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荣  王争鸣 《中国药师》2001,4(6):457-458
莫罗莫那-CD3(OKT3)为鼠IgG2的免疫球蛋白,能特异地与人T细胞的抗原(CD3)结合,而阻断T细胞的再生及其功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且对骨髓无影响[1]。经FDA批准用于治疗肾移植排斥和心脏移植排斥反应[2],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还发现了该药在其它疾病方面的一些治疗作用。1 用于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注射用兔抗人T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ATG-F)及注射用抗人T细胞CD3鼠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方法笔者所在中心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对于激素冲击治疗不敏感的急性排斥患者51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多克隆抗体ATG-F和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安全性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G-F治疗28例,排斥反应逆转26例,治愈率89.3%;而OKT3抗组23例,排斥反应逆转16例,治愈率69.6%。两组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OKT3和ATG-F同为抗淋巴细胞的抗体,但其针对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ATG-F临床效果肯定,并且用量灵活,不良反应小。而OKT3治疗效果一般,则具有术后感染发生率增加,及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5(IL-15)、穿孔素(PFP)、颗粒酶B(GraB)mRNA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环孢素A(CsA)肾毒性、细菌感染时的变化.方法 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动态检测45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IL-15、PFP及Gra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AR组IL-15、PFP及GraB mRNA的表达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较临床症状出现早2~3 d;经激素冲击治疗后,PFP及GraB mRNA的表达减弱,但IL-15mRNA未见明显减弱.细菌感染组PFP和GraB mRNA的表达水平亦上升,但IL-15 mRNA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升高.CsA中毒组三项指标在监测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FQ-PCR测定PBL中IL-15、PFP及GraB mRNA表达是一种无创、较敏感的早期检测AR的方法,并可以预测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IL-15作为CD8记忆T细胞生长和活化必须的细胞因子,可能是介导AR发生的重要因子.它受细菌感染因素干扰少,与PFP和GraB mRNA同时检测对AR的判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是一种来源于T淋巴母细胞株免疫的兔的血清制剂.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经抗原识别后的T细胞激活过程;早期摧毁可破坏移植物细胞的毒性细胞[1].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15例肾移植术后出现耐激素难治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或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应用了ATG治疗,均出现了有效的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但ATG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就在使用ATG时,有关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达昔单抗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跃先  李文平 《河北医药》2005,27(11):835-835
急性排斥反应(AR)是移植肾早期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常发生在移植后1周~6个月,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活化,经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移植肾功能损伤.达昔单抗(Dac,赛尼派)作为第一个人源化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从而阻止急性排斥发生.我们对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应用达昔单抗,观察其对肾移植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上施行器官移植以矫正某种不可逆的功能性缺损,除非供给者与接受者的遗传性相同,否则移植物抗原将触发接受者的排斥反应.在本世纪早期,肿瘤移植实验表明在肿瘤移植物的存活能力上存在着严格的限制条件.这些“移植定律”为Medwar及其同事们的出色工作所证实,他们还说明了排斥反应是由淋巴细胞控制的一种系统过程.在对小鼠皮肤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了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抗原,其功能为与经处理的抗原结合并把它们传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是移植排斥反应的重点.排斥反应的致敏状态主要是由于移植物中的传递白细胞被接受者的CD4~+细胞识别为异己物质.排斥反应的效应状态涉及接受者的这些被活化的T细胞进入移植物并局部形成细胞分裂.排斥反应的速率与其免疫学效应机制的相对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15例肾移植术后出现耐激素难治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或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应用了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但ATG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就在使用ATG时,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动态检测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技术对36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正常、11例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细胞百分比,并计算比值。