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RFC1(replication factor C subunit 1)基因突变导致伴周围神经病和前庭反射消失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CANVAS)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1例CANVAS患者。从患者外周血提取DNA进行详细的共济失调相关遗传学检测。检索文献中已报道的RFC1基因变异导致的CANVAS, 总结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本例患者为51岁女性,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步态不稳, 结合辅助检查符合CANVAS临床诊断。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除外已报道的其他遗传性共济失调变异, 同时完善RFC1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双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结构(AAGGG)exp重复扩增。检索国内外报道RFC1基因变异导致CANVAS的文献共14篇, 整体CANVAS患者RFC1基因变异率为68%~100%, 散发及家族性CANVAS患者中RFC1基因变异率不同, 该基因变异具有种族差异。结论成人起病的晚发型共济失调患者中, 通过头颅磁共振联合电生理及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CANVAS的识别, RFC1基因检测对于...  相似文献   

2.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儿童白质脑病之一, 其致病基因已被证实为EIF2B基因。本病以慢性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伴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 痉挛性瘫痪通常不明显, 智能减退也相对较轻。VWM的一个典型临床特点是应激(如发热、轻微创伤和急性惊吓)引起神经功能的严重恶化。头颅磁共振成像具有诊断价值, 脑白质呈弥漫性"消融"模式。VWM起病可为胎儿期至成人的任何年龄, 临床表型差异大, 基因诊断是VWM诊断的"金标准"。文中报道1例病程长达17年的女性VWM患者, 曾因低血清铜蓝蛋白被误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经重新解读全外显子基因检测, 最终确诊为VWM, 值得临床医生警惕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例NR4A2基因变异所致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点, 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 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22年8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1例儿童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完善视频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及家系全外显子测序, 再对可疑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查阅相关文献, 总结NR4A2基因所致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结果发现患儿在NR4A2基因c.866G>A(p.A289H)位点存在1个杂合错义突变, 为新发变异, 父母均为野生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级评定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际上共有16例相关病例报道,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还有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肌张力改变及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结论 NR4A2基因不仅与多巴反应障碍性疾病相关, 还与神经发育、智力障碍及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相关;位点c.866G>A(p.A289H)的检出扩大了NR4A2的基因谱, 并提出NR4A2基因是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EDMD)患者的临床、电生理、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RI)、骨骼肌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于2011—2022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且经基因检查确诊的8例EDMD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症状、电生理改变(肌电图及心电图)、骨骼肌MRI、骨骼肌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2.0~6.0(3.6±1.2)岁, 均为隐匿起病, 进行性加重。7例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 表现为走路摇摆、蹲起费力、上楼困难;逐渐出现脊柱强直、关节挛缩;1例以脊柱侧弯为首发症状。4例发现异常心电图。8例肌电图符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呈肌病病理改变或肌营养不良表现。8例EDMD患者经二代测序均发现致病突变, 共6个点突变, 其中4个LMNA基因杂合突变(c.1583C>G、c.1357C>T、c.148C>T、c.1336A>G);1例为EMD基因半合子突变(c.501C>G);1例为SYNE1基因杂合突变(c.4364G>A)。结论 EDMD具有高度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ennedy病(KD)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一KD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总结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雄激素受体(AR)基因1号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数进行检测。结果该家系中有3例患者,均为男性。2例以下肢无力起病,1例以乳房发育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均存在脊髓及延髓肌群肌无力萎缩、乳房女性化及性功能减退,血清肌酸激酶及雌二醇水平增高。肌电图均显示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运动合并感觉神经受累。AR基因1号外显子中CAG重复次数分别为49、50及48次。结论 KD的临床表型具有多态性,致病基因具有遗传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livopontoeerebellar atrophy,OP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伴脑干损害为主,起病隐匿,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由于该病和某些小脑变性疾病临床表现重叠,且无特异性生化标记物,熟悉该病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寻求其他有意义的辅助诊断意义重大.头部影像学特异性表现及肌电图特征等常有助早期诊断.现报告1例头部MRI表现为"猫须征"的MSA患者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43个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家系先证者进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中国FAIS患者SOD1基因的突变分布谱及其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集2008-2011年确诊的43个FALS家系的临床资料.利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先证者SOD1基因突变,进一步与临床表型做关联分析.结果 43个FALS家系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男女比例为1∶0.6,起病年龄(48.1±11.8)岁,上肢起病23例,占53.5%,下肢起病18例,占41.9%,延髓部起病2例,占4.6%.在10例先证者中共发现9种SOD1突变类型,其中2种为未报道的新突变.9种突变类型中8种为错义突变,1种为缺失突变.SOD1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23.3%.结论 中国FALS患者SOD1基因突变类型由原来的11种增加到19种.具有SOD1突变的FALS患者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大多数SOD1突变的临床表型在不同的家系甚至同一家系中变异均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NPC1基因新发复合杂合突变致尼曼-匹克病C型一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收治的1个非近亲结婚家系中的2例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格检查, 提取外周血DNA,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 结合Sanger测序对患者家系进行一代验证, 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不同, 先证者9岁起病, 主要表现为:构音不良、吞咽困难、认知障碍、共济失调、双侧锥体束损害、垂直核上凝视麻痹和脾脏肿大。先证者弟弟临床表型与患者相似, 但比患者更为严重, 发病年龄更早, 婴幼儿期发病, 伴有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 两兄弟均携带NPC1基因的两种罕见变异:c.352353del, p.Gln119ValfsTer8和c.593A>G, p.Asn198Ser。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提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源于先证者的父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 上述变异评级分别为致病和疑似致病变异。该家系患...  相似文献   

9.
