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首先总结了三级功能的定义与分类,其次阐述了双眼视觉发育和关键期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双眼视觉的检查方法现状,最后介绍了双眼视觉研究在儿童斜、弱视的应用现状与进展,从而为儿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儿童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觉诱发电位与立体视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正勤  方谦逊 《眼底病》1991,7(2):72-75
  相似文献   

3.
卢炜 《眼科》2009,18(5):289-292
本文在复习正常双眼视觉的概念及检查双眼视觉的常用方法和双眼视觉正常范围的基础上,介绍了单眼深度感知和双眼立体视觉近年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即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深度线索获得的深度感知在顶叶皮层的CIP区(顶尾侧)被整合,强调了单眼及双眼均可感知立体视觉。重点阐述斜视、弱视患者双眼单视及双眼立体视觉受到损害的状况,以及应用脱抑制训练、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方法矫治双眼视觉缺陷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林楠  王京辉  孙省利  董芳 《眼科》2021,30(1):62-65
目的 分析术后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9年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获得正位的患者414例。方法 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采用同视机和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双眼视觉功能。根据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最大看远斜视度(小角度偏斜组<40 PD;中等偏斜组40~60 PD;大角度偏斜组>60 PD)分组进行比较。双眼视觉重建是指斜视经治疗眼位达正位后,建立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手术前后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χ2=0.999,P=0.382)。术前存在同视机三级功能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显著优于术前三级功能不同程度丢失的各组(χ2=49.929,P=0.000)。发病年龄0~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明显低于4~8岁及9~12岁组(χ2=18.592,P=0.006);各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年龄9~1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优于3~4岁及5~8岁组(χ2=16.586,P=0.011);各手术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小角度斜视组手术前后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均优于中、大角度组(P均<0.05);各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术前远立体视存在与否是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病年龄越早、斜视角度越大,对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损害越重。(眼科,2021,30: 62-6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及总和VEP反应特点,评估总和VEP反应对双眼视觉功能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正常儿童80名、远视性弱视儿童151例,进行双眼总和VEP检查,统计学分析总和VEP反应特点.结果 弱视组儿童总和VEP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无同时视者与有同时视者之间总和VEP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总和VEP反应作为一种客观指标,可以反映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对其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弱视儿童双眼总和视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春红  廖瑜俊  杨洋  邓燕  彭小维  鄢涛  殷小龙 《眼科研究》2009,27(12):1133-1136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及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反应的特点,评估总和P-VEP反应对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80名正常儿童和在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眼科确诊的远视性弱视儿童151例,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查,分析总和P-VEP反应的特点。正常儿童与弱视儿童的人口基线学特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EP检查方法和刺激条件的选择参照吴乐正等的方法,记录电极的放置按照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的要求。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双眼视觉功能检查采用Titmus立体图、同视机三级画片。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弱视组儿童总和P-VEP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t=10.75,P〈0.01);不同程度弱视组的B/M值随弱视的严重程度明显减低(F=10.93,P〈0.01);无同时视者总和P-VEP与有同时视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5,P〈0.01)。结论总和P-VEP反应作为一种客观指标,可以反映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对其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弱视遮盖治疗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奇志  卢炜 《眼科新进展》2008,28(12):921-922
目的观察弱视患儿遮盖疗法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对42例双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以上的屈光不正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行遮盖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三级功能。结果遮盖治疗前后具有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26.19,黄斑立体视锐度的比例分别为30.95、59.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8,P=0.000;χ2=6.920,P=0.009)。遮盖前后具有正常融合范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6.20、57.14,具有定性远立体视觉的分别为54.76和8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78,P=0.024;χ2=11.433,P=0.029)。结论弱视经遮盖治疗后对双眼视觉的发育影响可能性小。随着视力的提高,立体视锐度、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觉也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弱视患者的双眼单视觉功能丧失情况。方法对215例弱视患者的双眼单视觉功能用同视机专人进行检查,对各类型弱视、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215例弱视患者中双眼单视觉功能丧失61例,占28.37%;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98例,功能丧失者11例(11.22%),屈光参差性弱视43例,功能丧失者15例(34.88%),斜视性弱视72例,功能丧失者33例(45.83%),其它类型弱视2例,功能丧失者2例(100%)。结论弱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丧失与弱视类型有关、与各年龄组无关。  相似文献   

9.
弱视儿童双眼视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弱视对儿童双眼视及VEP双眼总和的影响。以便对弱视儿童双眼间的相互作用及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程度进行大体了解。方法 对 5 4名正常儿童及 41名不伴有斜视的弱视儿童VEP的双眼总和 (VEPBS)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弱视儿童组的双眼总和低于正常组。尤其是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双眼总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并且波形有异常 ,可显示双眼间有抑制。并发现弱视程度与双眼总和VEP反应之间不存在一致性。结论 在不伴有斜视的情况下 ,对弱视儿童进行双眼总和VEP反应测定 ,可以反映弱视仍是损害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同时证明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反映视功能状况 ,对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经综合疗法治疗后双眼视力≥0.6的88例双眼视功能障碍的弱视儿童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8例进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仅进行同视机闪烁训练,观察6天。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弱视基本痊愈率,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 提示双眼视功能训练对于提高弱视儿童的基本痊愈率、缩短疗程以及建立健全立体视  相似文献   

