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省顺德市容奇镇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调查广东省顺德市容奇镇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并分析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腰臀比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普查容奇镇15岁以上所有有户口的居民25680人,内容包括问卷,测定身高、体重、血压,对于≥40岁的被调查者还测定了腰围、臀围等。结果 1996年容奇镇15岁以上的人群中,BMI 23.0-24.9kg/m^2占13.4%(标化率,以下同),25.0-29.9kg/m^2占8.9%,≥30kg/m^2占1.3%。随年龄增加,肥胖患病率增高,50-59岁组最高。40岁以上的人群中,腹型肥胖患病率为35.0%(以腰围为判断标准)和36.7%(以腰臀比为判断标准)。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高血压患者中更倾向于腹型肥胖。以高血压为状态变量,以BMI、腰围、腰臀比为测定变量,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对曲线下面积两两比较,结果提示腰围、腰臀比对高血压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BMI;腰围、腰臀比对高血压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40岁以上人群中腹型肥胖患病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腰围、腰臀比对高血压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BM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及中年时期人群,发生超重和肥胖后的体重状态变化以及最大体重减重程度与其中老年期发生T2DM的关系。方法基于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库,选取19878名年龄≥40岁的中老年人群,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超重及肥胖[最大BMI(BMIMax)≥24.0 kg/m^2]发生在青年及中年时期人群的体重状态变化及最大体重减重程度与T2DM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重组(BMIMax及BMI 18.5~23.9 kg/m^2)相比,青年时期持续超重组(BMIMax及BMI≥24.0 kg/m^2)、青年时期既往超重组(BMIMax≥24.0 kg/m^2,BMI 18.5~23.9 kg/m^2)、中年时期持续超重组(BMIMax及BMI≥24.0 kg/m^2)、中年时期既往超重组(BMIMax≥24.0 kg/m^2,BMI 18.5~23.9 kg/m^2)的T2DM患病风险均不同程度增加,以青年时期持续超重组最高(OR 2.57,95%CI 2.21~2.99)。超重人群(BMIMax≥24.0 kg/m^2)中,与减重<5%人群相比,减重≥5%人群T2DM患病风险增高,以减重≥15%人群风险最高(OR 3.58,95%CI 3.07~4.17)。结论无论目前体重正常或超重,青年及中年时期人群发生超重及肥胖均增加其中老年时期T2DM患病风险。超重人群最大体重减重≥5%时,中老年T2DM患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体重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 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 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贵阳市社区年龄≥60岁人群血压情况及脑卒中患病与代谢综合征(MS)和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阳市10个社区5182例年龄≥6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以10岁为界,分为60~69岁组2437例、70~79岁组1755例和≥80岁组990例,分析脑卒中与MS和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5182例老年社区居民中,高血压前期人群比例25.67%,高血压患病率39.56%,MS患病率16.92%,脑卒中患病率5.77%。与60~69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高血压患病率、脑卒中患病率明显升高、MS患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男性MS患病率低于女性(P<0.01)。MS患者脑卒中患病率高于非MS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MS患者的2.53倍(OR=2.530,95%CI:1.966~3.257,P<0.01)。结论贵阳市社区老年居民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收缩压逐渐上升,脑卒中惠痛与高血压和MS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再次了解高血压在武威市凉州区城区的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健康宣教的必要性。方法对所选凉州区内东关18岁以上居民通过随机调查问卷、体格检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被调查的6 328例18岁以上的常居人口中高血压1 79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28.30%;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8.68%,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88%。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分别为60.97%、50.70%。被调查者中超重〔体重指数(BMI)≥25 kg/m2〕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BMI25 kg/m2)者(χ2=6.13,P0.05)。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χ2=52.54,P0.05);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TC)5.72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7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64 mmol/L〕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脂血症者(χ2=74.25,P0.05)。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家族史者(χ2=15.24,P0.05)。高钠盐摄入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钠盐摄入人群(χ2=12.36,P0.05)。吸烟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χ2=20.31,P0.05)。结论跟2008年调查相比,大规模高血压健康知识宣教后武威凉州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有明显提高,继续加大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对高血压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医师高血压病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4月乌鲁木齐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的450名临床医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450名临床医师中高血压86名,发生率19.11%;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86例和非高血压组364例。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组男性、≥60岁、维吾尔族、主任医师、饮酒、吸烟、日食盐量≥9g、体重指数(BMI)≥23kg/m~2比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年龄、维吾尔族、高级职称、饮酒、日食盐量≥9g、BMI≥23kg/m~2均为临床医师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乌鲁木齐某三甲医院临床医师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维吾尔族、高级职称、饮酒、日食盐量≥9g、BMI≥23kg/m~2。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某铁路局职工高血压患病情况,为在本系统内开展高血压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2019年某铁路局参与健康体检的24 314名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该铁路系统职工年龄20~59岁,其中4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5.0%;以男性居多、占总人数的82.1%;近五年职工高血压总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趋势x2=383.616,P<0.001),男性患病率(43.1%)高于女性(23.0%),同全人群性别患病情况一致,且不同年龄组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089.942,P<0.001);与20岁~组相比,其他年龄组患高血压风险性高(OR>1,P<0.001),且呈现OR值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男性高血压患病风险是女性的1.570倍(x2=113.483,P<0.001);与体重指数(BMI)小于18.5 kg/m2组相比,24.0~27.9 kg/m2及≥28 kg/m2组BMI的OR>1 (P<0.001).