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是一种见于成人和儿童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NF1合并高级别胶质瘤者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合并脑干高级别胶质瘤的儿童NF1患者的临床资料。该例患儿外伤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 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证实其与母亲同时存在NF1 c.499502hetdelTGTT, p.C167Qfs变异, c.499-502位置碱基有TGTT缺失引起的移码变异、杂合。经活组织检查确诊为颈延髓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合并H3K27M突变, 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级4级。未行放化疗, 随访9个月肿瘤无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以臂丛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6岁,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左侧肩部不适感伴左上肢无力2月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无特殊;神经电生理学提示四肢广泛性神经传导异常,以左侧臂丛上干损害为主;基因检测显示PMP22基因杂合缺失突变,明确诊断为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予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出院后2个月随访,左上肢肌力基本正常。结论以臂丛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临床少见,应注意与遗传性神经痛性肌萎缩和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Bethlem肌病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报道一家系3例女性患者临床表型、肌电图、肌肉活检、肌肉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于13岁发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学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学显示骨骼肌局灶坏死等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母、其妹存在相同基因突变,即COL6A3基因错义突变c.4270C>T。结论该家系Bethlem肌病患者为COL6A3基因突变致病,临床通过基因测序手段可提高诊断率,有助于产前诊断,减少遗传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MYOT基因突变致肌原纤维肌病3型的临床表型特点、肌肉病理、基因突变及相关蛋白进行分析, 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和综述。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1例MYOT基因突变致肌原纤维肌病3型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者进行高通量致病基因筛查, 发现候选致病突变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的验证, 同时对发现的MYOT的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学验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综述。结果该患者为47岁女性, 因双下肢无力8年就诊。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提示部分肌纤维内异常物质沉积及镶边空泡。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发现患者携带MYOT基因c.170C>T(p.Thr57Ile)杂合突变, 其儿子、女儿也存在着相同的突变位点。患者儿子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肌电图偶见自发电位, 患者女儿无异常;患者2名弟弟未检测到上述变异位点。蛋白功能研究提示MYOT基因c.170C>T突变可导致myotilin的部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且p62蛋白与myotilin的异常聚集参与疾病的致病过程。经文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1例GNE肌病患者,总结其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扩展GNE基因突变谱。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33岁,双下肢远端对称性无力,以小腿前群肌显著,缓慢进展;父母为近亲婚配;血清肌酸激酶升高(1139U/L);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双下肢CT显示轻度肌萎缩;肌肉组织活检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肌细胞核内移,约2%的肌纤维存在镶边空泡;基因检测显示,患者存在GNE基因外显子9 c.1624CT(p.Pro542Ser)纯合突变,其母、其子和其女均携带GNE基因外显子9 c.1624CT(p.Pro542Ser)杂合突变,该突变尚未报道,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判断为有害,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指南判断为Ⅱ类可能的致病性突变。患者最终明确诊断为GNE肌病,该家系明确诊断为GNE肌病家系。结论本研究系统报道1例GNE肌病患者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信息,扩展GNE基因突变谱,加深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例CEDNIK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20年6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1例CEDNIK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 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 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 分析其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结合已报道的CEDNIK综合征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性, 1岁4个月, 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喂养困难、重度营养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双眼内斜视、感音神经性耳聋、皮肤鱼鳞病及角化病、左侧隐睾。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先天发育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SNAP29基因存在c.383dupT(p.E129Rfs*5)纯合变异, Sanger测序证实其父母均携带上述杂合变异, 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共报道了29例CEDNIK综合征患者, 包含8种SNAP29基因突变类型, 目前尚无中国病例报道。本例患儿携带的c.383dupT(p.E129Rfs*5)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本例患儿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例短链烯酰辅酶A水合酶1(ECHS1)基因导致线粒体短链烯酰辅酶A水合酶1缺乏症(ECHS1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就诊于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例ECHS1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 并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复习。结果患儿男性, 年龄6个月4 d, 急性起病, 临床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患儿运动发育迟缓, 竖头尚可, 不能翻身、独坐, 不能追视, 不能逗笑出声, 四肢肌张力增高。入院检查示血乳酸水平升高至6.2 mmol/L, 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左侧大脑半球脑膜异常强化。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患儿ECHS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 分别为c.563C>T(p.A188V)和c.5C>T(p.A2V), 患儿父亲携带c.563C>T突变, 母亲携带c.5C>T突变, 均为错义突变。结论 ECHS1基因以错义突变为主, 大部分为复合杂合突变, 少部分为纯合突变。ECHS1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ECHS1D常累及婴幼儿, 发病相对较早, 临床表...  相似文献   

16.
