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等属于病情急迫而有必须吐出之证。  相似文献   

2.
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23-1123
通腑法又称下法,是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对于燥屎内结、停痰留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邪正俱实之证,有涤荡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研究证实,通腑泻下法具有降低血压、促进血肿吸收,增加脑氧供应的作用,对中风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通腑法可与开窍、息风、化痰、活血、泄热、利湿等诸法合用,使腑气通畅、气机运转、风阳内潜、阳热下降、上焦壅塞之势得缓,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治下助上"之妙.兹对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腑法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一般多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有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证。具体运用于里实证。因证候之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通瘀、攻痰、驱虫等。我所讲的通腑法,  相似文献   

4.
通腑排毒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哲 《河南中医》2003,23(1):49-50
通腑法亦即下法,为中风病急性期主要治法之一。中风病人凡具有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皆可大胆应用。根据其痰瘀互结,腑气不通的病机特点,通腑法适用于中风病各阶段,甚至未见腑证或腑证不明显,亦可加用通腑药。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论,下法在虚体病人的使用,大体主用于三类证候:一是温病壮热。古有“温病下不嫌早”之说,柳宝诒谓:“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故温病壮热稽留不退者,常可用下法以通腑泄热。二是  相似文献   

6.
正"吐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指通过运用涌吐药物或探吐诱使患者呕吐,将停留在咽喉之下、胸膈或胃脘之上的痰涎、宿食、毒物等有形实邪排出来,使疾病得以缓解和消除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即用吐法从上消除病邪之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应用瓜蒂散或栀子厚朴汤等以吐法治疗疾病,并对吐法及其禁忌有所阐发。其后张子和对吐法发扬光大,使其完备成熟。然至现代,因涌吐药多有毒性,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7.
读章济量同志《论下法》(见本刊1981年第12期)一文,颇多获益。对于文中未能述及的夹瘀、夹饮、夹湿等下法,试作续貂之举,以成完璧。一、攻逐瘀结风寒化热,由经传腑,或外感温邪内传,热与血搏,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脉沉实之轻度蓄血证,宜桃核承气汤;若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之蓄血重证,宜抵当汤;若见妇人经水骤断、夜则谵语、昼则明了、少腹急结而小便自利之证,乃热入血室,宜清热通下、活血法瘀,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相似文献   

8.
陈万选(1898~1977)是仙桃市已故名老中医,行医五十余载,学验俱富。笔者早年跟随陈老习医,耳濡目染,获益良多,现仅将陈老运用吐法疗疾的点滴经验介绍于后。因证用药随药取吐运用涌吐的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院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呕吐而出,这是吐法的主要适应证。实证有瓜蒂散、三圣散、稀涎散;虚证有参芦饮。陈老认为这是吐法中的常方大法,临床运用,仍然要辨证施治,随药取吐。他说:治实证  相似文献   

9.
从温病通下法的内涵及通下法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通腑泄热、导滞通便、增液通下、通瘀破结、宣肺通腑5个治法的不同作用、各自适应证及治疗机制,认为通下法并非一味攻下燥屎,实为逐邪,其重在抓主证,审病因,辨病机。  相似文献   

10.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湿热积滞,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承气汤了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阳明腑实证,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有通腑泻热,荡涤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对于燥屎内结、停痰蓄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证均可用之。根据以上特点,且许多脑病常兼夹腑实之证,因此大承气汤在治疗脑病中的应用很多。  相似文献   

12.
下法属于攻法,主要治疗里实证。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消肿等作用。皮肤病虽然发生在肌表,但实质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宜于宣肃,腑气贵于通降,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皮毛之疾在治疗时常需顾及腑气的泄降。因热而结者则宜寒下,表证未解里证已成者则宜表里双解,有血瘀之证则宜活血通下。笔者临床上用下法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解坤  刘维明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0-111,121
对《伤寒论》398条条文进行分析辨别,整理出病机为阳气怫郁的条文,并将其病因归纳总结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水饮、痰涎内结而阳气郁结;少阳枢转不利,胆火被郁;阳明热结偏盛蕴结于里;肝胃气机失调,阳气内郁;表证误治而阳气被郁。其治疗应根据病因、病位,针对阳气怫郁的病机,分别采用发散风寒,宣畅卫阳;疏利气机,散少阳相火;开泄水结,通利经气;涌吐痰涎,伸展胸中阳气;清热攻结,通利腑气等治法。  相似文献   

14.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温热积不足,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善理肝胃,平肝胆郁火,通利三焦,郁火平则热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热不上冲,津液不升,头部汗出即解;胃津足则胃气和,则呕逆,心下满,大便坚可随之而解;食欲因胃肠功能恢复而正常;胃肠水分不缺,吸收作用正常,血中水分充足,血液循环状况恢复正常,则四肢血液顺畅,手足冷及脉沉细或微弱的症状解除。阳微结证在一般情况下是小柴胡汤证,对于这个特殊复杂的证候群,在治疗原则上,应该完全遵守柴胡证的禁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均非其法,此证更非三阴证,温之亦不可,只有柴胡类方和之,方为正治。  相似文献   

16.
郭老在临证论治中,善于使用下法,今初步整理其经验于下。下法的作用郭老认为,下法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直接排除肠胃内的有形之物,如痰、饮、食、血、燥粪、蛔虫等。二、攻逐邪热。凡肺胃郁火、肝火、风热怫郁于上,可使用下法以釜底抽薪;若中下焦热盛,热结宵肠,可使用下法以斩关夺将。三、攻逐寒积,如暴食过量冷物,冷积停滞肠胃;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等。四、调整气机。顺应胃、肠、胆等腑气的下行,借以调整全身气机升降流通,消除体内有形或无形之郁滞。  相似文献   

17.
急下存阴     
泄下法、早见于《内经》,张仲景继《内经》设三承气汤和三急下证,意在泻热而保存津液,明末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而且泻热,倡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及时逐邪,勿拘结粪。叶香岩《温热病篇》云:“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可见不论病在气分,营分、血分均有可下之证。至于病有兼夹证,随证可以下法与他法合用,如热邪搏结的心下痞,则拟下法与清热法合用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水热结实之大结胸证,则拟泄热逐水之大陷胸汤;蓄血在里,则拟下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之挑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病因热灼津枯  相似文献   

18.
在热病急症中,若能合理运用通腑法,确有“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现就通腑法在热病急症中的运用,谈谈个人临床体会。一,毒随便解热病易化燥伤阴,阴伤则胃肠燥结,腑气不通,变证蜂起,通腑泄热,使毒随便解,是治疗热病的关键。病例一:王××,男性,4岁,1969年8月11日入院。  相似文献   

19.
泻下法是临床祛除病邪的一种常用治法,尤其适用于急症,其通过"去邪安正,给邪出路"而保证六腑的正常通降功能。通过论述下法的概念、功能及分类,并结合通腑降浊法治疗横纹肌溶解症、温下法治疗晕厥病、通腑泄热法治疗卒中后肺炎、攻补兼施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等4个中医验案,阐述下法在急症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下法达到泻下存阴、逐邪外出、六腑通降等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腑法首见于《中藏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法,与八法中的下法有意义相同之处.《内经》云:"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下法适用于实热内结,水饮停滞,瘀血留着,虫积等里实证,由于证型和所用药物不同而分寒下,温下,润下和峻下等.如今之通腑法是在其基础上扩大用途,并非等同于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