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中药菊花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菊花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菊花进行字义及名实溯源考证。结果:《尔雅》,《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对蘜释义是指中药菊花植物,对菊释义是指大菊、蘧麦,即现在中药瞿麦,这与影宋本石刻郭璞注的《尔雅》中菊、蘜的植物图是吻合的。至宋代辞书《广韵》错误地认为《礼记》中鞠与菊同,不知鞠乃蘜异体字,导致自《广韵》后的本草就以菊指代中药菊花植物。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重新提出菊指中药瞿麦,指中药菊花的观点,在《正字通》释义即蘜字。我国本草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起皆以菊花字形为名,但蘜的字义表述了其植物形状特征,更适合为中药菊花的名称。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理清词义,指出中药菊花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本草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6)
本文查阅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本草,对黄柏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发现在古籍辞书中"柏"为松柏纲的植物,而"檗"为黄木,即本草中的檗木;汉代以前本草大多以"檗木""黄檗"字形为名,唐宋元时期本草大多为"蘗木""黄蘗",明清时期本草大多为"黄蘗",也有"黄柏""黄栢""蘖木""黄蘖",现代中医药书籍以"黄柏"为正名,但按照我国中医药传承及命名习惯,建议把"黄柏"恢复为正确名称"黄檗"。  相似文献   

3.
4.
该文考证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基原,以正本清源。结合本草描述,查阅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和陕西等5省市部分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对老河口、利川、房县、西峡、内乡、安康、万源等20余个县市的老药工和老中医进行走访调查,并采集调查区域的少量金钗植株进行活体保存和鉴定。"金钗"和"金钗石斛"之名在川东北、渝东、鄂西、鄂北、陕东南、豫西的民间应用广泛,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多有记载,在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中亦有体现;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历史上中药材名称"金钗"和"金钗石斛"为中国特有种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并有龙头金、人字金、环字金、龙头凤尾金等别名,所加工的干燥金钗药材称金耳环。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来源为曲茎石斛D. flexicaule,而不是《中国植物志》(19卷)和《中国植物志》(英文版)(25卷),以及自1977年以来历版《中国药典》中所使用的名称石斛(D. nobile,别名金钗石斛)。尽管植物的中文名称不受植物分类学者对植物命名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的制约,但为避免中文名称使用混乱,特别是中药材行业药材名称的混乱,建议将石斛D. nobile的中文别名更改为扁草石斛,而D. flexicaule的中文名改为金钗石斛,别名中增加金钗、曲茎石斛。  相似文献   

5.
彭海燕  钟小清  吕高荣  卢志标  邹节明 《中草药》2013,44(21):3063-3066
目的 对民间常用中药材金沙藤Lygodii Herba原植物来源进行考证。方法 查考本草文献对金沙藤原植物和药用部位的记载及附图,野外调查金沙藤药材的原植物来源,通过产地药农收集金沙藤药材原植物标本,核对药材原植物标本和咨询分类专家。结果 目前市场上金沙藤药材原植物来源主要是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曲轴海金沙、小叶海金沙的地上部分,部分地区将云南海金沙、羽裂海金沙和柳叶海金沙用做金沙藤药材;对商品金沙藤药材和不同植物来源的金沙藤TLC分析,显相似的主斑点。结论 为更好地制定金沙藤新的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并为药厂金沙藤药材收购提供依据,保证金沙藤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丹田名实考     
目前学界对丹田一词的出处、名义、部位、功能、脉证等见仁见智,中医学、道教内丹学等对丹田更是认识不一,现对中医学丹田之名实考证如下。1丹田的出处1.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最早提到丹田名称的是西晋成书的《甲乙  相似文献   

7.
据记载,称作两头尖的中药有:竹节香附、牡鼠粪、草乌头。其实,三者乃同名异物。笔者在药材市场,见到应用混乱,对其来源说法不一,这里略加考证,供读者参考。一、竹节香附竹节香附来源于毛莨科植物多背银莲花 Anemoneraddeana Reg.的根茎。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竹节香附味辛,性热,有毒。具有祛风湿、消痈肿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痈肿、金疮等症。其异名:两头尖、草乌喙。两头尖一名始载于《品江精要》,并记载:“两头尖,乃附子之类,苗叶亦相似,其根似草乌,皮黑肉白,细而两端皆锐,故以为名也。出陕西,春生苗,二月、八月取根捣碎入药。”草乌喙一名始载  相似文献   

8.
《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水龙骨科植物考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姚振生  龚旭 《中药材》1994,17(10):41-42
水龙骨科批物的药用价值在古代就为人们所认识,并被利用。清代吴其浚著的《植物名实图考》收集的蕨类中有13种为水龙骨科的药用植物,笔者对其逐一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金银花名实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占平  万德光 《中药材》2005,28(6):517-518
目的:考证历代金银花药用品种.方法:查阅古代和现代有关文献以及与产地观察、作者的活动范围相结合.结果与结论:宋<证类本草>及其以前本草所述"忍冬"和今"金银花"基原可能不同,明<本草纲目>和清<植物名实图考>等所载"金银花"基原应为今之忍冬.  相似文献   

