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目的 通过建立家犬人工膀胱反射孤,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包含一个体反射孤,并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 将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保持L5后根完整,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人工反射通路,通过刺激右侧膝腱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6个月和18个月,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  相似文献   

2.
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将体反射运动是化的运动同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 将犬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通路。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 图等早期和无期功能观察。临床1例T2、3完全性截竣患者,硬膜内行双侧L5与S2前根的吻合。结果 单相方波(115mV,1.0ms)刺激右L5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体反射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膀胱排尿功能。方法1岁龄雄性Beegle犬8只,体重9.5±2.0kg。取后正中切口暴露L4~S3的棘突和椎板,全椎板切除后暴露硬膜和脊神经根,在硬膜外初步分离和确认L6和S2前根。确定犬左侧为实验侧,将左侧L6与S2前根分别在穿神经根管处切断,切开硬膜囊,从硬膜外L6和S2前根追溯硬膜内神经根,在显微镜下将L6和S2前根在硬膜内吻合。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等远期功能观察。结果术后8个月,3只犬死亡,3只犬未能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无实验结果。余2只犬均获得满意结果,定为1号和2号犬,进行观察。刺激(连续刺激强度200μV,刺激间隔为5ms)截瘫前和截瘫后2只犬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见,当刺激开始时膀胱内压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证实膀胱内压升高主要是由逼尿肌收缩产生,电刺激左侧L6后根和吻合口膀胱内压升高值均可达到正常的60%左右。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体神经的运动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构建SD大鼠"腹壁反射一脊髓一膀胱"人工反射弧研究提供解剖和功能依据.方法 对10只SD大鼠麻醉后进行T13和S2神经的解剖,同时通过神经电生理对T13和S2神经进行功能鉴定.SD大鼠肋骨左右共13对,其中最靠远侧端的一对浮肋为T13肋,解剖分离T13肋下的T13肋间神经,向椎间孔方向追踪T13脊神经及其前后根.通过刺激下腹壁记录T13神经根的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不刺激时T13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骶神经左右共4对,手术显微镜下分离S2脊神经前后根.通过刺激S2神经根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肌电,同时记录不刺激时S2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并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一脊髓一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结果 在解剖上,T13前根直径约0.4mm,S2前根直径约0.3mm,两者直径相近,且均位于腹内侧,无脊神经节.在功能上,T13肋间神经主要支配下腹壁的感觉和运动,S2神经是主要支配膀胱的脊神经.通过刺激.两者均产生相似的动作电位波形.可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同时,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结论 SD大鼠T13和S2神经根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工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建立犬“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动物模型 ,作为实验研究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基础。方法 :家犬 5条 ,行硬膜外L5 S2前根交叉吻接 ,饲养 1年后刺激反射弧并记录膀胱压和尿道压变化。结果 :5只家犬“膝腱 脊髓 膀胱”反射弧均成功建立 ,刺激反射弧时膀胱压和尿道压都有升高。结论 :通过硬膜外L5 S2前根交叉吻接可以更有效地建立人工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动物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均选其具有代表意义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指标,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不同时间点间比较两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残尿量由术前的495.1±56.6ml降至术后18个月时的264.4±30.8ml,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由术前的6.3±3.9cmH2O升高到术后18个月时的82.9±4.3cmH2O,且术后3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建立人工反射弧恢复脊髓圆锥损伤后所致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临床1例圆锥脊髓损伤(SCI)所致弛缓性膀胱的患者行单侧T11与S2/S3神经前根经移植吻合,经一定时间轴突再生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尿检及排尿情况检测膀胱功能。结果 随访55个月,患者膀胱充盈后可引起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 建立新的人工反射弧能恢复SCI患者排尿功能,实现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动物模型,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为观测该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复效果奠定基础.方法 选用20只体重280~30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L6前、后根分别与S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B组为L6神经根总干与S2神经根总干端端吻合造模.术中显微解剖测量各神经根的外径,L6与S2脊神经根间的距离及L6的可分离长度.术后观察大鼠排尿情况及下肢活动情况,并行BBB评分.术后2周取材对各神经根行Fast Blue染色,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于L6椎体平面,L6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54±0.33)、(0.68±0.13)、(0.88±0.10)mm;S2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39±0.42)、(0.62±0.08)、(0.79±0.14)mm.L6神经根可分离长度为(10.76±2.11)mm;L5、L6神经合干处与S2椎间孔间的距离为(14.21±1.95)mm.两组模型均可无张力吻合.各组大鼠均存活,术后排尿、排便与术前无异.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为(20.20±0.35)、(19.80±0.23)分;B组为(20.20±0.35)、(19.20±0.3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6、S2神经根总干的神经纤维为(892±32)、(788±29)根;L6、S2脊神经前、后根神经纤维分别为(354±26)、(532±17)、(325±19)、(478±22)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大鼠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操作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且能重建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等检查:对1例L1压缩性骨折伴截瘫患者行右侧T11与S2前根经腓肠神经移植硬膜内吻合术。结果:2只犬在术后8个月时电刺激截瘫前和截瘫后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近端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当刺激开始时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内压均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膀胱注射HRP后48h实验侧L6脊髓节段前角中发现HRP标记的大神经元细胞。临床1例患者术后55个月时随访,膀胱充盈后可产生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建立人工反射弧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可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方法 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300 g;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将大鼠右侧L5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L5后根近端与S2后根远端在硬脊膜囊内分别行显微缝合,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建立人工膀胱生理反射弧.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5个月,在破坏L6~S4节段脊髓制备完全性截瘫前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及膀胱内压测定.结果 18只大鼠存活至术后5个月,9只大鼠成功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根,获得实验结果.实验侧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ms)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可记录到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0.10±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串刺激(3mA、20Hz、5 s)S2后根,均可记录到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其波幅分别为(0.11±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经新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引出的膀胱内压分别为(6.55±1.33)cmH2O和(6.11±2.01)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截瘫前刺激S2后根,引出的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为(0.144±0.02)mV,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0.17±0.02)mV,膀胱内压为(10.77±1.78)cmH2O,均大于实验侧截瘫前后(P<0.01).而电刺激对照侧截瘫后S2后根,不能引出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膀胱内压无变化.结论 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建立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排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用脊神经前根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大鼠股四头肌神经反射通路的形态学情况。方法:取4周龄SD大鼠20只,体重120~150g;将左侧L1神经前根与支配股四头肌的优势脊神经(L3)前根通过尾神经桥接吻合,右侧不作任何处理。神经吻合术后6个月,手术分离神经吻合段。将能分离神经吻合段的大鼠在L2脊髓水平左半侧切断脊髓制备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饲养4周后左侧股神经注射Trueblue(TB)染色剂进行逆行荧光染色,观察L1脊髓前角是否有TB标记的阳性细胞;同时解剖分离神经吻合段进行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饲养过程中大鼠死亡4只。成功分离出10只大鼠的神经吻合段。吻合段神经肉眼观察光滑圆润,无萎缩;HE染色光镜下吻合段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走行一致,为典型的有髓神经纤维结构;电镜下吻合段神经纤维具有明显神经轴突特征。TB荧光逆行示踪左侧L1脊髓前角可见荧光标记阳性的神经元,而右侧无标记阳性细胞。结论:L1与L3脊神经前根吻合可成功建立L2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的股四头肌脊髓旁神经反射通路。  相似文献   