11.
弱视的双眼视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弱视的双眼视功能的训练效果。方法:观察各年龄组不同类型弱视62例94例,给予综合治疗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用同视机和《Randot Sterrotesis》图谱检查融合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结果:随访12~30个月,视力进步82眼(占87.2%),融合范围扩大39例(占62.9%),立体视锐度提高37例(占59.7%),双眼视功能训练的效果,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不同类型弱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形觉剥夺性弱视疗效最差。结论: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后,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视力进步,融合范围扩大及立体视锐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后双眼视觉输入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弱视眼的视锐度恢复到相应正常水平后,双眼视觉输入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方法 选择成功治疗半年以上,视锐度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为弱视治疗组(n=15)。正常对照组选择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儿童(n=15)。受试者配戴立体眼镜,通过阈上双眼相位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双眼相互作用的检测。所有试验信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最终进行模型分析得到双眼的有效对比度比,将其作为评价双眼视觉输入平衡的主要指标。结果 弱视治疗组治疗后弱眼和强眼的视锐度分别为(-0.02±0.06)logMAR和(-0.05±0.05)logMAR,弱视治疗后双眼的视锐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后,虽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眼的视锐度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其双眼视觉输入依然不平衡。弱视治疗组弱眼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27±0.09,正常对照组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95±0.0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治疗组弱眼的平均有效对比度比降低了7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视锐度恢复正常后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输入的信号强度依然是不平衡的,双眼视觉功能依然存在缺陷。这种双眼输入信号强度的不平衡可能是儿童弱视易复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  陈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2):147-149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以及屈光参差中立体视和融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隐性斜视小于4△的5~12岁屈光参差儿童46例。对以上所选病例.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矫正后TNO立体视及Worth四点、Bagolini线状镜、4D三棱镜检查。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agolini线状镜检查中所有患者均有融像功能:Worth四点检查中近距39例有融像.远距22例患者有融像:TNO立体视检查中37例视锐度值下降.其中19例无立体视。4D三棱镜检查中34例有中心抑制暗点.融像功能减弱与立体视锐度下降、屈光参差程度及弱视程度有关,弱视与立体视的相关性大于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相关性。立体视锐度与融像能力的强弱有关。结论双眼视功能随着屈光参差程度和弱视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融像功能检查中.Bagolini线状镜提示融合状态,Worth四点提示融合强度。中心抑制暗点可能是导致立体视和双眼视功能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方法对73例共同性斜视术后儿童,根据是否行双眼视觉训练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术后6月时立体视状况。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周立体视锐度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立体视锐度比较,治疗组中心立体视的建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无立体视患儿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使用增视能或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立体视的建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有帮助,而使用增视能或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立体视的建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正常视力儿童和屈光不正弱视儿童双眼视觉竞争平衡点的正常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7例正常视力儿童和6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查双眼视觉竞争平衡点值,通过双眼对比敏感度和信噪比检查的级别来确定平衡点,包括静态检查和增加闪烁刺激的动态检查。主要指标 动静态信噪比平衡点值及动静态对比度平衡点值。结果 正常视力儿童静态信噪比平衡点值为(7.44±0.052)级(95%CI:7.34~7.55级),动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7.50±0.048)级(95%CI:7.41~7.60级);静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8.46±0.085)级(95%CI:8.29~8.63级),动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8.57±0.089)级(95%CI:8.40~8.75级)。屈光不正弱视儿童静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5.48±0.186)级(95%CI:5.47~6.21级),动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6.16±0.177)级(95%CI:5.81~6.52级);静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7.24±0.244)级(95%CI:6.76~7.73级),动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7.52±0.239)级(95%CI:7.05~8.00级)。弱视患儿平衡点值均低于正常视力儿童(P均<0.001)。正常视力儿童动静态信噪比及动静态对比度双眼间级别差值<1,而屈光不正弱视儿童≥2。结论 儿童信噪比平衡点值≥7级,对比度平衡点值≥8级可为临床正常值判断参考范围。弱视患儿的信噪比平衡点值、对比度平衡点值均低于正常儿童,双眼间级别差值高于正常视力儿童。(眼科,2016, 25: 310-313)  相似文献   

16.
鲁诚  魏盟  魏承丽  任静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98-1300
目的::了解近视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对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达0.9以上的弱视患儿行双眼视功能检查。测量同时视、融合范围及远近立体视。根据患儿的屈光状态将患儿分为A组(近视组)20例、B组(远视组)30例。比较A、B两组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差异。结果:近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15例(75%),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6例(30%),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16例(80%),有正常远立体视的7例(35%),有正常近立体视的6例(30%)。远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26例(87%),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7例(23%),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20例(67%),有正常远立体视的15例(50%),有正常近立体视的7例(23%)。50例患儿中存在正常远立体视的为22例(44%),正常近立体视13例(26%)。同时视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集合性融合和分开性融合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P>0.05;χ2=0.740,P>0.05);远近立体视两组患儿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05;χ2=0.295, P>0.05)。结论:近视及远视因素对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发育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弱视治疗后矫正视力正常的患儿短期内双眼视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56例103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基本治愈前后:同时视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融合功能和定性远立体视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同时也影响双眼视觉发育,随着视力提高其双眼视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所以在弱视治疗时应注重双眼视觉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