10.
菟丝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中药材》2001,24(12):895-896
本文考证认为,汉代以前的兔丝是指茯苓的菌丝,称之为“兔丝”,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旋化科植物并沿用至今,药材称“菟丝子”。现代用菟丝子商品为旋花科菟丝子属5种植物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黄芪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系统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黄芪本名黄耆,而“芪”字本指药材知母,明代开始俗作黄芪,进而逐渐将黄芪作为药材正名。黄芪历代主流基原可确定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的干燥根,不同历史时期还存在多花黄芪A. floridus、金翼黄芪A. chrysopterus、梭果黄芪A. emestii等黄芪属甚至非黄芪属植物作地方习用黄芪使用的情况。黄芪最早产区为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后逐渐往东北方向扩展,宋代以来多将山西所产绵黄芪奉为道地,至清代除山西外又加内蒙古为道地,民国则推崇东北所产。现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甘肃及东北等省区,商品以栽培品为主,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仿野生栽培品质较好。黄芪在本草、方书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多用生品,炮制品中以蜜炙为主流。基于当前资源栽培、生产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11首含黄芪的经典名方建议均使用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以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产者为佳,且除清心莲子饮注明需蜜炙外,其他方剂建议用生品。  相似文献   

12.
黄芪药材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检测器( HPLC-DAD-ELSD)联用技术对黄芪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方法:采用Waters 2695-SpursilTM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254 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条件为:漂移管温度112.8℃,载气流速3.2L·min-1.结果:10批药材HPLC-DAD指纹图谱找到14个共有峰,鉴别了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HPLC-ELSD指纹图谱找到9个共有峰,鉴别了毛蕊异黄酮苷、黄芪甲苷、黄芪皂苷黏、黄芪皂苷Ⅱ.结论:方法准确可靠,为全面控制黄芪药材质量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药名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是中医药与文化艺术联姻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自古多有流传,可谓华夏史上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把中医学的文化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地榆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采收时间、品质评价及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据考证可知,地榆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本草均以之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或其变种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var. longifolia的根。古代本草以其根绵软、肥大者为好,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长叶地榆;近现代著作则以根条粗、质硬、断面粉红或红色、无根茎及须根者佳,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地榆。地榆历代主流炮制方法多为生用,偶见以醋炒、焙等方法炮制加工;自清代以来出现地榆炒炭使用并沿续至现今。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有地榆的经典名方使用长叶地榆的根入药,其炮制方法应结合具体药物条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瑰宝,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些年,随着国家政府层面提出并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国家对中医药投入加大,使得中医药科技发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思维的碰撞,实践的检验,问题也暴露不少。将这些问题整理后,从医学史、科学性、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评价标准、科研现状、产业化共7个角度对中医药的科研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引发中医药同仁,特别是年轻学者对中医药科研方向的思考、探讨和梳理,共同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古籍整理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文脉与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赓续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中医药古籍整理的时代目的,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宝藏,揭示其意义,发扬其精神,吸取其经验教训,使之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阐述了古籍整理中的几大问题,即重视“执拗的低音”现象、避免“后出转劣”趋势、注意“代古人立言”隐患;论述了以“道统”的思想理念、不忘初心的守则、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揭示学术的本来面目和真价值的方法论;并以本草考古为例,分享了如何以科技手段破解历史密码的实践探索,以期为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独活与羌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独活与羌活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史早期独活与羌活混用,南北朝时始见区分,此后历代争议不断,至当代二者方明确区分为2种中药材;历代多以独活、羌活为正名,亦见有别名及商品名。历代所用之独活植物基原以重齿当归Angelica biserrata为主流,此外尚有当归属、独活属、楤木属的多种植物作为独活入药;历代所用羌活植物基原则多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或宽叶羌活N. franchetii,基原较为统一。独活、羌活产地多集中于我国西部及西北部地区,其中独活主产于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以湖北、重庆交界地带所产为道地;羌活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地,以四川西部及北部、甘肃南部所产为道地。历代皆于春秋季或农历二、八月份进行采收,独活以主根粗壮、分支少、质地坚实、香气浓郁者为佳,羌活以根茎粗壮,节紧密隆起,外皮紫棕、断面紧实,香气浓郁,类似蚕形者为佳;独活与羌活的炮制方法多为去芦后切制,以生品入药。基于...  相似文献   

19.
阐述中医外科名医医案中常用八个字的证型命名特点。结合这些医案,强调"八字证型"命名在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不一致的情况下。四字证型有着普遍认可性和简便直观性,临床使用广泛,但应逐渐认识到八字证型以其能够统筹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特点,使其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具针对性,是中医外科名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