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福建省南部博平岭山脉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及蟹种群分布,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3年3月,选择福建省漳州市境内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8个县(区)23个村作为调查点,在每个村居民区附近选择1~3条山涧水沟采集螺、溪蟹标本。根据所采集标本螺壳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采集自漳州市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 (cytochrome oxidase 1,CO1)基因序列分析。观察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并进行蟹种分类,检测部分调查点螺并殖吸虫尾蚴、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 采集自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壳高逾50 mm、壳宽18 mm,壳质厚、坚固,外形呈长塔锥形,有8~10个螺层,经CO1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海南沟蜷螺。在23个调查点共查见淡水螺6种,隶属3科5属,包括黑贝螺科短沟蜷属放逸短沟蜷、沼蜷属漳州沼蜷、沟蜷属海南沟蜷,盖口螺科拟钉螺亚科拟钉螺属福建拟钉螺和华安拟钉螺,蜷科拟黑螺属瘤拟黑螺。共查见淡水蟹类11种,隶属两科5属,包括溪蟹...  相似文献   

2.
多数文献在介绍钉螺形态时,俱言其成体壳高一般不超过10mm,宽度不超过4mm。湖南医科大学刘多教授于1954年在岳阳发现的最大钉螺壳高11.20mm;刘月英(198年)发现最大肋壳钉螺壳高12.7mm。1990年3月我们在华容县幸福乡东洞庭湖洲查螺,共检获活螺6982只,选择其中目测较大者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几只特大型钉螺,其壳高分别为13.80、14.02、1532、1550、15.70、16.10mm。16·10mm高的这一只,壳宽5.28mm,有9个螺层。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钉螺。此标本目前存放在湖南省害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夏全斌教授处。东洞庭湖发现特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被人为迁移至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后其子代钉螺壳形变化特点。方法 方法 取微山湖区独山岛饲 养的钉螺, 以亲代钉螺107只为对照组, 同时测量子1代螺115只、 子2代螺107只, 收集螺体壳长 (L)、 壳宽 (W)、 壳口宽 (AW)、 壳口长 (AL)、 唇脊厚度 (LIT) 等数据, 并计数体螺旋纵肋数。结果 结果 子代钉螺LIT明显减少, 并随子代数增加呈递减 状态, 三代螺两两比较, 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同时, 子代螺L和AL降低, W和AW增加, 壳口长与宽之积增加, 体螺旋纵肋数增加。结论 结论 微山湖子代钉螺的螺体变小、 螺壳变薄, 提示微山湖区非完全适宜钉螺孳生, 但是种群可以生 存多年。  相似文献   

4.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集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每个采集点采集约200只钉螺,随机选取其中30只成年钉螺(螺旋数6~7个),对钉螺的11个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2个钉螺样本群中,壳高最长的钉螺样本采自洱源县永乐村,为7.33 mm;最短的样本采自古城区东元村,为4.68 mm。壳顶角度最大的样本采自弥渡县蔡庄村,为59.47°;角度最小的样本采自洱源县前甸村,为41.40°;12个钉螺样本群的螺壳形态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075%,其中以外唇缘厚度变异系数最大,达29.809%。12个钉螺样本群间平均欧式距离为2.26,其中以洱源县前甸村和大理市五星村两地钉螺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小(0.26),以弥渡县蔡庄村和楚雄县苍岭村两地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大(8.1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12个钉螺样本群划分为3类:弥渡县蔡庄村钉螺样本群,楚雄县苍岭村钉螺样本群,洱源县前甸村、大理市五星村、永胜县杨伍村、祥云县小桥村、洱源县永乐村、大理市小岑村、南涧县安定村、古城区东元村、鹤庆县莲义村、巍山县甸中村钉螺样本群;3类样本群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壳顶角度和外唇缘厚度相关的主成分2上。结论 随采集点纬度逐渐减小,云南省12个钉螺样本群螺壳形态指标欧式距离及螺壳形态变异程度逐渐增加,壳顶角度可作为反映螺层成长过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的压碎钉螺螺壳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压碎螺壳方法。新方法能在保证钉螺软体完整的前提下,提高了压碎钉螺螺壳的速度,在钉螺的解剖操作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OI基因片段在拟钉螺种类鉴定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福建省内多个地区的疑似拟钉螺标本,用形态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后,取出螺肉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的方式扩增COI基因序列片段并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物种。结果共采集到标本13份,通过形态学方法将样本鉴定为福建境拟钉螺属。