12.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传出通路神经追踪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传出神经元胞体及其纤维末梢的分布。方法:将建立了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11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n=4、4、3),分别用荧光金(FG)结合快蓝(FB)、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逆行顺行神经追踪。结果:左侧盆神经节(MPG)注射FG,尿道外括约肌(EUS)左侧注射FB后,可见FG、FB单标神经元及FG和F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3尾部至L5头侧左侧前角。膀胱肌层注射HRP后,在左侧MPG可见HRP阳性神经元,WGA-HRP注射入脊髓L4左侧前角顺行追踪显示,左侧MPG4和EUS内有HRP阳性神经末梢。结论:躯体运动神经(L4VR)可以再生替代内脏传出和躯体运动混合神经,再生的神经纤维部分直接支配EUS,部分终止于MPG,在MPG内换元,由节后神经元支配膀胱,躯体运动神经元同时支配MPG和EUS可能是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控制排尿的主要神经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重建膀胱反射弧对切断神经根所支配区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仍存在的患者,利用其功能健存的脊髓节段的单根神经根前根中枢端,吻接支配膀胱的S2(或S3)神经根前根周围端,建立新的膀胱人工反射弧以重建膀胱功能,术后观察下肢相应区域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9例中4例S1神经前根切断,术后主观感觉小腿肌力稍有下降,查体踝跖屈肌力约下降半级,3个月后随访肌力恢复;2例L3神经前根切断,2例L4神经前根切断,1例L5神经前根切断,术后肌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切断单一腰骶神经根前根对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Spinal cord injury (SCI) may cause functional changes at various levels in central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s. One of these changes is increased excitability above the lesion such as enhanced auditory startle responses (ASR). Startle response may also be obtained after somatosensory stimulus (startle reflex to somatosensory stimuli, SS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changes of both ASR and SSS in SCI.

