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则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贯穿中医临床各科,具有深刻的内涵,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运用中医治则是中医药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治则的理论十分丰富,千百年来一直有效指导着中医的临床。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内涵不清晰,运用不广泛的问题,一部分治则甚至很少被运用。因此对《黄帝内经》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知标本者,万举万当;因势利导等治则做了全面归纳和分析,意在梳理其内涵,认清其本质,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在《黄帝内经》运气篇当中曾多次被提及。五郁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运气条件,五气被郁过甚时,还会“郁极乃发”,在人体或自然界中出现剧烈或反常的表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五郁的治则提出大体要求。文章总结《黄帝内经》中“五郁”的特点,并对其治则进行梳理,以求对“五郁”的内涵进行更深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4.
<正>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1]。从差异性方面研究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类型及分类方法、体质特点及形成,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以及体质与预防、养生等关系,对现代临床工作者正确辨识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1《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对人体的形态结  相似文献   

5.
浅议《伤寒论》因势利导治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势利导”指顺从正势,扼制邪势,以驱除病邪,使邪气从外、上、下而解,促使机体阴阳自和,走向痊愈的治疗原则。病邪在外,发汗以散邪;病邪在上,涌吐以祛邪;病在半表半里,疏解以祛邪;病邪在里,攻下以祛邪;热邪郁里,清透以宣邪;邪气郁滞,清导以利邪。  相似文献   

6.
分析《金匮要略》中“因势利导”治则。根据病邪出入进退之势,审时度势,因势制宜;当邪有欲出之势,循其外出之趋向,顺势引导;关键在于祛邪而不伤正气,使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7.
采用以文献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肿瘤相关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进行阐述,认为《黄帝内经》对肿瘤疾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了《黄帝内经》中肿瘤治疗的优势,以期为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谈《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诸子蜂起争鸣之时,其学术思想亦必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的深刻影响。1《内经》因势利导治则概况因势利导,《内经》虽未明确述及,但其治则思想亦贯穿于整个治疗学。它不仅是“因人  相似文献   

9.
对近百年来关于《内经》治则的研究作一综述。治则为治疗疾病的法则或基本原则,可分为多个层次,层次高者可下统低者。治病求本之"本"有阴阳之气、证、证与病机结合及体质等新的含义,其应用当辨证或辨病与辨证结合。"标本"有先后病、病机主次、正邪、疾病因果、病因与症状等不同含义,其应用分标本先后与标本兼治。因势利导的具体应用涉及病位、病势、疾病周期、气机、正邪、天地人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各种证治方法,提出因势制宜治则,并根据不同的病势,分为因势利导、造势祛邪、待势而治、逆势而调等4种治疗原则。正邪相争,正气有祛邪外出之机时,治宜因势利导,包括散邪于外、越邪于上、逐邪于下3种治法;当正气不足,无力祛邪于外时,则又需培补正气以造祛邪外出之势,分先造势后祛邪和造势祛邪并用两种治法;当正邪互争,僵持难愈时,又当待势而治;若气机失常出现气血逆乱之势,此又需逆势而调,调法有三:升而举之、降而潜之、敛而收之。  相似文献   

11.
从邪气性质和所在病位、机体抗病趋势、邪气盛衰等三方面分析张仲景对《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的运用。其所形成的具体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临床治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医温病因势利导治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医温病治法突出了因势利导的特点。指出因势利导之“势”是病变中综合多种因素的病机总趋势,治疗用药应顺应利用这种趋势,最大限度、最有效地顺正逆邪是因势利导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落实到养生就是"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因此养生与预防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状态,实施个性化保健。《黄帝内经》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医体质内容,文章从体质养生的依据、目的、核心理论等几个方面挖掘了《黄帝内经》中因人制宜养生思想的内涵,为体质养生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体质与治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体质与治则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讨论,旨在提示人们重视体质,特别是病理性体质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而使治则更有效地防治疾病,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的临床医学理论非常丰富,它包括临床指导思想、病因病机理论、临床诊察理论、临床辨证理论、临床论治理论等,其临床指导思想包括以人为本思想、以防为主思想、以和为贵思想;其临床论治理论包括治病求本理论、阴阳求衡理论、气血求和理论、正邪求谐理论、时势求顺理论、五行制胜理论、以此治彼理论、各有所宜理论等。《黄帝内经》的这些理论及其方法,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儒学为基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为中医系统观念的构成以及中医经典提供了哲学思想和模式。本文将讨论"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有关眩晕的论述,《素问》主要有2篇,《灵枢》主要有3篇。由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句,成为"病机十九条"第一条,而对后世影响巨大,形成刘完素、朱丹溪、张介宾二大半学派。而《灵枢》则唯张介宾"上虚则眩"一句,形成《灵枢》半派之局面。《素问》所论之眩晕与《灵枢》所论之眩晕有何区别?我们认为:在病因上,《素问》以"风"、"郁"为因;《灵柩》以"气"、"虚"为因。在病理上,《素问》所论之眩晕表现为"肝火上炎"、"肝郁化火"和"肝阳上亢"之证;《灵枢》所论之眩晕表现为"上气不足"、"脑为不满"、"髓海不足"之证。在治疗上,《素问》以平肝、潜阳、熄风为治则;而《灵枢》则以补虚、补气为治则。可见同论眩晕,《素问》与《灵枢》在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视体质为影响针刺手法和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就针灸临床上审察体质的意义,体质与针灸反应性和耐受性的关系,体质差异与针灸不良反应等方面逐一探讨了《黄帝内经》中体质学说与针灸临床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针灸临床应基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充分贯彻“因人制宜”的治则才能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论述人体体质的医学著作,但都散在于各个篇章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中医学者们对中医体质辨识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并编写了《中医体质学》教材进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此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的重新探究,对其中有关“体质”的记述部分,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为体质辨识更好地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多卧"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多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