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8例SDAVF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平均(54.3±28.7)个月,用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评价神经症状,术后ALS评分降低,为改善。结果 58例中,瘘口最多见于下胸段(50.0%),其次是腰段(24.1%)和上胸段(17.2%)。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显微手术治疗25例,复合手术治疗2例。4例栓塞治疗术后复发。末次随访,症状改善38例,无改善2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持续时间长(OR=2.341;95%CI 1.091~5.124,P=0.009)、术前ALS评分高(OR=1.451;95%CI 1.201~4.674;P=0.002)是术后症状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均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术前症状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术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平台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复合手术治疗的18例S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手术时间3.1~4.6 h,平均(3.5±0.8)h。术后即刻造影未发现瘘口及异常引流静脉。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与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脊髓造影均无复发,18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年,造影复查未发现复发。结论利用复合手术平台治疗SDAVF,定位准确,手术损伤小,复发率低,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断层重组技术获得CT样图像(Dyna CT)及吲哚箐绿(ICG)造影对定位、评估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及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名符合手术切除SDAVF的患者,术前行Dyna CT三维重建瘘口血流、评估瘘口与脊柱骨性标志的位置关系并设计手术预案,术中行ICG造影准确定位瘘口,辨别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后切除瘘口,并再次行ICG造影确认引流静脉不显影。结果所有10例患者术前造影及Dyna CT均可辨明瘘口位置及与脊柱的关系,术中均根据ICG造影中的血管显影顺序判断血流方向及定位瘘口,瘘口阻断后再次ICG造影见引流静脉均无显影。术后10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1 w后所有患者复查DSA均见瘘口完全消失。临床随访8例均未见症状复发结论术前Dyna CT瘘口血流重建结合术中ICG造影可以准确定位瘘口,良好地区分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为单一瘘口,其中瘘口位于胸段10例,腰段2例。顺利夹闭瘘口,无脑脊液漏,未发生切口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术后随访6个月,12例症状均缓解;术后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3.9±1.6)分]较术前[(6.6±2.1)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X线检查未发现脊柱不稳定情况。结论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封闭效果好,不易复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术中脊髓血管造影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SDAVF患者, 共4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行脊髓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确定供血动脉来源、瘘口位置、引流静脉等后, 采用电凝方法切除瘘口。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DSA评估SDAVF治疗情况。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标准评估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血管造影相关的并发症, 无一例患者误伤脊髓血管及瘘口残留。术后随访(10.8±4.3)个月(3~24个月)。至末次随访, 症状改善41例, 未改善5例, 加重1例;术后随访mALS中位数为2分(1~3分), 与术前的3分(2~4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程>12个月的16例患者中, 5例mALS未改善;病程>6~12个月的27例患者中, 1例mALS未改善;病程为0~6个月的4例患者mALS均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CT血管成像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患者栓塞后出现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例SDAVF患者的血管造影、栓塞、手术治疗资料,以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例SDAVF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均以NBCA胶成功栓塞;栓塞后即刻均无明显异常,但两患者分别于栓塞后3 h和5 h出现症状明显加重,表现类似于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造影复查发现瘘口复发,1例患者再次行NBCA胶栓塞,治疗后显著好转,随访半年,恢复正常;1例患者由于供血动脉纤细,微导管插入困难,予以急诊手术夹闭瘘口,术后患者症状较出院时有恢复,随访8个月,症状好转。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SDAVF的重要方法,若瘘口没有完全栓塞,有一定复发率甚至有急性加重可能,及时造影复查可以明确原因,再次完全栓塞或手术治疗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胸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脊膜囊肿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20例胸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脊膜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囊壁次全切除16例,大部分切除4例;瘘口严密缝合17例,用附近残留囊壁缝合并以肌肉及脂肪加固3例。术前腰背痛20例,术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2.14±2.02)分]较术前[(6.17±1.07)分]明显降低(P<0.05)。术前放射性下肢痛17例,术后VAS评分[(1.97±3.15)分]较术前[(7.09±2.11)分]明显降低(P<0.05)。15例运动障碍术后远端肌力提高1~3级。8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75±1.32)分]较术前[(1.97±2.01)分]明显增高(P<0.05)。术后随访6个月~10.5年,脊髓功能状态按McCormick分级标准,均达到Ⅰ级;末次随访MRI检查证实囊肿无复发,脊柱序列及曲度完好,未见脊柱不稳定。结论 胸腰段椎管内长节段硬膜外脊膜囊肿以慢性进行性脊髓及马尾神经受压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手术应采取对脊柱生物力学影响最小入路,显微镜下剥离切除囊壁,修补脑脊液瘘口,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荧光造影技术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DAVF)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8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手术采用全椎或半椎板入路,术中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瘘口的位置、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行瘘口切除后再次造影检查。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中瘘口位于颅颈交界、胸髓上段、胸髓下段、脊髓腰段的患者,分别为2例、8例、10例、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瘘口均完全切除,术后影像学复查无复发者。随访时间6~72个月,结果显示治愈为18例、改善8例、无变化2例,好转率为92. 85%。患者术后的改良ALS评分(2. 1±1. 4)比术前(4. 6±1. 9)明显好转(P 0. 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最有效的方法。术中采用荧光造影,能准确定位瘘口位置,同时对瘘口切除进行评估,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确诊的SDAVF病例资料,均为单一瘘口供血。病灶位于胸段9例,腰段6例,均经半椎板入路行显微手术夹闭瘘口。结果 9例在复合手术室完成,6例在常规手术室完成。术后14例行脊髓MRI复查示脊髓周边的血管流空影消失。10例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示瘘口消失。