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时性、异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0年Cyerny首先报告大肠多原发癌.现在人们已认识到大肠是多原发恶性肿瘤的最常见部位之一.多原发性大肠癌是指同一患者在大肠内,发生多个不连续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可同时发生,也可异时发生.大肠癌符合以下情况,即可诊断为同时性或异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1)大肠内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原发癌,发生在不同部位,互不连续,癌间隔有正常肠壁;(2)排除粘  相似文献   

2.
119例老年消化系统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多原发恶性肿瘤(MPMNs)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74-2007年就诊的155例老年MPMNs患者,对其中119例消化系统MPMNs的发生部位、发病年龄、间隔时间、病理类型、生存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癌、再发癌、第三癌发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71、77、79.5岁;消化系统好发器官依次为胃(40.3%)、大肠(34.5%)、食管(10.5%)、肝脏(8.7%);按系统受累依次为:消化、呼吸、泌尿、男性生殖及血液系统。消化系统肿瘤以腺癌为主。119例消化系统MPMNs中,同时性多原发癌(SMPC)26例,异时性多原发癌(MMPC)93例,间隔时间共156个。结论胃及大肠是老年男性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且以腺癌为主。异时性多原发癌预后好于同时性多原发癌,且原发癌与再发癌间隔时间越长,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3.
随着癌肿病人发病率增高,生存时间延长,多发性原发癌(以下简称多原发癌)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总结我院1963~1980年收治的大肠多原发癌9例,就其诊治经验教训及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 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为27~63岁,其中50岁以下7例,提示发病较单原发癌为早。 2.多原发癌发现时间 同时发生者4例,称同时性癌;先后发生者3例,称异时性癌,既有同时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现大肠多原发癌的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作者近10年共收治大肠癌1124例,其中多原发大肠癌31例(2.7%),包括同时癌19例(1.7%),异时癌12例(1.0%)。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同时癌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34~62岁...  相似文献   

5.
多原发癌系指同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根据发生时间又可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同时性食管-胃多原发癌的发病率较低,而漏(误)诊率高达75%~100%。2000年5月—2012年3月,我们手术治疗同时性食管-胃多原发癌5例,疗效较好。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同时性食管-胃多原发癌5例中,男4例,女  相似文献   

6.
肺癌为第二原发癌2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肿瘤诊断及治疗技术的提高,多原发癌的报道越来越多。我院1992年1月~2003年6月进行的1536例肺癌手术中,有22例符合第二原发性肺癌的诊断。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共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9.3岁。第一原发癌为喉癌4例,鼻咽癌3例,胃癌1例,贲门癌1例,食管癌2例,乳房癌2例,肺癌9例。同时发生(同时组)4例,异时发生(异时组)18例。异时组中3例鼻咽癌首次治疗时行根治性放疗,其余15例按各自标准术式行根治术。第一、二肿瘤发生的间期平均为62个月(34~132个月)。1.2临床症状第二肿瘤就诊时主诉咳嗽8例,痰血5例,乏力3例,…  相似文献   

