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检测端粒酶活性的PCR—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一种更为敏感,特异的端粒酶检测方法。方法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PCR-ELISA方法并检测多种肿瘤细胞株和部分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论PCR-ELISA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是一种简便,快速,无放射性污染的方法,适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普查。  相似文献   

2.
赵家明  叶锋  王旭光 《广东医学》1999,20(10):771-77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活性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非放射性的PCR-ELISA反应试剂盒检测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及10例患者的正常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经过一次PCR-ELISA反应,76例恶性肿瘤31例呈阳性,正常及癌旁组织均阴性;对一次PCR反应呈阴性的肿瘤组织23例,正常及癌旁组织各10例的PCR产物再次进行PCR-ELISA检测,发现前者有17例反应为强阳性,后两者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胆管癌的关系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 ELISA法检测 2 3例胆管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 5例胆管癌癌旁组织及 5例正常胆总管组织做对照。结果  2 3例胆管癌组织中有 1 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8.3% ) ,而癌旁组织、正常胆总管组织未显示活性。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 ,但肿瘤转移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见于大多数胆管癌组织中 ,其活性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各种良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及与发病年龄关系。方法 分析127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病人的病理资料。结果 127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卵巢癌为26例,占20.47%,交界性肿瘤6例,占4.72%,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95例,占74.81%。其中卵巢恶性肿瘤(含交界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4.53岁,良性上皮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6.84岁。结论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良性粘液性及浆液性肿瘤占大部分,年龄越大,患恶性上皮性肿瘤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7.
卵巢上皮性肿瘤是卵巢中最常见的一组肿瘤,其肿瘤的发生有两条主要通路,因而被相应地分为两大类:Ⅰ型肿瘤和Ⅱ型肿瘤。Ⅱ型肿瘤包括高级别浆液性癌、癌肉瘤和未分化癌,它们常见p53突变,其进展更为迅速,早期即出现转移,具有高度侵袭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依据细胞的非典型性以及肿瘤有无侵袭等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其中备受人们关注的是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目前较公认将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典型和微乳头型。微乳头型一旦间质出现微侵袭或出现3级核异型则考虑乳头状浆液性癌。粘液性囊腺瘤伴少量交界性成分是解决交界性病变诊断的下界问题。交界性粘液性肿瘤伴微侵袭是交界性肿瘤的上界。上皮内癌、腺内癌可视为原位癌,囚其无侵袭性仍属交界性肿瘤范畴,即使有侵袭,其大小不超过微侵袭范围者仍归交界性粘液性肿瘤。微侵袭的范围为3mm线性径或10mm范围。腹膜假粘液瘤绝大多数其原发灶来自胃肠道,特别是阑尾,卵巢的累及是继发性的。过去认为腹膜假粘液瘤是卵巢原发性粘液性肿瘤的腹腔播散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各种良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及与发病年龄关系。方法 分析 12 7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病人的病理资料。结果  12 7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 ,卵巢癌为 2 6例 ,占 2 0 .4 7% ,交界性肿瘤 6例 ,占 4 .72 % ,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95例 ,占 74 .81%。其中卵巢恶性肿瘤 (含交界性肿瘤 )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 4 .5 3岁 ,良性上皮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36 .84岁。结论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良性粘液性及浆液性肿瘤占大部分 ,年龄越大 ,患恶性上皮性肿瘤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TRAP-ELISA法筛选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消化道肿瘤细胞株,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特性提供可靠的方法学保证。方法:对15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胃癌4株,肝癌6株、胰腺癌2株、结肠癌3株)常规培养后,进行TRAP-ELISA检测,以正常肝细胞为对照,结果:15株肿瘤细胞中,除肝癌BEL-7404和结肠癌LoVo细胞株外,余13株(86.7%)细胞均表达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肝细胞L-02不表达。结论:绝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表达端粒酶活性,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林淑鑫  项双卫 《医学综述》2008,14(3):347-350
卵巢上皮性癌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其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黏蛋白是一类高度糖基化、相对分子质量高的糖蛋白,分布于人上皮细胞表面,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现异常表达,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直接参与了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因而与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现就黏蛋白结构、生物学功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ELISA法检测 2 1份卵巢肿瘤组织 (其中恶性 8份、良性 13份 )及 4份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87.5 0 % ,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 7.69%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正常卵巢组织阳性率为 2 5 .0 0 % ,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例化疗后复发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其端粒酶活性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测定端粒酶活性在诊断和预测卵巢肿瘤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4例卵巢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18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均未测出端粒酶活性,4例卵巢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组织中1例(25%)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12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均阳性表达。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组织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逆转酶抑制剂(AZT)对卵巢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TRAP-ELISA方法检测卵巢癌HO-8910细胞在AZT作用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AZT作用后的HO-8910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抑制,且细胞的G2/M期DNA含量明显增高。结论 AZT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中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在膀胱上皮肿瘤诊断、术后复发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 ELISA法检测 33例膀胱移行上皮肿瘤患者以及 5例正常对照者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33例膀胱上皮细胞肿瘤患者中30例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 ,阳性率为 90 .91% ,5例健康对照组检测均为阴性 ,统计学差别极显著 (P <0 .0 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无关联。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 ,对早期诊断膀胱上皮肿瘤和疗效预后判断是高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hTERT基因反义核酸对8910卵巢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杜辉  辛晓燕  王健 《医学争鸣》2000,21(3):366-368
目的 研究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 TERT)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对卵巢癌细胞的影响 .方法 采用 TRAP-EL ISA检测 8910卵巢癌细胞在反义核酸处理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  h TERT基义反义核酸能有效抑制 8910细胞端粒酶活性 .结论  h TERT基因反义核酸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36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36例胃癌组织中,30例端粒酶呈阳性,阳性率为83.3%,而36例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阳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腹水微量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检测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3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采用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20例细胞学阳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19例;7例细胞学阴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3例;3例细胞学可疑腹水标本,其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67%(20/30)和83.33%(25/30)。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卵巢癌腹腔转移、腹水性质的鉴别诊断和疗后微小残存检测方面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检测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及健康体检者PBMCs端粒酶活性。结果52例肝癌病人中44例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阳性率为84.62%,端粒酶活性为(0.82±0.69)。端粒酶活性在肝硬化组为(0.19±0.12),肝炎组为(0.17±0.09),健康体检组为(0.12±0.06),均显著低于HCC组(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AFP(34/52,65.38%,P<0.01)。结论端粒酶表达在HC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HCC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是一种灵敏、微创的早期诊断肝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特异性血清标记物CA125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42例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行TRAP-ELISA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同时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CA125值。结果:端粒酶活性检测联合血清CA125检测可使卵巢肿瘤的检测敏感性从94.7%提高至100%。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联合血清CA125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 (PCR-TRAP)方法分别检测 6 2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4 5例腹水 /盆腔冲洗液 ;2 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15例腹水 /盆腔冲洗液 ;2 0例卵巢正常组织、10例腹水 /盆腔冲洗液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腹水 /盆腔冲洗液的端粒酶阳性分别为 4 9例、2 7例。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只有 2例为阳性 ,腹水 /盆腔冲洗液者均为阴性 ,卵巢正常组织、腹水 /盆腔冲洗液中全部为阴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 ,卵巢肿瘤组织、腹水 /盆腔冲洗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肿瘤性质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