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吡喹酮问世,很快成为治疗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首选药。吡喹酮是左、右旋各半组成的外消旋化合物,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拆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而获得左旋吡喹酮和右旋吡喹酮二种光学异构体。左旋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疗效优于吡喹酮,而右旋吡喹酮杀血吸虫作用甚微因此,我们用吡喹酮及两种光学异构体进行了大鼠实验治疗以及在现场采用左旋吡喹酮与毗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吡喹酮(消旋吡喹酮,译者注)、左旋吡喹酮和右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雌雄虫的皮层及生殖器官超微结构的损害。取5周龄的雄性ICR小鼠,每鼠经皮肤感染30条日本株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或通过浸尾法每鼠感染100条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动物于感染后35天,分别一次口服左旋吡喹酮、右旋吡喹酮或吡喹酮,剂量为500mg/kg,并于服药后1、3和7天处死,从  相似文献   

3.
吡喹酮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吸虫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左旋同分异构体中。此药不仅能杀死血吸虫成虫,还可以抑制宿主组织内的虫卵周围炎症反应。本实验应用小剂量的左旋吡喹酮治疗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观察其对肝脏病变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体重20~22g 雄性小鼠120只经腹部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30d,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1)左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LPQ 组),以75mg/kg 左旋吡喹酮(LPQ)悬液灌胃给药;(2)消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PZQ 组),以150mg/kg 消旋吡喹酮(PZQ)悬液灌胃给药;(3)对照组,不给药。每组分别在给药后3、7、14、21、  相似文献   

4.
左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皮层损害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1次灌胃给药左旋吡喹酮75mg/kg或消旋吡喹酮150mg/kg,经10min、30min和1、24、48h分别收集成虫,作透射电镜观察。左旋吡喹酮组给药10min后,外皮层基质出现水肿、空泡、分泌体减少。给药1h后,环肌断裂、溶解。给药48h纵肌肿胀;皮层细胞体出现损害,核膜消失,核仁模糊;有时可见皮层结构散失,皮层细胞体显露。结果表明,左旋吡喹酮组的病损程度较消旋吡喹酮组为甚。  相似文献   

5.
左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皮层损害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日本吸虫小鼠1次灌胃给药左旋吡喹酮75mg/kg或消旋吡喹酮150mg/kg,经10min,30min和1、24、48h分别收集成虫,作透射电镜观察,左旋吡喹酮组给药10min后,外皮层基质出现水肿,空泡,分泌体减少,给药1h后,环肌断裂、溶解。给药48h纵肌肿胀;皮层细胞体出现损害,核膜消失,核仁模糊,有时可见皮层结构散失,皮层细胞体显露,结果表明,左旋吡喹酮组的病损程度较消旋吡喹酮组为甚。  相似文献   

6.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70 d后,将其分为3组:1)甲苯咪唑组:用灌胃的方法给予甲苯咪唑50 mg/kg,1次/d,连续2 d;2)吡喹酮+甲苯咪唑组:第1 d灌服吡喹酮1次,剂量为300 mg/kg;第4 d和第5 d灌服甲苯咪唑,给药剂量和次数同甲苯咪唑组;3)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第6 d分别剖杀实验大鼠,分离、记数、观察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甲苯咪唑组的减虫率为28.32%,虫荷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45);吡喹酮+甲苯咪唑组与甲苯咪唑组比较,减虫率差异无显著性(P=0.999)。结论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有效,但杀灭效果较差。吡喹酮和甲苯咪唑联用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无明显协同杀灭效应。  相似文献   

7.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70d后,将其分为3组:1)甲苯咪唑组:用灌胃的方法给予甲苯咪唑50mg/kg,1次/d,连续2d;2)吡喹酮+甲苯咪唑组:第1d灌服吡喹酮1次,剂量为300mg/kg;第4d和第5d灌服甲苯咪唑,给药剂量和次数同甲苯咪唑组;3)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第6d分别剖杀实验大鼠,分离、记数、观察广州管圃线虫成虫。结果甲苯咪唑组的减虫率为28.32%,虫荷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45);吡喹酮+甲苯咪唑组与甲苯咪唑组比较,减虫率差异无显著性(P=0.999)。结论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有效,但杀灭效果较差。吡喹酮和甲苯咪唑联用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无明显协同杀灭效应。  相似文献   