所有标本经实验扩增到长度为515~598bp的COI基因片段。13份标本中11株的COI基因片段与γ拟钉螺属最为相似(88.96%~97.82%),另外2株分别与拟钉螺属下的武鸣拟钉螺(87.08%)及新拟钉螺属下的开放新拟钉螺(88.55%)最为相似。在属水平上,13份标本中仅有1份的形态学鉴定结果与基因鉴定结果吻合,其余12份样本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均与基因鉴定不同,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通过COI基因检测可快速对拟钉螺亚科作出准确判断,但对属水平的鉴定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槟榔碱与杀螺药合用对钉螺头足部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槟槟榔碱(Arecoline,ARE)灭螺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加入和未加入ARE的灭螺药分别浸泡钉螺24h,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一定浓度的ARE单用或与杀螺药合用对钉螺头部及触角,足跖肌,壳轴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25mg/LARE,0.625mg/L五氮酚钠(NaPCP),0.0625mg/L氮硝柳胺(NC)单用时,钉螺的头部及触角,足跖肌、壳轴肌的形态与正常钉螺形态结构相近,而5mg/LARE分别与0.625mg/LNaPCP,0.625mg/LNIC合用时,钉螺的触角,足跖肌和壳轴肌的表面皱褶变平坦,形态结构完全破坏,与单用5mg/LNaPCP,1mg/LNIC的结构相同,结论:ARE能增强灭螺药对钉螺软体结构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
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安徽省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的相容性,探索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6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0只.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以相同方法感染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22~24℃温度下饲养90d.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 在1:20组和1:40组中,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被日本血吸虫成功感染,而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感染成功.至观察期结束时,无论是自然死亡率还是感染后死亡率,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均显著低于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P<0.05),而后两地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当地钉螺与日本血吸虫不相容可能是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湖北钉螺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钉螺分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950年代及1998年以后收集的钉螺标本,测量其螺层、壳高、壳宽、次螺层体长及外唇;观察螺壳表面纵肋有无及粗细程度,螺顶为粉红色及螺顶磨损情况,并按照地区以县为单位归类,建立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对该数据库进行钉螺外形特征分类,并进行部分区域的钉螺50年前后外形对比;检索与姚氏钉螺相关具红色螺顶特征的钉螺分布区域;检索与湖北大口钉螺相关具螺顶磨损特征的钉螺分布区域。结果建立了湖北钉螺外形地域分布数据库和50年前后外形对比数据库;具螺顶磨损特征的钉螺除湖北大口外尚有其他2个分布区域;螺顶泛红的湖北钉螺除广西宾阳及其周边的两个县(市)外尚有其他9个分布区域。结论根据钉螺纵肋形态可分为4类:光壳、细肋、肋壳、粗肋;钉螺外形在50年内未发生明显变异。大口钉螺螺顶磨损现象罕见。螺顶泛红是广西宾阳、武鸣、忻城三地钉螺极重要的特征,但并非惟该地区所拥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9种拟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为拟钉螺从基因水平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PCR)技术对海峡两岸4省7地的拟钉螺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按Nei的方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应用SPSS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各地拟钉螺标本的PCR产物呈多态性,其中台湾邱氏拟钉螺与中国大陆拟钉螺地域株遗传距离为0.7391~0.9130;向氏拟钉螺和秉氏拟钉螺间扩增产物相似性最大,遗传距离为0.2174;神农架拟钉螺与向氏拟钉螺、秉氏拟钉螺的遗传距离为0.3333~0.3913;十堰拟钉螺和洪山拟钉螺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5556;福建拟钉螺与湖北拟钉螺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3913~0.7000;武鸣拟钉螺与湖北拟钉螺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6667~0.8889。结论9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上至少可以分为4类:1)向氏拟钉螺、秉氏拟钉螺和神农架拟钉螺为一类;2)洪山拟钉螺和十堰拟钉螺为一类;3)武鸣拟钉螺为一类;4)福建拟钉螺为一类。台湾邱氏拟钉螺应为钉螺。  相似文献   

11.
