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RIAS)患者介入治疗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50例老年RIAS患者,通过查阅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收集患者资料。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因素。结果 350例RIAS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36/350),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8例,术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5例、血栓栓塞事件1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χ~2=8.750)、Hunt-Hess分级(χ~2=18.314)、动脉瘤直径(Z=-8.357)和宽颈动脉瘤(χ~2=10.368)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因素(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3.503)、Hunt-Hess分级(■=3.290)、动脉瘤直径(■=3.571)和宽颈动脉瘤(■=2.191)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高血压、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和宽颈动脉瘤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后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原因,以降低再出血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行介入栓塞术的患者临床资料。159例接受介入栓塞患者中发生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动脉瘤栓塞术后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高血压、H-H分级、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形状、动脉瘤栓塞程度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病史、动脉瘤直径>10 mm、动脉瘤形状不规则、H-H分级>3级、部分栓塞是动脉瘤栓塞术后破裂再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是一种严重危机生命的并发症,通过降低危险因素可减少术后破裂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预测术后发生脑疝的效能: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CI 0.639~0.829;P<0.001),动脉瘤再破裂的AUC为0.632(95%CI 0.504~0.760;P=0.026),脑水肿的AUC为0.826(95%CI 0.723~0.928;P<0.001);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的AUC为0.897(95%CI 0.819~0.974;P<0.001)。26例脑疝中,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4例出院时死亡;4例存活,随访1年,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18例未行去骨瓣减压术均死亡。26例脑疝病死率为84.62%。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分级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156例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156例中,出院时预后不良68例(43.59%),预后良好8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年龄≥70岁及SEBES评分≥3分为高分级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出院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年龄≥70岁及SEBES评分≥3分的病人,预后不良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2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7例患者共261枚动脉瘤,其中259枚动脉瘤顺利栓塞,2枚动脉瘤未能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211枚,Ⅱ级37枚,Ⅲ级11枚。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5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患者3例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患者1例死亡。237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42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229例,3~5分8例;9例动脉瘤复发和2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再次栓塞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和再出血,并且17枚Ⅱ级栓塞和5枚Ⅲ级栓塞的动脉瘤达到Ⅰ级栓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7月夹闭术治疗的29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 296例中,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59例,未破裂237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手术器械不佳及手术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血管弹性差及瘤体粘连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Hunt-Hess分级高、发病至手术时间长、分离动脉瘤颈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粘连为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2例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02例中,预后良好47例(46.1%),预后不良55例(53.9%);死亡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Ⅴ级、术前脑疝、载瘤动脉痉挛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预后影响因素很多,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出血后72h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8例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中完全致密栓塞20例,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6例,栓塞程度在80%-90%者2例。术后无再出血发生,死亡1例。结论Hunt—Hess分级I~Ⅳ级颅内宽颈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颅内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2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完全栓塞22例,大部分栓塞10例。1例死亡,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6例、缺血性卒中4例、4例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 早期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动脉瘤689枚,未破裂动脉瘤25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栓塞前后的影像学(包括头颅CT、TCD、DSA)和栓塞术后次日首次颅内压等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接受栓塞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早期再次破裂,占同期接受栓塞治疗患者的0.9%(6/689)。其中4例经CT证实,1例经持续腰池引流证实,另1例临床表现支持再次出血。栓塞后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2例。再次破裂患者中高颅压、高Fisher分级及循环时间延长者的比率远高于无再次破裂者。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1)栓塞不够致密;(2)栓塞当时显影的动脉瘤非真实大小。破裂后血管痉挛、颅高压、动脉瘤周围血肿等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瘤非真实显影的原因。