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性肝病患者胆结石48例临床对比分析邹桂舟,余鑫之,余洪铸,叶世进慢性肝病患者伴发胆结石愈来愈引起人们重视,国外学者发现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发病率升高[1,2]。为了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并发胆结石的临床特点,本文回顾性统计近8年来住院的慢性肝病并发胆结石48...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36-437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胆结石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11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B超检查,了解慢性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率,根据是否有胆囊结石的发生分为胆结石发生组和胆结石未发生组,对可能影响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率的病人社会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分析,探讨慢性肝炎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率为2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组的年龄、饮酒史和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胆结石未发生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总胆固醇是肝炎患者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肝炎患者的胆结石发生率较高。较大的年龄、较高的总胆固醇数是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可发生于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由于显像技术的发展 ,胆囊和胆道结石的发现逐年增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将我院门诊住院均经B超证实的 2 1 7例胆结石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2 1 7例胆结石病例中 ,男 84例 ,女 1 3 3例 ,年龄2 1~ 82岁 ,平均 47.1岁 ,其中静止性结石 1 61例 ,占74 1 9% ,临床症状不典型 3 9例 ,占 1 8% ,典型症状 1 7例 ,占 7.8%。并发急性细菌感染 2 7例 ,占 1 2 .44% ,右下腹包块 4例 ,占 1 .8% ,其中手术 7例 ,占 6%。2 讨  论随着B超的应用普及 ,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慢性肝病发生胆囊结石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B型超声波观察、比较慢性肝炎、肝 硬化,胆囊结石发生的情况差异。结果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慢性肝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肝炎组低于肝硬化组(P<0. 05)。虽然胆结石的发生率在慢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但慢性肝病可使胆结石的发生趋向年轻化。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是胆结石的高发人群。患者的肝病病程长短、年龄及肝功受扣程度可影响慢性肝痛合并胆结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272例肝硬化患者,对其中78例合并胆石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失代偿期肝硬化胆石病(占39.5%)较代偿期者(占6.6%)发病率明显增高,且胆石病发生率随肝硬化病程延长而增加.对其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东东今年12岁,最近经常肚子痛,到医院经B超检查,被诊断为"胆结石"。一提到胆结石,许多人就会把它和中老年人联系在一起。其实,儿童患有胆结石的也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100例胆结石病人,术前经B型超声(B超)分类诊断。手术取石后用偏光显微镜及吸收光谱作结石定性分析,确定胆结石的性质,以此探讨术前B超对胆结石定性诊断的符合率。结果表明术前B超对胆固醇结石诊断符合率为73%;对胆色素结石诊断符合率为62%;而对混合结石的诊断符合率仅为1.6%。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胆囊炎并胆结石的B超观察附院B超室(046000)杨爱萍刘惠杰长治市人民医院任潞平胆囊炎、胆结石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很多。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由于消化功能障碍,易诱发胆囊炎、胆结石。B超诊断准确、简便,现将154例消化道肿瘤并...  相似文献   

10.
1病例介绍患者,女,64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不适伴反复呕吐15天,加重1日”,于2002年1月12日入院。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及胃液,不含胆汁,伴有轻度腹胀,无发热及黄疸,大便少、色正常,小便颜色深,曾予以解痉及补液等治疗,具体不详。既往身体健康。查体:消瘦,皮肤干燥,上消化道钡餐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梗阻,钡剂不能通过,B超及CT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有41mm×40mm肿物,胆囊萎缩。入院诊断为十二指肠肿瘤合并高位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胆囊缩小,实变,壁厚,与十二指肠球部致密粘连,十二指肠球部可及直径4.0cm质硬肿物,光滑,活动度差,分离胆囊与十…  相似文献   

11.