近城市低海拔斯氏、泡囊狸殖混合感染在福州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福州新店镇肺吸虫病疫区病原虫种和第一、二中间宿主 (螺、蟹 )的种类和感染率。方法 以病人为线索 ,捕捉螺蟹作常规法肺吸虫尾蚴和囊蚴检查并考察疫区。结果 在象山村发现为斯氏狸殖与泡囊狸殖疫区 ,该村靠近福州市中心 ,距福州火车站仅 5 3km。有三种螺蛳 ,即新店拟钉螺新种 ,建瓯洱海螺和放逸短沟蜷 ,前两种螺发现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3 75 % (12 / 32 0 )和 6 5 7% (2 3/ 35 0 ) ;有 3种蟹 ,即福建马来溪蟹、角肢南海溪蟹和台湾南海溪蟹 ,感染有斯氏狸殖吸虫和泡囊狸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达 6 1 91% (78/ 12 6 ) ,每只阳性蟹和每 g蟹组织携带囊蚴数分别为 5 89个和 1 5 3个。结论 福州新店镇为福建省一个新的近城市低海拔斯氏狸殖吸虫和泡囊狸殖吸虫混合感染的严重疫源地。斯氏狸殖吸虫为主要病原虫种 ,新店拟钉螺新种和福建马来溪蟹分别为主要第一、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福建北部地区斯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种群及其孳生地,比较生态环境改变前后感染率,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方法 2009-2019年,以并殖吸虫病例为线索,对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建瓯市小桥镇涤上村、东峰镇桂林村、城关镇七里街村和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岭腰乡前溪村以及三明市的三元区居阳村等11处调查点进行现场采集螺、蟹,并考察其生态环境,设框(33 mm2)检测螺分布密度,计算螺的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和蟹的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囊蚴采用人工感染健康犬(2只)和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 (CO1)基因进行鉴定。考察原孳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复查螺、蟹的感染率、感染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11处调查点查见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等3种螺。山涧水源小沟或渗水湿地等微型生态环境为螺的适宜孳生地,螺多栖息于沟内水线上下5 mm的潮湿环境,主要附着于沟内潮湿的陈旧落叶、枯枝,其次为石块上,泥砂中较少。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为156/框、179~291/框和12~266/框;各调查点均有螺查出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0.22%(4/1 851)、0.38%(36/9 420)、1.10%(102/9 247)。11处调查点查见福建华溪蟹、福建博特溪蟹、角肢华南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等4种溪蟹。溪蟹多栖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涧,白天潜伏于石块下,夜间四出觅食。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99%~96.77%,平均感染率为80.21%(231/288),平均感染度为19.8个囊蚴/蟹。PCR结果显示,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序列约500 bp,与GenBank中斯氏并殖吸虫相似性为99%;CO1基因序列约450 bp,与GenBank中宫崎并殖吸虫相似性为100%。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2只感染犬解剖后分别获得6和8条成虫,经鉴定均为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环境改变有山洪暴发、垦植、干旱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孳生地环境改变后对11处19次复查中,有10次未采集到螺,有5次未采集到蟹。5个调查点孳生地环境变化为山洪暴发所致,灾后进行7次调查均未查见螺,其中3处未查见溪蟹。11处调查点孳生地环境改变后,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6.11%(91/252),平均感染度为4.9个囊蚴/蟹。孳生地环境改变前后的感染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北部建瓯等地为斯氏并殖吸虫高度感染的自然疫源地。孳生地生态环境改变后螺、蟹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囊蚴感染率下降明显,其中山洪暴发和垦植等是影响螺、蟹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豫皖闽浙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CO1)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囊蚴虫种。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及漳州市等5个调查点采集溪蟹,分离溪蟹中并殖吸虫,提取囊蚴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ITS2和线粒体C01基因,测序。采用DNA Star拼接各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各序列间的比对,同时与GenBankTM中并殖吸虫基因进行BLAST比对。基于ITS2、CO1序列,以肝片吸虫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及漳州市等5个调查点的溪蟹并殖吸虫囊蚴阳性率分别为82%(49/60)、41%(29/70)、55%(41/74)、65%(41/63)和45%(32/71)。ITS2、CO1扩增长度依次约为500 bp、450 bp。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和浙江省永嘉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与卫氏并殖吸虫(KC417492.1,AF219379.2)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100%、96%~99%,均与卫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与斯氏并殖吸虫(KX129924.1、MK568551.1)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100%、95%~99%,均与斯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福建省政和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与斯氏并殖吸虫(KX129924.1)的相似性最高,为98%~100%,与斯氏、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大支(两虫种分支不明显),CO1与宫崎并殖吸虫(AY618823.1、AY618834.1)的相似性最高,为91%~94%,与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支,与斯氏并殖吸虫分支明显;福建省漳州市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与卫氏并殖吸虫(KC417492.1)的相似性最高,达100%,CO1与三平正并殖吸虫(AF159595.1)的相似性最高,为97%~99%,与三平正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结论 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PCR扩增检出CO1与卫氏、斯氏、宫崎和三平正并殖吸虫高度同源。并殖吸虫CO1可作为并殖吸虫虫种鉴别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在福建省可分别充当卫氏并殖、三平正并殖第一中间宿主的放逸短沟蜷体内发现的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尾蚴、子雷蚴同类似吸虫幼虫的比较研究。总共检查捕自邵武等县(市)13025只螺蛳,发现并殖吸虫与类似者的尾蚴、子雷蚴分别为33只(0.25%)与83只(0.63%),各地的标本检查结果见表1。两者的尾蚴、子雷蚴检测结果的比较见表2、3。这些结果显示:两者的子雷蚴在形态及大小上非常近似,而尾蚴则有差别,同并殖吸虫尾比较,类似者个体小(约180μm),组织结构模糊,腹吸盘下方凹陷呈“Y”字型(并殖吸虫尾蚴为倒三角形),感染率高且可在非并殖吸虫疫区发现,实验感染溪蟹或狗、猫不能获得并殖吸虫囊蚴或成、幼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记叙了采自福建省延平区和三元区的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一新种——唐氏华南溪蟹。除留模式标本及"平台"标本外,其他的均作寄生虫检查,模式标木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孳生于海拔400-800m的小溪中。延平区和三元区两地新种蟹体内分别感染卫氏并殖吸虫二、三倍体型及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20.0%(2/10)和33.33%(7/21),平均每只蟹检出3.6个和4.3个囊蚴。本种与铲肢华南溪蟹近似,但后者第一腹肢末节呈铲形,而新种呈不等边三角形。  相似文献   

16.