8.
猪囊尾蚴病(简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共患互染的寄生虫病。本病不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而且屠宰后其胴体、内脏无利用价值,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感染有钩绦虫病,严重危害健康。近年来,国外应用吡喹酮治疗牛囊尾蚴病及国内有以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治疗猪囊尾蚴病的报道,都取得较好疗效。  为寻找探索较经济效益好而有效的疗法,我们从1991~1995年应用丙硫苯咪唑和盐酸左旋咪唑对自然感染囊尾蚴病的46头猪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除1头病猪因服用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外,其余45头均获满意疗效,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安全有效的抗血吸虫药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化学治疗是防治血吸虫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将近年来的主要进展综述如下: 1 吡喹酮吡喹酮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近年研究进展主要有: 1.1 左旋吡喹酮吡喹酮是一种外消旋化合物,由左旋和右旋光学异构体各半组成。国外虽有部分学者报告其抗日本血吸虫作用集中在左旋异构体,但至今未见临床报告。而国内学者则作了大量研究。刘约翰等报告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拆分,得到左旋与右旋二种光学异构体,小白鼠急性测毒,左旋吡喹  相似文献   

10.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1次口服75mg/kg左旋吡喹酮或150mg/kg的混旋吡喹酮后,间隔10min~7d不同时间取虫,以IFA分别检测整体虫和成虫切片的体表抗原。结果显示,给药后10~30min有半数虫体体表有点状弱荧光;1~6h后虫体吸盘处和尾端有较明壳荧光;6h后,几乎整个虫体均有较强荧光。至第3d,虫体荧光强度较前减弱。且两治疗组虫体体表抗原暴露情况无明显差异。提示,左旋吡喹酮与混旋吡喹酮一样亦可干扰血吸虫成虫皮层代谢过程,使皮层损害,体表抗原暴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喹酮、三苯双脒、左旋咪唑、蒿甲醚、青蒿琥酯、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体外对华支睾吸虫成虫的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100个/只)5~7周后解剖,从胆总管内采集华支睾吸虫成虫,亨氏盐平衡溶液培养。取24孔培养板,每孔放置华支睾吸虫3~4条,加入不同浓度的上述药物,于药物处理后1、4、24、48和72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虫的活动和形态变化。结果吡喹酮可迅速减弱华支睾吸虫的活动,使口吸盘丧失吸附皿壁能力,虫体蜷缩、皮层出现空泡。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最低致死浓度为0.1μg/ml。三苯双脒0.5、1和10μg/ml组虫体接触药物后迅速麻痹伸直呈松弛状。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的最低致死浓度为0.05μg/ml。左旋咪唑10和20μg/ml组华支睾吸虫的活动经药物作用后逐渐减弱,虫体松弛,但48h后,大部分虫体和口吸盘明显恢复活动。左旋咪唑的浓度高达50μg/ml时,虫体立即伸直麻痹,其表现与三苯双脒组相仿。蒿甲醚和青蒿琥酯10μg/ml和50μg/ml组虫体和口吸盘的活动减弱,虫体收缩,继则松弛,体表出现空泡,培养72 h后两组均有半数以上虫体死亡。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10μg/ml和5...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的小鼠LD_(50)分别为2463、1344和2553mg/kg。右旋吡喹酮的毒性显著大于左旋与消旋吡喹酮。实验治疗证明,左旋吡喹酮是杀虫的有效成分,而右旋者则几乎无效。现场临床治疗左旋吡喹酮的剂量为单剂15和20mg/kg,治后6个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86.0%和83.3%(P>0.05)。左旋和消旋均为单剂30mg/kg,治后3月和6月的阴转率,左旋分别为85.2%与87.7%,与消旋的疗效(72.1%与73.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采用左旋30mg/kg(单剂)与消旋50mg/kg(单剂)与总剂量60mg/kg(二日疗法)进行比较。治后3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78.33%、70.69%与73.47%(P>0.05)。左旋20mg/kg与消旋40mg/kg(单剂),配对双盲试验,治后4月和6月,左旋组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4.9%与96.3%,与消旋组(97.1%与94.0%)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服药后副反应轻而少。结果提示左旋吡喹酮治疗轻、中度感染者的剂量可为吡喹酮剂量的一半,疗效相似。说明该药具有高效、毒性小、安全、疗法简便的优点,有助于大规模化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免疫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吡喹酮化疗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吡喹酮与宿主保护性免疫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协同作用。 [方法 ]用粗成虫抗原 (AWAg)和排泄分泌抗原 (ESAg)免疫大鼠或感染 2 0条华支睾吸虫囊蚴获得保护性免疫 ,用 5 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大鼠 ,用亚致死量吡喹酮(5 0 mg/ kg)治疗 ,以回收虫体数观察疗效。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用 PC- SAS系统的 ANOVA和 Nparlway Kruskal- Wallis检验法。 [结果 ]1在对照组 ,ESAg免疫接种组和 AWAg免疫接种组吡喹酮杀幼虫效果明显高于成虫 ,3组均为 P<0 .0 1。2感染后的减虫率 ,与对照组比较 ,ESAg免疫接种组 (35 .6 % ,P<0 .0 1)和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组 (97.5 % ,P<0 .0 1)较高 ,而在 AWAg免疫接种组 (2 3.4% )较低。吡喹酮的疗效在 ESAg免疫接种组显著增高。 [结论 ]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疗效在大鼠具有获得性免疫的情况下相协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体外实验观察了左旋吡喹酮(L-PZQ)对日本血吸虫毛蚴和尾蚴的作用,并用消旋吡喹酮(dL-PZQ)作比较。结果:左旋毗喹酮(0.2μg/ml)与倍量消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的毛蚴和尾蚴均有明显的杀虫作用,毛蚴对该药更为敏感,但L-PZQ与dL-PZQ在所用剂量下两药作用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对该药的杀虫机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经皮肤给药治疗血吸虫病是一项新的探索.1986年以来我们对此作了多项动物实验,如吡喹酮透皮剂的筛选,吡喹酮经皮肤给药后血清药浓度的测定,血吸虫病家兔用吡喹酮经皮肤给药一次即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消旋吡喹酮与左旋吡喹酮经皮肤给药有效剂量的实验研究,并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6.
报告了一种吡喹酮控释棒,并实验观察了这种用于皮下埋植的吡喹酮缓释制剂在大鼠和家犬体内的缓释效果和对家犬细粒棘球绦虫成虫感染的驱虫作用。初步观察结果,在大鼠体内60天的药物释放率为47.6%;在家犬体内75天的释放率为52.3%。在实验犬体内吡喹酮埋植量为32.93~65.88mg/kg的情况下,有明显的驱虫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治疗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于感染后60 d,两治疗组粪检阳性鼠分别给予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后第3 d剖杀各组大鼠,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三氯苯达唑治疗组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受破坏,肌肉层坏死;吡喹酮治疗组虫体皮层外质膜及基质层消失,肌层存在但较紊乱;对照组虫体体壁结构完整。结论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体壁均有损伤作用,以三氯苯达唑所致的虫体损伤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感染日本血吸虫35d的小鼠用左旋吡喹酮(L-Pra)150mg·kg-1,或右旋吡喹酮(D-Pra)150、600mg·kg-11次灌胃治疗,在给药后的15min,1、2、4、8、24h分别解剖取虫,以扫描电镜观察血吸虫的皮层变化。结果,发现,L-Pra150mg·kg-1对血吸虫可引起明显和广泛的损害,包括皮层的严重肿胀、融合、糜烂和剥落,并伴有宿主白细胞的粘附;盘状感觉器官亦示有明显的肿胀、变形和破溃。用D-Pra150mg·kg-1治疗的血吸虫皮层损害轻微。如剂量增至600mg·kg-1,虫的皮层损害与L-Pra150mg·kg-1引起的相似,但程度较轻。结果认为,吡喹酮的2种旋光对映体对血吸虫的药理作用虽极为相似,但右旋吡喹酮的作用较左旋吡喹酮的为差。  相似文献   

