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组病例自然绝经后221例,手术绝经后4例。年龄从40岁至79岁,平均57.4±6.67岁。绝经后年限平均9.6±6.67年。本组采用SPA-Ⅳ型骨矿分析仪,测定右桡骨中远三分之一处骨矿含量,除以骨宽,得出骨密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及绝经后年限延长而下降,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同时增高,与行经年限无明显关系。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上,峰值骨量减2个标准差与减2.5个标准差比较,在50~59岁年龄组与1~10年绝经后年限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其他年龄组及绝经后年限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绝经后年限组骨密度的变化比不同年龄组骨密度的变化明显;同一年龄不同绝经后年限骨密度的变化与同一绝经后年限不同年龄骨密度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255例骨矿含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及骨矿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SD-1000型骨矿物仪测量255例老年糖尿病患。结果:①男性糖尿病患BMC显高于女性,男、女性BMC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②随着病程的增加BMC降低,呈显负相关;③男性糖尿病患BMC与体重指数(BMI)呈显高正相关,女性患BMI20-25kg/m^2组与大于25kg/m^2组之间BMC相差不显;④本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发病率为38.04%,其中男性为32.45%,女性为46.15%。结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所得骨矿含量数值更好的评估骨强度,监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提高高危患者骨折风险识别能力。方法选取吉林省2375例50—89岁体检者运用美国OSTEOMETER DTX200周围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受检者非受力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应用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X±S表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50~59岁年龄组OP发生率为9.33%,女性为7.38%;60~69岁男性OP发生率为18.59%,女性为26.26%;70~79岁男性OP发生率为40.00%,女性为55.90%;80岁以上男性OP发生率63.93%,女性为71.42%。结论提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骨密度及BMC均呈下降趋势,女性下降速度明显较男性快,OP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各年龄组之间OP发生率女性亦均高于男性;T值大于-1的受检者中有5.74%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亦为骨量减少范围,这类人群远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骨折的发生率很高,故骨矿含量(BMC)在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肢体延长术中的骨矿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腿痛及腰椎骨折与骨矿含量的关系。方法:测定患者的骨矿含量及腰椎CT扫描并与同年龄段健康人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性腰腿痛患者中的骨矿含量低于同年龄段健康人(P<0.01),骨矿含量的降低也可引发腰椎骨折。结论:老年性腰腿痛、腰椎骨折与骨矿丢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7.
VDR基因型分布及其与骨矿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与骨量及骨代谢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重视。我们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对96名沈阳妇女VDR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来自于一项正在进行的骨代谢影响因素研究课题。采用标准方法(Nucleonkit,scotlab,UK)从白细胞中提取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来扩增特定基因段。用BsaM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产物,以2%琼脂糖电泳分离判定VDR基因型。使用DPX-L(LunarUSA)骨矿测定仪测定研究对象的腰椎(L2~4)及髋部骨矿含量(BMC)。结果:与其他国家人群相比,该人群VDR基因的分布状态不同。VDR基因的bb型占总数的91.7%;Bb型仅占8.3%,而且BB基因型完全不存在。在青年妇女中发现bb基因型组股骨颈BMC高于Bb型组股骨颈BMC(P=0.027)。老年妇女bb基因型组股骨颈BMC也高于Bb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发现其他部位BMC与VDR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放射线测量骨矿的原始数据是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由于该值与骨大小和(或)体重成正比,因而用骨投影面积、骨体积和体重标准化BMC以消除它们的影响,分别称为面积骨密度、体积骨密度和体重标准化BMC(BMC/体重)。用面积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体积骨密度可消除骨大小的影响,但整体骨体积尚难于在活体中获得;体重标化BMC,数据易获得,且在应用中初步表现出其优越性,可能在骨质疏松诊断应用中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银川地区280例老年人骨矿含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SD-1000型骨矿物仪测定银川地区280例老年人尺桡骨骨矿含量。结果表明:男性骨矿含量显著高于女性;骨矿含量随年龄的增大逐渐降低;绝经年限越长的妇女其骨矿含量越低,骨矿含量与运动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本组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1.1%,其中女性是男性的3.75倍。  相似文献   

10.
骨矿含量与骨折相关性及其骨折危险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测量了82例骨折病人和171例正常人的桡骨骨矿含量,结果表明:骨折病人的骨矿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骨矿含量与骨折危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骨矿含量与骨折危险性呈负相关,骨矿含量每下降0.1g/cm2,骨折危险性增加1倍。以骨折危险性高于20%为骨折高危人群,则男性骨折危险阈值为0.58g/cm2,女性骨折危险阈值为0.54g/cm2。  相似文献   

11.
