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局灶性神经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4h。文章对TIA的症状,诊断方法,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对本病的处理方针。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年限与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短期和长期相对危险度,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04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982例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病例资料确定两组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并且采用条件性Logistic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处理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局灶性神经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4h。文章对TIA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对本病的处理方针。  相似文献   

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12例TIA患者和62例对照者的血浆Hcy浓度,分析Hcy浓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血浆Hcy浓度<10.0 μmol/L组相比,血浆Hcy浓度10.0~14.9 μmol/L组(OR=2.450,95% CI 1.091~5.502)和≥15.0 μmol/L组(OR=5.169,95% CI 2.096~12.746)的TIA风险显著增高.将TIA作为应变量,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包括Hcy浓度)作为自变量,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浆Hcy浓度<10.0 μmol/L组相比,血浆Hcy浓度>10.0 μmol/L组TIA风险显著增高(OR=3.150,95% CI 1.380-7.192).结论:血浆Hcy浓度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认识,提出了TIA新的定义。TIA后短期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得到细化。TIA患者的症状、潜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其后再发卒中的危险性在不同的临床和病因亚型中也存在差异,尽管TIA后卒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患者早期不会发生卒中。究竟哪些TIA患者容易或不易于发生卒中?这就需要我们对TIA患者进行筛选,识别出真正的高危患者并进行快速评估,这是神经科医师特别是急诊的神经科医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对TIA的危险进行分层就是根据患者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就TIA的临床、病因、影像、神经生化等方面的高危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是脑梗死最重要的预警信号,也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时期.有效控制TIA的危险因素,可预防和控制其发作和进展.文章对TIA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近几年有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因、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说明目前尚未完全弄清TIA的病因,不能较好地改善TIA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18例频发TIA患者分为血流动力学型组78例、微栓塞型组4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颅内外动脉血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房颤与心脏卵圆孔未闭微栓塞型组较血流动力学型组明显增多(P<0.05);血流动力学型组颅内外动脉血管轻、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或闭塞74例,稳定型斑块68例,易损斑块10例;微栓塞型组轻、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稳定性斑块9例,易损斑块3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频发TIA患者中以血流动力学型为主.血流动力学型频发TIA颅内外血管多存在重度狭窄或闭塞,而微栓塞型频发TIA颅内外血管狭窄以轻中度为主,但颈动脉斑块多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介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危险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从而来引起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用PCR技术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85例和正常对照组87例的载脂蛋白B(apoB)基因多态性及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含量。结果apoB基因Xba I X^+X^-基因型频率TIA为8.8%,高于对照组的2.3%;TIA组TC,TG,LDL-C,apoB及L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oR I位点不同基因型在正常人和TIA组中对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无影响。ApoB Xba I基因X^+等位基因与TIA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前瞻性的临床试验中,确定初发轻微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复发脑卒中的相关因素(Stroke,2008,39:1717)。方法:选取试验中卒中等级(NIHSS)评分〈4的入院患者689例。以90d内(另加7d内)出现新的神经事件作为事件终点(NIHSS增加≥4分被视为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165例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LDL≥2.6mmol/L、TIA发作次数≥3、症状持续时间≥60min、糖尿病、入院后高血压与TIA早期进展成脑梗死显著相关(OR=3.38~10.44,P<0.05)。结论 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48 h内发生脑卒中风险达到5.3%,其中有21%发生死亡,>20%的患者在3个月内发生脑卒中。而且,TIA患者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的危险持续存在,准确评估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因为TIA患者临床症状、危险因素、病理基础各不相同,所以通过临床评分预测脑卒中风险的方法不够准确。最近,通过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对TIA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64例,根据头颅核磁共振( MRI)检查结果分为TIA无病灶组(A组,46例)、TIA有陈旧病灶组(B组,72例)、TIA相关梗死组(C组,46例),对3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高血压23例,入院时收缩压( 128.8±2.4)mm Hg,意识障碍0例.B组:高血压58例,入院时收缩压(138.8±2.0)mm Hg,意识障碍2例.C组:高血压28例,入院时收缩压(148.9±2.3)mm Hg,意识障碍5例.B组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多于C组,C组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入院时收缩压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患者C组多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时收缩压越高,出现意识障碍者发生TIA相关梗死的可能性越大.有高血压病史的TIA患者,MRI出现病灶者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探讨TIA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TIA病人为观察组,8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TIA组斑块检出率为63.64%,高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检出率TIA组为66.10%(37/56),对照组为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基底动脉系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系TIA组(24.32% vs 5.66%,P〈0.05)。颈内动脉系TIA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率为20.93%高于椎基底动脉系TIA组(4.44%)和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TIA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传统定义于1965年第4届普林斯顿会议上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TIA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文章就近几年来有关TIA的定义、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治疗、预后、转归以及与缺血耐受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新认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临床确诊为TIA病人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及正常病人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WI检查异常者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7.0%,正常者发生率为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TIA病人发生梗死的几率逐渐增加。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无危险因素比较,梗死几率明显升高。颈内动脉系统TIA组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预后构成不同(P0.05)。结论 TIA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对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爱华  孙顺成 《山东医药》2009,49(37):46-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影像学改变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131例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临床表现、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其与入院当日患者CT和(或)MR/影像学改变的关系。结果36例患者入院当日检出脑梗死灶,89例TIA发作持续时间≤2h。TIA发作持续时间〉12h、〉30min、〈10min,TIA发作次数≥3次,以及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者的脑梗死灶检出率较高;年龄≤50岁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狭窄率70.0%。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30min、〈10min,发作次数≥3次,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ABCD简单评分标准对80例TIA发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CD评分为1-2分、3-4分和5-6分的患者之间血压、血糖、血脂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之间的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家族史、人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的高低可能与血压、血糖、血脂和表达患者残损程度的NIHSS评分无直接相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某些脑梗死相关因素的差异可能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卒中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浙江医院收治的确诊的后循环TIA患者88例,对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主要临床特征:年龄多≥60岁(69.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44.3%),症状持续时间多在10 min以内(43.2%),TIA后脑卒中发生相关危险因素中以高血压的发生率最高(48.9%),椎基底动脉狭窄≥50%者占20.5%。随访7d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8%(7/88)。对6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为TIA后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67,95%CI=1.186~29.014,P<0.05)。 结论后循环TIA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可能对TIA后发生脑卒中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