结果肾功能正常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72.33%±8.95%、74.12%±8.35%;2组CD3+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9.29%±9.25%、49.54%±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CD3+CD8+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8.89%±8.25%、17.59%±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CD3+CD4+/CD3+CD8+值分别为1.79±0.91、2.9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重点介绍了6种具有新型靶点的小分子和生物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为鞘氨醇-1-磷酸受体调节剂.FK-778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靶向抑制剂.FTY-720与FK-778因临床效果不理想和存在较大不良反应,已终止用于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进一步研究.belatacept为T细胞共刺激途径阻断剂,预防慢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环孢素A.CP-690550和AEB-071分别为蛋白酪氨酸激酶JAK3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选择性抑制剂,均不具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依法利珠单抗(efalizumab)为抗CD11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肾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腮腺激素、牛磺酸和锂盐皆为临床使用的安全可靠的口服佐剂。作者以注射流感和风疹疫苗者作为对象,研究了病毒疫苗中这类组合佐剂的效应。作者选用20名平均年龄为27.6岁的健康男性,皮下注射0.5ml风疹疫苗,其小10名在注射前和注射同天口服40mg腮腺激素,分别于免疫前1天及免疫后1、2月用ELISA测血清IgG抗风疹抗体。结果表明,服用腮腺激素组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取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无单核或T细胞的淋巴细胞,在含有500μgml~(-1)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变化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4例肾移植受者(其中男26例,女28例),根据术后12周内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组和稳定组,于术前1-2d、术后1周、4周、8周、12周分别取外周静脉血样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水平。结果术前第1-2d,急性排斥组和稳定组的Treg细胞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4周内两组Treg细胞水平均急剧下降。术后第4-8周,稳定组受者的Treg细胞水平开始回升,而急性排斥组继续下降。术后第8-12周,稳定组的Treg细胞水平明显回升,但排斥组则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此阶段两组Treg细胞水平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水平的检测可协助预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高危群体,有助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oxp3在大鼠骨髓干细胞输注对肾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肾移植:4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肾移植手术,术前经门静脉分别注射骨髓细胞及生理盐水,30天后观察肉眼和光镜下排斥反应及应用流式细胞术(FCM)的方法检测T细胞内的Foxp3。结果实验组肉眼和光镜下排斥反应均较轻微,Foxp3在T细胞内Foxp3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应用他克莫司并输注供体骨髓干细胞,可诱导一定的免疫耐受,此免疫耐受可能与Foxp3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比较移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表达时相与病理改变时相间的差别,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变化与移植器官排斥反应时间进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通过对临床4例肾移植、4例心脏移植和1例单肺移植病人的观察,利用病理学、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系统比较了移植器官功能改变时相、移植器官的病理改变时相、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表达时相的时间进程的差别和先后顺序。结果 (1)9例器官移植病人中有4例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脏器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2)肾移植术后早期,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CD3、CD4、CD8和TCR表达水平的监测可以帮助发现和判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进程,并可较准确地监测抗排冲击的疗效,减少免疫药物冲击疗程的盲目性;(3)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病人淋巴细胞HLA-DR分子于移植后24~72 h期间出现高于没有排斥反应病人的表达高峰,比活组织检查诊断排斥反应时间提前5~7 d;(4)9例病人24 h内平均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CD3、CD4、CD8、HLA-DR、ICAM-I、MHC-Ⅱ、TCR等负调表达,淋巴细胞活性被一过性抑制;(5)9例病人24~48 h期间,平均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CD3、CD4、HLA-DR、ICAM-I、MHC-Ⅱ、TCR等正调表达。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的测定对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发现和时间进程的监测、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效果的判断与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组织中C4d、CD3、CD4、CD8、CD138的表达。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经病理学确认为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穿刺标本136例,依据Banff 2007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测定各组C4d、CD3、CD4、CD8、CD138阳性表达情况并计算CD4/CD8值。结果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组C4d染色均为阳性,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组C4d染色均为阴性;CD3、CD4、CD8阳性细胞数及CD4+/CD8+值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组高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T细胞性排斥Ⅰ、Ⅱ级组高于疑为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T细胞性排斥Ⅱ级组高于急性T细胞性排斥Ⅰ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Ⅰ级组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Ⅱ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8阳性细胞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组大于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Ⅱ级组高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Ⅰ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4d的表达和CD3、CD4、CD8、CD138阳性细胞数以及CD4+/CD8+值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反应程度密切相关,检测C4d、CD3、CD4、CD8、CD138在移植肾急性排斥组织中表达情况,对于探讨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首例人类化抗体蛋白:由瑞士罗氏公司(Roche)研制用于预防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人类化抗体蛋白12月10日获FDA批准上市。