男性青少年身体成分与骨矿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青少年身体成分中瘦体重和体脂含量究竟那种成分对骨矿含量影响起主要作用,我们对58名男性青少年(年龄17.2±0.7岁,范围:15.5—18.7岁)进行人体测量,计算出瘦体重和体脂含量,用BH-6012型二维扫描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侧桡骨中远1/3处及桡骨超远端骨矿含量(BMC,g)、骨宽(BW,cm)、骨密度(BMD,g/cm2),为消除身高的影响分别计算桡骨中远1/3处和桡骨超远端BMD/身高值(BMD/H,g/cm3)。以桡骨中远1/3处及桡骨超远端的BMC、BMD、BMD/H作因变量,年龄、身高、瘦体重、体脂含量作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瘦体重和体脂含量均与骨矿含量有关(P<0.05),但经骨形态即骨宽较正的骨密度及身高校正的BMD/H仅与瘦体重有关(P<0.05),因此说明男性青少年身体成分中瘦体重对桡骨超远端骨密度的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Ⅱ型患者的骨矿含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20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男性91例,女性108例;年龄33~88岁;患病史0.5~25年。用单光子骨密度扫描仪测量非优势臂桡、尺骨中、远端1/3交界处。结果显示:(1)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男性为38.3%,女眭为48.1%;(2)随着病程的增加骨密度降低,呈显著负相关;(3)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降低,同样呈显著负相关;(4)男性糖尿病患者在体重与身高的平方的比值(kg/m^2)22-28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在低于比值22和大于28时减低,女性患者同样显示在比值低于21和大于27时骨矿含量低于比值在21~27范围之内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观察不同季节补钙对北方男性青少年骨矿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6名男性青少年(年龄17.2±0.7岁)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在冬春季补充碳酸钙胶囊,每天500 mg元素钙,第二组夏秋季补充相同的钙胶囊.在实验前后进行人体测量,三天称重法膳食调查,三天活动量记录法测体力活动量,用BH-6012型二维扫描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桡骨超远端的骨矿含量(BMC,g/cm)、骨密度(BMD,g/cm2)和骨宽(BW,cm).对有关变量进行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结果该人群膳食钙的摄入量为544±185 mg/d,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P<0.05),但在同一季节中两组间无差异.12个月后,第二组桡骨超远端BMC(8.83%±6.55%)、BMD(4.28%±5.41%,)增加的百分数明显高于第一组BMC(5.45%±7.21%)、BMD(3.09%±4.01%)(P<0.05).BW、身高、体重的增加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季节对补钙效果有影响,在北方地区对低钙膳青少年补钙时,选择夏秋季节对增加骨矿含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高海拔对骨折愈合矿含量的影响,分别在拉萨(海拔3658m)和重庆,采用当地家兔制成胫骨横形骨折模型,三角针内固定,于术后2,4,6,8,10,12周分别截取标本,行X线摄片,单光子吸收检测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以及CT扫描,测定骨痂区BMD,BMC和CT值,结果BMD,BMC,C值两组镁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海拔环境下骨折区骨矿析出和沉积速度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分析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同年龄组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及其骨钙素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 3月-2012年3月在我院收治人院确诊的患者86例。应用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其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放免法检测其 骨钙素。应用SPSS13.0对比研究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与骨钙素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86例骨质疏松 症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及髋关节骨矿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而血清骨钙素水平相对增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骨钙素与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 05),结论血清骨钙素在早期诊断骨质疏松 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动对老年人骨密度、骨矿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OP)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测定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了解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及时指导老年人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是预防老年性OP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骨矿含量降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随着每年的发病,患者的症状将逐渐加重。我们对60例病程长、病情重的肺心病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发现肺心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骨矿含量会逐渐降低,从而发展为骨质疏松,同时也找到了一些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组人群[小体重组(<45 kg)、标准体重组(45~60 kg)、大体重组(>60 kg)]的骨矿含量结果,探索体重对骨矿含量及其标化的影响。方法纳入290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按体重大小分为大体重组、标准体重组、小体重组。通对不同体重组人群的腰椎L1~4、股骨的骨矿含量及骨密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年龄、体重作为应变量,腰椎或股骨颈骨矿含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低体重组的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骨矿含量均明显低于标准体重组和高体重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L1~4及股骨颈骨矿含量均下降,年龄每升高1岁,L1~4骨矿含量下降0.364 g、股骨颈骨矿含量下降0.031 g;随着体重增长,L1~4及股骨颈骨矿含量均升高,体重每增长1 kg,L1~4骨矿含量升高0.548 g、股骨颈骨矿含量升高0.025 g。结论成年女性的体重与骨矿含量显著正相关,因此,体重是骨矿含量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避免骨质疏松的漏误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对合肥地区372例标准体重的农民进行测试,发现各组均值男性大于女性,表明正常值须男女分别建立。按10岁分组,见男性各组均值在20岁后进入峰值期,且持续稳定至40岁以后,表明峰值期长。女性从17岁到29岁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30~39岁才形成峰值期。且短,只10年。峰值降落期也较早,40岁后即开始。讨论认为本文正常值男性17~19岁(青春期)和20~49岁(青壮年),女性取17~29岁(青年期)和30~39岁(壮年)的各自x±1.645s为合理。而其后年龄组为自然衰落,不宜作为正常值。并考虑到骨矿含量与生活背景和劳动方式等相关,故建议每10年各地区有必要修正各自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拉萨地区藏族正常人群骨矿含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解正常藏族人群骨量分布,确定峰值骨量的年龄段,寻找骨丢失规律,为骨质疏松骨密度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5∽89岁健康藏族男女681人,20岁以前以5岁为一年龄段,其它以10岁为一年龄段,对男女分别进行分组。用DTX-200(美国OSTEOMETER公司提供)双能X线密度仪,对非优势手臂的远端进行测量,取结果的平均值,数据输入SPSS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峰值骨量男女都在30∽39年龄段,以后随年龄增加骨量逐渐减少。男性在60∽69年龄段骨量丢失达17.61%,70∽79年龄段骨量丢失达23.90%;女性在50.59年龄段13.91%。女性60∽69年龄段骨量丢失已达26.48%。结论 应依据不同地区正常人群骨量分布,建立诊断标准,用骨量丢失百分率诊断骨质疏松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