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认2008年10月南昌市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 [方法]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从采集样品中选取6份可疑食品、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和1份呕吐物,运用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同时按GB/T4798.7-2003对所有采集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普通PCR技术对所分离的可疑菌株进行耐热溶血素(TDH)和不耐热溶血素(TLH)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荧光PCR结果显示: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显示:4份食品、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分离到的菌株,神奈川溶血试验阳性;95份相关从业人员肛拭子未发现副溶血性弧菌;普通PCR检测发现: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TDH阳性,4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TLH阳性.[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带有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方法根据国标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1]及GB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2]对就餐单位留样食品(9份)、中毒患者留取的粪便标本(6份),患者肛拭标本(3份)共18份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结果从2份留样食品、6份粪便样品,3份肛拭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Taqman MGB探针实时PCR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副溶血性弧菌的toxR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建立基于Taqman MGB探针的实时PCR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方法。[结果]通过对20种细菌的DNA进行扩增,结果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可产生特异性扩增,与其他细菌无交叉反应;对纯菌而言,菌液灵敏度为23/ml,DNA浓度为130Pg。定量关系式为:y=3.353151Ln(x)+43.797989,R^2=0.947952。67份冷冻海产品中2份副溶血性弧菌实时PCR检测结果阳性,相对应的有1份样品副溶血性弧菌培养阳性,检测时间仅需2h。[结论]该反应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极高的特异性,可用于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崇明县农贸市场所售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防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4789.7-2003进行各类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结果431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份,检出率为1.86%;其中156份海、水产品检出7份,检出率为4.49%;57份腌腊制品检出1份,检出率为1.75%;其余样品均未检出阳性菌株。结论崇明县农贸市场所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应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食物中毒事件中所采集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快速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采用现行标准检验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运用标准检验方法在22份食物样本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株,7份粪便样本中分离到5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在食物样本中检出核酸阳性1份,粪便样本中检出6份;所分离到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4种PFGE带型,指纹图谱相似度为93.48%~97.44%。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同一克隆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PFGE可有效用于食物中毒的分型研究及溯源分析,实时荧光PCR可作为现行标准检验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引发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实验室检验。方法:按照GB/T4789-2003[1],对12份肛拭子、2份呕吐物,1份粪便,3份餐车食品进行致病菌检验。结果:12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6株,检出率50%。结论:本起食物中毒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8.
温州市食品污染物中副溶血弧菌污染调查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品污染物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初步确定可能污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高危食品,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为食品安全的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参照GB/T4789.7-2003对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鉴定[1]。结果:检测生肉(牛、羊、鸡、猪)、熟肉制品、水产品(包括海水鱼、淡水鱼)、冷菜共4类样品494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75株,检出率15.2%;4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的为水产品(20%)。水产品中不同样品检出率:虾31.11%,贝21.88%,蟹16.67%,鱼12.20%,各类食品中9月份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结论: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和洞头县各类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贝、虾类水产品污染高于鱼和蟹。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病原学检测及分子分型溯源研究。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7—2013对事件中病例的粪便/肛拭子、可疑食物等10份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和鉴定。利用荧光PCR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特异的ToxR基因进行检测,并采用多重荧光PCR对其进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电泳获得指纹图谱,并经Bio Numerics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4例病例的粪便/肛拭子和2份可疑食物样本中共分离出6株副溶血性弧菌,含5种血清型,分别为O1:KUT、O1:KUT、O3:K6、O4:KUT、OUT:KIII、O3:KUT。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扩增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的ToxR基因。所有菌株tlh基因均为阳性,分离自病例的粪便/肛拭子的4株菌株tdh毒力基因均为阳性;分离自可疑食物的2株菌株中有1株为tdh毒力基因阳性,另1株为阴性;所有分离菌株trh毒力基因均为阴性。聚类分析显示,菌株间相似系数为62.3%~100.0%。分离自可疑食物的菌株与病例的菌株带型不一致,为不同菌株,分离自病例的同一血清型的菌株同源,不同血清型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1起由携带tdh毒力基因的O1、O3、O4等多种血清型的不同克隆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现场处置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名患者和2名厨师的便样和肛拭子7份、午宴剩余的食物9份样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进行检测。结果:患者便样均检出5株副溶血性弧菌,占100%;厨师便样中检出1株,占50%;食物样品中检出6株,占66.7%。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杨娟  马智龙  蔡震 《现代预防医学》2016,(20):3699-3702