栓塞术后早期复查DSA或进一步治疗可能会减少栓塞术后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介入治疗的5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预后,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4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26例,近完全栓塞26例。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共16例。40例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前Fisher评分高、术后发生并发症是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要根据病人Hess-Hess分级、Fisher分级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从而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1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114例中,36例(31.5%)发生肺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术前Hunt-Hess分级4~5级、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当天血红蛋白水平低是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为325 ml、术后当天血红蛋白水平为106 g/L是术后肺炎的最佳判别界值。结论 对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病情重、术中出血量大的病人,术后发生肺炎风险明显增加,临床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十年颅内动脉瘤治疗经验,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1 372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632例(697枚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740例(805枚动脉瘤).结果 按GOS评分,栓塞组Hunt-Hess 0~Ⅲ级564例患者中,良好536例(95.0%),死亡6例(1.1%);手术夹闭组Hunt-Hess 0~Ⅲ级患者566例,良好542例(95.8%),重残18例(3.2%),死亡6例(1.1%).栓塞组Hunt-HessⅣ~Ⅴ级68例患者中,良好32例(47.1%),重残18例(26.5%),死亡18例(26.5%);手术夹闭组Hunt-HessⅣ~Ⅴ级174例患者中,良好84例(48.3%),重残55例(31.6%),植物生存7例(4.0%),死亡28例(16.1%)死亡.两组Hunt-Hess 0~Ⅲ级患者的预后没有显著差别(P>0.05).本组Hunt-HessⅤ级2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9例.栓塞组DSA复查167例,动脉瘤仍致密填塞138例,不完全栓塞24例,复发5例;夹闭组DSA复查136例,安全夹闭129例,部分瘤颈残留7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均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治疗应根据病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经济状况等进行选择,前循环动脉瘤两种皆可,后循环动脉瘤应首选血管内栓塞.Hunt-Hess 0~Ⅲ级尽早诊断和治疗,Hunt-Hess Ⅳ级在出血3 d以后血管痉挛严重者应待其缓解后再行治疗,Ⅴ级疗效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分型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1997年12月至2011年9月开颅夹闭破裂MCAA 121例。依据其SAH CT的特点分为两型,Ⅰ型为脑池出血型,70例;Ⅱ型为脑池出血伴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型,51例。分析这种分型与术前Hunt-Hess分级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估预后,CT分型为Ⅰ型的70例患者中,治愈65例(92.9%),生活自理3例(4.3%),死亡2例(2.9%);51例Ⅱ型患者中,治愈36例(70.6%),生活自理9例(17.6%),重残4例(7.8%),死亡2例(3.3%);两者治愈率差异显著(P<0.01)。CT分型Ⅰ型患者中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Ⅲ级比例(97.1%,68/70)明显高于CT分型Ⅱ型患者(54.1%,28/51;P<0.01)。结论 MCAA破裂后SAH的CT分型与术前Hunt-Hess分级呈正相关,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早期(发病12 h内)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Ⅳ、Ⅴ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Ⅴ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超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0例动脉瘤均成功手术夹闭。术后随访4-12个月,按照GOS分级,预后良好13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Hunt-Hess分级Ⅳ、Ⅴ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进行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60例;记录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比较性别、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长轴与颈宽比(AR)、高血压及高血糖等术前影响因素对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的影响。结果年龄是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60岁以上患者预后明显差于60岁以下患者(P0.05);Fisher分级中Ⅰ、Ⅱ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Ⅲ、Ⅳ级患者(P0.05);Hunt-Hess分级越高,预后效果越差,但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瘤的部位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动脉瘤长颈和瘤颈比值(AR)对介入栓塞术组影响较大(P0.05),随着AR值增大采用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明显好转(P0.05);高血压及高血糖对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影响较小(P0.05);不同年龄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的耐受能力不同,导致其预后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术后疗效的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性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多元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14%,19/27)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者(4414%,12/27)(P〈0.01);Hunt—Hess分级Ⅲ-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0%,21/28)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者(38.5%,10/26)(P〈0.05);3d后手术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0%,21/30)明显高于3d内手术患者(41.7%,10/24)(P〈0.05)。结论SAH的Fisher分级〉Ⅱ级和Hunt—Hess分级〉Ⅱ级是颅内动脉瘤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6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41例,预后不良2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OR=11.453,95%CI:1.888~69.495,P=0.008)、合并脑内血肿(OR=6.665,95%CI:1.298~34.236,P=0.023)、合并脑梗死(OR=11.353,95%CI:1.909~67.520,P=0.008)是影响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内血肿、合并脑梗死,预后较差。这些因素可评估此类病人近期预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