该药,Zenapax,作用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并阻止其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OX40 mRNA和外周血 CD3+CD8- T辅助细胞(Th)1、Th2检测用于评估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016年 1月—2017年 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行肾移植手术的 40例肾移植受者及 2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肾移植受者分为急性排斥组 20例和肾功能稳定组 20例。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定量检测 3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 OX40 mRNA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CD3+CD8-T淋巴细胞中 IFN-γ(Th1)和 IL-4(Th2)表达率。ROC曲线评价 OX40和 Th1对预 测急性排斥的诊断价值。结果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组 PBMCs 中 OX40 mRNA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1),肾功能稳定组 PBMCs 中 OX40 mRN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组 Th1 表达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3 组 Th2 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X40 mRNA 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903(95%CI:0.825~0.980);Th1 的 AUC 为 0.731(95%CI:0.587~0.874);两者联合诊断的 AUC 为 0.930(95%CI:0.859~1.001)。结论 监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 OX40mRNA及 Th1细胞可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负载EB病毒潜伏膜蛋白(EBV-LMP2)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内激活的细胞毒T细胞(CTLs),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体内对人鼻咽癌(NPC)细胞株CNE-2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PBMC)经细胞因子扩增培养为成熟DC,rAd-EBV-LMP2重组腺病毒转染DC制备疫苗,对疫苗进行致瘤性检测;采用人外周血T细胞悬液腹腔注射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hu-PBL-SCID)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T细胞组、未转染DC组、LMP2-DC组.末次免疫7d后,接种CNE-2细胞,观察小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及重量;定期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水平;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rAd-EBV-LMP2-DC疫苗接种于小鼠体内未见肿瘤形成,脾、肺、肝和肾等器官未出现肿瘤病变;小鼠血清均检测出人IgG,hu-PBL-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LMP2-DC组肿瘤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肿瘤生长速度、体积及重量显著减小(P<0.01),且LMP2-DC组小鼠脾淋巴细胞显示出对肿瘤细胞强大的杀伤活性(P<0.01).结论 EBV-LMP2-DC疫苗能在hu-PBL-SCID小鼠体内诱导产生强大的CTL反应,保护小鼠免受肿瘤细胞的攻击,对肿瘤细胞具有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速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的一种严重排斥反应类型,因其症状重,肾功能损害发生快,逆转困难而成为处理术后早期抗排斥反应的难点。本科自1997年1月~4月应用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此种反应3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1)肾移植术后按我科常规给予三联用药:环胞素A(CsA)[5~7mg/(kg·d)] 强的松(30mg/d) 硫唑嘌呤(100mg/d)。术后前3天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0g/d)静点冲击治疗,3天后改口服强的松(30mg/d)。(2)ATG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锐艳  赵江  孙薇 《黑龙江医药》2007,20(5):526-527
肾移植的历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同排斥反应进行斗争的历史。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由抗原识别,淋巴细胞的增值、分化,靶细胞的损伤这样一连串的免疫反应引起的。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进步,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降低,长期存活率提高,使得肾移植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肾移植前心血管疾病与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CVR)相关性做了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C4d免疫染色和抗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对肾移植后移植肾存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于细胞性排斥反应,AMR对常规的抗排斥治疗普遍缺乏敏感,预后也较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差.近年血浆分离(PP)/血浆置换(PE)/免疫吸附(IA)、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和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AMR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最佳方案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