目的 了解泰州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有效的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T 4789.7—2010)对112份水产品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分离菌株的药敏实验采用K - B法。结果 112份样品3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 33.9%。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52.6%,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四环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100.0%。结论 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并有部分菌株耐药。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不同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杭州市食品和菜肴加工环节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冷菜间厨师粪便带菌情况,为防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4789.7-2003进行检验。结果431份海产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9份,检出率为11.37%;77份冷菜检出2份,检出率为2.60%;403份加工环节采样样品检出24份,检出率为5.96%;300份冷菜间厨师粪便检出1份,检出率为0.33%。结论杭州市海产品、冷菜和菜肴加工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冷菜间厨师粪便带菌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别从 1份海水、 1份海泥和 3份蛤肉中检出了神奈川现象阳性 ,并产生耐热直接溶血毒素 (TDH )的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为O3 :K6。该方法与一般的细菌培养分离法相比 ,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 ,也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及预防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对一起疑似食物中毒的样本进行快速检测,结合病原学的结果,确定病原体。方法2015年5月广西东兰县发生了一起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应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对留存食品和患者肛拭子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同时对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检测15份食品样本和12份肛拭子标本,除了从1份肛拭子标本中分离培养出O3∶K6副溶血性弧菌外,其余标本均未分离出食源性致病菌。从8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其中所有菌株均携带tdh、tlh和orf8基因,3株携带trh基因。结论这是广西首次利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确诊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同时鉴定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优点,可为食源性暴发事件提供快速、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锡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对5份食品样品、8份环境涂抹样品、7份患者肛拭子、1份厨师肛拭子分别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分析。结果分离自患者肛拭子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3∶K6型,毒力基因检测跨膜转录激活蛋白基因(tox R)阳性,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阴性,PFGE分型图谱一致;分离自食品和环境的2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4∶K42型,毒力基因检测tox R阳性,tdh阴性,trh阴性,PFGE分型图谱一致;两者之间的同源性50%。8株副溶血性弧菌对临床常用的8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由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排除了所采集食品和环境样品被污染作为传染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水产品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情况和由其引起食源性腹泻的危险性。方法:监测本区内超市、菜市场及餐饮业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可疑样品和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对部分所分离菌株进行毒力检测(神奈川试验和脲酶试验)、血清分型和rDNA(核糖核酸)指纹图谱分析,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1)超市、菜市场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率35.0%,餐饮部门阳性率8.6%,总阳性率22.7%;(2)从2家餐饮单位的可疑食物中毒样品(水产品和凉拌菜)中分离出4株副溶血性弧菌;(3)检测303份腹泻病人的粪便,分离出腹泻病原菌76株,排在前三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33株,占腹泻病原菌的43.42%,以6~10月份最多;各种沙门菌16株,占21.05%;第三是志贺氏菌13株,占17.11%。(4)对其中27株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其毒力基因tdh(神奈川试验)全部阳性t,rh基因(脲酶试验)有3株阳性(从食品中分离),其余全部阴性;2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别属于17个不同的血清型r,DNA指纹图谱分为22个核糖型。提示除由一起食物中毒病人粪便中分离的6株菌外,其余各菌株间同源污...  相似文献   

17.
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建立改良分子信标 -实时 PCR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方法 ,应用于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海产品检验。方法 :根据 Gen Bank公布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 (TDH)的保守序列 ,设计一对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 ,用 FAM荧光剂标记探针的 5′,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同时以 11种细菌作对照 ,建立改良分子信标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实时 PCR反应体系 ,应用于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快速诊断和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 :检测 12种细菌 ,只有副溶血弧菌有荧光信号 ,与其他细菌无交叉反应 ,DNA灵敏度为 16 6 .6 fg/ μl,菌液灵敏度为 6 9cfu/ ml或 6 cfu/ PCR反应体系。改良分子信标 -实时 PCR反应体系检测 4 0株副溶血弧菌均出现特异的荧光信号 ,无干扰。对 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共 4 8份样品和 10 0份海产品进行检测 ,9份副溶血弧菌实时 PCR阳性 ,其中 7份副溶血弧菌细菌培养阳性 ,其余样品都为阴性。检测时间仅需 2 h。结论 :改良分子信标 -实时 PCR检测体系快速、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可用于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 ,为食源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方法。[方法]根据基因库公布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FAM荧光剂标记探针的5',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分析,使用于食物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结果]检测灵敏度为170.8fg/μl,菌液的灵敏度为30~70cfu/ml。用此反应体系检测53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出现特异的荧光信号,未见与其它试验种属细菌交叉。对3起食物中毒样品45份用荧光PCR法和国标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荧光PCR检测阳性22份,国标法阳性20份。荧光PCR检测从样品处理到结果只需8h。[结论]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可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检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沿海地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 ,由副溶血性弧菌与其它细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屡见报道 ,主要是生食或加热不彻底的熟食。 1995年以前检出频率最高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4 :K8,1996年以后由产生耐热的直接溶血毒素 (TDH)的O3:K6取而代之。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验法有噬菌体裂解法、PCR法、PFGE法。采用免疫磁株法可有效地收集、浓缩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 ,可显著提高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苏省各类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14年在江苏省13个省辖市采集925份水产及其制品,按照江苏省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中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结果 925份水产及其制品中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品63份,检出率为6.8%,海产品和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P=0.129)。散装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9.5%)高于预包装水产品(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1)。生食水产品和预制半成品检出率高于冷冻水产品和熟制水产品。结论江苏省水产及其制品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应加强对各类水产品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开展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定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深入研究由于食用水产及其制品引起疾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