5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艾克森个性问卷(EPQ)及生活事件量表(LES)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测定并与50例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 SCL-90除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PQ神经质(N)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ES负性刺激量、总刺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具有神经质个性,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获得有关乙型肝炎的预防保健知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48例患者及家属在入院时和出院前进行乙型肝炎特定知识知晓率进行对照。结果患者及家属对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乙型肝炎预防措施的知晓率都有明显提高。结论经过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能促使患者及家属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从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对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扩散,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染,促进全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效果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按同一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99例 ,分为治疗组 ( 5 7例 ,给予α 干扰素 3~ 5MIU治疗 ,疗程 6个月 ,至少用药 1 0 0支 )和对照组 ( 4 2例 ,采用一般保肝治疗 ,疗程相同 )。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血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HBeAg、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 4 0 .4 %、4 6 .3%、4 2 .1 %、5 1 .9% ,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随访资料表明干扰素治疗组的临床预后亦明显好于对照组 ,病情稳定率高于对照组 ,病情波动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HBV复制指标阴转的患者中 ,约有 6 8.7%可保持疗效 ,长期随访中肝功能正常。对照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治疗组 ,提示干扰素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 ,同时能够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α-干扰素(α-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治疗后HBV DNA和ALT水平,HBeAg是否转阴。将140例采用α-2b IFN治疗的CHB病人,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荧光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HBV)和丁肝病毒(HDV)标志物,X^2检验分析IFN治疗CHB应答相关因素。结果应答组与无应答组间患者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前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ALT水平、HBeAg和是否重叠HDV感染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治疗前HBV DNA水平较低,ALT水平较高,HBeAg阳性和无重叠HDV感染的患者IFN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000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病人肝穿病理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72例慢性HBV携带者接受快速经皮肝穿刺及病理检查,肝组织切片由病理科医师盲法进行读片,分析肝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与其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大部分慢性HBV携带者均有轻重不等的炎症及纤维化,轻度慢性肝炎(G1-2,S0-2)共38例,占52.78%,中度慢性肝炎(G3,S1-3)共25例,占34.72%,重度慢性肝炎(G4,S2-4)共5例,占6.94%,其中肝硬化2例。统计学分析发现:年龄、性别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大部分慢性HBV携带者均有轻重不等的炎症及纤维化,对慢性HBV携带者,特别是高龄、男性患者,应予肝穿肝组织活检以判断其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以判断是否采取抗病毒治疗等措施,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 (QOL) ,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生存质量SF 36表 ,对 2 0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2 0 0例正常对照进行生存质量 (QOL)测量 ,并对QOL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寻找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的SF 36总评分及生理机能、角色生理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机能、机体活力、躯体不适和主观健康状况的平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 <0 .0 1) ;影响慢性乙肝患者QOL的主要因素是病程、并发症、谷丙转氨酶 (ALT)、乏力、黄疸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全面下降 ,有效的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探讨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152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其中54例合并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与8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其中30例合并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RNA和HCV基因型的检测。将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child A、B、C3组。比较CHC与CHB2组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差异,探讨HCV感染易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CHC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生率为24.8%,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9.2%,肝硬化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5.9%;childpugh A、B、C3型患者分别为17.4%,29.2%和42.9%。②CHB患者的Ⅱ型糖尿病发生率为9.7%,肝硬化患者占6.7%,childpugh A、B、C3型患者分别为0%,0%和6.7%。③CHC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基因1b型、年龄、高血压、肝硬化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CHC患者易发生糖代谢异常,是否合并Ⅱ型糖尿病与基因1b型、肝硬化、高血压和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9.
甘利欣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F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绍香 《华夏医学》2001,14(6):784-785
目的:观察甘利欣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的影响,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伴AFP异常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应用甘利欣治疗;对照组30例,用极化液治疗,疗程均为4周,血清AFP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血清AFP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血清ALT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甘利欣不但有明显抗炎,促进肝功能恢复,抗肝纤维化作用,还能使血清AFP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一次口服治疗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对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rninase,ALT)、乙肝病毒DNA(hepatitis BVirus DNA)、HBeAg转阴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患者治疗4周、12周和24周的HBVDNA来预测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替比夫定治疗4周、12周、24周及48周各时间点,ALT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DNA PCR检测不到患者百分比及HBeAg转阴患者百分比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24周时HBVDNA水平低于300拷贝/ml,48周ALT复常率、HBVDNA PCR检测不到患者百分比、HBeAg转阴率明显增高,与HBVDNA水平高于300拷贝/ml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替比夫定能明显抑制HBVDNA复制,使ALT复常,促进HBeAg血清转换,治疗24周的HBVDNA抑制水平可预测治疗48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