烟雾病是以脑血管造影表现为左右两侧颈内动脉终末端及其分支起始部慢性进展性狭窄 和闭塞,并伴有颅内烟雾样血管增生的脑血管疾病。部分患者伴有大脑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遗传因素参与该病的发生及进展。环指蛋白 213(RNF213)基因是烟雾病的主要易感基因,该基因的多 态性与烟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家族史、受累血管分布、起病形式、侧支循环形成等方面存在关联,并且 其有望能够成为该病不同表型的核酸标志物,为临床工作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就 RNF213 基因与烟雾病临床表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颞叶外侧癫痫(ADLTE)是一种以听觉先兆或其他感觉先兆为特征的遗传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 最早由Ottman等[1]在1个家族中报道, 该家族3代成员中共有11例出现具有听觉特征的癫痫发作。迄今为止共报道了11个基因/位点突变可导致ADLTE, 其中以富含亮氨酸的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突变多见, 在约50%的颞叶外侧癫痫家族及3%的散发性颞叶外侧癫痫患者中可以发现LGI1基因突变[2,3,4]。目前已经证实LGI1是调控大脑发育、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重要分子, 与癫痫发作呈强相关性, 但LGI1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5,6,7,8]。本研究对LGI1基因突变所致ADLTE家系2例患者的临床表型、脑电图表现、影像学资料及Trios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 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 初步探讨LGI1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 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先天性有机酸代谢异常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多见于幼儿期发病,成人起病少见。现我院收治1例成人起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以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现报道如下,旨在进一步掌握其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1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未婚,因反应迟钝13 d就诊。入院前13 d同事发现患者工作时反应较前迟钝,喜欢发呆,本应2 h完成的工作需要4 h才能做完,最初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BOLA3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综合征2型(MMDS2)的临床特点, 以有助于临床诊断。方法对2021年11月收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的1例MMDS2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总结MMDS2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等。结果本例患儿为男性, 1岁9个月, 幼儿起病, 以运动功能倒退、高乳酸血症为主要临床特点, 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病变, 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存在BOLA3基因纯合变异c.295C>T(p.Arg99Trp), 诊断MMDS2明确。经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明显恢复。检索到英文文献7篇共13例患者, 主要表现与本患儿类似, 其中1例病情恢复, 8例在婴儿期死亡。结论 MMDS2患者常表现为运动倒退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乳酸升高及脑白质病变, 常引起多发性系统障碍, 部分患儿早期死亡, 但有些可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收集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2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对其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个家系中共发现14例SCA3患者,1例症状前患者。现存的6例患者均成年发病,其中1例以双下肢痉挛性疼痛起病,其他5例以行走不稳起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症状,4例伴言语含糊,3例伴吞咽困难,3例伴头晕,2例伴眼震。3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2例患者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脑干、小脑萎缩。2家族中共6人经过基因检测,其中包括4例患者,1例症状前患者,及1例正常受检者。4例患者的致病基因ATXN3基因三核苷酸(CAG)重复数目均大于50,1例症状前患者,其致病基因重复数分别为25和64。结论依据患者成年缓慢起病、家族遗传、共济失调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不同程度的脑干、小脑萎缩,可临床诊断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SCA),经基因检测,CAG重复数目大于50,可确诊为SCA3;对于单纯表现为肌肉痉挛性疼痛,或虽有共济失调症状但影像学不支持者,当其有阳性家族史,也应考虑SCA3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