有情景下的总体得分进行比较,仅使用助听设备与使用助听设备加无线调频系统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使用无线调频系统后,聆听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耳双模式配戴能否帮助听障儿童改善声源定位能力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双耳双模式声源定位优势的发挥。方法采用强迫二选一任务,比较16名听障儿童在不同助听模式及不同声源角度下的声源定位能力。结果声源位于90°/270°时,38%的被试体现出双耳双模式的声源定位优势;位于45°/315°时,优势比例下降到25%。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工耳蜗麦克风的位置以及术前双耳配戴助听器的经验与双耳双模式声源定位优势的发挥密切相关。结论声源定位能力是听障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难点,即使双耳双模式配戴,也仅在声源位于左右方时,比单侧耳蜗状态体现出一定优势,随着声源角度的减小,双耳强度差和时间差线索减弱,双耳双模式的声源定位优势也随之减小。人工耳蜗的麦克风须放置在正确位置,否则会影响声源定位能力。此外,术前助听器配戴经验可能会影响听障儿童利用双耳线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项研究评估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声源定位能力是否好于单侧耳蜗植入;评估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经过5年以上长期佩戴,其声源定位能力与正常听力儿童的区别。方法选取2007年接受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的6例患者,根据年龄、性别、耳聋时间等配对选取6例术前未佩戴过助听器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还根据年龄选取正常听力对照组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受试者双耳佩戴、分别左右侧佩戴状态下的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正常听力儿童的声源定位能力差别。结果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者双侧佩戴时角度偏差数值为38.73°±8.17°;仅左侧或右侧佩戴时角度偏差数值为78.46°~81.35°。双侧佩戴人工耳蜗声源定位能力要明显好于仅佩戴任一侧人工耳蜗,P<0.01。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受试者的角度偏差数值为62.27°±8.72°。正常听力受试者角度偏差数值为5.82°±4.27°。正常听力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最好,双侧同期人工耳蜗组次之,单侧人工耳蜗组最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后,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明显好于单侧耳蜗植入。但由于耳蜗设备的局限性,其声源定位能力与正常儿童仍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