19.
左旋咪唑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左旋咪唑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作用。方法 盐酸左旋咪唑和左旋咪唑碱口服剂量为 2 6 .2 5 m g/kg,分别于小鼠感染前 2天口服 ,连服 7d;涂肤剂为 1.0 %、2 .0 %、3.0 %、5 .0 %和 7.0 % ,分别于感染前 2、1天和当天涂肤。停药后 4周解剖 ,检获虫体。结果 盐酸左旋咪唑水溶液和左旋咪唑碱水溶液分别口服 ,两者的减虫率都为 0 ;5 .0 %的盐酸左旋咪唑于感染当天涂肤、7.0 %盐酸左旋咪唑于感染前 1天涂肤 ,减虫率均为 10 0 .0 % ;2 .0 %、3.0 %和 5 .0 %的左旋咪唑碱于感染前 1天涂药 ,减虫率即可达到 10 0 .0 %。结论 左旋咪唑涂剂能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感染 ,左旋咪唑碱效果优于盐酸左旋咪唑。口服无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的疗效。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与B组、吡喹酮治疗A组与B组、对照A组与B组,每组5只大鼠。将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6组大鼠,每只大鼠注射15个囊蚴。治疗A、B组分别于感染后30d和60d用相应药物治疗,用药后第3d剖杀大鼠,回收虫体,计数虫体回收数和虫囊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和吡喹酮治疗A组童虫检虫率分别为(20.00±4.72)%和(21.33±5.58)%,与对照A组(40.00±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和吡喹酮治疗A组童虫减虫率分别为50.00%和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B组和吡喹酮治疗B组成虫检虫率分别为(2.69±5.95)%和(22.60±8.95)%,与对照B组(53.33±9.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B组和吡喹酮治疗B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7.50%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同剂量与疗程的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均有效,其中两药物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效果相似,杀灭成虫效果三氯苯达唑优于吡喹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