结论 该铁路系统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高于女性;年龄、超重和肥胖仍是职工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佛山普君社区老年人体重指数与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体重指数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按统一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普君街道办事处60岁以上常住居民3382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肥胖、超重、体重正常、体重过低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64.12%、49.24%、33.44%、24.16%,随BMI增高,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同时随BMI水平上升血脂异常患病率亦升高。高血压类型中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平均BMI为23.0kg/m2,≥24者占37.4%,男性BMI为22.6kg/m2,≥24者占34.0%,女性BMI为23.2kg/m2,≥24者占40.0%,男女的BMI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年龄增长BMI稍下降,80岁以后下降明显。结论BMI水平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但80岁以后超重率有明显下降。在较高年龄组老年人中进行减肥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现况。方法入选宁波市某社区年龄≥60岁的老年健康体检人群5569例,将有高血压的2572例分为:男性60~69岁组451例,70~79岁组364例,≥80岁组192例;女性60~69岁组946例,70~79岁组431例,≥80岁组188例。将非高血压2997例按上述方法分为:男性60~69岁组578例,70~79岁组448例,≥80岁组241例;女性60~69岁组773例,70~79岁组601例,≥80岁组356例。分析清晨高血压患病情况。结果 5569例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率为33.0%。女性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 Hg(1mm Hg=0.133kPa)者明显高于男性(28.3%vs 17.6%,P<0.01);男性单纯收缩压≥140mm Hg比例高于女性(70.6%vs 57.6%,P<0.01)。无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清晨高血压总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2.5%vs 16.9%,P=0.000),60~69岁组女性清晨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P=0.000),而≥80岁组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结论上午健康体检常规测量血压是发现清晨高血压最有效、简便的方法,老年女性更应关注清晨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317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839例和非老年组(14~64岁)133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转归以及死因等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死亡风险。结果3174例急诊危重患者中老年人占57.94%。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比例、年龄、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前3位病因为心血管疾病(48.2%)、神经疾病(19.7%)及呼吸系统疾病(15.7%)。3174例患者中死亡305例,其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为204例和101例,老年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66.89%vs 33.11%,P=0.001)。老年组危重症死因前3位的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老年组呼吸危重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1.1%vs 3.0%,P=0.000)。结论心血管病、神经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是急诊老年危重患者最常见病因,病死率高,其中呼吸危重症的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骨骼肌质量下降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心血管疾病患者310例,根据肌少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骨骼肌质量下降组209例和无骨骼肌质量下降组101例。其中年龄≥80岁168例,年龄<80岁142例。测定骨骼肌质量,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生化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年龄≥80岁患者骨骼肌质量下降比例明显高于年龄<80岁患者(82.14%vs 50.00%,P<0.05)。骨骼肌质量下降组年龄[(81.57±8.61)岁vs(73.51±9.50)岁,P<0.01]、男性(74.16%vs 53.47%,P<0.01)、吸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血肌酐、HDL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无骨骼肌质量下降组明显升高,体质量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和TG水平较无骨骼肌质量下降组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低白蛋白水平、低体质量指数、男性是骨骼肌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骨骼肌质量下降的患病率高,生活能力及营养水平下降。高龄、低白蛋白水平、低体质量指数,男性可能是发生骨骼肌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沧州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按照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对沧州某农村地区年龄6089岁1560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868例和非高血压组692例。以不同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分层,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超重(33.6%vs 10.8%)、肥胖(38.8%vs 9.7%)、腹型肥胖(36.6%vs 19.4%)、超重伴腹型肥胖(23.3%vs6.1%)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而腰围异常老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度是腰围正常者的2.41倍(95%CI:1.90689岁1560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868例和非高血压组692例。以不同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分层,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超重(33.6%vs 10.8%)、肥胖(38.8%vs 9.7%)、腹型肥胖(36.6%vs 19.4%)、超重伴腹型肥胖(23.3%vs6.1%)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而腰围异常老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度是腰围正常者的2.41倍(95%CI:1.9063.042,P=0.000)。相关因素分析发现,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为该地区老年人群超重或肥胖的高危因素。