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老年病之一,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大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1)增加体育锻炼和钙的摄入量;(2)在并发骨折之前开始治疗骨质疏松,保持骨的坚硬度;宽大)对骨折并发症的治疗。本文简要介绍目前骨折疏松症的几种药物治疗及其作用机制,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CHD)是发达国家人口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也呈增长趋势。近年来CH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无突破性进展。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CRP与CHD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多,逐渐揭示了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本文就CRP与cHD的关系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治疗T2DM的关键就是改善机体IR的状态。中医药在改善IR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开始关注中医药在T2DM改善IR方面的作用,对其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鉴于胰岛素抵抗与慢性低度炎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基于经典胰岛素传导及炎症信号两大类通路,从中药活性成分、提取物以及中药复方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中药在改善IR的相关研究,旨在为中药治疗T2DM、改善IR的研究与治疗提供借鉴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和发展可能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例如炎症、细胞因子、多元醇途径和氧化应激。Toll样受体4(TLR4)是经典免疫炎症反应的介导因子之一,可以通过与其配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诱导炎性因子的产生。随着人们对DR发生机制的不断探索,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与DR之间的迷雾渐渐被揭开。本文主要从氧化应激、炎性因子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糖基化终末产物、表观遗传学、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TLR4信号通路在DR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复方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肝性脑病(脏)是重症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血氨增高是HE的临床特征之一,在HE的发病机制中氨中毒十分重要,因此降低血氨是治疗HE的主要措施。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采用复方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HE患者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血管壁上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慢性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近期研究表明,一些脑梗死危险因素和AS密切相关,及时消除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可减缓AS的进展。现将AS主要发病机制及其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61例中重度A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针刺组采用鼻内针刺治疗(经鼻内镜针刺双侧鼻腔内迎香穴),留针20 min,隔天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及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针刺组患者血清IgE含量及鼻腔分泌物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VAS和RQLQ总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患者血清IgE及鼻腔分泌物SP、VI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鼻腔分泌物NPY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及VAS、RQLQ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认为鼻内针刺疼痛程度较轻,可以耐受;且患者出血量不多,易止,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鼻内针刺可明显改善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的鼻部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鼻黏膜神经功能,并以神经肽为介质,经神经—免疫网络通调节免疫应答,从而降低神经源性炎症程度以有效改善AR症状。  相似文献   

8.
慢性前列腺炎辨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前列腺炎(CP)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虽然采用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但临床疗效不确切,病情易反复。近年来,中医辨治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效果,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发病机制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炎症学说是重要的机制之一。急性脑梗死早期,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其释放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等,促使循环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滚动、黏附至损伤的血管内皮,迁移并穿过血脑屏障,渗透、浸润脑实质,通过释放多种促炎介质进一步扩大局部炎症反应,加剧损伤部位及缺血半暗带的组织损伤。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各种原因导致的瘀血痹阻脑脉有关,治疗该病具有优势。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活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研究进展,就其调节急性脑梗死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TNF-α、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进行论述,以期阐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科学内涵,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氧化/亚硝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病理过程,介导缺血性脑卒中期间的神经元损伤,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害和出血性转化。回顾目前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氧化/亚硝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依据其发病机制对西药相关作用靶点和中药主要药理作用进行简要概述。对比中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以期在今后的治疗中发挥其各自优势,中西药治疗并举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菊美 《河北中医》2009,31(3):407-40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迁延难愈,治疗难度较大,尤其是慢性ITP(CITP),自发缓解的机会极少。由于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在治疗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西医治疗首选皮质激素,但副作用较大,在激素治疗无效时,多采用丙种球蛋白输注、免疫抑制剂、切脾等法治疗,此类方法因价格昂贵及创伤性之劣势,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ITP正在显示出其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宫颈糜烂发病向低龄化发展已成为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与单纯疱疹病毒(HS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密切关系,目前临床上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有很多,多从局部治疗为主,我院自2005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微波治疗宫颈糜烂136例,效果良好,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早饱、腹胀、恶心、嗳气、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该病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FD,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病因,也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DK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除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及遗传等因素以外,炎症可能是DKD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启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姚玉庆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8):104-10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本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变化及生化异常,无具体的器质性病变。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采用镇静、抗痉挛及止泻或通便等药物对症治疗,其效果欠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IBS中西医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在国内消化科门诊中其患病率高达30%以上,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高达20%~40%。许多学者认为部分FD患者与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及心理因素有关,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常规采用吗丁林片、雷尼替丁胶囊治疗,疗效不满意。笔者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44例FD患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分析痤疮的发病原因,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痤疮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治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67.5%),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情志疾病,本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从而制约了其治疗,PSD的发病与经络密切相关,但对其研究较少。本研究创新性地从经络学角度探讨PSD的发病机制,提出PSD的发病与多条经脉相关,尤其是足厥阴肝经,为PSD机制的揭示奠定了经络学基础,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益坤消痞汤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26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坤消痞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41%高于对照组的87.30%(P <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胃脘疼痛、消化道反应、大便稀、身热不扬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hs-CRP、PCT、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hs-CRP、PCT、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观察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不大(P> 0.05)。结论 益坤消痞汤治疗急...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痴呆(VD)是因脑血管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障碍,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VD的发病也呈日益增高趋势。补肾活血法为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常用治疗方法,笔者前期采用补肾活血法组方治疗血管性痴呆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采用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复制VD小鼠模型,并观察了该药对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VD作用机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