7.
大肠多发炎性息肉的X线特征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炎症后的大肠多发性息肉的X线特征及其进一步发展趋向。材料和方法对58例大肠多发性息肉的X线表现特征与临床、病理及内窥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大肠多发炎性息肉全部由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而来,其中肉芽肿性息肉32例;纤维性息肉19例;腺瘤性息肉5例;腺瘤性息肉伴少许癌细胞浸润2例。结论(1)大肠多发炎性息肉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及腺体组织增生混合而成,少数可发生恶变;(2)在大肠慢性炎症中,以溃疡性结肠炎最易导致多发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形成;(3)X线双重造影检查显示除典型慢性炎症征象外,多发息肉形似“蟾蜍皮”或“蜂窝状”结肠双对比征象是其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SP90 mRNA在大肠腺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对69例大肠腺癌及26例大肠黏膜慢性炎和16例腺瘤标本中HSP90 mRNA进行检测。结果:HSP90 mRNA在大肠黏膜慢性炎中有极低表达率3.8%(1/26),在腺瘤中阳性率为43.8%(7/16),在大肠腺癌中阳性率为69.6%(48/69)。HSP90 mRNA.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结论:HSP90 mRNA高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形态、部位、病理改变等与恶变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53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内镜下发现大肠息肉158例,共282枚息肉,其中男121例,女37例,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9.4%。腺瘤性息肉170枚,炎性息肉74枚,未做病理38枚;直径0.5 cm以下占55.3%;位于升结肠19.5%,横结肠20.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30.1%,直肠18.4%;随访1年,4例复发,复发率为2.5%。结论大肠息肉以男性多见,腺瘤性为主,直径0.5 cm以下常见,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患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部位、息肉大小及病理类型,对所有息肉均应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女性外阴部色泽、形态、大小因人种及个人而异。东方人小阴唇平均宽5-10mm,长30~60mm。其功能为保护阴道口、尿道口。宽度超过10mm时可称为小阴唇肥大症。小阴唇肥大可造成坐姿及行走时不适、影响排尿、外观不良及性交时性感低下。自2003年10月~2007年7月我们治疗并随访了20例小阴唇肥大患者,其中14例应用双蒂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电套切大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电圈套器,在电子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结果;共电切大肠息肉252枚,单发74例,多发58例,大小以1cm以下为多,部位多在直肠、乙状结肠。结论:该方法安全、有效、简单、易操作,巳成为消化道息肉的道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MRI对异时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的MR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直肠癌MR征象与异时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异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91例患者中69例(23.7%)发生异时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1)、mrT分期(P=0.037),mrN分期(P<0.001)和环周切缘状态(mrCRM) (P<0.001)与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升高(P<0.001)、mrN2期(P=0.013)和mrCRM(P=0.001)受侵是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mrN0患者,mrN1和mrN2期患者发生异时远处转移的危险比值比(OR值)分别为1.93和2.60.病理结果亦证实N分期为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术前mrN分期是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远处转移的高危患者,从而采取个性化治疗,以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不同剂量γ线照射后小鼠大肠运动变化和肠套叠形成.正常大肠活动为规则的周期性收缩,照射后连续性收缩发生例数随照射剂量增大而增多,收缩频率增加,同时约有50%左右的小鼠发生大肠强收缩.有3例小鼠大肠在强收缩同时出现大肠套叠.套叠产生部位多在升结肠,仅有少数小鼠大肠运动可为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设想大肠套叠的发生可能与肠运动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蕾  何妍  李希芳  刘岩  时志民  刘惠民 《武警医学》2011,22(11):935-937,942
 目的 探讨E2F -1和cyclinD1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TUNEL法缺口末端标记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腺癌78例、正常大肠黏膜20例、大肠息肉30例,以及大肠腺瘤细胞30例的原位凋亡(Al)及E2F-1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1和cyclin D1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以及大肠腺瘤(P<0.05).E2F-1表达与大肠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 05).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大肠腺瘤到大肠腺癌细胞凋亡呈梯度降低.结论 E2F -1和cyclinD1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子宫肌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肌细胞增生形成,多为球形的实质性瘤,故称子宫肌瘤。它可生长在子宫任何部位,但以生长在子宫体内为多,可为单个,也可为多个。后者称多发子宫肌瘤,属良性肿瘤之一。子宫肌的临床表现,因子宫肌瘤生长部位、小不同而异,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下:月经改变粘膜下肌瘤出现症状早、较重,当其发生坏死、溃疡、感染,则会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肌壁间瘤如瘤体较大,可引起月经过多,往伴有大血块,经期延长,月经间隔时缩短;如伴发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则易发生月经周期紊乱。腹部块物患者常诉腹部胀大,下扪及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合并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以及原发性肺癌与多原发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64-1992年间因原发性肺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病因例。结果:全组共1019例原发性肺癌,21例(2.1%)合并多原发恶性肿瘤,其中71%的多发性肿瘤位于消化道,29%位于消化道以外的其它脏器。5例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为同时发生,19例异时发生。结论:原发性肺癌合并其它脏器原发性恶性肿瘤并不十分少见,是否对肺癌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有争议。对原发性肺癌病例,外科医生应警惕出现第二原发癌的可能性。病人的一般情况和肿瘤的分期决定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合并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以及原发性肺癌与多原发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64-1992年间因原发性肺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病因例。结果:全组共1019例原发性肺癌,21例(2.1%)合并多原发恶性肿瘤,其中71%的多发性肿瘤位于消化道,29%位于消化道以外的其它脏器。5例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为同时发生,19例异时发生。结论:原发性肺癌合并其它脏器原发性恶性肿瘤并不十分少见,是否对肺癌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有争议。对原发性肺癌病例,外科医生应警惕出现第二原发癌的可能性。病人的一般情况和肿瘤的分期决定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检查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复习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腹部CT平扫,6例加作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为5~10mm。结果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发病部位盲肠3例,升结肠2例,直肠1例,大肠弥漫浸润2例。CT表现主要包括3种主要类型。局灶性肿块型2例,其中l例伴有肠套叠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节段环形浸润型3例,其中1例伴有肠系膜淋巴节肿大;弥漫浸润型2例,呈多发节段性分布,累及整个结肠,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直肠内的多发结节1例。结论CT能较准确地显示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并发症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局灶性肿块型、节段环形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是大肠淋巴瘤的3种主要CT表现类型;正确辨认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对部分病例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合并肝外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肝外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包括肝外原发恶性肿瘤分布部位、治疗方式、与肝细胞癌发生的时间关系;对肝细胞癌患者确诊时的临床特征进行描述,对影响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总生存期及肝细胞癌患者特异生存期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肝外原发恶性肿瘤多发部位依次为胃、结肠直肠、鼻咽部和肺部;24例为同时诊断恶性肿瘤,32例为先后诊断恶性肿瘤;67.9%患者会在出现第1个原发肿瘤后3年内再发生第2个原发肿瘤.同时癌与异时癌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肝炎、血清甲胎蛋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分期、肝细胞癌治疗方式、肝外原发肿瘤治疗方式、肝硬化、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侵犯、肿瘤家族史、吸烟史等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外原发肿瘤治疗方式及同时癌、异时癌分组会影响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显示:肝外原发恶性肿瘤获得根治性治疗以及异时癌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总生存期;肝细胞癌治疗方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细胞癌特异生存期的临床因素;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可获得较长的肝细胞癌特异生存期.结论 肿瘤患者治疗后应进行定期复查,特别是最初3年对胃、结肠直肠、鼻咽部和肺部等高发部位的筛查;对肝内、肝外肿瘤积极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三种诊断大肠内外肿物检查方法的比较,总结出温盐水肠法B超检查具有独到的优越性,结肠镜不能取代,当临床上怀疑患有大肠内外肿物时,可首先此项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