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6例高流量硬脊膜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6例高流量硬脊膜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体位性头痛, 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显示硬脑膜强化和脑下坠, 水成像均显示长节段硬脊膜外积液, 经动态造影证实为高流量脑脊液漏, 活动性漏口均位于上胸段。经保守治疗后2例患者头痛缓解, 4例患者仍有残余头痛症状, 经1~2次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后最终头痛缓解。结论依据高流量硬脊膜脑脊液漏所致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典型体位性头痛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和水成像结果诊断并不困难, 但活动性漏口的准确定位需结合动态造影检查, 保守治疗效果差, 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磁共振表现及其预后转归。方法通过对55例自发性低颅压(SIH)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对照分析,并进行出院后3个月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观察其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直立性头痛、头晕、恶心、颈项强直;头颅MRI示硬脑膜弥漫强化、静脉结构充盈、脑垂体充血、脑组织下沉以及脑静脉窦扩张(橫窦为主)、硬膜下积液;经补液保守治疗后随访至3个月,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自发性低颅压以直立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60mmH_2O,结合颅脑MRI硬脑膜弥漫性强化可明确诊断,经补液、卧床休息及对症处理,多数长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及其并发症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处理。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2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及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处理。结果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慢性硬膜下血肿,若有血肿进展或意识改变应及时外科治疗。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慢性硬膜下血肿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随访CT/MRI,了解有无血肿的进展,以便及早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报道1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脊髓出血病例。患者为57岁男性, 主要临床症状为急性起病, 突发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 伴大小便失禁。胸段脊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T1WI序列脊髓内见细条状等及稍高信号, T2WI序列相应部位见少许低信号灶, 增强扫描无明显变化, 磁敏感加权成像脊髓内见明显长条状低信号灶, 范围较T2WI序列明显增大。术前诊断为脊髓出血, 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 手术切开后诊断为自发性脊髓出血。  相似文献   

5.
由自发性脊柱脑脊液漏引起的低颅压不多见,但引起体位性头痛已被人们所认识。到目前为止,关于本病的发病率还没有流行病学资料报导。明尼苏达州,澳姆斯特丹镇1995年统计资料显示自发性脊柱脑脊液漏所致低颅压的发生率为1/50,000(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由诊断性腰椎穿刺所致的低颅压性头痛,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颅神经麻痹和耳鸣。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SIHS)的磁共振脊髓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MRM)特点,探讨MRM 对SIHS 的诊断价值,并揭示SIHS 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扫描系统对18 例SIHS 进行全脊柱磁共振脊髓水成像检查.结果 18 例SIHS 患者中有12 例发现存在脑脊液漏,阳性率高达(66.7%),其中9 例在颈椎,2 例在胸椎,1 例在腰椎.SIHS的MRM 特点主要表现为硬脊膜增厚,脑脊液漏口相应水平神经根鞘增粗变形,边缘模糊,漏口周围及其以下节段硬膜外间隙积液,周围组织信号增高,鞘旁软组织内积液.结论 SIHS 的MRM 有特征性改变,MRM 可明确显示脑脊液漏的部位,有助于SIHS 的临床诊断及病因查找,脑脊液漏可能是SIHS 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maging,fMRI)相结合,对脑梗死和脑肿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并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对4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72h)和113例脑肿瘤患者行MRI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再行增强扫描和fMRI检查。收集全部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然后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将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病理性改变对肢体肌力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梗死区各向异性(FA)阈值为(0.336±0.065),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FA阈值为(0.705±0.069),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823,P<0.001)。(2)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脑梗死和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3)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率为67.50%(27/40),脑肿瘤为16.81%(19/11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096,P<0.001)。(4)急性脑梗死和脑肿瘤累及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致肌力降低率分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CNS)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00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37例CNS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 并根据颅内病灶与鼻窦病灶的相关性分为鼻-脑曲霉菌病(RA, 21例)和脑曲霉菌病(CA, 16例)2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仅16.2%(6/37)的CNS曲霉菌病患者存在明确免疫抑制背景, 但35.1%(13/37)的患者合并糖尿病。CNS曲霉菌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头痛(73.0%, 27/37)、脑神经受累(59.5%, 22/37)、发热(37.8%, 14/37)等。脑脊液特点为:压力升高(53.8%, 14/26)、白细胞计数增加(46.7%, 14/30)、葡萄糖水平降低(30.0%, 9/30)、蛋白水平升高(70.0%, 21/30), 病原学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7/10的患者结果为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常见受累部位为鼻窦-眶尖-眶后-海绵窦(43.2%, 16/37)及脑叶(27.0%, 10/37)。治疗方案包括单纯抗真菌药物治疗(64.9%, 24/37)、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 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其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评估其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血管情况。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评估脑梗死病因学分型和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双侧小脑中脚急性梗死患者, 其中男性8例, 女性2例, 发病年龄51.0~86.0(64.8±11.4)岁, 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12.0(4.9±2.9)分。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 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例)和脂蛋白代谢异常(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10例), 其次是共济失调(9例)和构音障碍(8例)。10例中4例为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 6例合并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脑区梗死, 其中4例为合并小脑半球梗死, 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所有...  相似文献   

