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1日~12月31日实施PDCA循环干预前58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护理。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PDCA循环干预后58例AMI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急诊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急诊入院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循环干预后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干预可提高AMI患者的院前急救效率,改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间隙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救治的AMI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无间隙护理模式。记录两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及急诊入院时间,同时记录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及急救诊断率等。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水平,并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出诊反应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及急诊入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急救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且试验组的SAS及SDS评分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急救AMI应用无间隙护理模式,可提高出诊效率,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诊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急救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改良流程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1年1~11月改良流程管理以前的12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及转运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ICU收治的60例复苏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ICU收治的60例心肺复苏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流程实施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护理管理,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效果及心肺复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心肺复苏不良反应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呼吸通畅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护理管理有助于缩短患者心肺各环节耗费的时间,提高心肺复苏过程中医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ICU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铮 《妇幼护理》2023,3(11):2674-2676
目的 探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22 年 4 月在我院急诊科 救治的 2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10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分析比较两组的出诊时间、急救前评估时间、疾病确诊时间、院前急救处理时间、急诊处 理时间、住院时间、预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等观察指标。结果 观察组出诊时间、急救 前评估时间、疾病确诊时间、院前急救处理时间、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 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致死率和致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两组 NIHSS、SS-QOL、Barthel 评分均得 到显著改善且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 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急救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院前急救出车流程进行改进,以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方法:根据FMEA方法,成立科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小组,绘制院前急救出车流程,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结果: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指接受呼叫至救护车出诊时间)超过3 min的比例由实施FMEA模式管理前的33.2%下降到实施后的6.2%(P<0.05),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潜在失效因素的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由696.7降至49.4(P<0.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院前急救出车流程管理,可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提高院前急救出车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下的护理管理在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7月31日收治的120例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FMEA下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健康行为。结果:观察组高血钾、透析中低血压、透析中低血糖、心力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两组SF-36、健康行为水平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肾衰竭患者采取FMEA模式下的护理管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负性情绪,强化健康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8.
陈尹 《全科护理》2020,18(14):1727-172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2017年12月)及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6月)各45例,对照组应用急诊常规救治模式进行急救,观察组应用院前急救模式对病人实施救治。比较两组病人救治效果及病人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120"接警时间、指派急救站时间、接受任务至出诊时间、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时间及病人送至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病人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模式能有效提高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救治效率,降低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救治效果及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支气管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管理,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后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家属对支气管炎健康膳食知识、疾病相关诊断标准以及支气管炎并发症等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支气管炎患儿护理中,可提高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患儿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我院150例严重创伤急救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接诊时间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DCA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刘智敏 《妇幼护理》2022,2(17):4088-409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基于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12 月收 治的 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收治的 2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 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急救 2h 后 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出诊时间、急诊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FMC2B 时间、急救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率、ST 段回落率、心肌酶谱回落率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心 血管不良事件率及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DCA循环模式护理管理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及家属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80例高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接受PDCA循环模式管理下的护理措施,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以及患者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模式护理管理能明显改善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及家属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对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120例住院院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风险护理管理措施,观察组应用FMEA风险护理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感染部位、院内感染失效模式RPN得分情况、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消化系统、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发生率、医患交叉感染、室内通风不畅、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清洁消毒、突发事件应对无效等RPN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后,观察组诊疗器械专用、隔离标识、使用防护用品、清洁消毒工作、床边备快速手消毒剂等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FMEA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对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显著,不仅可以降低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率,有效规避风险,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院内感染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趣味性游戏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肺炎患儿治疗情况及家属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患儿94例进行观察,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采用趣味性游戏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肺功能指标变化及家属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FEV1、VC及MVV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肺炎患儿护理管理中应用趣味性游戏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指标改善,还可改善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指导下的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日~2019年10月1日收治的122例AMI患者,按照1∶1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MEWS指导下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抢救时间、并发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正性心理[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心脏功能[包括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PTGI中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精神改变、个人力量及欣赏生活维度得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LAEF、LVESD、LVEDD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SF-36中身体疼痛、生理功能、情感智能及社会功能维度得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ERVQUAL中反应性、移情性、可靠性、有形性、保证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EWS指导下的一体化急救护理能提高医护人员急救工作效率,缩短AMI患者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减轻心理应激,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选取儿科门诊急诊输液患儿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7年6月)及观察组(2017年7月—2017年12月)各150例,对照组留置针过程中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留置针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FMEA模式实施管理,对患儿留置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以及相关原因进行分析,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儿家属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意外拔针、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药物外渗等RPN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针期间患儿意外拔针、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药物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针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FMEA模式能有效提高患儿留置针使用安全性,减少相关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 PDCA 循环护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效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2 年 1 月到 2022 年 12 月本院接受的 动静脉内瘘穿刺血液透析患者共有 6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 PDCA 循环护理。评 价和比较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问题解决、自我护理执行度、情 绪处理以及伙伴关系维度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1)。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更高,且穿刺点红 肿、出血、感染以及内瘘阻塞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更低(P<0.01)。观察组患者总护理满意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 (P<0.01)。结论 PDCA 循环护理模式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可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效率, 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苏莹  杨扬  李晓静 《全科护理》2020,18(6):716-719
[目的]观察流程再造优化在脑卒中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病人入院时间的影响,为脑卒中病人院前急救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7月医院电话接诊152例脑卒中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接诊-出诊-院前急救-急诊分诊-绿色通道入院治疗,选择2017年8月—2018年2月医院电话接诊149例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经流程再造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进行病人院前急救护理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电话接诊至出诊时间、电话接诊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入院前临床资料收集完整率、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电话指导家属救治成功率、电话接诊至入院救治时间、病人入院至病情确诊时间、病人入院时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静脉溶栓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电话接诊至出诊时间、电话接诊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电话接诊至入院救治时间、病人入院至病情确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入院前临床资料收集完整率、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电话指导家属救治措施完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病死率、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实施早期静脉溶栓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流程再造优化脑卒中病人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可缩短病人从发病至施救的时间窗,提升急救效率,使病人获得更好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联合精细管理在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72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联合精细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后1个月疗效及生存质量,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身体机能、症状和视力功能、神经和心理、社会活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PDCA循环联合精细管理用于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缓解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划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作为对照阶段(对照组),共调查患者120例,给予一般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为实验阶段(实验组),共调查患者150例,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比较两阶段护士院前急救的出诊速度、护士急救的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并统计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士的院前急救出诊速度提高,护士急救成功率增加,护理差错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和患者家属对护士的临床工作更加满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质量控制路径能够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临床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抢救,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