Method: We examined ASR and SSS in 14 patients with SCI and 18 age-matched healthy volunteers. SSS responses were recorded from orbicularis oculi (O.oc), sternocleidomastoid (SCM) and biceps brachii (BB) muscles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median nerve at the wrist. ASR was evoked by binaural auditory stimuli and recorded from O.oc, masseter, SCM and BB muscles. Probability, latency,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respon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for each muscle.

Results: Presence of response over O.oc after somatosensory stimuli was decreased in patients compared to controls (P?=?0.004).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SSS responses of other muscles. ASR latency was shorter in masseter, SCM and BB in patients with SCI, but only BB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latency (P?=?0.033). The duration of O.oc response was longer and the amplitude of SCM was larger in patients with SCI (P?=?0.037 and P?=?0.01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SR is enhanced after SCI whereas SSS of eye muscles is hypoactive and pattern of SSS after median stimulation changes in SCI.  相似文献   

15.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84只体重240~250g 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只,每组又分为造模后6h、12h、24h、3d、1周、2周、4周共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雌雄不限。实验组采用T10段脊髓的Allen′s打击模型,打击力度为10×2.5g·cm;对照组只暴露T10段脊髓。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肺组织,称湿、干重量,计算湿干重之比;通过大体解剖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12h出现肺部出血和水肿,伤后3d最为严重,伤后1周开始减轻,伤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无肺组织出血及水肿。实验组大鼠伤后6h出现散在肺泡毛细血管充血,伤后12h肺泡毛细血管有少量出血,伤后3d出血、水肿达到高峰,伤后1周开始减轻,伤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伤后6h实验组大鼠肺的湿干重之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2h、24h、3d、1周、2周湿干重之比明显较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4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出现肺组织充血、出血和水肿,这可能是早期呼吸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环氧化酶在大鼠急性打击损伤脊髓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正常和急性打击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环氧化酶(COX)的表达。方法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后2、4、8、16、24、48h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两种CO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COX-1蛋白在正常胸椎脊髓组织中有基础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后角和白质后索的神经纤维网中;COX-2蛋白在正常胸椎脊髓组织中也存在基础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细胞;急性打击脊髓损伤后COX—1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急性打击脊髓损伤后4h,COX-2蛋白的表达开始增高,损伤后24h染色程度达到高峰,并维持至损伤后48h,表达增高主要出现在脊髓灰质的神经元细胞中。结论与环氧化酶在外周组织中的表达特点不同,正常胸段脊髓组织中同时存在COX-1和COX-2蛋白的基础性表达。急性机械打击脊髓损伤后,参与继发损伤的主要环氧化酶亚型是COX-2。  相似文献   

17.
辛伐他汀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急性期应用辛伐他汀对大鼠脊髓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2只,假手术组(A组)8只,只做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不给药,重物坠落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4只,损伤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组(B组)、5mg/kg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和10mg/kg辛伐他汀治疗组(D组)(n=8)。术后1d开始灌胃给予辛伐他汀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周。术后1d、3d以及1~8周,进行BBB评分、斜板试验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在第8周时电生理检测大鼠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随后处死取材,病理学检查(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残余髓鞘情况。结果:术后2周时,BBB评分D组高于B组(P<0.05);建模3周~8周,BBB评分D组及C组均高于B组(P<0.05),且D组最高(P<0.05)。建模3周时,斜板试验D组及C组均大于B组(P<0.05),且4周~8周,D组角度均大于C组(P<0.05)。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发现,D组,C组的潜伏期小于B组(P<0.05),且D组波幅高于B组(P<0.05)。病理学检查,D组,C组比B组有更多的髓鞘残余(P<0.05)。结论:辛伐他汀急性期治疗脊髓损伤可以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大鼠)、假手术组(单纯椎板切除)、脊髓损伤组(椎板切除+脊髓横断损伤),每组24只,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处死6只动物取材.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行神经元凋亡检查,并检测该区域神经元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分析神经元凋亡与iNOS表达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在术后1d、3d、7d、14d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0.11±4.02)%、(56.53±8.63)%、(35.03±11.66)%、(3.78±1.03)%,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术后3d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术后1d、7d和14d(P<0.01).术后1d、3d、7d、14d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分别为(17.92±2.75)%、(60.65±8.78)%、(34.35±7.74)%、(6.12±1.99)%,1d、3d、7d时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14d时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脊髓损伤组术后3d时显著高于其余时间点(P<0.01).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与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89,P<0.01).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增加,其可能与iNOS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