结论沧州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形势严峻,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不良生活习惯为其高危因素,改善不良饮食结构是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吸烟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进一步阐述晨间血压上升速度是否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男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年龄40~79岁,受试者均无糖尿病病史,根据吸烟状况分为不吸烟组(n=100)、戒烟组(n=100)和吸烟组(n=100),由同一研究小组完成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双重逻辑方程模型(double logistic curve-fitting procedure)分析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饮酒比例、高血压病程、血糖、血脂、血肌酐、血尿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吸烟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24h脉压比不吸烟组和戒烟组高(P<0.05或P<0.01),收缩压白昼平台较戒烟组高(P<0.05)。不吸烟组与戒烟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吸烟组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要高于不吸烟组和戒烟组[(16.5±1.2)比(7.3±0.9)mm Hg/h,P<0.01;(16.5±1.2)比(9.8±0.9)mm Hg/h,P<0.01]。④单因素相关分析示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与收缩压白昼平台、24h脉压有相关性(r=0.151,0.143,P<0.05),不吸烟组及吸烟组收缩压上升速度仅与收缩压白昼平台有相关性(r=0.152,P<0.01;r=0.128,P<0.01)。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上升速度仍与收缩压白昼平台呈正相关(r总=0.232,P<0.01;r不吸烟=0.274,P<0.01;r吸烟=0.283,P<0.01)。⑤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OR=1.326,95%CI1.083~1.624,P=0.006)及收缩压白昼平台水平(OR=1.292,95%CI1.046~1.595,P=0.017)是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吸烟的男性高血压患者白昼收缩压水平较高,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加快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人群体重指数(BMI)与血脂及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65岁的1 63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不同BMI分为Ⅰ组(1 155例,BMI<24 kg/m2)、Ⅱ组(397例,24 kg/m2≤BMI<28 kg/m2)、Ⅲ组(85例,BMI≥28 kg/m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血脂及血压检测。结果Ⅱ、Ⅲ组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较Ⅰ组显著升高(P<0.05),血脂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HDL-C异常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随BMI升高,高血压分级逐渐升高。结论积极控制BMI对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惠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9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痛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169例和老年冠心病组125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二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血脂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痛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评价其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早发冠心痛组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血甘油三酯水平高于老年冠心病组(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略低于老年冠心痛组(P>0.05).早发冠心病组患者常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病(66.3%比45.6%),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44.4%比22.4%),老年冠心病组以多支病变为主.结论 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在早发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发冠心痛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长宁区社区人群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并分析与高血压相关联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个社区,对其中35~91岁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自然人群19 519人 (男性8 673人,女性10 846人) 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 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39.88%、84.74%和47.93%,三率均为65-91岁组高于35-64岁组(39.88%和22.27%,87.40%和78.74%,49.88%和43.53%,P〈0.05);(2) 对高血压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年龄、性别 (男性)、体质指数、家庭收入、摄盐量、父母高血压史及本人高脂血症史相关(P值均小于0.001),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父母高血压史、本人高脂血症史的OR值分别为1.064 (1.060-1.068)、1.098 (1.053~1.145)、1.134 (1.121-1.147)、1.831 (1.722~1.947)、1.507 (1.329-1.708);以家庭年收入5万以下组为参照,5-10万和10万以上组 OR 值分别为 2.349 (1.559-3.540)和 2.462 (1.620-3.742);以摄盐量 6-12g/d 组为参照,〈6g/d组和〉 12 g/d 组 OR 值分别为0.888 (0.832-0.947)和1.117 (1.016~1.227).结论上海市长宁区社区人群≥65岁者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而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特别是男性.年龄、男性、体质指数高、嗜盐、家庭收入高、高血压家族史及本人高脂血症史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522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152例(≥80岁)和老年组370例(6079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和发病危险因素,并在病后3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分析预后。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头晕和双侧肢体乏力、心房颤动比例明显升高(42.11%vs 29.73%、7.89%vs 3.24%、17.11%vs 10.00%,P<0.05,P<0.01)。高龄组最常累积后循环血管的中段和远段。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枕叶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明显升高;预后不良比例明显升高(28.29%vs 17.57%,P<0.01)。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存在差异,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吸烟对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共入选高血压住院患者118例,分为吸烟组50例和不吸烟组68例。采用循环酶法测定空腹血浆Hcy水平。结果 (1)与不吸烟组比较,吸烟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16.74±3.60)μmol/L比(9.64±3.12)μmol/L,P<0.01],H型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升高(48.0%比8.8%,P<0.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是高Hcy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6.269,95%CI 1.503~26.154,P<0.05)。结论吸烟可能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