The morphology of cercariae of freshwater snails from Erawan Waterfall, Erawan National Park, Kanchanaburi Province was studied between December 2002 and August 2003. The sna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handpicking using a counts per unit of time sampling method. The cercariae, larva stage of a trematod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hedding method where they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six species. The first group, Pleurolophocercous cercariae, consists of Haplorchis pumillo (C1) and Stictodora tridactyla (C3). The second group, Furcocercous cercariae, consisted of Mesostephanus appendicalatus (C2), Transversotrema laruei (C6) and Cardicola alseae(C4). The third group, Xiphidio cercariae, has only one species which is Loxogenoides bicolor (C5). Out of 1163 snails, only 62 were found to be infected by cercariae, equivalent to a 5.33% infection rate. The infections grouped by species of the cercariae are as follows: C, 22 (1.9%), C, 29 (2.5%), C2 1 (0.1%), C6 1 (0.1%), C4 6 (0.5%) and C5 3 (0.3%). The freshwater snail samples consist of four species. From a total of 1163 samples, there are 687 Melanoides jugicostis, 91 Tarebia granifera, 296 Thiara scabra and 89 Melanoides tuberculata. Infections were found in 45 (6.5%), 6 (6.6%), 1 (0.3%) and 10 (11.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 方法  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 ;1998~ 2 0 0 0年按照卫生部 WHO的课题 ,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 (7~ 10月 ) ,组织专业人员 ,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 (帐内 )按蚊 ,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 ;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 结果 对原该蚊分布的 2 63个和 2个村的纵向观察 3年 ,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 1988年的 13 15例降至 2 0 0 1年的 3例。 结论 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8.
报告1978-1983年发现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并殖吸虫一新种——沈氏并殖吸虫。正模标本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模标本:虫体椭圆型,虫体宽7mm,长12.5mm,宽∶长为1∶1.79。卵巢大小为2.0×2.13mm,分支呈3级复杂分支;睾丸巨大,大小2.5×3.75mm(左睾)和2.0×4.75mm(右睾),如块状,仅有2个小分支;明显大于卵巢。体棘单生,遍布周身。囊蚴检自福建华溪蟹,其大小为395-410μm,囊壁单层,仅3-5μm。基于上述特征,该虫种区别于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巨睾并殖吸虫、闽清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而为新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启动子区3个位点(IL-1082/-819/-59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Mpylori感染与福建地区非责门胃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和直接测序分析来检测IL-10基因多态性;采用胃黏膜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①IL-10.1082位点:胃癌组中A/A型(17.4%)、A/G型(26.4%)、G/G型(9.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L-10-592位点与IL-10-819位点:胃癌组中C/C基因型(44.8%),C/A基因型(31.2%),A/A基因型(24%)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胃癌患者IL-10-1082、IL-10-592和IL-10-819等位基因分布在H.pylori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IL-10-1082A等位基因与福建地区胃癌发生相关。②IL—10—819/592等位基因与胃癌发生无相关。③IL-10.1082位点、IL-10-819/-592位点等位基因与执pylori感染之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人博卡病毒(HBoV)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检出情况,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种系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的57例小儿鼻咽抽取物标本,用一对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法对HBoV基因片段进行检测,对检测出的2例HBoV(FZ1和FZ40)用7对全序列引物进行扩增和拼接,获得这两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上传GenBank并与基因库中国内外其它10株HBoV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做种系分析。结果FZ1株基因组序列全长为5299bp,与HBoV参考株st2株序列长度相同;而FZ40株的基因组序列全长少2bp。病毒全基因组编码4种蛋白,分别是非结构蛋白NS1、核蛋白NP-1和衣壳蛋白VP1、VP2。结论种系分析显示福州的FZ40株与浙江温岭的WLL-1株关系较近,而FZ1株与北京的两株及泰国的CU6株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