10.
37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回顾性分析了15例儿童烟雾病和2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其中儿童患者以缺血型为主(80%),成年患者以出血型(81.8%)为主。37例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其中14例同时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显示,成人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重于儿童。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儿童和成人烟雾病在临床表现、发病类型、影像学表现上均有一定差别。DS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诊断烟雾病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与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IH患者及6例HC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SIH患者的头痛多与体位改变有关,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正常,HCP患者除头痛之外,多组颅神经损害较SIH更为常见。影像学上两组均可表现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并异常强化,但HCP硬脑膜强化可为局限性,部分病例可见邻近部位感染灶,而SIH可出现硬膜下积液。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肥厚性硬脑膜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临床及影像学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2.
不典型自发性低颅压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低颅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体位性头痛,现报告3例无体位性头痛的不典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如下。1病例1.1例1女,45岁。因胸、腹束带感半年于2010年5月6日来我院门诊就医。病前2个月有跌伤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史,卧床治疗结束后起床活动时即开始感胸、腹束带感,平卧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一组由不明原因导致颅内压变低并引起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国内外对SIH的报道逐渐增加.我院于2003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6例颅内低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5T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49例脑深层或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对其手术策略、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留情况及对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结果每例患者均于术中行磁共振成像扫描1~3次,平均(1.57±0.68)次。首次术中磁共振成像肿瘤全切除者17例、不同程度肿瘤残留者32例,显著影响手术策略构成比约为65.31%(32/49)。残留者中9例术中磁共振成像或神经电生理监测提示肿瘤边缘毗邻脑功能区或重要解剖结构,未行全切除;余23例重新注册经导航指引最终实现影像学全切除。初次手术肿瘤全切除率为34.69%(17/49),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实现全切除率46.94%(23/49);最终影像学全切除率提高至81.63%(40/49)。术后6个月随访,19例神经功能改善,30例神经功能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无一例肿瘤进展。结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高信号血管征(HVS)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住院脑梗死患者共262例的磁共振FLAIR成像中的HVS进行识别与分析,并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WI)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共发现HVS 119例(45.4%),其中发病<24 h者47例(47/56,83.9%),且显著高于发病1~7 d(61/151,40.4%)和7 d后(11/55,20.0%)者(χ2=49.371,均P<0.01).HVS位于大脑外侧裂74例(62.2%),皮质沟回11例(9.2%,11/119),后循环34例(28.6%,34/119).HVS分布与MRA和DWI对比表明,在血管病变和缺血性病灶有比较好的对应.结论 磁共振FLAIR成像的HVS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3.0T HR-MRI成像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炎。方法收集2011-03—2015-12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71例脑动脉炎急性期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TrioTim 3.0T磁共振扫描仪。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管壁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占98%(86/88),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病人所致的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5.6%(4/71)(χ~2=131.95,P=0.005)。脑动脉炎病人在急性期血管壁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占94.4%(67/71),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发生率2%(2/88)(χ~2=131.95,P=0.005);脑动脉炎(59例)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27例)(χ~2=41.387,P=0.005)。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29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组(5例)(χ~2=14.189,P=0.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组管壁多呈偏心性增厚及偏心性强化,脑动脉炎组管壁多呈环形增厚及环形强化。脑动脉炎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  相似文献   

18.
2例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2例肥厚性硬脑膜炎(HCP),探讨其临床和磁共振(MRI)成像特征。方法:分析2例患者临床和MRI特点,结合文献讨论HCP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等。结果:HCP病因多样。临床以头痛和多组脑神经损害为主。1例低颅压性头痛为HCP罕见症状。MRI增强扫描以颅内硬脑膜弥漫性异常增厚为特点。结论:HCP是以头痛和硬脑膜弥漫性增厚为特点。根据临床缓慢局灶和全脑功能障碍症状,结合增强MRI特点,有利于早期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预后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至2014年收治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16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体位性头痛。13例脑脊液压力<60mm H2O,3例脑脊液压力为0。6例头颅CT提示硬膜下积液/积血,2例脑叶出血,5例存在双侧侧脑室体积减小,8例未见明显异常。头颅增强MRI检查示硬脑膜弥漫强化9例,硬膜下出血3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组织下移4例,垂体增大2例。结论体位性头痛是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相对典型的症状之一,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头颅增强MRI可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等典型的低颅压改变,头颅CT亦可提示部分改变。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重视对头颅CT检查的判读,避免对头颅增强MRI检查的过度依赖,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脑内多发静脉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低颅压可导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系统扩张及血液瘀滞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严重的血液瘀滞患者可出现多发皮质静脉性梗死,甚至脑干静脉性梗死,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自发性低颅压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静脉性梗死可以出现在脑干。早期发现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