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2.
柴胡疏肝散治疗郁病肝气郁结型9 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莉 《新中医》2002,34(6):28-28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治疗郁病肝气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应用西药阿米替林,采用症状轻重程度分级评分方法,观察郁病肝气郁结型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副作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郁病肝气郁结型疗效优于西药阿米替林,并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
<正>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涵义,泛指因积滞、蕴结而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而临床所见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病概括了五脏六腑因气血、经络之气郁滞而发生的各种病证;狭义的郁病则仅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结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郁病的辨证施治,应全面认识郁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诸病皆起于郁,五脏六腑皆令人郁。正如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前贤张景岳说:“凡诸郁滞,如气、血、痰、食、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景岳全书·郁证》)。明确指出郁为五脏六腑,表里内外之病,临床所见这种理论是成立的,符合实际。为了疏通该理论与  相似文献   

4.
论温病证治之热、郁、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之病机,多为热、郁、瘀。三者之间由热致郁、由郁致瘀,循序渐变,环环相联,极易形成热郁或热瘀;热与郁当区分无形郁热或有形郁结。治疗以清热、解郁、化瘀三法兼顾,卫气阶段主清热散郁并举;营血阶段重散热化瘀同治;治热防郁,治郁防瘀。郁与瘀当区分无形郁滞或有形郁结,治疗采取相应消散法。对于临床辨治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伟 《河北中医》2000,22(5):373-374
慢性前列腺炎为临床常见病,而治疗棘手。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有一定优势。今结合临床,浅谈心得,以冀指正。1 重方法 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虚,而其患者每多兼郁。《景岳全书·郁证》云:“凡病五气之郁,则请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复又能使病证加重,故其郁不可不察。慢性前列腺炎往往湿热、瘀、虚、郁交织,但无明显证候,辨证难施。笔者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过程中,兼顾湿热、瘀、虚、郁,常以《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借柴胡之疏达、穿山甲之通散、大黄之泻热,与程氏萆分清饮…  相似文献   

6.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刺血疗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宋立刺血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眼科主要用麦粒肿、巩膜炎、角膜炎、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等病的治疗。中医认为这些病变的病因多由风热毒邪外裂、气机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素有内热,火郁不得宜泄,上逼目窍而致病。由“热、郁”致病,或病久体...  相似文献   

8.
胡洋 《中医研究》2014,(11):42-43
何华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省“112”跨世纪人才工程临床专家.他业医3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内科疾病和老年病,尤其对于郁病的治疗颇有见地,常取桴鼓之效.郁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医学在治疗郁病上有独特的优势,何华教授善于从心、肝、脾论治郁病,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元·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中医诊疗郁病的重要理论内容,越鞠丸、六郁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中多以之指导方药治疗。笔者认为"六郁学说"亦可指导针灸治疗郁病,故旨在探讨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取穴施治方法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郁病治疗的临床手段,为针灸治疗郁病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2)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朱正华湖南省湘潭市中医院郁病类郁者,郁积不通之义,《书经》谓“愤结积聚。”郁病,又称郁证。郑守谦《内科杂病综要》指出:“郁非一病之专名”。故“郁”实际为病类概念,泛指由情志怫郁,气机郁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