15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6.8±8.1)个月,其中4例病人症状消失,6例病人症状好转,5例病人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SDAVF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硬脊膜外动静脉瘘(SEDAVF)合并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复合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SEDAVF合并S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首先经动脉途径进行ONYX胶栓塞,因胶弥散效果不佳,仅封堵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仍可显影;然后,开放性手术烧灼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丛血管,但未剪开硬脊膜探查,术后7 d因并存SDAVF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引起症状加重,再次行介入栓塞时处理SDAVF。术后6个月随访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SEDAVF处理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及近端引流静脉,对于合并的SDAVF,可选择介入治疗。单纯SEDAVF,可选择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迂曲的静脉湖;SEDAVF合并SDAVF,可先行介入栓塞瘘口,解除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及硬脊膜外静脉湖压迫症状;如仍末治愈,可行开放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湖,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F)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其中1例因未能完全栓塞,改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栓塞情况。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行Aminoff-Logue评分,判断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门诊随访的患者同时复查脊髓MRI,以判断栓塞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DSA显示,5例完全栓塞,1例瘘口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造影显示肋间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肋间动脉后复查胸椎CT,显示肋间肌内血肿形成,术后持续胸背部疼痛3 d后缓解。6例患者中,5例为门诊随访,1例为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5个月(4.0~22.0个月)。术后3个月,6例患者的Aminoff-Logu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0±0.7)分、(4.0±1.5)分,P<0.05];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中因拔管困难而留置体内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相关并发症。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出院后10个月行DSA随访,未见瘘口显影。结论初步推测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SDAVF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1996年9月~2002年9月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20例,均行术前MRI、脊髓血管造影证实,手术切断瘘口处硬脊膜动脉与引流静脉的异常交通。结果 12例完全康复,8例症状改善,脊髓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脊髓MRI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无创筛选检查,而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手术电凝切断瘘口效果肯定,可明显改善症状,防止脊髓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在复合手术室手术治疗的CCJ-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治疗效果,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 2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术中均准确地找到瘘口并将其切断,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均完全消失。术中血管造影和图像融合时间分别为35 min,25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mRS评分分别为0分,1分。结论复合手术便于判断瘘口位置,确保瘘口全部闭塞,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头皮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例先天性头皮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经DSA确诊为头皮动静脉瘘,其中5例行手术切除后完全治愈,1例经超声定位、局部压迫瘘口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4年,复查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TA或DSA,未发现复发。结论 DSA是诊断头皮动静脉瘘的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术前诊断、术中仔细识别血管构筑特征、术后复查有重要作用。手术阻断供血动脉、灼闭瘘口是首选治疗方法,皮瓣设计要考虑术后头皮血供。  相似文献   

15.
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9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SCAVL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1990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99例SCAVLs,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99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行手术治疗65例,介入治疗3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3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6例和髓周动静脉瘘(PMAVF)8例,各型SCAVLs病例术后获好转者分别为19例、17例和4例。结论脊髓MRI和DSA是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对SDAVF和Ⅰ型PMAVF宜首选手术治疗,对SAVM应尽可能采用手术切除(或术前辅以栓塞治疗)畸形灶,对Ⅱ型或Ⅲ型PMAVF宜取介入治疗或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治疗时,应针对动静脉短路进行根治性治疗,即手术和/或栓塞来闭塞瘘口和去除畸形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确诊并行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8例,并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显微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总结了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经验。 结果所有病例均经半椎板入路行动静脉瘘显微手术切除术,术后复查脊髓血管造影,均未发现异常的瘘口及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显影。随访24个月,其中痊愈5例,好转2例,有效率87.5%。 结论MRI是筛选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无创手段,脊髓血管造影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显微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IAVMs)的临床特点以及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复合手术室行显微手术治疗的7例IAVMs的临床资料。先行DSA定位,显微镜下完全显露畸形血管团,术中DSA美兰实时显影技术精准判断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结果 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畸形血管团全切除,术后即刻DSA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不显影;1例胸段IAVM因部分病灶深入脊髓腹侧,在阻断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后仅进行部分切除。7例术后随访9~54个月,平均(27.7±16.5)个月;术后9个月McCormick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2例;末次随访,7例症状均改善,无死亡病例;除部分切除的1例外,其余6例复查MRI未见迂曲血管影及畸形血管团。结论 IAVMs临床少见。在电生理监测下,运用术中DSA美兰实时显影辅助显微手术切除IAVMs,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